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上央视!他携团队踏上缺氧缺水的雪域高原,圆了西藏同胞的梦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2022-07-07 17:34 浏览量: 2017

6月27日,在CCTV-4中文国际频道《中国新闻》栏目中,我们看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他是浙江大学管理学院2020级MBA在读学生、国网绍兴供电公司带电作业中心副主任苗伟。节目中,他正就高温天带电作业接受采访。

而这次,已是他第二次登上央视。

说起第一次,时间要回溯至几年前,他到西藏那曲聂荣县挂职援藏、助力当地人民脱贫致富的那段日子。

聂荣县,是西藏自治区那曲市下辖县,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700米左右,年均气温零下2摄氏度、空气含氧量不足内地48%,曾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

2018年,苗伟带领团队毅然从“浙”一路向西,跨入了这片境内山峦起伏、沟垒纵横的雪域地界。

作为那曲聂荣县供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挂职)兼绍兴供电公司援藏党支部书记,苗伟在近2年的援藏工作中,带领团队全方位提升聂荣县供电有限公司整体管理水平和聂荣电网的供电可靠性。

在他们的努力下,聂荣“三区三州”电网建设任务和聂荣县供电公司“代管转直管”农电体制改革圆满完成。这让当地人民不仅能“用上电”,还能“用好电”。

该事迹当时引发新华社、人民网等主流媒体30余次报道,2020年6月,CCTV-1综合频道《晚间新闻》栏目也对此作了报道。

除了专注于电网建设,苗伟还积极开展各类党支部慰问、资助活动,助力聂荣县供电有限公司荣获“2019年聂荣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同时,在了解当地索雄乡小学存在物资运输困难后,苗伟第一时间为他们联系捐赠了那曲首辆电动汽车,圆了索雄乡小学师生多年的“交通工具梦”。

烧热水、看电视、电炉取暖……这些在城市居民看来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曾是聂荣人民遥不可及的梦想。而在2020年苗伟团队离开时,乡乡通路,村村通网,户户通电,这些梦想变成了现实。

而在将梦想变为现实的过程中,苗伟及其团队经历了来自各方面的艰难挑战。那么是什么让他毅然参与此次援藏?他和团队到底遇到了哪些困难?

是什么让他们坚持下来?他为何会在援藏期间选择报考浙大MBA?

【健康力量】系列专题第9期,我们采访了浙江大学管理学院2020级MBA在读学生苗伟,接下来一起听他讲述那段援藏的难忘经历和在浙大MBA求学的感悟。

人物简介

苗伟,2020级浙大MBA人力资源方向在读学生,现任国网绍兴供电公司带电作业中心副主任。

健康力量

援藏是光荣使命

不惧艰难

Q1.当第一次踏上那片土地(那曲聂荣)时,你对那里和那里的人民是什么印象?当时心里在想什么?

美好,质朴,热情

那曲聂荣县当时虽是西藏深度贫困地区,但那里的风景和那里的人都特别美好。那里有浩瀚的蓝天,洁白的云朵,广阔的草原,成群的牛羊,还有连绵的雪山,翱翔的雄鹰,神圣的曲措(曲:河流,措:湖泊)以及五彩的经幡。生活在聂荣的藏族同胞,个个纯真质朴,待我们非常热情。

当时的我满怀感恩之心、肩负光荣使命,带着憧憬,同样也夹杂着些许迷茫,踏上了这片神圣土地。

憧憬的是在这美丽的雪域高原,我们即将做“助力当地人民脱贫致富”这件有意义的事;迷茫的是这里有着令人窒息的海拔、稀薄的空气,以及望而却步的高寒气候、冰冻的土地等恶劣地理环境,接下来要开展工作注定会举步维艰。

Q2.那曲聂荣所面临的用电难和运输难问题,具体有多难?为了解决这两大问题,你们做了哪些事情?

土路坑洼,无电无信号

记得2018年我刚到聂荣的时候,聂荣地广人稀,县城很小,在城内闲逛,一不小心就能“出城”,而且出城后手机信号会中断,通往乡镇的路也都是坑坑洼洼的土路,有将近四分之一的村子还没有通上电。

由于乡镇与县城距离较远,加上路况不佳,有一次我们去一个“无电乡”调研,汽车在坎坷的土路上整整颠簸了一整天,还爆了两个车胎。

因无法当日来回,晚上我们只能借宿在一户当地藏族同胞的家里,没有电、没有信号,只有屋内牛粪燃烧的味道和窗外的暴风雪。

援藏的两年间,我们开展了“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电网建设,推进了老旧线路设备的检修改造,也为道路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施工用电。

