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姊妹树”是什么树?

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2021-10-11 17:30 浏览量: 4513

“种下一棵树,不忘来时路;延河岸边沐春风,扎根在黑土……”日前,为黑龙江大学建校80周年献礼的校史剧《姊妹树》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取消了原定的公演转为录演,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师生和校友的追捧,在线观看超过100万人次。一时间,“姊妹树”在黑大人的朋友圈刷屏。那么,“姊妹树”究竟是什么树?黑龙江大学又是如何将校史与党史相结合,打造出这样一场爱党爱国爱校为主题的原创话剧的?

-01-姊妹树是沙曼屯的两棵椴树
“同学们,别看眼前风沙弥漫,我们脚下可是一片真正的沃土!等这些树苗长起来,一定会亭亭如盖、生机盎然!你们也是新中国的小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从延安一路走来,革命的精神传到哪里,我们就把树种到哪里。让后辈的学子将延安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让延安的革命旗帜永远高高飘扬!”
1957 年春天的沙曼屯,风沙弥漫,一片荒芜。王季愚校长和赵洵副校长,把对一所崭新大学的殷殷期望同两棵椴树苗一同种在楼前空地上,并取名为——姊妹树。

《姊妹树》剧照,王季愚和赵洵在沙曼屯种下两棵椴树并命名为姊妹树在黑龙江大学建校80周年之际,校党委宣传部统筹,文学院、艺术学院参与制作的校史剧《姊妹树》从1944年说起。王季愚和赵洵在延安重逢,“为革命事业发展培养人才”的教育理想如同种子般深深种在二人心中。抗战胜利后,王季愚和赵洵先后接到中央调令,间关万里,奔赴东北。1946 年,王季愚在佳木斯与赵洵再次重逢,昔日教育理想的种子在黑土地上生根发芽。学校从佳木斯迁回哈尔滨后,结束辗转办学。经过数次更名,学校定位、办学理念日益清晰,师资队伍、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外语干部。二人同心协力,研究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为学校发展绘制蓝图,她们教育理想的小树苗在风雪的洗礼中愈发茁壮成长。

《姊妹树》剧照,1944年王季愚与赵洵在延安重逢,决心为革命事业发展培养人才从抗大学员热火朝天的学习操练场景,到战事紧张学校临时转移至佳木斯的艰苦岁月,从抗战胜利后延安欢天喜地的庆祝场面,到学校师生随部队奔赴东北,校史剧《姊妹树》通过不同时间、场景、灯光、舞蹈、音乐的切换,再现了王季愚、赵洵两位老校长心怀革命理想和教育者的激情办校治学的艰辛历程,让师生通过“沉浸式”“直观式”的真实体验,产生思想上、情感上的共鸣,让延安精神、抗大传统、黑大校训深入人心,引领师生在党史学习中坚守初心使命。

《姊妹树》剧照如今,当年的两棵椴树苗已经成长为参天大树,郁郁葱葱地生长于黑江大学主楼D座对面花圃中。而就在日前,两位老校长的雕像也正式揭幕,矗立于姊妹树不远处,静静地注视着她们种下的树、育下的人。

-02-姊妹树是八秩荣光的见证之树9月26日,新华网微信头条刊文《黑龙江大学,生日快乐》,文中指出了黑龙江大学的三个“红色属性”:红得很正、红得很潮、红得很热。

《姊妹树》制作人、党委宣传部部长杨其滨表示“校史剧的排演就是要将学校红色办学的校史资源挖掘出来,将王季愚、赵洵两位老校长办学治校的精神表现出来,将黑大师生乐观向上勤勉求学的面貌展示出来,引领当代黑大师生厚植家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以优异的成绩向建党百年、建校八十周年献礼。”延安宝塔下,延河波光里。八十年来,黑大五次易地,十次更名。从1941年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俄文队,到后来的中央军委军事学院俄文科、中央军委俄文学校、延安外国语学校...... 这里孕育了新中国外语教育事业最早的雏形。

抗日战争胜利后,延安外国语学校的师生,历经10多个月的艰难跋涉于1946年6月抵达哈尔滨。1946年11月,延安外国语学校复校并更名为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附设外国语学校。

1949年1月,学校更名为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同年11月,新中国外语院系最早的研究生教育在“哈外专”问世,新中国第一批俄语研究生,也正式在此起步。

1953年1月,学校更名为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1956年6月,学校更名为哈尔滨外国语学院,并筹建了英语、德语专业,实现了多语种办学。

