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字真挚!听师大学子讲述身边的师德故事

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2021-08-09 21:17 浏览量: 2401

我身边的师德故事

今年是湖南省“师德师风建设年”。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的殷切希望和要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湖南师范大学举办了“师德微故事征文大赛”

此次大赛从今年4月底持续到6月初,共收到作品300余篇,经学校组织评委评审,《为人民歌唱》等6件作品获评一等奖,《从师德出发》等12件作品获评二等奖,《敬业立学,秉烛育人》等30件作品获评三等奖,以下为部分优秀作品展示。

1

为人民歌唱

作者:姜金玉(音乐学院2018级音乐表演本科生)

大学是青年人三观形成的重要时刻,我很庆幸遇到了我的声乐老师——陈刚,陈老师时常教育我们,学音乐要服务人民,要接地气,要深入实践多走上舞台,要慢慢磨砺逐渐让舞台成为自己家客厅,演唱时就不再紧张。为此陈老师带着我们进社区给叔叔阿姨演唱,去乡村在稻田里给留守儿童送去歌声一次次的基层实践里我无法忘记叔叔阿姨听到歌声时的笑容,无法忘记交通不发达的乡村里孩子们第一次接触音乐时的欣喜。

2021年6月3日,在生科院陈老师又一次带领我们开展了“陈刚师生红色音乐会”,以红歌为介,学党史故事。在陈老师的指导下,很荣幸地演唱了一曲《长城谣》。为了筹备此次音乐会,为我们提供锻炼的机会,老师一次次带着我们彩排,尽管他挂念着儿子发着高烧在医院打点滴,尽管他有繁重的教学比赛任务,尽管他忘记了接儿子的放学时间,也依旧乐此不疲地一遍一遍为我们指导。实践是课堂里一辈子也学不到的知识,我深深地知道老师为我们争取到的实践来之不易,我知道能遇到这样老师是我的荣幸,我更知道这才是大学老师传道受业解惑之模范。教师是一件苦差事,除了繁重的教学任务以外,还有做不完的科研与管理等工作,且自己的言行举止处处都要做到“为人师表”。难!教师的工作量之大、心理压力之重是旁人所无法体会的。没有惊天动地,没有气吞山河,只是那么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平常得近乎琐碎。这就是陈老师的真实生活写照。就在这平淡、琐碎中,就在我的身边,这样润物细无声的感人。

2

朱码和伞和雨天未寄出的信

作者:贺智美(外国语学院2017级俄语专业本科生)

记得第一次听到“朱妈”这个称呼,还是在迎新学长学姐的交谈中。交谈的具体内容早已记不清了,只记得他们像提起一个朋友一样提起“朱码”,于是对“朱码”这个学长或学姐有了一点印象。但很快我就发现我弄错了,此“朱码”并非是哪个学长学姐的俄语名字,而是对系里一位老师的特殊的称呼——“朱妈”。

就像俄语名字里“娜加”寓意着希望、“维拉”象征着信念一样,“朱妈”这个称呼代表着我们心目中像妈妈一样的人。朱妈是每一年俄语系新生的语音老师,她领着我们步入俄语学习的殿堂,从“АБВГ...”33个字母的发音到每一个单词每一个句子的语音语调,我们就像牙牙学语的孩童,朱妈则以母亲般的慈爱与包容一遍遍耐心地教,不厌其烦地纠正我们犯了无数次的错误。

在生活中,朱妈也同样落实了妈妈的名号,春风化雨般陪伴着她的这些孩子们。大二的那段时间,因为各种不顺利的事情郁结于心,我上课总打不起精神,学习上也掉队,去重新听写时朱妈便会关切地问问我的情况,我常常只是窘迫地摇头,什么也不说。性格缘故使我大多数时候都不愿意剖白自我或是向他人倾诉。再到后来,这样打扰朱妈休息的次数多了,虽然朱妈并没有在意我给她添的麻烦,但我仍感觉强烈的愧疚与不安。在几番心理挣扎之后,我最终决定约朱妈见一面,谈谈心。朱妈很爽快地应允了我的请求,她一向愿意走近学生,倾听学生的声音。

