《对话中国MBA》专访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院长商文江:要让学生融入真实的产业场景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 2023-06-27 16:58 播放次数: 2182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院长

MBA教育中心主任

全国政协委员

商文江:

要让学生融入真实的产业场景


“要让学生融入真实的产业场景、社会场景。作为受教育者,在他作为学生的这个人生阶段中,顺利就业是最大的诉求。但是作为施教者,要有更高的站位。具体来说,就是整体性要强,要有前瞻性的布局。帮助学生预设未来,为他们的持续性发展做准备。同时,作为受教育者也要逐渐产生‘终极的信仰’,即职业的追求和发展不能只停留在一个阶段,应该做好职业理想与技能可以贯穿人生的准备。”商文江言辞恳切,“这就对广大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施教者们要有‘感知’的能力,即了解社会发展中潜藏于未来的各种需求与机会。同时,尝试以市场视角审视教育,明确在具体境遇中,其所处的位置是‘供给方’还是‘需求方’。只有明确了这个问题,培养人才才能更有立场、更有针对性。”



基于工商管理、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三大一级学科的支撑,中国政法大学开创了中国高等商科教育中独具特色的法商融合创新优势MBA项目。


在国家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更高水平开放的征程中,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MBA项目的目标和任务是:借助学校一流法学形成的治理优势,培养具有自身特色的经济管理人才并形成学科和专业优势,这些特色包括但不限于业态分析、技术转化、产业配置、营商环境、比较经济、数字经济、违约管理、公司治理、法务会计、审计监督、商业风险、债务重组、经济安全;希望学生能通过对经济和商业的学习来加深对社会的理解,以此服务社会、效力国家,最终成为能通晓商科和法科的内在逻辑、视野覆盖经济和社会、实务横跨国内和国外的新时代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本期《对话中国MBA》专访栏目走进中国政法大学,有幸专访了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院长、MBA教育中心主任、全国政协委员文江教授



商院长好,请您简述下中国政法大学MBA项目发展概况?

政法大学商学院到今年已经有21个年头,政法的商学院共有三个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以及工商管理学科,但MBA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按照国家的教育体系区分,其与现今的工商管理学科相比,一个是专业一个是学术。实际上,我们在操作过程当中发现学科性与专业性区分起来是有难度的,因为工商管理本身实操性较强,其和国家的大环境比较契合。

总体来讲,企业的经营管理需要在社会背景下进行。所以政法大学从最开始接近商科就是从企业管理或者工商管理开始的,会有比较天然的案例资源,这在法学方面叫判例,这些案例绝大部分或者说相当大的一部分是跟商事有关系,或者换句话说是跟企业的经营、融资密切相关的。我们总体就是在努力挖掘法商方面的特色,因为所谓法商特色实际上就是在工商管理中,充分运用政法大学的传统优势法学学科,使这个资源能够在商科教育当中有实质性的体现,这种实质性的体现说的透彻一点就是法律或者法学要解决的问题。

法学实际上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要对某一件事情做出定性,比如说是违法还是合法,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大家都知道现在是大数据时代,定性需要有底层支撑或者基础支撑,这个支撑实际上就是我们个人认为的商科的量化的工作基础或者说工作特色。

我个人认为刚才提到的法商,在特色方面就是商科提供量化支撑,法学解决定性问题,在逻辑上定性跟定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个也是我觉得在具体的企业经营活动当中,比如前期的决策、后期的审计这种监督性的工作中需要面对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审计会列举出几条意见,这个就是定性,但是定性他不可能是空的,他是需要支撑的,这个支撑就是量化支撑,这个就是我们理解的法商的特色。

这几年我们一直在探索,尽可能使法商特色在人才培养环节体现,另外也让毕业生能够在以后的工作当中有实际的运用,尤其是形成法商的思维,这种思维会使毕业生在工作中不至于处于被动。在量化的场景下,有时候很容易会忘记一件事情的性质,这种情况不是不重视,是因为没有形成习惯而暂时的忘掉了,这样以后可能会十分被动。如果说平时有这种思维意识,以后就能避免事后的被动,这就是我个人理解的法商或者说是对法商的一个直接的说明。



中国政法大学的MBA项目在教育中有哪些优势和特点?

