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茵河畔的曼城光影|记2023清华MBA全球胜任力德国模块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23-11-09 14:20 浏览量: 1865

本次“全球胜任力德国模块”的核心命题是探索中德两国之间文化和商业环境的异同,以及国内品牌在欧洲市场的机遇与挑战。这也是我报名参加这个项目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我认为,作为亚洲和欧洲的最大经济体,两国都承担着国内和区域经济发展排头兵的重任,学校为同学们精心设计的这一次交流,既特别应景,又能让我们将课堂所学所思深度的嵌入到全球化的商业背景之下,去打磨商业智慧、提升经营认知,实在是太令人兴奋了。

在项目的行前见面会上,MBA教育中心的张荆英、赵烨、姚佳辰老师,无微不至地帮助大家梳理行程准备事项,带队的经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肖勇波教授,以及两位曾经参加过项目的师兄师姐,也鼓励同学们要打开视野,勇于探索,主动分享。同学们怀揣着兴奋和好奇,于2023年10月1日正式开启了为期七天的德国游学之旅。

德国社会政治经济现状与启示

我们来到的第一站是德国曼海姆大学。曼海姆大学商学院是德国乃至欧洲最优秀的商学院之一,企业管理更是No.1的王牌专业。

曼大教授首先和我们分享了德国作为曾经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和最核心的增长引擎,其政治生态这些年的演变。不同派别的执政理念背后,映衬着德国社会根源性的立场冲突:一边是建设一体化的欧洲和领导者的大国责任,一边是逆全球化和国家至上主义抬头的右翼政治势力。国家意识、公民责任、地区经济,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思辨。德国人害怕自己出现能源危机,在新科技发展中掉队;也害怕通货膨胀、难民政策带来更大的经济危机。这种情绪被教授称为“Angst”,这是一种源自内在的焦虑、恐惧和不安全感,也透露出德国的忧患意识。

最精彩的一堂课是关于“新德国New Germany”的经济视角的剖析。教授从德国足球运动的兴衰,一路深入探寻近些年德国经济“失速”和“低谷”的根因。其中,外部原因是VUCA的国际政治环境、俄乌冲突引发能源危机、链式反应带来经济波动,从而引发通胀、失业率上升、技能工人缺乏、人口增长乏力,以及难民政策延伸的公共安全问题,最终导向国民悲观情绪蔓延,产生信任危机,加速动摇经济。内部原因则是德国本土的学者们也在深入反思过去的发展,谁是朋友,谁是敌人。

其实,德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困境,对中国当下的企业也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政治和政策的稳定性是经济发展背后的依托,开放过程中伴随着的是国力的角逐,经济发展、开放创新这些基本原则必须坚持,国家经济基本面才能持续好转;企业也一样,要学会合理的面对外部环境的竞争和流变,能够化被动为主动,做好企业的主营业务夯实基本功,面对动荡,企业家的内心信念坚定不动摇。

中德贸易关系与中美贸易摩擦启示

课堂上我们还讨论了德国如何看待中国科技的发展和世界工厂的地位。教授认为,中国的科技发展有目共睹,但在多数普通德国人的心目中,中国制造的产品主要心智依然是价格低。他们对中国品牌的熟悉程度不如我们。但我们也能看到中国企业在出海过程中不断进化调整、不断适应当地企业的评价体系的积极转变,重塑中国品牌的形象。尽管我们和教授的文化背景和部分观点未尽一致,但这恰恰是本期全球胜任力模块的魅力所在。有争议,才会有对撞,才会澄清事实和观点的差异。通过课堂的辩论,我们和德国教授们互相都更加理解了彼此政治、经济及企业文化的异同。

