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服务江西·创新驱动发展丨华东交通大学:扎根红土地 建功大交通

江西省教育厅
2023-02-28 18:26 浏览量: 476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江西高校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作示范、勇争先”的殷殷嘱托,坚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结合起来,坚持“四个服务”,心系“国之大者”,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开辟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江西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因此,我们开设《高校服务江西·创新驱动发展》专栏,介绍我省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采取的重要举措、实施的重大行动、涌现的科技人才以及取得的重大成效。

高校服务“六个江西”建设典型案例

扎根红土地 建功大交通

“大兵团”式科研组织助力创新江西的“华交经验”

一、基本情况

《江西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指出,江西全面开启交通强省建设,力争在2025年前取得明显成效。作为全省本科高校唯一的交通强省建设试点单位,华东交通大学徐长节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紧紧围绕江西交通强省建设和装备制造业五千亿规划,构建“龙头带动下的集群化攻关”“学术引领下的品牌化打造”“任务牵引下的成果化应用”大兵团式的科研组织模式,有力推动创新江西建设。该团队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为出发点与原动力,不断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级,成果在南昌红谷隧道、昌景黄高速铁路、艾溪湖隧道、九龙湖过江大桥、武吉高速九岭山隧道等重大工程中应用。2022年,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获批省内本年度三个唯一项目(国家杰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国家自科重点项目),荣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近三年,团队20余人共获批国家级项目26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13项,产生经济效益近40亿元。

二、主要做法

(一)创新之“种”扎根赣鄱:形成高层次人才“引力场”

一是加强人才为本的团队建设。在学校出台《人才引进工作实施办法》《高层次人才引进待遇及聘期考核标准》《年薪制实施办法》等文件的政策红利下,将核心资源向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倾斜。自学校以年薪制引进土木工程学科带头人徐长节教授后,该团队从最初的6人迅速发展到20余人。2022年又吸引了欧盟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王翔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庄海洋教授等纷纷加盟,高层次人才“引力场”效应持续彰显。二是加大人才成长的培育力度。在《天佑人才计划》《专业技术职位评聘实施办法》等制度支持下,创新人才服务模式,通过政企挂职锻炼培养专家型教师。近5年,团队成员入选省“双千计划”“井冈学者”特聘教授等省部级以上人才项目29人次。其中,徐长节教授先后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罗文俊教授入选“青年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培育全校首个海外国家优青王培、科技部国家外国专家项目朱碧堂教授、德国洪堡学者雷祖祥教授、省杰青颜建伟教授等;1人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4人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

(二)创新之“树”竞秀赣鄱:构筑高水平学术“集聚地”

一是引领“第一方阵”。大力实施学科建设加速提质行动,助力学校出台《“十四五”学科特区建设管理办法》等方案,成立智慧交通等协同创新研究院,推进“国字号”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培育。该团队支撑土木工程学科强势崛起,引领全省“第一方阵”,成为全省土木工程学科联盟“盟主”,获批全省唯一的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并连续两轮入选省一流学科,在首轮验收中获评第一层次“优秀”。二是唱响“本土品牌”。连续5年高规格主办土木工程“赣江学术论坛”,吸引包括 50 余名院士、300 余名长江杰青在内的近4000学者参会,紧紧围绕交通强国战略、交通强省建设,打造具有江西和华交特色的学术品牌,构筑高水平学术“集聚地”,已成为全国土木工程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学术盛会。前不久,团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建筑与土木工程学科2023年学科代码优化与调整研讨会》专项支持,基金委学科2023年度会议将在该校举行,充分体现对“赣江学术论坛”的高度认可和肯定,势必进一步推动土木工程学科从高地迈向高峰。

(三)创新之“花”绽放赣鄱:建立高能级转化“示范区”

一是正向激励引导。坚持统筹发力,加强科学管理,充分利用学校出台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服务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实施意见》《服务融入江西省双“一号工程”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有效破解科研创新中资源不足、运行不畅、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明确转让收益的95%可给予研究人员,鼓励和引导高层次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深度服务创新江西建设,努力做到“影响一片产业,带动一方经济”。二是打造转化特区。实施“高新成果转化引导专项计划”,推进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与产业化链条,健全市场导向、多要素深度融合的成果应用转化机制,引导教师积极参与高新技术前瞻性研发,加快推进成果技术转化。

三、主要成效

(一)国内首创“不中断交通快速拼装台车技术”,在江西武吉高速九岭山隧道养护作业中首次落地应用,减少维养成本7370万元团队主动对接地方建设单位,倡导在工程问题中提炼科学问题,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用时8个月,在国内首创“不中断交通快速拼装台车技术”和“机液电一体化波纹钢板套衬快速拼装技术”,将隧道修复工期由90天降至23天,减少车辆绕行给社会带来的不便和经济损失,节省60%以上的人工,实现不中断交通,多项维养工作同时施工,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此外,团队在高强度卸载、动载效应耦合作用下围护结构空间效应及深大基坑的变形与稳定控制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解决了深厚软土地区围护结构造价高、施工难度大、工期长的难题,成功应用于全国各地上百个基坑工程,产生经济效益23.62亿元;项目成果在南昌红谷隧道和艾溪湖隧道等重大工程中应用。

(二)数字建造与施工监控关键技术研究成功应用于九龙湖过江大桥工程,获项目经费513万元,相关成果获认可并采用团队罗文俊教授牵头承担的江西南昌九龙湖过江大桥数字建造与施工监控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有效解决技术难题、缩短施工工期,成果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三)率先在省内开展沥青路面热再生技术攻关,研究成果应用于江西景鹰高速、德昌高速、南昌绕城高速等10余个养护工程中,节约2000余万元工程造价、减少碳排放2000吨团队仰建岗副教授牵头开展集群化攻关,突破了沥青路面热再生技术中的重大瓶颈,已累计生产再生沥青混合料30余万吨、避免占地15440平方米,形成全省首个厂拌热再生沥青路面上面层科技示范工程,极大促进废旧路面材料循环利用的技术发展,成果经中国公路学会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

(四)全方位服务交通强国战略,取得了重大经济社会效益团队刘林芽教授作为项目首席专家,牵头申报的“铁路基础设施智能建造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获批,项目任务书下达经费671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资金1465万元,实现学校历史性突破。还牵头完成列车-轨道-桥梁系统相互作用理论、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成果已应用于沪昆、京港、长株潭等20多条高铁、城际线路和上海、深圳等40多条城轨线路,累计产生经济效益11.08亿元。

(五)多途径助力乡村振兴,科技赋能扶贫路该团队协助学校定点帮扶村——武宁县罗坪镇关山村驻村工作队组织申请了10公里产业路项目,经与省交通运输厅多次沟通协调,最终获立项,争取到项目资金1500万元。还与崇仁县园区企业双向匹配,经过对接洽谈,项目合作逾500万元。风和景胜,华彩交融。长期以来,华交铁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力服务“交通强国”战略和“六个江西”建设,在人才、团队及社会服务方面多方探索,形成如下“华交经验”:一是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着力引育“高人”。给“高人”搭“高台”,助“高人”出“高就”(高水平成就)。二是实施“交通+”“+交通”的学科组群策略,跨学科组建重大任务导向型攻关团队。设立“学科特区”,赋予人、财自主权,减少游击队,组建集团军。三是牢记“在赣高校要高效在干”的使命,科研创新提质赋能地方发展。在江西着力实施“头面工程”,让科研成果从“笔头”落到“地头”,从“纸面”落到“地面”。

编辑:梁萍

(本文转载自江西省教育厅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