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EMBA,出海發展需求如何選EMBA招生課程?

商業導報網 2024-01-29 浏覽量: 2548 [簡/繁]

本網1月29日訊 這段時間和做金融的朋友聊市場的問題。

大家的共識是這兩年業務不好做,但也不是完全沒機會的,因為騰了騰手頭的業務,發現實際還有增長的地方,是在海外。

朋友很直接就講了。

未來商業增長點,必然是由内向外,由國内市場殺向國際市場,現在沒有涉及海外的企業,他看的就已經很少了。

國内讀清華EMBA、複旦EMBA?

直白點講,出海不是可選項,而是必選項。

1

但企業出海不是件易事。

企業出海對高級管理人員在思維、全球視野、領導力等方面的要求是很高的,管理人員必須從這些方面進行提升,才能有機會去把握新的時代脈絡。

管理人員應該先轉變思維,因為出海思維和國内思維是不一樣的

中國商業的前二十年,主要是靠幾乎空白的國内市場喂養起來的。

在中國商業發展的早期,依靠基礎設施的普及帶來的龐大流量紅利,所有企業都在拼命做增量,本土市場就足夠各大公司慢慢瓜分的了。

但是到了現在,國内人口增長帶來的時代紅利已經被消耗得差不多了,企業競争也進入到了存量市場的肉搏戰。

那個時候,金融行當,不用太卷,投投國内,就可以了。

在藍海裡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可以慢慢遊泳,拓寬業務邊界。

但是在紅海裡,一不留神就會被對手打死,把紅海染成血海。

現在企業人想要出海,要重新把思維從既有的紅海思維調整到藍海思維,去代入對應國家的模式,但不能簡單按照國内之前的發展模式來行事,要多看,多想,多做。

可以多問自己幾個問題?

這個國家的國情和我們這有什麼不同?

這個國家的消費者習慣和我們這有什麼不同?

這個國家的法律法規标準和執行力度和我們這有什麼不同?

其次是在全球視野上。

現在企業管理人必須意識到一個事。

想要破局,出海是唯一選擇。

以我身邊一個企業主為例,他是做食品出廠包裝的,一年淨利大概在千萬左右,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後續的市場發展。

食品加工行當,國内業務已經被同行瓜分得差不多了。

搞供應鍊行當的企業都有這樣的通病,一旦整個行業上下遊的供應鍊确定了,你再想去做市場,就沒有什麼新市場了。

你不是不知道市場的需求在哪裡。

但你也同時知道,那個市場需求已經被同行給占據了。

不是你不願意花大精力去搶同行的市場,而是你知道你沒機會去搶這個市場,同行是不會把市場讓渡出來給你的。

在國内市場已經趨向穩定的情況下,出海将是國内企業繼續增長的唯一選擇。你要用全球視野來看待這個行業在哪裡還能補上空缺。

一方面,國外仍然有大量的商業潛在用戶,比如東南亞和非洲地區,有大量人口正處在類似十幾年前國内市場前期的狀态。

市場空白,嘗試走進去,就有可能獲得增量。

另一方面,歐美市場依舊有資金願意投資。

現在去海外投資創業,隻要業務能跑得通,銷售能跟得上,資金方面不需要太擔心,市場有龐大的資金願意去承擔試錯成本。

金融支持給得是很足的。

2

還有,企業出海這個事,對企業主管的領導力要求也很高。

我見過太多企業老闆出去碰壁的故事。

有的是不懂商業模式,我們這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産業鍊條,你隻要搞到訂單,沒可能供不到貨,但那邊,你可能找不到一個穩定的原料生産商。

有的是不懂商業金融規則,特别是東南亞和印度這些地區,法規問題,融資問題,政商環境上,都是考驗投資的一個點,不懂這個模式,貿然進去,也有問題。

還有的就是文化沖突,大部分出海企業對當地消費習慣、消費節點及獲取信息渠道的認知相對有限,尤其是剛剛進入市場時,會經曆一個本地化“磨合期”。國内外存在的文化差異加大了海外團隊管理的難度。