政法大学的优势是法学具有实操性。

我刚才讲的定性跟量化,实际上在传统的框架里是怎么解决呢?定性,它要靠证据来支撑,现今证据绝大多数都要在原始的大数据里面去淘,政法大学本身有一些潜在的资源,所以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会把这些东西激活,用它慢慢的支撑整个教育,包括工商管理。

我想这20多年我们逐渐慢慢的把政管跟MBA尽可能的拉通,也是让社会跟经济进行拉通。我们一直在法商这个特色教育方面努力,但是现今是新时代,我们还是应该不断学习,让我们的人才培养尽可能的能够匹配上新时代,能够让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育跟工商管理结合起来,这样才会有实质性的成就,或者可以让学生们有获得感,提高社会认同度。


中国政法大学的MBA项目是如何打破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界限?

习近平总书记来中国政法大学视察时要求,政法大学的学子一定要接触社会,密切了解社会,关注社会需求。此外法学的实操性本身是很强的,但是商科何尝不是这样。所以前些年有些规定,比如不允许老师兼职做律师等,我觉得这个是脱离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的,因为如果老师们都不了解实务操作,那教导学生的时候难免就会跟社会脱节。

不更新就是一种脱节,如果说今年还在教10年前的东西,这肯定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我认为法学本身,其专业性就具有一定实操性,这个在英美国家就更明显了,只不过因为我们的传统是从前苏联过来的,所以这一块还没有完全蜕变出来,但现在教育部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学科类的专业逐渐着重的往专业性方向发展。所谓专业性,实际上就是我刚才讲到的职业性,所以无论是法学也好,商科也好,其精神层面,逻辑层面都是差不多的,只不过是内容、角度层面可能是不完全一样。


中国政法大学MBA项目的课程设置在2024年有什么升级优化?

说到课程升级,我对它的了解时间不是特别长,但也确实发现了有一些需要补充进来的地方。我刚才提到的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或会对企业具体的经营活动,包括常规的人事财务、办公室以及一些个性化的跟企业本身特有的业务进行结合,政法大学或在计算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课程相对落后,所以我个人觉得这些在之后我们需要补充进来。

政法大学的法学专业其中一门课是法律文书,我不知道其他的商学院关于这部分是怎么开展的,因为我没有完整的统计过,所以也不敢绝对说人家没有这项课程,但是我发现大多数商学院没有进行这门课培养,我个人觉得这部分应该把它补充进来。因为我刚才提到过,法学本身有法律文书,并且人工智能、GPT等这些方面都需要通过文书来体现,所以我们会对这些课程做一些补充、优化。

此外结合到刚才提到的,我们还考虑到合规以及审计,所以我们会在MBA的方向上,结合企业具体的运营进行合规风控。对于一个企业来讲,他要面对事后的审计,因此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对审计专硕进行培养。人才培养方面,加强审计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也是具有监督性质的工作,政法大学在财税法方面有好的基础,因此我们也把企业的税务管理方面充实进来,当然在此基础上,我们也会做一些其他的创新课程的探索。


中国政法大学在产教融合方面贵校做了哪些工作?未来有什么发展规划?

我刚刚已经提到了企业的中台、后台,但对于企业来讲,还有一个前台的环节。前台这个环节对于政法类大学的商科来讲是有些难度的。就我本人来说,从去年开始我做了一些探索,开展了一门课程叫做业态分析,因为产业,它是一个比较大类的提法,实际上不同的人在职场说产业的时候,他的意思是不完全一样的,坦率的说有时候很多人在表达产业的时候,可能自己也不明白说的是什么意思。

我本身在地方做过招商引资工作,所以我知道产业资源意味着什么,因此我们会在这些方面做一些梳理、一些具体的分析,对产业做一些分解,然后把产业的一些实实在在的具有实质内容的东西提取出来,这样对于企业、对于地方政府、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抓到实质性的东西,可以真正理解产业的意思,这个是我觉得目前经济学企业管理比较欠缺的一项基础工作,关于产教融合,我是从这个角度进行理解跟探索的。因为我们既不是以理工科见长的院校,同时也缺乏充沛的专利资源,所以我们必须有自己的特长。



可以从学校培养学生的角度谈一谈,中国政法大学更看重考生的哪些特质吗?