到2020年我们离开聂荣时,当地已基本实现乡乡通路,村村通网,户户通电。援藏近两年,聂荣所发生的变化可以说是天翻地覆。

Q3.当时了解到索雄乡小学存在物资运输困难后,你第一时间为他们联系捐赠了一辆电动汽车,能否介绍一下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这是一个美丽的巧合

索雄乡小学地处那曲市聂荣县索雄乡,距离聂荣县60公里,海拔近5000米,校内有80余名适龄儿童就读。

索雄乡距离县城较远,学校日常物资采购须定期往返聂荣县城,由于学校没有自己的车辆,平时购买物资不是很方便。有一辆学校自己的交通工具,一直是索雄乡小学师生的一个愿望。

在援建索雄乡配网工程时,正好有一个项目在索雄乡小学边上,一来二去就熟悉了这个学校,也是偶然了解到索雄乡小学物资运输上的困难以及对交通工具的迫切需求。

抱着让当地百姓“用好电”的初衷,我及时与后方沟通联系,决定捐赠一辆电动汽车给索雄乡小学,并同步协调车棚搭建和充电桩安装事宜。

为了使整个捐赠过程更具可操作性,2020年7月21日,我专程跑到拉萨与援助西藏发展基金会沟通,通过阿妈仓慈善专项基金来具体负责落实捐赠事宜。

同年7月底,援藏任务结束,我回到绍兴工作,并于9月份进入浙大MBA学习。10月,电动汽车已生产下线,我和援藏的小伙伴沈正(2020级浙大MBA在读学生)一起重返西藏,筹备电动汽车捐赠仪式。

2020年10月22日,一个简单的捐赠仪式在索雄乡小学举行,整个仪式进行全程网上视频直播。这是那曲已知的第一辆电动汽车,索雄乡小学师生看到这个“巨型礼物”都激动不已,围着汽车转了又转,校长更是跃跃欲试。

在电动汽车运抵聂荣县的同时,电动汽车充电桩安装工作也在索雄乡小学内完成,而这也是那曲第一个电动汽车充电桩。

我们当时捐赠电动汽车而非燃油车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其拥有得天独厚的节能减排、绿色环保优势,另一方面也考虑到电动汽车日常使用成本低,更经济一些。除此之外,那曲市当时已形成的合理电网布局和可靠电能供应也给了我们捐赠电动汽车的底气。

Q4.你们在那曲聂荣开展援藏工作与生活,最艰难的是什么?

缺氧、缺水

聂荣县平均海拔4700米,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仅有平原地区的40%多,缺氧是最大的问题。聂荣整个县城南高北低,我们的宿舍在高处,上班在低处,每次下班回家逆“势”而上,没走两步就气喘吁吁,心率骤升,往往需要走走停停。

为了尽量能多吸口“气”,床边的家用制氧机成了最为亲密的战友,每天下班回到宿舍,套上氧气面罩,有着重症监护室的既视感。

20个月的“适应”还是无法跨越4700米的海拔,离开之前的那个晚上,因缺氧导致的胸闷仍然让人无法入眠,转辗反侧到天明。

另外就是缺水问题。由于冻土层较浅、县城规模较小等一系列客观原因,聂荣全县没有自来水供应,同时没有建设下水道和城市排污排水系统,生活用水全靠送水车不定期供应。

而送水车的水取自就近河流,水中矿物含量较高,水质较硬,不适合饮用,同时由于气压较低,水的沸点只有80度,把水烧开也无济于事,日常饮用水依然需要从超市购买矿泉水。

因此,走进厨房,没有自来水,但却有两种“水源”,一种是烧水做饭的矿泉水,另一种是洗脸、洗脚、洗衣服的水缸水,当然还有生活废水,由于没有城市下水道和排水系统,这些废水只能一根管子排到室外。

除了厨房,还有一处“用水大户”——卫生间,很遗憾,宿舍没有卫生间,不光宿舍,整个县城的所有办公大楼、商铺饭店、住宅村落都没有独立的卫生间,都是依靠分布在县城各处的公共旱厕解决。

所以,最痛苦的莫过于冰冷的晚上,脏乱臭的旱厕加上寒风与黑暗,以及旱厕外狼和野狗的叫声,让人毛骨悚然、瑟瑟发抖。

Q5.在去那曲聂荣前,你有预料到那里的工作环境会很艰苦吗?当初为何想要参与援藏?是怎样的初衷让你们能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坚持下来?