但更多是這樣的。

他們在國内做的,是一帆風順的,但是在國外,突然進入到一個新環境,他們不知道如何去處理突發的一些問題,沒有什麼經驗,沒有什麼可供參考的案例,他們會迷茫,會徘徊,會不自信,這些心态會不自覺影響團隊的其他人,最後導緻失敗。

企業出海,管理人的領導力是至關重要的。

所以我觀察到的情況是這樣的。

那些真正有意願有魄力出海的企業家,他們不會頭腦一熱就去貿然嘗試,而是會仔細考慮,先去進修,了解情況,再做打算。

這個時候,去讀一個EMBA招生課程就顯得很有必要了。

一方面,EMBA招生課程可以給這些想要出海的企業家提供一些案例和經驗,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可以幫助想要出海的企業家提供一些想法,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損失。

不要小看這些,前人的經驗往往是用真金白銀為代價鋪出來的。

另一方面,EMBA招生課程可以給想要出海的企業家一些契機,他們可以在這裡認識到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通過交流,提升認同,如果恰好領域相同,還能為未來合作做足鋪墊,香港和新加坡EMBA招生都有很多成功的校友例子。

在你我勢均力敵、互有利益的情況下,人脈建立是更穩固的。

但如何選擇EMBA招生課程,不是一件易事。

首先是地域上,國内讀(清華EMBA、複旦EMBA),去香港讀(港科大EMBA、港大EMBA),還是去新加坡讀(新加坡國立EMBA),亦或者是去海外讀,這都是用戶繞不過去的一個問題。

香港讀,臨近大陸,處理事務相對方便;新加坡讀,商業中心,氛圍不錯;海外讀,離目的地,更好觀察。

其次是選校上,EMBA有不少,比如港大EMBA、新加坡國立EMBA、港科大EMBA等,除開了目的地國家零散學校開展的EMBA,現在市面上開展EMBA課程比較好的還有香港科大EMBA 新加坡國立EMBA。

而在這裡,我會推薦港科大的EMBA課程。

首先,香港科大商學院的專業度和認可度較高。

Kellogg-HKUST EMBA是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和香港科大合辦的EMBA(英文),在2023年英國《金融時報》EMBA課程排名中第十二度榮膺全球第一,而新加坡國立大學EMBA排名第十六,香港大學EMBA排名第二十四。此次香港科技大學-凱洛格EMBA在亞洲商學院裡是一個突破性的存在,展示了香港科大商學院的實力。

同時,香港科大商學院為大中華區的企業家開設了EMBA招生中英雙語課程,擁有全球頂級師資,導師來自哈佛、劍橋、杜克、哥倫比亞等多所世界頂級知名學府,長期活躍在商界和學界,擁有國際化的前瞻視野以及豐富的商業實戰經驗,以中英雙語學習,外籍教授英文授課配有中文翻譯,材料全部中英雙語對照,對于全英文學習有困難的同學,學習體驗友好,值得推薦。

香港科大商學院的師資力量,毋庸置疑,在這裡,學員們能遇到同樣優秀的人,強強聯合。

其次,香港科大商學院教學針對性強、校園氛圍好。

它非常适合出海發展的企業家,所在公司處在國際化轉型階段也可以考慮讀港科大EMBA中英雙語課程。

學校會帶領學員走訪美洲、歐洲,與擁有全球視野的商業精英交流學習,透過課堂講授、公司訪問、文化考察、學界、商界精英對話,學習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管理理念和實踐經驗,幫助大中華區企業家建立全球管理思維和多角度創新理念。

它的海外遊學質量還是比較高的,跟斯坦福、劍橋等世界頂尖學院有合作的,每位學生都有兩次海外遊學機會,每次一周時間,一般高管都比較忙,這樣的時間正好合适。

最後,我認為香港科大是市面上EMBA綜合條件中最好的。

香港本地Top的EMBA項目分别為香港科大EMBA,香港大學EMBA,香港中文大學EMBA,每個學校的特色有不同,有傳統綜合性名校,也有商科、科創優勢突出的年輕大學如香港科技大學,而在管理、科創、金融方面,香港科大EMBA優勢更強,一向是商科強者,港大EMBA 新加坡國立大學EMBA相對就會差些。

