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农业大学: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接续奋斗丨江西教育这十年

江西省教育厅
2022-10-12 20:36 浏览量: 1972

十年激流勇进,十年奋楫前行!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农业大学瞄准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聚力农业科技创新、聚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标人才培养需求,坚守梦想、砥砺前行,在科技创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持续发力,推动学校事业发展不断进步。

2022年4月27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自然》)在线长文发表江西农业大学猪遗传改良与养殖技术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黄路生院士团队的重大研究成果:发现ABO血型基因通过调节N-乙酰半乳糖胺浓度显著影响猪肠道中丹毒丝菌科相关细菌的丰度,并系统地阐明了其作用机理。这是迄今为止江西省和中国畜牧学领域首篇《Nature》发表的研究长文,同时也是国际猪基因组与遗传育种领域近20年来第三篇在《Nature》发表的研究论文(上一篇是2012年),对我国种业自主创新工作有重要意义。

《Nature》在线长文发表黄路生院士团队重大研究成果,解析两个世代的家猪嵌合家系中研究同个体不同日龄、不同肠道部位肠道菌群组成与丰度的遗传力,解析宿主遗传变异对肠道菌群组成的因果机制及其生物学机理。

坚持农业科技创新、助力农业产业进步,不仅是农业高校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而且是展现农业高校使命担当的重要体现。江西农业大学围绕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不断推进科技创新,涌现出了一大批科研成果,为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西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黄路生将家猪的遗传育种研究作为团队的研究方向,构建完成了国际上最为完善的中国及全球地方猪种资源基因组DNA库,先后取得了系统性的创新成果。黄路生主持完成的“仔猪断奶前腹泻抗病基因育种技术的创建及应用”项目,获得了江西省第一个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率先实现了江西省国家技术发明奖项零的突破。该项目选育改良了我国20个生猪主产省35家大型种猪育种企业的84个核心育种群,破解了由仔猪大肠杆菌K88造成的腹泻致死这一困扰养猪生产的难题。

2017年,黄路生牵头组建全国家猪育种技术联盟,成功研发了国内首项基于家猪基因组全序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精准”育种新技术——“中芯一号”,实现了我国地方及商业猪种育种关键技术的重要突破。该技术将选育准确率提高了20%,超越了欧美现有的同类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一技术被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和国家生猪遗传改良计划推荐应用,累计检测种猪核心群5.8万余头,覆盖出栏商品猪超3亿头,累计产出经济效益30亿元。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获得者贺浩华教授,带领研究团队在两系杂交稻、三系杂交稻尤其是双季超级杂交稻育种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开发了水稻显性核不育性的应用,开创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新途径。近年来,团队共育成水稻品种70多个,其中6个品种获国家审定,4个品种获农业农村部超级稻认定,8个品种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团队在加强高产水稻新品种选育的基础上,策应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强化优质水稻新品种的选择,选育出一批高产、优质的水稻新品种,有效提升了江西省双季稻品种的优质化水平,使更多的优质大米端上百姓饭桌。团队选育的项目品种和技术已经在江西、湖南、湖北等省累计推广1.2亿余亩,新增稻谷60亿公斤,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44亿元,为我国水稻生产连丰、乡村振兴发挥了大作用,也不断提升着我省水稻种业的核心竞争力。围绕“一头猪”(种猪)“一株稻”(超级稻)“一只蜂”(蜜蜂)“一棵树”(樟树)“一根竹”(厚壁毛竹)“一粒果”(猕猴桃)“一枝花”(彩色油菜花),江西农业大学结合人才团队优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形成了以一批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产出了一批高质量科研成果,攻克了一批行业产业关键技术。2012年至今,学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6项、省科技奖励50项。近年来,学校先后自主选育新品种100多个、授权专利600余件,科技成果转化金额3712.15万元,制定了南丰蜜桔、青钱柳茶等产业标准,推广运用了赣南脐橙采后处理、油茶栽培繁育等一系列技术规程。学科建设扬优成势2021年,学校畜牧学、作物学、林学、农业资源与环境获省“十四五”一流学科立项,开启了学校学科建设的新篇章。

坚持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强化特色建设,布局学科结构调整,全面激发学科活力,学校以农为优势、生物技术为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日益鲜明。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4个江西省一流学科,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9个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植物与动物科学”和“农业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通过持续加强学科建设,开展学位点动态调整工作,凝炼学科方向,集聚学科力量,不断优化学科布局,现有学科门类涵盖农、理、工、经、管、文、法、教、艺9大门类,传统学科水平在浑厚历史积淀基础上得到提升。

学校建设了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现有博士生导师122人,硕士生导师797人。深化研究生招生体制改革扩宽招生途径;完善奖助体系,加大奖助力度,加大招生宣传力度。目前,学校研究生招生种类和数量稳健增长,招生质量不断提高,先后招收各类研究生1.4万余人,在校生规模达到3000余人。

