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扶贫日|世纪之业需全民参与

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20-10-17 18:54 浏览量: 2510

点击蓝字

2020

关注我们

10月17日中国扶贫日

中 国 扶 贫

★ 世纪之业需全民参与 ★

2014年8月29日,国务院扶贫办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全国首次“扶贫日”系列活动工作,听取各地的意见建议。会议决定从2014年起,将每年10月17日设立为“扶贫日”,具体活动由扶贫办商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扶贫日”的设立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于扶贫开发构成的高度重视,也充分体现了对于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格外关心,所以设立“扶贫日”是继续向贫困宣战的一个重要的举措,也是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

脱贫攻坚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和底线目标,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中央明确提出: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取得的成果令国人自豪,令世人瞩目。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这必将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但随着脱贫攻坚力度不断加强,摘掉贫苦帽子的人越来越多。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我们中华民族每一个人都有信心有决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程,在中华民族实行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取得胜利。

《我和我的家乡》

谈到国庆爆火的影片,不得不说起《我和我的家乡》。电影从东、西、南、北、中五个地方,聚焦五个独立小故事,抒发对家乡的热爱。浓浓的乡土气息,深深的家国情怀,让观众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发展和家乡巨变,体验脱贫攻坚的成果,油然而生一种对幸福生活的敬畏感与自豪感。

所思所想

同学们也纷纷结合影片谈了谈关于“扶贫”的感想。

有人谈起自己家乡的改变,曾经的水泥路已经成了柏油路,那些小路也穿上了水泥装,所有的路都被加宽了,车来车往,川流不息,路上已经不存在凹凸不平的情况,更没有以前那么多灰尘,眼前再也没有荒地和杂草,取而代之的,不是农田就是树林。因为政府的“扶贫”政策,他们的家乡得到了发展,人们过上了好生活,不再因为温饱问题而担忧。

有人谈起我们学校的帮扶举措,校园地生源地助学*可以解决贫困家庭大学生的学费问题,设立的高校助学金奖学金也给予他们勤奋学习的一股动力,帮助他们的减轻家庭负担。导员和班级委员对于助贫工作认真负责,严谨核实家庭情况。对于他们也给予尊重和认同,帮助他们保持正确的心态,感受班级的温度。这一切使他们更好的在大学放飞梦想。

有人谈起电影中的令人难以忘怀的片段,沈腾饰演的角色,作为一名优秀画家,毅然决然的放弃梦想投入乡村建设,瞒着家里人去乡下扶贫,最终得到了家里人的支持。这种牺牲精神和高尚品德令他们敬佩,扶贫工作正是由这些许许多多的年轻人的牺牲和付出才取得了如今世界瞩目的成就。

有人谈起自己对扶贫政策的理解,扶贫不是单纯的给扶贫的人补贴那么简单,只有让他们有一个稳定的收入他们才能永远地摆脱扶贫的枷锁,而我国的精准扶贫工作将这一切化为现实,大大地减少了我国的贫困人口。更重要的是,扶贫攻坚之战将我国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体现得淋漓尽致,更体现了我国强大的凝聚力,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牢牢地结合在一起。打赢脱贫攻坚战事关祖国长治久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扶贫工作开发事业大步向前发展。扶贫工作的完美开展促进了我们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团结,对国家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只有全体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国家才能安稳发展,完成祖国的复兴之路。可以说,扶贫工作就是历史的偶然又是社会进步的必然。

也有人由衷的感慨,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家里,真的很幸福。纵使现在疫情防控还在继续,但是国家领导人依旧坚持扶贫攻坚,这种坚持的精神深深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坚持攻坚终有期,为民谋福无止境。这十四个字完美的描述了国家领导人的的状态。或许刚开始,“精准扶贫”对很多同学来说只是一个国家政策,并不太了解,但在看过电影五部分的讲述后,深刻感受到了在精准扶贫政策下,精准扶贫干部对帮扶对象无私的帮助和伟大的牺牲,以及被帮扶的人、脱贫的村落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之后,同学们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在脱贫攻坚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我们应积极投身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撸起袖子加油干,必能迎来新的历史性跨越。正因为有了他们,乡村才会有今天的发展。未来,我们青年一代也要像他们一样,投身为祖国建设的宏伟大业中,为祖国添砖加瓦,贡献一份力。

