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财大:这些年怎么过的?第一个就感动了

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2019-01-05 09:56 浏览量: 6222

MBAChina网讯】

乘改革之风浪 跨时代之沧海

回望40年,向改革者致敬;庆祝40年,更是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改革开放40年,浙财大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财经人才,被誉为浙江财税干部的“黄埔军校”、会计师的摇篮、金融家的沃土、企业家的殿堂。艰苦创业,砥砺奋进,开拓创新不断超越,取得了巨大的办学成就。新时代背景下,学校围绕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和促进“双一流”建设等重点工作,不辱使命,奋发有为,改革不停步,创新再出发,一定会创造更加辉煌的办学奇迹。

01

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

——为浙江财经大学点赞

陈尹潮

1978年,党中央吹响了改革开放的新号角,浙江省委紧跟中央步伐,坚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中去,沿着改革开放的必由之路,有力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向着经济大省迈进。但当时浙江还没有一所财经类高等学府,与浙江经济发展不协调。就在这个背景下,财经学院应运而生。1984年,浙江省委、省政府、财政厅决定筹建浙江财经学院。时任省委书记薛驹同志对此事非常关心,亲自审定学院领导成员的调配。为了学院尽快上马,就先使用文一路94号原财政学校的校舍,开展筹备工作,包括师资引进,教学、后勤方面的准备,不失时机地招收新生入学。直到1987年原国家教委批准,正式成立浙江财经学院。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的确,财经学院诞生来之不易。但这仅是长征迈出了可喜一步,今后真正要把财经学院办成一所高水平大学,很不容易,任重而道远,需要像长江后浪赶前浪一样,一代接一代地奋斗不止。

我校从创办至今已经经历了三十一个年头。这三十一年正处在我国改革开放的热潮中。以李春四、王克强、童本立、韩翼祥、陈根芳、李金昌为书记的党委领导下,全校师生员工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深化教育改革,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生命线,立德树人,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革政治理论课教学,扫除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提高学生的素质。同时,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办了尖子班,探索差异教学的实施方案。近年来,又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为人师表的思想修养和责任心,同时千方百计引进高层次人才。现在教师中博士生的比例不断上升,教师队伍结构与建校初期相比,已发生了跟本性的变化。在学校的管理体制、用人制度上也在不断深化改革,管理干部聘任制已实施多年,不断总结经验,使这项改革增强了活力。我校对外开放的格局有了可喜进展,请进来、走出去进行学术交流招收国外留学生等多方面,都有了很大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校党组织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从严治党”的要求,推进“两学一进”的学习教育,校中心组把学习党章、党规,学习系列讲话作为主要内容,带头学习各党支部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学做结合,取得明显效果。

三十多年来,我校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成长壮大,学校面貌日新月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谱写新篇章,令人刮目相看,突出表现在:

一.两次建校区

第一次是建文华校区,校区占地面积200亩,1988年开工,1991年竣工,历时三年。在建校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有二:一是资金落实问题。当时我校主管单位是财政厅,基建资金由财政厅解决。基建开支较大,财政厅负担很重。有时资金没有按时到位;二是基建进度赶不上办学需求。学生宿舍率先建好,但教学大楼因多种原因推迟交付使用,以致不能保证新生入学前建好。学校不得不在工地建临时教室。

第二次建下沙校区,校区占地面积约1200亩,2008年7月正式启用。

文华校区比文一路94号老院址大五倍,但对办一所大学来说,校园面积还是小一点。时任省委书记张德江视察我校时说:“你们学校像一所袖珍学校。”后来,我校趁省决定在下沙办高教园区的机遇,经多方努力,终于申请到1200亩土地,比文华校区大6倍。下沙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较好,功能分区合理,建筑设计美观大方,外墙彩色调和,富有朝气,校园绿化美化工作及时跟上,形成花园式校园。真是:放眼校园风光好,学习科研两宜人。随着曲径绕池走,鱼跃难惊蛙仍眠。春日常闻百鸟声,更有鲜花得芳芬。

二.两次评估

一次是在1995年,学校已创办十年。由原国家教委派专家组来我校进行新建高校合格评估。这次评估,说重一点是关系到学校存亡问题。学校党政领导非常重视,全校总动员,声势浩大,人人参与评估准备,对照评估条件找差距,做整改。学校还新成立教学督导组,有七名离退休老教授参加。他们不怕苦,天天下班听课,课后还与任课老师交换意见,还通过师生座谈会,问卷调查,抽查作业,下到各系了解评估准备情况等方式进行督导工作,并将了解的重要一点的情况写成《情况反映》,上报校领导,下发各教研室。督导组工作对这次评估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曾获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另一次评估是在2006年,由教育部派专家组来校进行高等致育水平评估。这次评估吸取了上一次评估准备的经验的基础上又有创新,准重工作进展较快,效果更好。

这两次评估,是对我校教育质量、办学水平一次大检查、我校受益匪浅。专家组两次检查均对我校教育工作表示满意,教育部也顺利通过,这是对我校教职工辛勒工作充分肯定。

三.三次办学层次的提升

第一次是在1991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

第二次是在200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第三次是在201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子权。

我校仅用30年时间就先后获得以上三种学位授予权,可喜可贺,这里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奋斗结出的硕果。

