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湖滨幼儿园:“课程园本化建设为改革趋势”背景下的教育评价模式探索|评价改革优秀案例

江西省教育厅
2022-11-15 21:21 浏览量: 1895

一、改革背景

当前,国家把提升学前教育质量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对教育评价的内容和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文件中均有体现。根据教育评价改革要求,九江市湖滨幼儿园开始了“微成长课程”探索实践,即从儿童视角出发,以幼儿发展为先,全力培养热爱生活、乐于创造、真实游戏、全面成长的儿童,并且促使成人在求真务实的进取氛围中成长为更具专业能力和教育情怀的个体,助力园所教育质量持续提升。由于目标定位的转变,之前采用的对单一教学活动的评价、关注计划与目标的结果性评价已不能完全发挥以“评”促行、以“学”论教的作用,无法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迫切需要构建一种能促进幼儿主动、全面发展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家长园所共同成长的评价模式。为此,该园成立了以园长室、保教处、骨干教师组成的园本课程中心教研组,推动大、中、小三种教研形式并存,同时搭建专家引领平台,为教师课程改革实践提供过程性指导。在“课程园本化建设为改革趋势”背景下,一种新的教育评价模式也在实践摸索中逐渐形成。

二、改革举措

(一)制定方案明晰方向。

坚持“在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中,教师起关键作用”的导向,综合改革要求,联系园所实际,针对课改新趋势、课程改革如何开始、课程实施如何推进、课程评价评价什么、如何实施有效评价等问题,教研组制定了园本课程实施方案和管理手册,利用教师大会和教研活动详细解读,明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方式方法等,解决教师“无方向”的问题。

(二)业务培训更新理念。

为发挥教师评价主体作用,将“激励与评价”作为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的一部分,把“评价”作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必备能力。园所构建了省外、省内、园内三级学习平台,分阶段组织教职工参加多种形式的业务培训,及时更新理念、有效规范行为,充分认识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与评价工作的重要性。

1.促进幼儿主动全面发展。幼儿是接受教育的主体,同时是课程的发现者,该园组织幼儿共同参与评价,确保课程符合兴趣和发展的需求;组织教师对照《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各领域能力发展标准组织游戏化活动,不仅关注五大领域能力目标的实现、幼儿在活动中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还关注幼儿一日生活中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教师以儿童视角为出发点,认真分析自己的教育行为、支持策略,激发幼儿活动与探究的兴趣,引导幼儿主动学习,促进幼儿多领域全面发展。

2.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是实施课程的主体,既是课程教学具体情况的客观评价者,也是被教育评价的对象。该园始终秉持教育评价的目的主要不是评定教育水平的高低,而是审视教师教育行为中的问题,不断促使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计划,进一步提升观察分析能力、课程规划能力、环境创设能力、课程评价能力等,以实现专业发展,达成育人目标。

3.引发家长观念的转变。家长并非教育的旁观者,而是重要参与者,更是家园合作系列活动中课程实践的监督者和课程效果必不可少的评价主体。该园引导家长全力合作走入课程中,与幼儿园共同设置课程内容,理解3-6岁幼儿学习的特点与路径,在幼儿园活动及家庭生活中见证幼儿成长,提升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同感。

(三)优化评价内容与方式。

根据评价内容差异,教研组优化已有评价手段,形成了“3个融入”评价方式,以此解决教师“如何评”的问题。

1.将对幼儿的发展性评价融入一日生活中。在每日学习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学习行为、习惯、态度,对标五大领域的发展目标进行全面记录和科学评价;在用餐、午睡、盥洗等生活活动环节,评价其生活自理能力发展和良好生活习惯养成情况;在角色、建构等区域游戏和户外游戏中,尊重幼儿游戏的权利和个体差异性,评价其创造性、动手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和生活经验掌握情况;在节庆日活动中,观察幼儿的兴趣、情感、规则意识与社会规则掌握情况。教师将评价情况详细记录在幼儿成长手册中或整理成观察记录,及时反馈给家长,并从幼儿的发展情况中反思一日活动安排的适宜性与否。

2.将对教师的过程评价融入教育行为中。学期伊始,教研组深入各班查看班级环创,了解教师合理布置环境情况。学期中,每周参照周计划表和自主生成活动主题墙,了解教师发现课程与课程规划能力;在对幼儿探索过程的记录与表征中,了解教师的儿童观;在户外活动记录表和自主生成活动案例的阶段分析中,了解教师的幼儿游戏行为解读水平;固定一天进班观摩、实地教研,观班级轮流展示区域游戏与领域教学,全园观摩,专家评价师幼互动情况与教师支持策略的适切性。学期末,每个班级详细汇报本班园本课程开展情况,专家综合评价并给予下一步指导。针对教育教学行为中出现的偏差及时开展业务培训,以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将对课程的生成评价融入课程实施的各个阶段中。课程实施前,教研组审议评价课程是否具备开展的价值、明细课程脉络与目标;课程实践过程中,固定一周集体进班指导推进,不定时巡查教研评价开展情况,集思广益解决教师遇到的问题;课程结束后,集体汇报与总结,巩固提升成长经验。

(四)审视园本课程建设。

合理运用评价结果,反思优化课程建设。在改革迷茫期,主要以阅读活动和省编幼儿教材为蓝本实施课程;随着对教育评价观念的转变,形成了多元与园本相结合的课程模式;结合教师课程实施能力与规划能力的提升,不断调整优化课程结构,将园本占比由70%调整为40%,再到60%。以对各班课程实践的评价结果为导向,不断挖掘各类课程适宜资源,最终确立了涵盖生活、运动、游戏、动植物、家庭、社会等多元领域的“这就是我”“我与自然”“我与社会”三大模块课程内容。评价中关注到幼儿在一日生活中表现出的个体差异性,详细的一日安排限制了幼儿的自主探索与主动学习,随即相应调整幼儿在园一日作息时间,只留下户外活动、集体教学、区域活动或生成活动、盥洗餐点、离园等大段时间的安排,以便教师在组织活动中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保障了幼儿个性化探索的需求。

三、改革成效

在新评价模式的驱动下,该园“微成长”园本课程日趋成熟,创生出27个支持幼儿全面发展的园本课程案例。幼儿在属于自己的环境中体验生活、真实游戏、勇敢探索、主动学习,全面成长;教师儿童本位思想更加坚定,观察意识与观察能力显著提升,幼儿行为解读与分析能力明显提高,多名青年教师在省级教师专业能力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幼儿园与家庭、社区之间联系紧密,家长、教师、社区工作者之间人际交往更加和谐;园内师幼关系互动良好,同事之间团结合作友好互助,初步形成了共成长的样态。

四、可推广的经验

以课程园本化建设为改革趋势,以实现园本课程总目标为评价方向,将评价融入幼儿一日生活中、教师的教育行为中、课程实施各阶段中,对幼儿和教师的发展、课程本身的适宜性进行过程性评价,反复优化课程建设,最终实现共同成长。

编辑:梁萍

(本文转载自江西省教育厅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