而被提起最多的片段就是由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最后一课》。从一位患老年痴呆症的美术教授的角度展开,通过记忆的前后对比,展现了乡村环境的变化。老师生活条件很优越,但是即使患有老年痴呆也心系支教事业。他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将自己的青春奉献在这片热爱的土地上,教育出无数优秀学子。“二加二等于掰” 即使身患重病,最不能忘记的仍是那段教育时光。这个连亲生儿子都认不出的糊涂老人,却能一眼认出当时倔强哭泣的小孩:你的画,我看懂了。在如此落后的年代,在贫瘠的乡村中,有一位恪尽职守的老师一定是孩子们最大的幸福。

这种爱国爱人的精神让我们明白青年人需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努力学习工作,积极参与了解扶贫工作。除此之外,扶贫不只是在物质层次,还在精神层次,就像支教一样给人以精神思想上的充盈,青年人要有牺牲精神。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每个人都要参与其中。但其实扶贫工作远比电影里演的更艰难,所以我们应该为扶贫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正是因为有一代又一代的坚守,才有一代又一代希望的出现。扶贫的未来,还需要我们青年去努力,扎根基层,服务贫困地区,为祖国的美好未来而奋斗。

而我们的身边就有一位学姐在内蒙古进行支教扶贫,让我们来看看刘晓磊学姐关于她支教经历的一些感想。

Q

1. 请问学姐为什么会选择去内蒙古支教呢?您的初衷是什么?

刘晓磊:其实我从小就有“教师梦”,想要走上三尺讲台,为国羽翼、教书育人。大二的时候通过团委的学生工作了解到我校有研究生支教团计划,心里就有努力的方向,就一直朝这个方向努力了。

Q

2. 学姐适应支教的环境吗?您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又是怎样克服的呢?

刘晓磊:服务地在内蒙通辽,因为我也是北方人,衣食住行上都没什么问题。需要适应的是一个由学生到教师上身份的转变。我也确实遇到了一些挑战。第一次当老师,有很多地方不熟悉,要找到适合学生教学方法,把他们作为学习主体,引导他们去学习。同时也可以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多学多听多看。

Q

3. 学姐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您具体的支教工作吗?

刘晓磊:主要负责四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带校国旗护卫队组织,协助老师开展团委、政教活动。

Q

4. 学姐从自己的支教经历中收获了什么?支教工作对您生了怎样的影响?

刘晓磊:我收获了一群非常可爱的孩子,和宝贵的学习经验,这是一段终身受益、难忘的经历。最大的影响就是,我的思想有所提高。我认为支教不只是能够实现我个人梦想,更多的是我可以在国家实施扶贫工作的重要时期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Q

5. 支教扶贫是我国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那么学姐对我国的扶贫事业发展有怎样的期待?

晓磊:投身支教工作后,我发现这里的生活环境以及学生们的生活水平比我想象中要好很多。国家的帮扶政策如对口支援、建档立卡等,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帮扶对象的生活质量。但学习水平上要低于城市里的孩子。习总书记曾说:“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这启示我们不仅仅要“教书”还要“育人”,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帮助他们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期望我们国家的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上、上好学。用知识来改变命运,我相信这样一天会早早的到来。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作为北化的有志学子就应该把个人理想和国家理想相结合,到各行各业为祖国做贡献。让自己的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需要我们的地方。

只有回顾起中国数亿农村人口曾经的艰辛生活,才能深刻认识到中国减贫的巨大成就。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伟大实践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增强,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党群干群关系不断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提升,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进一步巩固。预计到今年底,全国95%左右现行标准的贫困人口将实现脱贫。90%以上的贫困县将实现摘帽。再经过2020年一年的努力,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得到历史性解决。

最让亿万华夏儿女自豪的是:中国因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尤其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实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成为全世界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加速了世界减贫进程,为全球减贫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正如人民日报所言:“脱贫攻坚重任在肩,全面小康曙光在前。”脱贫攻坚战场上,战鼓声声催人奋进。只要万众一心拧成一股绳,频道不换、靶心不散,一鼓作气、顽强作战,就一定能如期实现一个都不落下地共同迈进全面小康社会!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应肩负起属于我们这代人的责任,为祖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奉献自己的青春与热血!

(相关资料来源于百度、人民日报

部分图片来源于经济日报)

欢迎订阅

获取最前沿的科学知识

经济管理学院

微信号:buctvip

经济管理学院团委 经济管理学院学生会

竭诚为您服务

采访:陆君慧(宣传部

文编:郭湘宜(宣传部)

美编:刘芙蓉(宣传部)

编辑:颜回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