那是一个雨天的周末,我们约在江边见面。三月的雨下得连绵,阴雨天气笼着南方的天空,一眼望不到头。我以前是很不喜欢下雨的,尤其是这样漫长的雨季,晾不干的衣服、囿着一团潮气的房间和四处滋长的霉菌,连带着整个人都变得湿漉漉的,像是生了锈的机器,怎么也转不动。但朱妈却改变了我对于雨天的一贯印象,她站在公交站台等我,远远看见她还是个小点的时候便热情地向我挥手,招呼着我过去,明丽而轻快。见面以后,我们撑着同一把伞,漫步在江边,像在大海里比肩行驶的两叶小舟,互相交换着零件。在那一方小小的伞下,朱妈用她的温柔与细腻安抚着我的情绪,耐心地听完我的苦恼之后和我分享了自己类似的经历,她以她摸索出来的方法去引导我直面那些不顺心的事情。“如果我们是一个跌断了壶嘴的茶壶,那么我们就将自己装上泥土,成为一个花盆。”于是我原本锈迹斑斑的心灵被埋下一颗种子,它躺在土里,躺在我原本沉郁的身体里,成为了我身体里另一颗跳动的心。这颗种子生根发芽,在和风细雨的滋润下舒展开枝叶,以它自己的脉搏提醒着我,在这样一个广袤的空间里,我并不是独自在雨中前行,我被陪伴着,被确切地爱着。

距离大二的那次约会已经过去两个年头了,但那样一个共撑一把伞漫步在二里半的雨天还时时出现在我的生命里,在每一个不安的时刻,浸润着我。

后记:朱妈在19年5月时在湖师大校报发表了一篇有关这次雨天谈话的文章(校报第1565期),在两年后的夏天,临近毕业,我在株洲写下了这一篇文章作为大学生活中难忘经历的记录,权当一封寄给朱妈的回信。

3

诗书传雅趣,治学显风范

作者:杨飞扬(文学院2020级汉语言文学本科生 )

我的古代文学老师——蒋振华老师,是一名治学严谨的学者,一名教学有道的师者,也是一名睿智大气的长者。

他常常着一身黑色中山装,戴一顶灰色的帽子,再穿一双皮鞋,颇有学者风范。他有时不苟言笑,有时又满面春风,但始终双眼透露着睿智而又犀利的目光。

他年龄较长,教学年龄长,在古代文学方面有自己的一番造诣。在课堂上,他虽携一课本来,但极少翻开。但他却能在把课本内容讲透的基础之上引经据典,且不说四书五经,就是各种专业文献、学者观点,他都能信手拈来。同时他有时又常常抛下许多问题,加以点拨后,让我们去思考琢磨。

不同于其他的大学课堂,蒋老师对于同学的座位、坐姿都有一番要求讲究。他会让同学们整整齐齐地坐在中间一列,一列四人,坐姿还得端正笔直,他说:“我们读书就像打仗,坐整齐了才有精气神!”

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其实对于习惯了碎片化阅读的大学生来说,实在是缺乏了一点吸引力。但蒋老师却常常能让课堂变得活泼有趣、欢声笑语。在蒋老师的课堂,上古神话里的“腾云驾雾”变成了开奔驰坐宝马,“鲲鹏九万里”是从天马公寓到文学院。他用生动的语言把看似枯燥的内容同时代特色、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同学们听课自然也提起了兴趣。

蒋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既具有专业素养又极有自身特色的大学老师,实是一名“接地气”的大学者!

4

用生命之光,照亮他人远行

作者:罗妮(工程与设计学院2018级艺术设计硕士研究生)

有一位老师,从2016年开始穿梭在长沙潮宗街历史文化街区,关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底层老百姓的生活。为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留住城市文脉,带给老百姓最朴实的温暖,他不管严寒酷暑,总是利用课余时间带着学生去到工地现场、社区或居民家里解决问题。持续服务的5年时间里,他不但教会师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更给连升街4号一家人带去温暖。

2018年,他走进连升街4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与原住户交流。发现三口之家居住在三十多平米的房间里,原本这栋民居有两百多平米。通过与法律学者交流,原住户想要回两百多平的产权,诉求无法实现。他于是问住户女主人:“房子和孩子哪个更重要”,女主人毫不犹豫的说是孩子。是的,孩子是家人的希望。基于目标的共识,沈老师协助女主人鼓励孩子努力读书,也帮助其学习祖上的浏阳非遗贡纸工艺,以非遗传承人的身份更好地守护家族的根。

这个孩子如今在陕西科技大学读书,还获得了一种手工造纸优化工艺及装置的发明专利,如今也打算保研继续深造,让家族有未来的盼望。在最绝望、无助的时刻,老师给这家人带去了最温暖的关怀,帮助年轻的孩子学会责任和担当,渐渐成为家里的顶梁柱。

他就是我的导师——沈竹先生,将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履行在所需要的每个角落。

往期精彩回顾:

破三项奥运纪录!湖南师大学子侯志慧夺下东京奥运会第二金

多少分可以上湖南师大?

光影师大| 二里半的秋天,来了

来源 | 湖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编辑| 朱元福 贺欣然校稿 | 肖卓锟责编 | 董飞审核| 段巍
编辑:葛格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