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专家视点】王昌林 | 对共同富裕理论问题的若干思考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2-10-19 13:24 浏览量: 1710

2022年10月10日,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在京举办《共同富裕与人的发展:中国的逻辑与选择》新书发布暨“促进共同富裕面临的理论与实践挑战”研讨会。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王昌林研究员应邀出席会议(线上)并发言。现将整理后的发言实录附后,供读者参考。

借《共同富裕与人的发展:中国的逻辑与选择》新书发布的机会,我想着重谈谈对共同富裕理论问题的若干思考。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路径,是社会科学界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由财科院刘尚希院长领衔完成的这本新书,跳出传统的分析框架和消费的视角,紧紧围绕促进人的能力提升进行系统阐述,认为贫富差距的根源在于能力差距,社会转型滞后于经济转型是导致群体性能力差距的社会根源,促进共同富裕的基本路径是保障所有人获得基本能力等,这些观点很有启发性,也很有原创性,对我国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共同富裕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对于社会科学界来说,也是一个新的重大课题。当前,仍有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研究和破题,进而推动共同富裕研究的学理化、科学化、大众化、时代化和国际化。大家知道,经济学更多是一门科学,它应该有背后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数理逻辑。

当前,我们需要把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落地,凝聚起共同奋斗的磅礴力量。从理论层面来看,我们需要回答什么是共同富裕?主要标志是什么?实现共同富裕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共同富裕有哪些基本规律?从实践层面看,需要研究当前促进共同富裕面临哪些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和新机遇?实践路径是什么?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应该抓哪些大事?目前,学术界对这些问题已经有了许多研究探讨,但总体来说还不够,还不足以达到引导预期的效果,也难以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借此机会,我想谈几点关于共同富裕的初步思考和认识。

我们在对共同富裕开展理论研究时构建了一个分析框架,初步设想是“238”,“2”是两大核心目标,即居民收入水平要高、中等收入群体占比要高。“3”是三大主攻方向,具体包括缩小地区差距、缩小城乡差距和缩小收入差距。“8”是八大着力点,一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二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三是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四是部署实施重大发展战略,五是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六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七是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八是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究竟什么是共同富裕?如果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来概括,我认为可以凝练成“五有、三感、三均衡”。“五有”是指人们要有房住、有车开、有财产性收入、有闲暇时间、有基本保障。“三感”是不断提高人民对共同富裕的获得感、参与感和认同感。“三均衡”是指地区发展、城乡发展、收入分配要均衡。

我们还研究提出了一个衡量共同富裕的指标体系,使一些核心指标可度量、可比较、可考核。目前,这些指标虽然还不是很全面,但最起码的一点是共同富裕的目标不能太泛化。我认为,居民收入水平要高,这肯定是一个最重要的指标。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要高。当然,还有一些重要的差距系数,比如基尼系数、地区的差异系数、城乡的收入倍差等,这类指标要不断地缩小。在精神富裕层面,我认为也可以设计一些定性指标。我们之前学的西方经济学,强调每个领域都应该有一套可度量的指标体系。既然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那么,我们也应该建立起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指标体系。

就居民收入水平这一核心目标而言,我国的总体水平还不够高。去年居民收入大约是人均3.5万元,月均不到3000元,农村居民约1.9万左右。显然,我国居民收入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此外,我们的社会保障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改善,实现更高水平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对收入的补贴,应该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同时要不断提升保障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

就另一个核心目标中等收入群体占比而言,我们现有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如果要从目前的30%左右增长到50%,甚至60%,还有不小的差距。近几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趋缓,且中等收入群体内部的差距也很大,比如在年收入10万至50万之间的收入群体中,很大部分都是集中在10万—20万元区间,并且收入水平还不稳定。

从“共同”来看,当前的主攻方向是要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按照五等分法,2021年我国低收入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才八千多块钱,平均一个月也就七百多。目前,我国基尼系数仍高于国际平均水平,贫富差距较大。对于如何缩小城乡收入、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距,我非常同意《共同富裕与人的发展:中国的逻辑与选择》一书提出的要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观点。总体来说,要缩小收入差距,切好、分好社会财富“蛋糕”,就必须“提低、稳中、扩中、优中”,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合理调节过高收入。

从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来看,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八个着力点,做到协调配合、系统推进,在推进共同富裕方面形成合力。

第一个着力点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一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体制,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第二个着力点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要通过创新来提升劳动生产率,让人民通过勤劳智慧获得更多收入,从而形成更大的消费能力,形成良性经济循环。也只有通过创新,我们才能创造更多高薪酬或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第三个着力点是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基石。从国际经验来看,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国家为什么会出现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过度虚拟化,“脱实向虚”的速度太快。金融等行业的GDP占比过大,实际上并不利于共同富裕。因为一般劳动者不可能都有机会从事金融行业,只有实体经济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才能惠及更广大劳动者。

第四个着力点是部署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具体来说,应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第五个着力点是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关键一招,也是我们最大的动力所在。我认为,改革最重要的目的是提升人的能力,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深化改革来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发展活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六个着力点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努力将生态优势、生态价值转化为推动共同富裕的独特优势。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提效和高质量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

第七个着力点是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我们富裕是全面的富裕,不仅是物质生活的富裕,还有精神生活的富裕。要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为推动共同富裕凝聚起磅礴的精神力量。

第八个着力点是完善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尽管我们要跳出分配来研究共同富裕,但也离不开科学公平的分配体制。只有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分配合理才能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顺利实现。

编辑:梁萍

(本文转载自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