我们也有幸遇见了毕业于清华的李蕾师姐,她正在曼大研究贸易和经济学,她启发同学们的问题是:在一场贸易争端中,我们要关注什么?我学习到了要关注双边国家货物的贸易进口结构,以中国和美国为例,美国从中国进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利润率相对较低,美国的贸易限制让中国企业的关税成本更高,于是就会产生一种“溢出”和”成本转移”,中国向加拿大、墨西哥等地出口的商品就会变多,其他国家的出口量反而会上升。所以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不仅可以削减贸易争端的消耗和损害,同时还可以提升国内供应链跨境出海的适应能力。

贸易摩擦在逆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是不可避免的。无论中国还是德国,都应该更加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依托本国的优势来建立长期可持续的发展价值,保护好国内经济的健康肌体。这正是我们本期全球胜任力模块的主旨,我也感到一种更高远的责任和使命。中国和西方的贸易摩擦绝不是终局,重点是合作和共赢,有些趋势可波折但绝不可逆,发展才是永远的主旋律。

隐形冠军对中国中小企业的启示

第二天的课堂上,同学们面临了一些“扎心”的提问时刻。比如:为什么提起德国制造,我们的下意识反应是高质量,而只要提起中国制造,德国人下意识的反应是廉价品?为什么德国中小企业有这么多隐形冠军,而中国的中小企业却鲜少拥有品牌姓名(无品牌、白牌、被贴牌)?为什么德国的中小企业可以传承数百年之久,而中国的中小企业却容易起步就夭折,招聘难、贷款难、订单难?这些问题只是在曼大课堂上和教授们交流时的缩影,但足以引发我们的深思。

辩证来看,德国制造多年来享誉世界,有很多垂直领域的隐形冠军;另一方面,德国的隐形冠军们在创新科技和互联网企业发展方面却并非一帆风顺,相比于美国、欧洲其他国家乃至中国并无明显竞争力,这就形成了有趣的双面性。

而中国的中小企业要成为隐形冠军,需要在市场环境、发展战略、人才储备、政策支持和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全面提升。这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在清华MBA就读的过程中不断展开思考和价值求证,就如同肖勇波老师所说:“我们要理解两国企业文化背后的根源性力量,才能更好地理解德国和中国今后的合作发展模式。”德国企业的优点中国可以学习,中国企业的优点也同样值得德国企业借鉴。

参访德国企业SAP的启示

德国企业SAP(Systems Applications and Products in Data Processing)是全球最大的企业管理和协同化电子商务解决方案供应商,也是全球第三大独立软件供应商。参访SAP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各种惊喜。总部园区树木的树冠就被修剪成“正方体“,仿如积木般规规整整依次排开,象征着企业的严谨和细致。而偌大的前厅食堂则好像产品经理在原型图设计中经常要用到的“泳道图”一般,划分成了四道八纵列的打餐窗口。这里有各种营养搭配组合的套餐,如果你是SAP员工的话,中午饱餐一顿就可以让自己的工作变得非常有幸福感。接待我们团队并且陪伴访问的是一个叫做Cecilia的实习生,她不无自豪地介绍说,自己非常骄傲能够来SAP实习, 因为这里的企业文化氛围很好,她作为数据分析组的分析师,能够接触到好的软件和数据规范,培养良好的专业素养。

进入SAP培训教室,负责人为我们介绍了SAP整体的产品服务范围和在人工智能应用上的优秀实践:从零售行业的库存销售动态分析,到生成式智能模型根据历史数据进行预警和风险提示,再到通过机器图像捕捉和识别能力将一个表单的手工填写文本变成一组规范的数据结构……我们能看到SAP不仅仅只是一个软件服务商,而是深刻地参与了各行各业的商业化应用场景的重构,才能在这个过程中让数据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最后我们来到了智慧超市展厅,体验了SAP是如何通过构建消费者画像达到提前预判和精准识别用户需求的。

当然最让同学们感慨万千的还是SAP对员工极致的福利关怀。我们既感受到了SAP的严谨和扎实的作风,也认识到了他们将员工内心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作为重要的企业文化来看待,这可能也是企业得以几十年保持稳定发展的关键之一吧。

