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收1.8亿!他用二十年写就科技传奇

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2021-10-12 21:52 浏览量: 2202

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45平方一个单元,就让一户脱贫!”简单的办公桌前传来最真挚的回答,一户农家只要45个平方的养殖面积就可以实现脱贫,这是郑荣泉把科技成果应用到现代化农业中的一次伟大实验。山村山涧他用脚步丈量,实验室里他背影忙碌,科技助农他奔走一线。他是2021年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浙江师范大学郑荣泉教授。

郑荣泉教授与他的团队

潜心二十载将蛙类研究做到极致

开始蛙类研究,对郑荣泉而言充满机缘巧合。养殖企业“找上门”,让非蛙类研究出身的郑荣泉走上了摸索的道路。石蛙人工养殖门槛很高,没有经验的农户可能血本无归。当时企业在养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情急之中找到了研究动物学方向的郑荣泉。“我硕士读的是野生动物方向,总体还算关联,好在这个项目能够边学边做。”郑荣泉笑道。他没想到的是,这一上手,就是二十年。

从跌跌撞撞摸索到蛙类研究顶尖,从单打独斗到团队协作,郑荣泉的蛙类研究之路走的并不轻松。尽管大方向一致,研究方法也相同,但是不熟悉的品种、不熟悉的动物,还是带来了不小的挫折。做基础研究不成问题,但运用到实践就要下功夫。“理论摸透了,实践用不上,这是常有的事。”做研究时吃的苦头,郑荣泉还历历在目。科学研究本就任重道远,蛙类研究更是门精细活。国内石蛙尚存许多难题,例如繁育难、蝌蚪变态难、环境要求高、疾病防控慢。有的蛙类病毒性病变,埋头研究三五年才有一点苗头,除了实验实验再实验,没有捷径可走。最终郑荣泉带领团队培育出全国唯一的高产抗病种苗,解决了农户养殖石蛙的六成问题,是石蛙养殖业的关键性突破。

郑荣泉教授在实验室

一点点潜心钻研,二十年如一日。如今的郑荣泉,终于可以自豪地说团队已经做到了蛙类研究的顶尖,他们将一件事做到了极致。

科技反哺教育 培育肯吃苦的人才

高校的立足点是培养人才,身为高校教师,郑荣泉为此下了不少的功夫。

去年的创新创业大赛,他指导的“点石成金”浙江师范大学学生团队在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斩获金奖,他眼里的自豪怎么也藏不住。“我始终认为,好的项目是基础,好的技术是支撑,好的团队更是锦上添花。”最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郑荣泉坚持的第一要义。除了专业方向对口,自身能力出众,对学生而言,有创新创业的愿望也至关重要。在浙师大的同学们眼中,郑荣泉是能零阻隔沟通的好老师。“在石蛙这个项目中有意见分歧的地方太多了,但我很乐意听见学生不同的声音。技术上的问题我对自己有足够的自信,商业模式上他们更像是我的老师。”谈到这里,郑荣泉笑了。

郑荣泉教授与项目组学生

“郑老师是一位非常有学识、专业建树很高的老师。他是我的导师,更是我科研的领路人。郑老师从不对我们脸红发脾气,遇到财务、市场这类不太了解的方面,他会很虚心地听取我们的意见。跟郑老师对话,你会觉得你们在平等交流。”郑荣泉的研究生、项目负责人李秋晴这样评价郑荣泉。

棘胸蛙和猕猴桃种养模式

棘胸蛙养殖场

郑荣泉带领团队走进7省36县,带动就业3400余人,帮扶贫困户425户,服务养殖面积达20万平方米。

团队走进江西贵溪

科技反哺,创新创业,立志深远。以顶尖技术为载体,全面培养团结协作、不怕吃苦、坚持不懈的人才,作为高校教师的郑荣泉用教育书写人生。

科技助力农业脱贫攻坚在路上

农业科技,技术成果的研究是基础,经济效益的转化落地才是关键。学术经济双丰收,是石蛙项目的唯一性带来的惊喜。石蛙被誉为百蛙之王,药食两用,味道鲜美,营养价值极高,市场价格高达200元/斤,成功养殖利润率可高达85%。石蛙又是保护动物,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能带来生态效益。真正做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选育棘胸蛙优良品种

石蛙生存环境的特殊性带给贫困山区更多机会,温度低、有山涧溪流、水质清洁,大部分南方山区都有适宜的自然条件养殖石蛙,石蛙养殖是当地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

为了推广合作,就和农户细说石蛙和普通牛蛙的区别,将品种科普到位;为了扶贫助农,就远赴江西贵州考察,体验更多真实的生活。石蛙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流域,生长在山涧中,郑荣泉团队就用脚步丈量蛙类生活的家园。

郑荣泉指导江西养殖户

作为全国最系统,发表文章最多、专利最多的蛙类研究所之一,他们的成果是应用化的。贵州、江西、福建……推广的石蛙产业已遍布全国;1.8个亿的经济创收,帮助万千农民实现就业增收;石蛙产业带动黄粉虫产业发展,形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近期,已对遂昌县人民政府的农创中心投入技术指导。未来,将建设集科研、研学、加工、示范于一体的基地:让研究生知道“何处实践”、让中小学生了解“何为石蛙”、让养殖者明白“如何养殖”。越来越多的风投公司投入合作,越来越多政府予以关注。他们顺应时势发展,用科技的力量为脱贫攻坚、精准扶贫贡献一份力量。

“45平方一个单元,就让一户脱贫。”应运而生,郑荣泉将科技力量整合最大化,他的科技助农道路会一直坚定地走下去。

“总书记金句”专题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的金句共鸣

文字| 何佳婧 王洢菲

图片 | 王洢菲 来源于本人

编辑| 范苏齐

责任编辑| 姜雯静

往期回顾

为科技助农的郑教授点赞点在看!

编辑:葛格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