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创新创业的脑力激荡盛宴——参加第五届东北大学MBA工商管理论坛有感

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2015-11-23 00:00 浏览量: 3849

20151121日下午,在东北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二楼多功能厅,第五届东北大学MBA工商管理论坛开幕。论坛的安排极具匠心,分为创新创业的理论要点、实践分享、前沿探索三个段落。理论要点由天津财经大学副校长于立教授主讲,内容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实践分享分别由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张霞博士、辽宁飞鸿达蒸汽节能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贾辉博士主讲,前者是大企业的高级打工者,后者是小企业的创始人,两人都是东北大学博士出身,曾经还是同学、同事,只是选择了不同的路,但都取得了成功,相得益彰,也是羡煞旁人;前沿探索由中国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监事长朱新泉先生主讲,将社群协同的理念和运作实例一一进行了展示。论坛整体安排紧凑,富有张力;余味悠长,发人深思。对于我来说,刚好弥补了个人对创新创业知识掌握上的从理论到实践、从经典到前沿的缺憾,特将整理后的感悟发布于此,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创新创业理论要点

1、创新与创业的关系

创业而不创新者,属于小老板类型,无非是自立门户而已,恐难成大业;创新而不创业者,属于科技工作者类型,成果不能产业化,金点子不能变成金子,产研脱节不能创造价值;双创(既创新又创业)发展前景最好,双无(既不创新也不创业)则坐吃等死。

2、创新的类型

一是产品创新,归属于技术范畴,提供新的功能、性能、可靠性乃至独一无二的体验,典型如特斯拉电动车、iphone;中国还有一种不计成本的技术突破——军工产品,这不属于真正的创新,真正的创新是必须考量经济性的。

二是工艺创新,归属于过程范畴,包括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的应用,主要是为了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典型如丰田精益生产方式。

三是制度创新,归属于管理范畴,包括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体现在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增减及重组,以及利益相关者相互之间交易关系的改变,主要是为了提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效率,扩展经济增长点,典型如海尔的小微企业、苹果的应用商店生态圈。

3、创新的层次

一是原始创新,是从1的过程,典型如屠呦呦提取治疗疟疾的青蒿素,属于发明专利范畴,知识产权极其重要;这方面发达国家是对内反垄断为主(激活内部创业),对外保护为主(抬高竞争门槛),而发展中国家则正好相反,果然是内外有别、审时度势啊!

二是模仿创新,是1=1(即从别人有1到自己也有1)的过程,典型如中国的两弹一星,技术均源于西方,属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成果;

三是集成创新,是从1+1=21+1>2的过程,典型如前苏联的米格-25战斗机,虽然许多零部件与美国相比都略逊一筹,但因设计者考虑了整体性能,组装后的性能达到最优,故能在升降、速度、应急反应等方面反超美国;现如今中国号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C919大飞机也与之类似。

4、创新的定义

熊彼特说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充分发挥企业家的才能,将内部多种要素组织起来进行价值创造,即侧重于制造端,隐含着价值创造最大化;德鲁克说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覆盖各级渠道及用户关系,即侧重于营销端,隐含着价值传递最大化。将二者结合起来,则为创新的完整定义,即生产函数和商业模式的有机统一!

5、商业模式创新的进化

过去的商业模式创新主要是管线型,垂直一条路径,典型如特许经营模式的“中心化”;现在的商业模式创新已进化至平台型,表现为实体平台与网络平台的正反向O2O,表象为“跳单”,本质上就是“去中间化”。网商对店商的显性冲击,是“网选网购”对“店选店购”份额的侵蚀;网商对店商的隐性冲击,是“店选网购”导致的实体店成为顾客的免费试衣间、倾情体验店;至于“网选店购”的情况,除非是赶上店庆大打折下的个别商品与网商同价,否则基本不可能发生。

去中间化可不仅仅是顾客在网商和店商之间的选择问题,还包括居间纠纷(跳过中间人自行交易)、租少售多(商铺拿商场当展示平台暗地走货节省营业额提成额度)、院诊网购(病人拿处方后自己买药避免加价过多)、弃联走宝(相互结算不走银联卡而走支付宝省掉手续费)等多种形式,其本质都是为了交易双方直达以省掉中间环节费用。

6、中国国有企业的创新悖论

凡创新就有风险,预期成果愈大则风险愈大,于是国有企业创新悖论产生了:既鼓励国有企业大力创新,又要求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二者兼得至少在短期内很难实现;再加上国企领导人的任命制+任期制,必然会造成其短期行为,创新只会在嘴上而非在腿上。

将创新的三种类型与三个层次一一对应组合后,可以看出在“制度创新+集成创新”方面,市场弱而政府强;在“工艺创新+模仿创新”方面,市场与政府作用相当;在“产品创新+原始创新”方面,市场强而政府弱。所以在中国国情下,国有企业的振兴恐怕主要还得主要依赖制度创新、集成创新。

二、创新创业实践分享

1、创新能持否?