参访德国企业巴斯夫的启示

巴斯夫(BASF)成立于 1865 年,是德国大型化工企业,也是全球最大的化工公司。公司总部位于德国路德维希港。我们先参观了BASF的接待前厅,了解BASF的建厂历史;还乘观光车深入寻访了平时没有机会进入的厂区,看到了各种先进的生产设备装置。

BASF的口号是“We create chemistry(我们在创造化学)”。因为他们秉持的企业发展理念是:我们要生产“生产产品”,也就是基础科学、基础制造、基础材料、基础工业等这些基础环节,在产业链整体的价值位置靠前。任何材料背后都离不开对于基础化学学科的重视。所以他们在研究各类化学产品时,非常重视基础研究,往往变成了供应链上游的上游。

纵观BASF的建厂历史,他们最开始在莱茵河沿河建厂时,也经历了许多波折(居⺠反对、地理位置不佳、战争破坏、环保阻力等),但都一一克服,不断延伸区域,最后慢慢壮大工厂面积,成为了如今德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头部的化工企业,在全世界各地开工厂,不断丰富自己的产品线和延伸产品的制造能力。这种“from small to big”的能力,是一个非常经典的企业成⻓历史。我们可以从中思考,一家企业如何从小壮大?他们在整个发展历程中做对了什么?这是值得我们国内企业学习的经验。

什么是设计思维?

我们还迎来了一堂很特别的课程——由德国的职业教育设计工作坊为我们分享什么是设计思维。德国的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的比例很大,据说光讲设计思维的教育工作坊就有100+家,可以看到即便是在工作了以后,德国企业也依然保持着充分的学科教育属性,不断结合工作实践经验形成专业级别的课程,这样就会构建一条“学习-研究-实践-再学习-再研究-再实践”的有效循环,使得职业教育知识也可以科学有效地迭代。我们的收获主要有以下四点:

“Dangers of over-focusing”

(过度专注的危险)

这个原则提醒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避免过于关注某个细节或局部,否则可能会忽视其他重要的因素。这个原则的价值在于帮助我们形成全面的视野,避免陷入思维定式,从而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Necessity of divergence and convergence”

(发散和收敛的必要性)

这个原则强调,在解决问题时我们需要先进行发散思维,充分探讨各种可能性,然后再进行收敛思维,筛选出最佳的解决方案。这个原则的应用价值在于帮助我们形成丰富的想法库,提高创新的成功率。

“Three Cs”(三个C原则)

这三个 C 分别是“Customer”(客户)、“Context”(情境)和“Content”(内容)。这个原则强调在解决问题时,要关注用户的需求、使用情境以及实际内容。这意味着我们要深入了解用户,以便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这个原则的价值在于帮助我们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Four Dont's’”(四个“不要做”的原则)

这四个“不要做”分别是:不要局限于现有解决方案、不要害怕失败、不要忽视用户反馈、不要忽视团队协作。这个原则的价值在于帮助我们形成开放、勇于尝试的创新氛围,提高团队协作效率。

设计思维的四个原则分别为我们提供了全面的视野、丰富的想法库、关注用户需求的能力以及开放、勇于尝试的创新氛围。遵循这些原则,有助于我们在解决问题和创新过程中,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课题结业汇报

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我们就迎来了最后一日的结业汇报。汇报之前我们被划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都可以自定义话题,来阐述这一周在德国的所见所闻。我也很惊艳于大家都能在如此短暂的时光中,分析出那么多有意思的话题:跨境电商、德国高铁、中国和欧洲企业的特征差异、中德新能源汽车对比、中资品牌出海等。