渴望实现光荣使命的信念

其实,在去那曲聂荣前,我有在网络上和援藏前辈的口中了解过那里的工作环境,也做好了思想准备,但当我抵达聂荣亲身体验后,才发现现实远超我的预料,比想象中艰苦很多。

但由于心中有那份渴望实现光荣使命的信念,所以对于这些艰苦或是困难,我从未有过畏惧。对我而言,援藏是一个光荣且伟大的使命,我心向往之。

当初在做参与援藏的抉择时,唯一的顾虑就是家庭,幸运的是,我的家人们都非常支持我,因此我便毅然踏上了援藏之路,去践行我的社会责任,实现我的个人价值。

在雪域高原援藏的两年期间,每一次遇到困难,我都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因为我深知组织对我的期望,更不愿辜负藏区同胞们的期待。

浙里求学

援藏期间报考浙大MBA

快速成长

Q6.援藏期间克服重重困难就要花费很多精力,你当时为何还会想要报考浙大MBA?

想要系统学习管理

援藏期间,作为“领头人”,我负责了很多管理方面的工作。工作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在管理上的“瓶颈”。

比如缺乏对管理知识的系统性学习,只能依赖过往的管理经验来开展管理工作,但过往的经验并不适用于每一个新的管理场景。

因此,我便下定决心报考浙大MBA,希望通过MBA专业学习,全方位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同时也提升我的学历,为更好地管理团队,带领团队服务电网建设、服务人民做准备。

其次,我也希望能在浙大MBA学习期间认识不同行业领域的同学,拓展自己的视野。而且我本科是浙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的,母校给我留下了满满的回忆,毕业后我一直想回母校走走看看。

Q7.在浙大MBA的学习给你带去的最大收获是什么?有没有哪位同学或老师对你的帮助很大?

一起入读MBA的“战友”沈正

在浙大MBA的学习,除了让我习得大量的管理知识外,最大收获是让我的人生里多了一段值得回味的宝贵经历,就跟援藏一样。

“求是”不仅是浙大的校训,更是刻入每个浙大人骨髓的信仰,浙大MBA的老师个个认真负责,不忘“求是”初心,“培养引领中国发展的健康力量”,浙大MBA的学子也在求是园里逐渐成长为“引领中国发展的健康力量”。

要说对我帮助最大的,除了MBA的各位老师外,就是和我同在2020级浙大MBA周末一班的同学沈正,他也是援藏团队成员之一(挂职西藏那曲聂荣县供电有限公司运检部主任),现任嵊州市光宇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电力产业单位)。

我们一起在西藏埋下了就读浙大MBA的种子,互相支持,“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一同成功迈入浙大MBA的求学殿堂。

援藏回来后,沈正时任嵊州电力的运检部主任,一次周末,沈正计划在浙大上课,周六上完课后,晚上在酒店写作业,突然接到电话,嵊州局部区域有短时强对流天气,涉及多条线路需连夜抢修,考虑到企业和居民用电需求,沈正连夜赶回嵊州指挥现场抢修,抢修结束后又赶回到周日的课堂上。

他的这份执着,源于对学习的渴望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在我看来,这也是对浙大管院价值观中“健康力量”的一种诠释。

Q8.读了浙大MBA,你感到自身有了哪些变化(成长)?

有三个方面的成长变化

在浙大MBA的学习时光,我收获了很多,也潜移默化地成长了很多。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的变化与成长:第一,对自己的人格特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第二,对系统管理理论与专业知识等有了框架性认识,可以用理论框架去分析实际工作中的管理举措和管理经验;

第三,管理能力有了较大提升。我在公司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等方面都运用到了在MBA学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效果显著。

Q9.如何理解管院那句“培养引领中国发展的健康力量”价值观?作为浙大管院人,你认为在助力国家共同富裕、践行社会责任等方面应发挥哪些作用?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在我看来,“培养引领中国发展的健康力量”,这句话重点是“引领”和“健康”两个词。其中,“引领”是作为管理者或领导者基本的能力,要求培养对象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能够以创新引领行业发展;

而“健康”则要求培养的这支“力量”具备企业家精神,胸怀“国之大者”,有社会责任和担当,将所在行业领域的群体“引领”到一个正确健康的发展方向去。

作为浙大管院人,我认为我们首先要“引领”自己的团队跟着国家走,跟党走,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不平凡的事情。

其次,就我个人而言,我希望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背景,结合“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助力能源加快转型,打造新型电力系统,服务当地企业、人民,服务地方经济,为助力国家政策方针的落地贡献出自己的“健康力量”。

让“健康力量”汇聚

引领中国发展

“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在平凡的岗位上

做不平凡的事。”

这从来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

而是一个又一个管院人

写在骨子里的使命与信念。

他们遍布在各行各业,

或援藏、或捐赠、

或投身国家战略新兴行业、

或教书育人、服务人民......

他们有着和普通人一样的身躯,

也有过累与疲惫、痛与纠结,

但他们最终依然坚定选择

为国家与社会持续奉献自身力量,

只因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健康力量”。

【健康力量】系列专题将持续

为你讲述他们的故事,

敬请期待!

策划采访/编辑:段婷

审核:佟庆

编辑:凌墨

(本文转载自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