我个人觉得现在的考生,尤其是MBA的考生大部分都是有工作经历的,他是实实在在经历过事情的,在工作方面可能会碰到一些困难、困惑、瓶颈,这种情况实际上不是企业本身的问题,更多的可能是社会层面的问题。我发现有很多学生,包括MBA的学生都是有些基础缺陷的,具体来讲就是语言表达能力、交往沟通能力等,跟人打交道的时候大多都不太习惯介绍自己,跟人交往沟通的时候有些具体的礼仪都不太清楚,比如说座位怎么坐或者说在一种场景下应该坐在那里等待别人服务,还是应该主动站起来给别人提供服务,这些都是功课,也是最基础的东西,这些东西如果都搞不明白,其他工作基本上也是免谈,除非是替代成本很高的技术部门,否则分分钟就会被替代掉。

职业发展碰到瓶颈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我觉得问题不在经济活动或者企业本身,大多是自己的问题。所有工作的基础就是跟人打交道,但这些恰恰是传统教育欠缺的,现在为止的教育还是18岁的年纪需要父母亲照顾,学校也要求这个要负责,那个要兜底,这种环境会影响我们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包括现今独生子女众多,如果都是这样的话,他们的能力是无法提高的。总之我的意思就是有些问题的产生,可能不在场景当中,是在场景之外。


中国MBA已经发展30余年了,您觉得MBA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

我觉得MBA跟法学是差不多的,总体来讲是供大于求,如果没有特色的话会十分被动。实际上前面几十年的高潮已经过去,从现在来讲,对我们来说,更加需要注重特色的培养或者是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特色,如果没有特色的话以后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受限制。所以法商融合实际上是为了匹配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学优势,也是为了能够实实在在的接近整个企业,根据企业运营管理中的具体情况进行人才培养。

现今教育部为什么说要注重专业人才培养,因为他也感觉到了学术性的东西已经过时很久了,对于现今就业,多培养实操能力才有可能获得比较好的就业机会、创业机会、创业能力。总体来讲就是,教育本身是有供给和需求的,这是基础问题,是逃不掉的,所以很多事情要站在需求方多考虑。前两天我也跟政协人员说到这个事情,因为职业教育更多的是从学生以后怎么样找到一个工作进行考虑,所以应该去了解需求方他们需要什么,供给方也应该去到企业或者相关机构,去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样才能够在人才培养方面不与社会脱节。

总之MBA总体来讲是供大于求的,如果没有特色会比较被动,所以我们也比较清醒,因为我们本身在MBA大家族里不占什么优势,虽然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中国政法大学还有商学院,所以在MBA方面还是比较惭愧,但是不管怎么说我觉得既然我们还在,我们就应该坚持自己的特色培育以及品牌培育,朝着社会认可方面去努力。


现在正值择校阶段,中国政法大学今年的MBA项目是否有扩招计划?

在学校层面来讲,我刚才已经提到了无论是法学还是商科的专业性人才培养,尤其是MBA,我们肯定会有扩大招生的愿望。

我们会在现有的基础形成几个具体的方向,比如审计管理、税务管理以及传统的合规风险等,当然还会有我刚才也提到的稍微前端的、具有创新性的业态管理方面做一些尝试。因为我们非常熟悉传统东西,比如说财务会计、金融营销、人力资源等,我们会在传统的内容基础上,做一些能够跟现在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一些调整或者是优化,这样才能让大家关注到政法大学的MBA项目,让MBA的考生多一些选项。

我刚才已经说明了,无论是中台的合规,还是后台的审计监督,都需要放在前台的业务场景里,这个也是我非常重视的且想要强调的。如果没有具体的业务场景,合规也好风控也好审计也好,都会没有生存的地方,所以我们会在这些方面做一些探索,以形成法大工商管理学科和专业独特的优势,实现跟法大法科匹配的商科特色和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