我所在的小组以神话西游记比喻,讲述了中国品牌出海的“九九八十一难”(市场、政策、税率、合规、数据、消费者习惯、劳工权益、环保责任等),并且利用师徒四人的性格特点,描绘了企业出海可以参考的OFI机会模型——Operation是猪八戒和沙和尚的运营能力,他们吃苦耐劳;Funding唐僧的融资能力,背后始终有政府的支持;Innovative 悟空的创新能力,逆境中适应环境打破规则的能力。我们也成功吸引了德国教授去深入了解《西游记》,认识这部中国人的经典神话故事,并由此更加深中德企业和文化之间的彼此互信。

肖勇波老师耐心地听完我们每一个小组的分享,鼓励大家用心找切入点,从表面现象深入本质看问题,看数据和用户变化趋势,既看到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要用心吸收和借鉴德国企业的管理智慧。曼大的教授们也热情而真诚地听取了同学们的汇报,并进行了一一点评。尤其是同学们幽默地提到了德国高铁的运行延迟、德国创新能力、德国新能源政策上面的不足时,大家也更深刻地体会到,敢于直面问题才能在交流中产生相互的学习动力,因为我们坚信中德企业不管面临什么难关,携手共赢、相互取经才是主流是发展的根基。

经济背后不可剥离的是文化意识和心智,在课堂上听到频次最高的词就是culture(文化)和mentality(心智)——正如科技和创新绝非一朝之功的道理一样。在跨文化的交流中我们更应该包容和坦诚,承认我们存在的不足,也要辩证思考德国的成和失,新和旧,秩序和创新,发展和阻力。这样我们才会有更深刻的认知。

课程结束的最后一刻,MBA教育中心的张荆英和赵烨老师还贴心地为项目中间过生日的同学准备了生日蛋糕和温馨的彩蛋祝福,我们和曼大的教授们一起合唱祝福,期待彼此能有缘再会。

在离开时回望曼海姆城,,看到这个城市中心的水塔、火车站、学校的广场,路边的小餐厅,我们竟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情结。虽然短短时光,我们不仅是在这里深刻感受德国的经济文化和精神内涵,更得益于同行伙伴和老师们的智慧启迪。它们都伴随着晚风和晨曦,留在了这段宝贵的记忆里。

莱茵河畔的曼城光影

学习之余,为期七天的德国之行还经历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小确幸,和让人回忆深刻的“小意外”:有同学在路上丢失手机,但是张荆英老师鼓励大家一起发扬团队精神,不放弃寻找,终于失而复还;在德国赶高铁,不少同学也意外遇上了晚点延迟和最后一分钟的卡点上车,我们也收到了赵老师的温馨提醒和师兄们提前写好的攻略建议;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大家结伴出行觅食、互相搭伙拍照、深夜共同卷汇报PPT、一路自驾穿越欧洲各国游历、DM疯狂购物清空货架的共同经历所形成的革命情谊。

项目组还安排了德国城市环游之旅,比如最美城市海德堡,这里有很多美丽的小街道和古城堡。浸润在澄黄和艳红交织的夕阳中,有一种油画照进现实的浪漫感觉,童话故事很适合发生在这里。登顶城堡天台,远眺旷野,整个古老的海德堡城尽收眼底。远处有大片红顶屋瓦,那是有六百多年历史的海德堡大学,其人类学、哲学、生命科学等学科是欧洲乃至世界最好的学科之一。

沿着十月静谧又暖煦的莱茵河畔,柔风缱绻,阳光洒溢,欢声笑语,每一步探寻都充满欣喜和邂遇。也许后疫情时代,年龄及工作压力、家庭和社会责任,种种都扛在我们这代人的心与肩。但是我们尊重努力和教育,尊重多元化,尊重耕耘和时势的选择,最终燃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期待中国能够因我们这些企业家和创业者而站在世界舞台和欧美市场争辉,这是我们对这个国庆节、对此次清华MBA全球胜任力德国模块的最大致敬。我们会怀着这样的美好回忆和深入的思考,继续我们各自的征程。

编辑:梁萍

(本文转载自清华MBA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