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了719家上市公司的数据,他们重新解读“专精特新”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2022-10-12 21:29 浏览量: 2661

从248到1744,到2930,再到如今的4357...

这些数字代表着国家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字在翻倍,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量在快速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也在进一步增强。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100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0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1000家单项冠军企业”的培养计划。

“专精特新”企业越来越多地走进我们的视野,成为中小企业创新的突破口、发展的指向标。更多中小企业以专注铸专长、以配套强产业、以创新赢市场。

那么,对于“专精特新”有何最新解读?

“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前景是什么?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发展面临哪些问题?

“国产替代”是否值得“专精特新”长期关注?

数字化是否仍是“专精特新”企业的变革焦点?

针对上述问题,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联合安永研究所等,组成课题研究组,以“专精特新”上市公司研究对象,深度剖析“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趋势。

他们共同发布的《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创新与发展报告(2022年)》,分析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新与发展态势、景气预期、国产替代趋势、数字化关注等情况,对“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今天,我们采访了报告主要创作者之一,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郭斌,看他对于这份报告的创作有着怎样的感想。

主笔人专访,

走进报告创作的背后...

专访教授 郭斌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创新管理与战略、数字化创新。

Q1

关于合作完成这份报告,您是如何计划的?

专精特新企业已经日益成为中国国家创新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构成和力量,为国家创新系统注入新的活力。

在报告的起始部分,我们对“专精特新”这四个特征维度进行重新解读,并探讨这些维度在中国情境下的特殊表现。

我们希望能够建立一个不论是在特征含义还是在测度指标上都可以具有区分度的“专精特新”评估分析框架。

这份报告是我们管理学院跟安永研究院、国际校区隐形冠军国际研究中心一起联合完成的。

目前,我们的计划是每一年都做相关研究,所以之后我们之间的合作可能也会变得更紧密。

Q2

为什么选择“专精特新”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我们之所以选择专精特新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是基于如下方面的考虑:

(1)数据可得性与连续性——上市公司由于年报发布上的监管要求,以及发布时间上的连续性,可以很好地保证我们研究所需要的数据可得性,尤其是逐年发布的年报数据可以让我们以年度报告的方式来发布持续性的系列研究报告;

(2)样本代表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目前上市数量在不断增加,这些能够上市的企业不论是在质量上还是特点上,都具有很好的群体代表性;

(3)多元数据融合性——上市公司披露的公开信息具有很高的丰富性,满足我们在分析过程中将并不仅仅使用财务信息所生成的量化数据,更是深度挖掘上市公司的专利信息以及发布的文本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转换成量化数据的需要,从而形成对专精特新企业的全景性刻画和认知。这种多元信息的融合,以及定性数据的定量分析,也是本研究报告的特色之一。

我们对于数字化关注、业务景气预期、国产替代趋势这三个热点问题,基于数据分析来给出了深度解读。

Q3

为完成这份报告,您前期做了哪些准备?

其实半年前,我就已经在做这份报告的框架了。

这份报告其实是一个完全数据驱动的报告,我们没有选择进行过多的调研。

这份报告的分析全部是基于这719家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来得出的,完全是量化驱动的结果。

这份报告以深度挖掘上市公司专利数据、年报中财务数据及文本数据的多元数据融合方法,以71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挂牌)公司(2021年及之前在A股主板、创业板、科创板、北京证券交易所、新三板上市或挂牌)为样本,分析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态势、景气预期、国产替代趋势、数字化关注等情况,并归纳了当前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发展当中存在的四个典型问题。

报告课题研究组还对“专精特新”这四个特征维度进行了逻辑拆解和重新解读,以期建立一个不论是理论逻辑还是测度方式上更为系统的专精特新评估分析框架。

旨在借由此报告以及日后的一系列研究,对“专精特新”这些特征所具有的内涵构建更为清晰的界定和认知,以服务于政策制定和企业战略的实践需要。

聚焦“专精特新”,

服务企业战略实践

1

这份报告

是对“专精特新”的重新解读

“专”

长期•专业化•聚焦•价值

中国经济在过去这些年的高速增长,为企业提供了海量的增长机会。在此背景下,“专”意味着长期主义。在容易的事情与正确的事情之间,秉承“专”字诀的企业会在大多数时候选择做正确的事情。对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与“专业化”密切相关,背后都高度依赖于一些需要耗费时间和精力去沉淀的技能和专长。

“专”还意味着在战略意义上的聚焦,尤其是在业务布局上的聚焦。不过,关于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专注”或者说“聚焦”,并不仅仅是外在业务结构的聚焦,甚至仅仅用业务聚焦也无法真正体现出“专注”的含义。

所谓的“专注、聚焦”,指的是所覆盖的产品(业务)领域是否是依赖于共同的专长或能力基础来进行支撑的。只要是依赖于共同的专长基础,即使看上去一家企业的产品线看起来似乎不在一个行业领域里,依然可以是“聚焦”的。