产品生命周期曲线的起步、上升、成熟、衰落四阶段是客观规律,要想永葆活力,就需要不断转型,从这一代产品曲线向新一代产品曲线跃迁,而且在目前产品的巅峰期就要“跳”!特别是软件企业的成长,是按照人与狗的7:1年龄计算的,软件企业过1年的变化相当于一般企业过了7年!东软集团总是提前研发下一代关键共性技术平台,把握未来业务发展方向,推动公司内部知识资产复用,在前一主导产品即将成熟之际就进行产业跃迁,始终处在行业前列。

1)东软集团持续创新的里程碑事件

1991年应用软件à1998年行业解决方案(UniEAP多领域平台研发:电信计费+电费计费+社保支付+医院管理,并新创数字医疗)à2003年软件及服务全球化(NeuSA品牌化,软件外包进军海外市场,提供软件工程服务)à2008年行业互联网(集团重组,二次上市;SaCa开发;东软熙康面向大众消费者提供健康管理服务;东软睿驰电动汽车在无人驾驶领域布局)

2)东软集团是怎样进行创新的?

东软集团目前的业务架构有四大板块:行业解决方案、智能互联产品、云服务、平台;总计2.5万名员工,拥有复杂的矩阵式组织架构(事业部、大区、本部等交错)。东软集团将内部创新分为两大阶段:

一是如何决策?即如何“做正确的事”?下一个“对的”业务是什么?过去东软的创新是“自上而下”的,企业经营规模不大、人员不多的时候,创新主要靠靠管理层;随着经营规模的逐渐扩大,东软感到还需要“自下而上”的机制,即通过内部社交平台的在线知识社区收集员工点子,然后通过“洞察与概念(客户、市场、技术)à价值主张à功能需求取舍à技术需求à业务案例à平衡的项目组合(当前+长远)”流程,形成从前至后的漏斗模型,经过筛选聚焦形成下一代产品。

这种流程筛选出的下一代产品往往偏重于节约成本、功能升级,属于“渐进性创新”;而那些属于“破坏性创新”的、“从1”的项目则很难通过漏斗的筛选,这与《创新者的窘境》中所阐述的道理是完全一致的。破坏性创新需要一个长期的探索性过程,所以东软集团还专门安排公司级研发团队去组成若干小分队,针对有发展潜力的破坏性创新项目,以最少的代价和最低的成本将其迭代循环,以免错过。

二是如何执行?即如何“正确地做事”?要靠什么机制来保障?东软集团通过体系化运作,确保组织级的技术能力能够满足产品创新、解决方案及服务支付的需要,具体说就是通过产品与技术、过程与方法、能力发展、协作与分享、卓越中心、组织与执行这六个维度来使平台加速创新,推动业务转型,实现企业的有机增长(即并购之外的内涵式增长)。

3)东软集团的下一个应用场景:行业互联网

现在人们已经认知到软件是大众消费品了,移动互联网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技术进步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更简单、更便宜、更方便地获得衣食住行的服务正是人们的迫切需求,如果你不能满足需求,你一定就会被淘汰。这给传统企业既带来了强烈的互联网焦虑症,也带来了更好的产业升级机会。东软集团利用多年来积累的大数据基础和行业实践经验,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形成产品组合支撑共性技术,向涵盖全程医疗的健康体系(东软熙康,与数字医疗板块结合获取人体医疗大数据)、便捷安全的交通体系(东软睿驰,其“i驾驶”可以进行详尽的驾驶行为分析,包括如何开车才能节油?车速曲线?常走路段?……从而形成基于驾驶行为的个性化的保险费用收取,未来的一切都可以基于大数据实现个性化!)、覆盖全民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发力,不断占领更多的行业入口;同时以资本和技术驱动组织的优化,推动新一轮战略融资,启动员工新持股计划,不断延续东软集团的生命曲线,永葆行业领头羊地位。

2、创业难不难?