学科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持续发力,结出累累硕果。学校已建成省、校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暨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85个,先后获批113项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1项省研究生教学成果奖,37项省研究生优质课程和案例建设。截至目前,已授予博士、硕士学位10035人,其中涌现了一批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为代表的高层次拔尖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为推动江西“三农”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以本为本”培育新人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中,学校89级校友李劲松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83级校友周卫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22年,全校本科毕业生升学率高达33.22%……这是学校长期以来高度重视本科教育,贯彻“立德”与“树人”并重、“教”与“育”并举的教育理念,“以本为本”强化本科人才培养结出的硕果。

学校发挥农科优势,以一流学科为依托,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基本建立学科专业体系,稳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近年来,增设5个新专业、撤销15个专业、调整1个专业学业修业年限,优化了专业结构,13个专业获批入选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专业获批入选为省级—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有校级重点专业11个、校级重点建设专业10个。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3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73门。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形成“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格局,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方法。从2015年开始,学校以本硕连续培养为主体,开设“惟义实验班”,采用精英化、个性化、国际化办学方式,培育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2020年,学校在农学、林学、动物科学、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6个专业招收惟义实验班学生,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农林专业。

学校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推出“专业导师制”培养策略,与江西婺源茶业职业学院实行“2+1+1”合作办学模式培养茶学专业本科人才;软件学院开办“软件工程+英语”“软件工程+金融”“软件工程+会计”等专业方向,实行“3+1”复合人才培养;生工学院微生物资源与蛋白质工程实验室采取“实验+实践”培养模式,计信学院完善“家校共育”育人结构,化材学院建立师生“1+1”帮扶机制。

学校探索开放式、多样化、国际化办学模式。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拓展师生国际化视野,与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英国埃塞克斯大学、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印度尼西亚布拉维加亚大学、德国比勒菲尔德中等企业应用技术大学、俄罗斯彼尔姆普雷亚什尼科娃国立农业科技大学、日本城西国际大学、马来西亚沙巴大学、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等国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高质量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学校组织申报的“俊秀红色班”入选全省高校首批“红色班级”创建试点,打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思政金课,《英语话农史》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2门课程被确定为江西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与资溪县共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同80余个县(市、区),100多个农业龙头企业签订科技合作战略协议,组建科技小院、科技特派团,主动承担“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培养任务,江西农业大学紧盯“三农”发展的瓶颈问题,源源不断提供产业发展的科技服务和人才支撑,社会服务的农大身影遍布在赣鄱大地的各个角落。

在中国科协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开展的选树农技协十佳行动中,学校上高水稻科技小院、井冈蜜柚科技小院、彭泽虾蟹科技小院,先后获批全国十佳科技小院。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带着农民赚,让最新的研究成果直接从象牙塔走进泥土地,科技小院正成为“钉钉子”式的生产指导、技术培训新方式。围绕生猪、水稻、蜜蜂、蜜桔、白莲、红茶、虾蟹等产业,学校分三批次组建30个科技小院,实行1个科技小院、进驻3位支部党员、联系若干位专家和研究生的“1+3+N”的技术服务模式。据彭泽虾蟹科技小院负责人阮记明博士介绍,他们每年至少培训400人次,传授稻虾共作的技术和经验,“运用这种新模式后,可亩产有机稻 600 斤,小龙虾300斤,亩均收益6000元,种养户经济收入更高了!”江西铅山红芽芋科技小院自挂牌以来,在江西薯类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江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以及研究生们的共同努力下,已创新出红芽芋全粉、红芽芋粉丝、芋酥饼、芋酸奶等产品近10个,新建红芽芋加工生产线2条,增加红芽芋附加值超过5亿元。

2013年,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获批为国家级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通过整合全校科技资源,积极推进“校地、校企、校所、校社、校村”深度合作,探索出“科技服务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的农技推广新模式。学校组建200余名教授、博士组成的科技特派团,走遍江西100个县市区开展科技服务,与449个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了科技服务关系,建立各类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示范基地72个,示范基地总面积超过12万亩,累计开展培训768期,培训“新农人”50000余名、推广和解决关键技术2339项、引进新品种1307个、帮助指导贫困农户17155户,帮助企业和贫困农户直接增收近5亿元。

大专、本科、硕士一体化培养,19134人顺利毕业,农技人员、种养大户、致富带头人、村两委干部,一大批高层次高素质农村实用人才从这里走出,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骨干力量……这是学校承担“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交出的答卷。接地气的教材、懂农业的专家学者、带乡土味的授课形式,为学员们带来了急需的生产、管理、经营知识。这是一支“永久牌”乡村振兴带头人队伍!95%以上的毕业学员,都扎根在了农村,成为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和新动能。

编辑:梁萍

(本文转载自江西省教育厅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