资料图,沙曼屯老校舍筹建时的测量标尺1958年8月,在哈尔滨外国语学院基础上,黑龙江省第一所综合性大学——黑龙江大学诞生。

2018年,黑龙江大学获批黑龙江省“双一流”建设国内一流大学A类高校。从俄语专科学校到黑龙江省内学科门类最完备的综合性大学,如今的黑大:
拥有30个教学院(部)和涵盖11个学科门类的本科专业86个拥有一批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基本构成多学科、立体化、完整均衡的科研创新发展体系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评为A类化学学科、材料学科、工程学科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取得了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为代表的一大批成果,累计30000余项
每一份耀眼的成就背后,都留下了黑大人孜孜不倦、筑梦奋斗的身影;都是一代代黑大人发扬“志存高远,爱国奉献,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黑大精神的真实写照。-03-姊妹树是新时代黑大人的初心之树“这部剧从剧本改编,到剧本分析,到指导每一个小白演员气息、发声,撰写人物小传,再到解放天性训练,军事化训练,零基础舞蹈辅导。以及上百次与幕后各部门沟通,处理各种突发事件,还有无数次的编排走位,一遍遍的合成彩排。我们用一个个白天黑夜,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话剧。100余位师生在排练场一起努力,只为把黑龙江大学的光荣历史,用话剧的形式,在舞台上立体呈现出来。。”《姊妹树》总导演、艺术学院教师苏建华如是说。

校史剧《姊妹树》彩排照,摄于2021年4月作为我国最早培养俄语高级专门人才的红色大学,我校在全国高校中独树一帜的对俄办学特色也能在校史剧中略窥一二。剧本台词中穿插的俄语对话看似短小简单,却暗藏颤舌音等难题,如何教会俄语小白演员们准确地发出剧中“初学者”“俄语教师”“俄语高年级学生”不同时期的不同发音,可难坏了剧组翻译老师。于是,边压腿边学俄语便成了演员们在后台的家常。叶楚梅的扮演者,付梦滢同学称:“印象特别深的是,有一次我压完腿后第二天都不能正常走路了,但参加排练的同学都非常认真地对待此次演出,没有人喊累叫苦,大家每天都精神饱满,苦练角色,努力练发音,将台词都熟记于心。”

校史剧《姊妹树》彩排照,摄于2021年5月作为全剧的核心场面之一,“抗战胜利”队列踢正步的部分是这场戏中最困难的部分。未经过专业训练的演员们走起来松松垮垮,缺乏队列的气势。导演苏建华想到一个好方法,他让全体同学贴墙站,硬生生把躯体掰直:“中国人民解放军踢正步从来都是威风凛凛、气势昂扬,大家一定要把自己绷紧挺直!”体态过关了,下一步就是情绪。角色鲁刚性格热血莽撞,但饰演同学却性格沉稳冷静,导演老师亲自上场示范,一遍一遍帮助演员打通情绪点;为了帮助几名十岁小演员们更快入戏,剧组老师从建校历史到剧本细节一点一点详细地为他们讲戏。为了让演职人员走近黑大的创建者,近距离感受艰苦建校的历史,用更积极的态度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塑造更深刻的角色,导演组带领全体演职人员来到校史馆进行体验式学习参观......

▲5月6日晚,校史剧《姊妹树》演职人员到校史馆开展现场体验性教学。图为制作人、党委宣传部部长杨其滨为大家进行现场讲解。除了在演技上的精益求精,校史剧剧组对服化道的要求也是一丝不苟。肩宽、袖长、腰围、裤长……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专属的服装。近百名师生演职人员和不同场景下的服装要求是服化组面临的两大挑战,而剧组的精益求精更是能从样衣的细节处体现——旧军装的衣领有着不同于新军装的光滑手感,这是吴绘宏老师领导的服化组工作人员,照着样子用手磨了许久的成果。而舞台上每一幕的每一个道具,都是董伟光老师和团队跑遍大街小巷才精心制作完成。

服化组针对每一名演职人员量身定制了专属的服装,力求最大程度呈现舞台效果。图为现场工作人员手记。剧组的精益求精让演员对自身角色有了更深的认识。李凤林的扮演者朱建伟同学说:“我从李凤林前辈学到了为国奉献的情怀。不管外面的流言蜚语,他在外代表的永远是咱们的国家,代表的是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友谊交流。他在任何场合都会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形象,为了中国和国际的友好互通做出了巨大努力与贡献”。而饰演群演的吴沛阳同学,则拥有着小商贩和学生等多个角色。为了更好地入戏,他去查了上个世纪学生们穿着、说话习惯的相关资料,还特意去学了两句陕北话,力求可以更好地展示角色。

校史剧《姊妹树》彩排照,摄于2021年5月经历了剧本打磨、剧组成立、演员招募、排练、试演、二次招募、复排到因疫情取消公演改为录演,校史剧《姊妹树》经历了无数坎坷与磨难。一部校史剧,一部建校史,一部黑大人的爱党爱国史。正如《姊妹树》制作人、文学院刘冬颖老师所说,作为一部话剧,《姊妹树》不仅讴歌了黑龙江大学老校长王季愚和赵洵,继承发扬延安精神,在冰天雪地里办高等教育,爱国育人的故事,也诠释了新时代黑大人的初心。沙曼屯的那两棵椴树,已然成为激励着新时代黑大人厚植家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栋梁之才的初心之树!“种下一棵树,莫忘来时路。岁月如歌唱不尽,我心如初......”校史剧主题曲《我心如初》沙画版MV

▲扫码观看校史剧《姊妹树》

素材来源 |黑龙江大学新闻中心

责任编辑 | 肖博宇 沙曼

编辑:葛格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