1)创业难易的影响因素

一是法的因素:一部分创业者从自身优势出发,找自己最擅长的方面,按程序一步一步走,这种情况下的创业并不难,人人都可以创业;另一部分创业者从市场需求出发,通过识别机会、商业计划、资源整合、创建新企业等步骤来提供产品和服务,从而为社会创造价值、为自身提供财富,这种情况下创业就不是很简单的事情,还包含了特别的责任感,就需要花很多功夫去做。

二是人的因素:创业对一部分人似乎很简单,但对另一部分人却又似乎很难。比如NEUU1923咖啡厅,就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水到渠成的,这样的创业者具有天然的冒险精神、不懈的追求动力、巨大的战略视野、强悍的沟通能力、,钢铁般的意志、广泛的人脉、该出手时就出手的魄力、识时务者终为俊杰的眼光……一个好的创业者,诚信是立足之本,自信是动力之源,勇气是成功基石,领袖精神是无形资本,社交能力是借力打力的捷径,合作能力是趋利避害的保证……所有条件都具备的人几乎没有,所以就需要聚合其他人(合伙人)形成互补型团队方能成功。

三是地的因素:有的地方创业相对容易有些,比如南方,反之北方就会费劲一些,国内国外的区别也是如此,说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环境对投资经营均存在着较强的制约。

四是事的因素:创业所面对的领域如果缺乏更大的挑战性,按部就班操作就会容易一些;如果属于市场潜力大的全新领域,则希望越大风险越高,难度自然就高,必须艰苦奋斗才能成功。

2)创业者的类型

一是冲动型,属于什么都没准备好,只有一腔热血,比如多数大学生创业;

二是机会型,属于识别到了机会,有市场也有产品,但资金不足,需要寻找资金,来源于亲友借贷、或自筹、或众筹(合伙人)、或外来(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如很多大企业的打工者,通常会面对机会独立出来单干创业;

三是理智型,属于经过了科学的前期论证,拥有独特竞争力的产品和技术、明确的市场定位、充足的资金、既存的和潜在的市场、健全的团队、明确的发展战略……这基本上属于新创企业之后的二次创业范畴了。

3)创业者的纠结

创业者在创业历程中,会面临方向难定、资金难筹、团队难建、市场难求(分别人的蛋糕,与别人竞争)、目标难设等诸多问题,特别是往往要放弃以往的存量(小有所成的事业和安稳的岗位),试问你到底有没有这个勇气和决心?

3、守业易不易?

创业者在创业的时候一无所有,光脚不怕穿鞋的,能甩开膀子干!在守业时则患得患失,存量劣势会令你缚手缚脚,丧失了进一步创新的勇气。在中国国情下,守业还有着诸多说不出的苦衷:员工跳槽成为常态,小企业变成大企业的人才培养输送基地;三角债是致命伤,资金链伤不起;合同的法律性得不到尊重,社会诚信受到考验;社会潜规则难以把握,时刻踩在红线上……每个守业者都在纠结中不断进行着艰难选择,一招不慎就可能满盘皆输。

4、创业者的感悟

——打工者无法决定企业的命运,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有的创业是给逼出来的,一旦起步就要坚持到底

——先行者才会有机会

——坦然面对未来的不可预见性和不可控性

——要果断决策,敢于放弃没有未来的业务

——不要有赌的心理,要理智

——要感谢强大的对手让你更强大

三、创新创业前沿探索

“社群协同”作为创新创业的前沿模式,听起来似乎很是高大上,实际上其本质就是人性的回归(人是群居动物),即理念同频的人利用微信等移动互联工具聚集在一起,类似原始社会的部落,构建的是社群内的信用体系(人格背书);注重的是“长板效应”,在社群中高效整合各成员的长板而非低效率地弥补短板;使用的是成员的存量资源(人脉等),发挥其零边际成本优势;利用的是各成员的碎片时间(时间即财富),将大量沉淀的势能激活为动能,在半熟圈子内开展跨界合作,形成“一传十、十传百”的病毒式营销链式反应;同时通过线下圈子产生高频次各种商业跨界活动,将线上资源深度传播,从而形成创新创业的一种新模式业态。松伟会长在本次论坛召开前一周开始的论坛社群众筹,就是利用社群协同原理的牛刀小试,硬是在未经任何见面会谈的情况下,把论坛的布置、演讲、赞助、嘉宾及晚会的报名、节目、奖品等事项给一站式办齐了!可见社群协同的魅力!

社群协同可以增加传播的长度(时间)和广度(空间),所以社群活动的回顾反而变得极其重要。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形成,就属于社群协同的自然结果,而非前期的设计和控制。社群协同具有“越回顾越进步”的特点,通常要用活动来回顾活动。看来回顾真的很重要!回顾真的很重要!回顾真的很重要!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如果这句话你不懂那么你就OUT了)。所以我的这篇感悟实质上也是在回顾,暗合社群协同的机理啊。

一场创新创业脑力激荡的盛宴在不知不觉中拉上了帷幕,但曲终人未散,曲水仍流觞,东北大学MBA校友会2015年联谊酒会旋即开场。值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好时机,此时不创又更待何时?激扬创业责任,感悟协同共享,大家一起“创”吧!

董凌云

二〇一五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