而與新加坡相比,香港商學院數量要多于新加坡,香港的高水平商學院及EMBA項目位居前列,香港也是世界高水平大學及商學院最為集中的城市之一。新加坡的大學在全球知名度排名靠前,尤其是新加坡國立大學和南洋理工大學,但在商科領域,香港科大EMBA市場認可度更好一些。

3

這裡可以分享我身邊的一個香港科大EMBA同學出海的案例

她是潘薇,2019班校友,奧咨達醫療器械董事及聯合創始人,她從事醫療器械相關行業二十多年,最希望帶企業及客戶共同走進國際大市場。

中國的醫療器械供應鍊,可謂全球最完整的,但供應鍊不代表消費鍊,想要把貨賣出去,還是要出去找市場,于是業界都在思考如何出海,推動産業走入世界市場,在全球化的經濟環境下,具備全球性視野的管理者,對企業非常重要,為此,在考慮過排名、影響力、國際化的師資後,她從芸芸衆多的EMBA課程中,挑選了香港科大為目的地

港科大EMBA的特點是務實,而不是務虛。

港科大EMBA中英雙語課程,在全球視野和商業思維給學員帶來變革性的思考。

比起理論授課,港科大EMBA能将知識切切實實地應用在學員的事業上,幫助學員用全新的商業視角理性分析企業發展目标,通過創新的理念不斷提升企業家的可持續領導力

經過港科大EMBA課程的學習及跟國際頂尖教授的交流,潘薇開拓了思路。在出海的規劃上,既然把全面走進國際市場作為必選項,首先就要找準自身企業的定位和優勢。她表示“公司的主要業務是為醫療器械企業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從研發、生産、質量體系等各個方面都可以為企業提供全鍊條服務,同時結合很強的數字管理能力,不單應該幫助中國企業在中國發展落地,更應該集中優勢資源,協助業界通過國際市場的開拓實現多赢和價值的最大化。”

其次,通過課程的學習,訓練了她适應國際方向的思維模式,通過相關政策的研讀,國際市場的分析,乘着“一帶一路”的機遇、全球銷售的通道等,明确定位為整合全球醫療器械供應鍊的平台,看準海外合作夥伴及投資者的需要,向全球輸出醫療器械。

通過港科大EMBA的課程教授,潘薇找準了思路,提升了全球視野的思維,設定了明确目标,梳理出清晰的發展藍圖,給自己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潘薇本人對港科大EMBA評價也很高:

每一位獲港科大EMBA課程錄取的學員都是學霸!我從同學身上學到了許多,例如方法等于、甚至大于努力,自律不等同自虐,碎片化的時間決定個體差異,種種人生智慧,都幫我發掘出人生的增長點。

入學前,我一直擔心每月要擠出四天時間到香港科大上課,是否真的可行;結果,整整三年的課程,我沒缺席。開始以為無法堅持的事,最終因為課程太吸引、同學感情太好,令每月四天的課堂成為我最期待的活動。每次上課,我總是興奮地跟同學說:未來四天,我們又可以交流分享了!隻要找到學習的意義,時間總有辦法擠出來。

更重要的是,同窗之情誼并不停留在教室中,他們會參觀彼此的公司,坦誠交流,深度了解不同行業的運作實況。

這才正是港科大EMBA招生的價值所在。

編輯:ELA

(本文轉載自互聯網 ,如有侵權請電話聯系13810995524)

*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MBAChina立場。采編部郵箱:news@mbachina.com,歡迎交流與合作。
* 鄭重聲明:本文屬于商業稿件,與MBAChina網無關。其原創性及文中陳述内容未經本站證實,MBAChina網對本文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網友自行核實相關内容。

  • +1

  • +1

    收藏

備考交流


2022考研英語二備考群: 678595048

2022管理類聯考複試調劑②群: 814776983

2022海外碩士交流群: 895560072

2022年MBA/MEM/MPAcc聯考備考群: 769561411

免聯考調劑咨詢①群: 796631901

2022考研政治沖刺群: 863373153

海外碩士咨詢③群: 850595383

免聯考碩士入學咨詢群: 711046255

2022考研複試調劑交流群: 90217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