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SU笔谈 ┆在文字中享受纯粹的心安之旅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2022-05-27 16:30 浏览量: 2340

编者按:白居易诗云“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苏轼词云“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辙诗亦云“心安即是身安处”。在诗人眼里,心安处是旧庐,是故土,能够缓解羁旅行役所带来的愁苦与不安,也能突破距离和空间的束缚而通向自在境界。寸心再小,也能安若泰山;斗室再小,也能宽如天地。疫情之下,每个人的心中都各有感触与思虑,各有想象与寄托。

近日,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和党委宣传部面向全校学生开展以“身安与心安”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涌现出不少富有文才、哲思和诗情的作品。本期征文选登分享张旸同学的作品《在文字中享受纯粹的心安之旅》,带我们穿过文学的四季,找到字里行间的宁静。

在文字中

享受纯粹的心安之旅

万籁俱寂的深夜,最宜开卷。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我愿意沉淀浮躁,洗净倦怠,在文字中享受一场纯粹的心安之旅。纵使封闭,外界的各类资讯也不会戛然中断,大概是网络时代的幸运吧。生活节奏像两年前一样慢了下来,原本躺在室内柔和灯光中的纸质书籍重新被拾起和翻阅,始终坚信它们将是治疗焦虑和郁抑的良药。

文字的能量到底有多大?恐怕是很难臆测的问题。浮游于书卷之际,往往尝试与作者展开一场神秘的对话,设想着他们在人生的某个路口,偏居古窗一隅,以孤独宁静的背影、清雅闲适的心情享受阅读。俯仰之间,生命的重量全然落于笔端化为清泉,彼时入神的思维方式与生命状态在纸面上缓缓滑行,字里行间,细水长流。

在早一点嫌寒,迟一点嫌暑的暮春时节,有时往事敲窗,我会低吟默诵韦应物的《秋夜寄邱十二员外》: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此诗静谧悠远之意境穿越时空触动着我。去岁深秋,顿生凉意,我也常独自散步,偶尔捡拾落下的梧桐叶,悄悄思念远在异乡的友人,于我而言就是一种平凡简单的喜乐。假使逢着落雨的暗暝,夜色拖着长长的影子,恍然间会把路灯视作远方伊人的一束流盼。

每当夜幕低垂繁星闪烁时,历史的星光映照着泛黄纸上的文字,透过这些深刻的书写,仿佛看到在挣扎思考的旅途中寻求身安与心安的一个个身影。疫情是当下人类的共同困境,亦听闻许多令人生悲之事。从前以为处患难之际宜读坡仙的《留侯论》与其父《心术》得以“治心”,渴求达到“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坚忍豁达之境。明知道“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之不易得,感受人情冷暖、万物无常,不免慨叹历史共业与个人福薄了。在充斥着困惑与纷扰的喧嚣时刻,只有做到苏氏父子的心如止水与温柔达观,才不至于因焦躁不安、心态失衡,最终沦为漂泊无定的不系之舟。

一度把年少时的岁月投注于古典诗文的阅读,满载传统思索的文字早已在流动的时间中留下印记,困住了敏感脆弱的心灵,也锁住了文学阅读的视野。近来久不读现代诗,值此封闭时光重拾借阅许久的那册《戴望舒抒情诗》。过去并不了解诗人那些苦难的日子:留学法国被学校开除归来,宣传革命遭日人逮捕入狱,抗战胜利后受诬陷为汉奸,三段感情悲剧更是使他爱情之心已死。频频想起小思在《香港文学散步》中谈到梦鸥渴望拥有一方自己的园地来种花种草,此时品读这位忧郁感性的雨巷诗人笔下的田园乡愁和草木滋味,我能读懂温情柔软却略带伤感的悲悯之心,一如中学时代我坐在凉夜微风的山头,幻想着挂满了哀愁的丁香树。最喜《古意答客问》的诗行,“侵晨看岚踯躅于山巅,入夜听风琐语于花间。”“鹿守我的梦,鸟祝我的醒。”“你问我可有人间世的挂虑?——听那消沉下去的百代之过客的跫音。”在诗人的笔下,审美价值超越了一切实用功利,又如我聆听若干遍的《追梦人》、《海上花》却依然沉醉钟情于罗氏情歌,在唯美风韵的现代文字中探求一种凌驾在媚俗之上的真性情。

漫步西索,昔日少年穿越文学长巷,在语言地图中反复地找寻心安。观赏期待多时的《但是还有书籍2》,一再流连于西南联大的那次徒走,只因杨潇谈到了成就卓越的赵元任一家。由于硕士论文的关系,我曾不止一次地惊叹、惊艳、惊奇、惊喜于故纸堆中绽放光亮的教学思想,从这位百年一遇的跨界通才开始,继续追逐一代民国学人的精神气韵。彼时的昆明,日军空袭警报纷纷扰扰,逆境中的语言学人没有踟蹰不前,坚定地选择在文字中随遇而安:罗常培治学严谨善于会通,孜孜不倦地书写着文化语言学的开山之作;王了一雕龙之余不忘雕虫,留下一篇篇活泼生动却又扣人心弦的学者散文;朱德熙初学物理后转中文,终以《龟甲兽骨文字零释》受到唐兰、闻一多等先生的高度赏识……

时光悠悠,往事匆匆,我喜欢这样拜望不同时空的作者,开启片刻共时的晤谈。然而楼外的雨疏风骤提示着我疫情多少有些残酷,也诉说着人生并无太多来日方长和后会有期,始终要珍惜一期一会的缘分。莫叹申城最美四月天本该接受阳光注视、春风爱抚、雨露滋润,幸而书斋里的文字之旅在每一个孤寂深沉的夜晚予人纯粹的身安与心安。

作者为上外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硕士研究生张旸。

来源|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党委宣传部

文稿|张旸

编辑 |唐瑀璐

责编 |钱俊妮、顾忆青

编辑:刘蕊

(本文转载自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