“专”的意义还意味着是否将为客户带来价值视为长期坚持的原则。我们常说,“专业创造价值”。秉承专业化原则的企业会真正相信专业化在客户价值创造上的力量。

这意味着,它们在产品和服务设计以及在业务运营过程中,会非常注重对客户需求的洞察,并且以这种洞察来牵引自身的产品发展和业务运营。

“精”

产品精细化•服务精细化•管理精细化

以“精”为原则的企业,会在产品和服务上尽其所能地实现精细化,不断打磨和雕琢,以艺术品作为产品的终极境界。这就意味着它们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与市场上绝大多数竞争者相比存在着显著的品质门槛。作为这种品质门槛的结果,它们在产品上也就相应地获得了更高的盈利水平乃至定价权。

更深层次的“精”是管理的精细化,而不仅仅是产品和技术的精细化。精细化是以能力为基石并且需要在产品上稳定复现的,这意味着离开了管理体系的支撑是难以持续稳定实现的。

追求管理精细化的企业,会以“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的精神,通过对管理体系与业务流程的持续改进,最终在效率上获得体系性的优势。

“特”

特色化•差异化

“特”反映的是特色化或差异化。由于产品及服务是将价值传递给客户的直接载体,能被客户直接感知,因此产品层次的差异化是最易于被外部所观察的。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产品差异化并不是(或者说不完全是)作为价值提供者的企业来呈现自己在技术上的差异性,而是站在客户价值感知的视角来提供和塑造具有显著差异性的价值提供。

差异化会为企业带来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不过,市场竞争并不是一次性的博弈游戏,它是永不止歇的浪潮,不断地冲刷身处其中的企业。

这就要求追求“特”的企业要构筑起对自身差异化优势的有效保护,要有“护城河”。

“新”

创新驱动•业务增长核心

创新对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而言,已经不再是一个选择题,而是成为一道必答题。“新”,意味着企业将发展视为创新驱动的结果。

在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改进上不断投入资源,在创新能力的构建上持续地进行投入,这对于规模尚不够大的企业而言并非易事。因为这意味着要么需要在资源限制的情境里舍弃一部分来自于“容易做的事情”所带来的短期收益,要么意味着需要寻找到更有效地运用资源来进行创新的方法。

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或者是商业模式创新,都是可以探索的方向,甚至可以在一些时候以交织的方式或者是以嵌套的方式发生。

“新”字诀还意味着这些企业所选择的创新并不是漫无目的的,而是在所有的创新活动里,始终以业务增长为核心,这将贯穿在这些企业的竞争战略思考、资源配置、业务运营所有活动里。

2

这份报告

比较了“专精特新”企业的创新发展指标

这份报告将719家专精特新上市公司样本作为整体分别与主板、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北交所的非专精特新企业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在盈利能力上具有较为良好的表现。

这意味着从企业本身资质来看,“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在基本面上整体质量好于其它上市公司,正在逐步成为增强经济韧性的中坚力量。

为进一步刻画企业在“专、精、特、新”不同维度上的量化表现,报告在“专”维度上选取了主营业务收入占比、专利集中度(基于赫芬达尔指数计算);在“精”维度上选取了销售成本利润率、技术效率(基于生产函数方法计算);在“特”维度上选取了商业模式差异性、资产结构差异性、专利分布结构差异性来刻画;在“新”维度上选取了研发强度、专利强度指标。在此基础上,我们融合上述特征指标和基于文本分析的特征词频两部分来形成企业在“专”“精”“特”“新”四维度上的具体得分。考虑到计算“专”“精”“特”“新”的基础指标以及特征词频在量纲上不统一,因此报告对于基础指标以及特征词频均进行了无量纲化处理。

为识别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典型战略类型,我们根据“专”“精”“特”“新”四维度上的具体得分,采取聚类分析方法进行了分析。

专精特新战略聚类结果

参照组与各战略类别中企业所属行业占比

报告从效率、盈利性和增长率三个方面作为企业绩效的测度维度,检验了“不同专精特新战略类别是否会带来绩效上的差异”这个问题。

报告发现,不同战略类别之间在绩效表现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在效率维度,均衡战略组企业显著优于参照组企业;在盈利性维度,相较于参照组企业而言,均衡战略组企业表现更优;在增长率维度,均衡战略组和精特战略组企业的表现均明显地优于参照组企业。

3

这份报告

归纳了“专精特新”上市公司所遇问题

▶增长动力有所不足

报告将2022年的719家专精特新上市公司样本作为整体与其它非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共9443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在效率、盈利性和增长三大绩效指标上均表现良好。然而,专精特新企业相对于非专精特新企业并没有呈现出较好的增长态势。

从企业培育的角度来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处于中国中小企业培育梯度上的关键一环,从专精特新“小巨人”成长为单项冠军是提升中国中小企业竞争力的有效路径。因此,专精特新“小巨人”的成长性至关重要。

专精特新企业与非专精特新企业

绩效指标均值差异的统计检验结果

▶创新势力尚需增强

研究团队基于以往数据,进一步检验专精特新上市公司是否与非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存在创新势力和创新效率上的显著差异。

结果显示,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在创新效率上显著高于非专精特新上市公司;但在创新势力上,却显著低于非专精特新上市公司。

由于创新已经成为企业获取存量竞争优势和增量增长机会的重要驱动力量,所以如何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创新势力,来实现企业的快速而稳定的增长,就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创新势力和创新效率

▶技术合作战略有待优化

从企业申请专利的合作行为来看,在719家专精特新上市公司中有119家企业有“产-产”模式合作行为、113家企业有“产-学研”模式合作行为,但仅有21家是以合作为主要的技术战略。

专精特新企业往往需要符合《工业“四基”发展目录》所列重点领域,或从事细分产品市场属于制造业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关键基础材料。

在这些尖端领域的探索中,企业开放式创新非常重要,可以有效促进探索式创新的突破。然而,采取合作型略的企业在专利质量和专利强度上的创新绩效表现都显著低于采取其他创新战略的企业。

这表明,采取合作型战略的专精特新企业面临着创新质量不高、创新数量不足、成果转化困难、合作有效性不高等问题。

专精特新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与创新绩效关系表

▶技术创新深度需要提升

专精特新企业整体呈现出在单一领域技术深度不足的情况。从719家专精特新上市公司的有效发明专利(授权)来看,只有8家公司有专利自引用行为,8家公司的自引率均值为0.35,最大值为0.5。

其中,7家公司仅有1次专利自引用,另外1家公司有2次专利自引用。而以有效的发明专利(授权)和实用新型专利来看,在719家样本公司中仅有177家公司有专利自引用行为,专利自引用次数在5次及以上的公司仅有15家。

专精特新企业整体呈现出的低自引率反映出企业在技术深度上存在的问题,在技术专业化和持续技术积累上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

专精特新上市公司自引次数分布图

4

这份报告

揭示了“专精特新”企业的景气预期

在上市公司年报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章节”中未来展望部分,企业管理层会介绍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经营计划以及挑战和应对举措等。在表述这些内容的文本当中,所使用的与景气相关的词汇,可以很好地揭示管理层对于企业发展的景气预期。

报告分析了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在“需求、业务、成本、竞争、信心和机会”这些不同景气预期维度上的特征词谱,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专精特新上市公司的景气预期的量化结果。

整体来看,当前由于宏观经济形势背景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企业对于由此所伴随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是持非常谨慎的态度。

专精特新上市公司景气预期词云图

在景气预期各维度词频统计中,需求、业务以及竞争维度的企业景气整体上以积极词频占主导,成本维度上积极和消极认知词频相当。

而在机会和挑战的感知上则是挑战远多于机会,而这也印证了当前企业对于景气预期的谨慎态度以及所感受到的显著压力。

专精特新上市公司景气预期各维度词频统计

5

这份报告

探索了关注“国产替代”的趋势

国产替代正在逐步成为中国本土企业面临的一个趋势性的巨大增长机会。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如下三个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造就的:逆全球化的趋势迫使中国本土企业需要越来越多地关注业务连续性和供应链稳定性管理;本土企业与西方跨国公司的竞争导致在技术获取上的难度和成本在不断上升;中国本土市场需求的潜力正在随着本土购买力的持续上升而逐渐释放。

报告将719家专精特新上市公司的2021年年度报告作为数据池,根据各上市公司年报中“管理层讨论与分析”部分进行搜索、匹配和词频计数,按照词库分类加总形成国产替代的“战略视角”和“威胁视角”的占比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几乎在每一行业内,企业所提及的战略视角国产替代的词频数量均明显高于威胁视角国产替代的词频数量。

关注“国产替代”的企业在各行业中的占比

另外,有不少行业中关注国产替代的企业占据其行业专精特新企业数量的一半以上,其中研究和试验发展、卫生以及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中的企业占比更是高达100%。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国产替代正在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所关注的重要趋势。

6

这份报告

证明了聚焦数字化的重要意义

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涌现,数字化正成为企业寻求高质量发展和创新变革的重要突破点。

报告采用文本分析方法对专精特新上市公司2021年年报中“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章节进行分析,将识别到的关键词总数作为每家企业对数字化的关注情况。

在本报告包含的719家专精特新上市公司中,其年报共提及数字化关键词7674次,平均每家公司提及10.67次。数字技术仍是专精特新上市公司最重视的数字化转型中的关注焦点。

此外,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对数字技术的应用场景关注则较为分散,除智能家居、智能电网、自动驾驶外,对智能穿戴、智能机器人、智慧农业、智能医疗也均有关注,这一方面与数字化技术具有较强的跨产业领域覆盖能力有关,另一方面也表明企业正在不断地从各个方向探索数字化的商业潜力。

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是实施创新驱动、增强产业链韧性、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也是加速引领

我国制造水平升级的重要引擎。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也全面发力“专精特新”发展战略,

为此作出了很多的努力和工作。

本篇报告响应国家战略号召,

探索“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之路。

为中小企业纾困解难、创新发展助力,

服务国家经济发展和企业实践战略需求!

请持续关注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专精特新”特辑,我们将伴随“专精特新”企业共同成长。

编辑:王婧莼

素材来源:安永EY

审核:佟庆

编辑:刘蕊

(本文转载自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