四.一次大飞跃

2013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将我校更名为浙江财经大学,这在我校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消息传来,大家奔走相告,喜笑颜开,喜出望外,共庆学校大飞跃、大成就。大家坚定表示,今后要继续努力,迎接新的挑战,一定要把浙江财经大学办出高水平。

喜讯一个接一个。2017年8月23日,我校又入选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我们感到自豪,对今后学校的发展更充满信心。

回顾我校三十年办学历程,教学、科研成果硕果累累,其中最主要的、最引人注目的是,我校办学至今共有10万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为浙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普遍反应较好,有不少毕业生经过几年工作锻炼,增长了才干,担负起领导重任。高考时,由于报考我校人数较多,因此录取分数线比一般高校均高,我校毕业生就业率亦较高。我校在省内、国内乃至国际上的影响力愈来愈大,知名度愈来愈高。现在在我校就读的外国留学生达504名,他们来自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印度尼西亚、俄罗斯等46个国家。当然,我们不能满足现状,要与时俱进,提高教育质量、办学水平,永远在路上。

02

初心不变种梦财大

——我校退休教师黄董良的40年财大记忆

建校初期,省内财税干部青黄不接,且没有专门输送财税系统人才的财税学校。在各方面的支持下,建立了浙江财政银行学校。学校办学的初心是建设一所高水平的财经院校,培养一批高质量的财税学子。建校40多年来,初心不变。几代财大人前赴后继,用热情和青春付诸实践。

1978年以来,黄董良在我校担任过税务教研室主任、财政系副主任、科研处处长、教务处处长、会计分院院长和党总支书记、校长助理、东方学院院长等职务,获得了浙江省高校教学讲师和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经历了改革开放,同时也亲历了我校变革的他感触颇深。他说:“我在财大工作的近40年,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初心。我校全体上下始终坚持践行‘明德笃学,经邦济世,崇实创新,勇立潮头’的财大精神。”特别是学校发展的几个关健性阶段,各方面的条件极其艰困,但学校上下每一个人都拧成一股劲,一腔热忱投身于自己的工作中,同舟共济,众志成城,这种建校精神最让黄董良为之感动。

1978年留校任教至今,黄董良谈起学校的发展也是赞叹不已。小到教学课本、寝室食堂的蜕变,大到学校的校园迁徙、师资引育、学科专业建设、教学水平和社会声誉等,他都见证了翻天覆地的巨大改变。

黄董良是我校76级财政专业的学生,当时浙江财经银行学校初试锋芒,但囿于教学条件,他们这一级学生在七堡租用的蚕种场进行办学。他回忆说,当时财政专业只有一个班,共60名学生,大家都过着本色朴素的生活,但都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一日三餐以经过简单过滤的天然水蒸饭吃,一个班的所有男同学挤一个寝室,但大家都没有什么怨言。春天是养蚕的最佳季节,有一段时间,因教学场地冲突,学生也放下课本参加相关劳动。男同学挥舞农具在地里劳作,女同学挽起袖子采桑喂蚕,学习生活也不缺乐趣。虽是筚路蓝缕,但这一届的学生不负所望,毕业后大都成为各自岗位上的骨干。

文一路原杭州师范学院的一幢房子和临时搭建的一些简陋设施是学校第二个临时办学场地。当时的黄董良已经留校任教,每天书写教案,在课堂上授业解惑。他记得经常出现的一个场景是:屋内我校师生尚学求知蔚然成风,然屋外是杭州师范学院的各种活动热闹非凡。财政学校与银行学校分家后,好不容易在三堡有了一个两校共同的正式校区。但因资源紧张,开始时年轻老师住在农民家里,后来黄董良等几位老师被安排住在莫干山路上的水利厅招待所,每天要骑着自行车来回几十里上下班,仍不亦乐乎。令黄董良记忆犹新的是,那年冬天杭城雪虐风饕,有天早晨漫天飞雪,他自行车骑行了一个多小时赶到教室门口已然成了一个“雪人”,但是师生之间相互鼓励,立刻投入了正常的教学状态,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至今难以忘怀。有了文一路94号校区,终于结束了流离转徙的办学生涯,学校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从七保蚕种场、杭师院临时办学场地、三堡两校共同校区,到文一路94号校区、文华校区,再到现今的下沙校区、东方学院长安校区。学校校区越变越大,今非昔比,但唯一不变的是“财大精神”的传承。

岁月积淀的故事越来越多,学校的成就与日俱增。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潮头砥砺奋进,这段日新月异发展的道路着实令人自豪。

而整整40年在教书育人的工作岗位上,也让黄董良感触颇深:“做一名好老师是我的追求,不忘初心、燃烧激情是我的践行,不驰于浮华、不骛于虚声是我的作风”。

从教40年,从风华正茂到满头斑白,黄董良用他的坚守,诠释着他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识。他说:“做了四十年老师,我觉得很幸福。教师最大的能耐主要是自己学生的成长成才,学生的成功是教师最大的成功。”

奋进新时代,筑梦新征程。回眸改革开放,少不了像黄董良这样在平凡岗位上默默无闻地辛勤付出,兢兢业业地做好每一件事的财大人。回溯过去,学校虽然起步较晚,却能后来居上,靠的就是大胆创新、艰苦创业、砥砺奋进。展望未来,我校将立足新时代新方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振奋精神,潜心育人、致力创新,勇创一流,以奋进之笔抒写学校“双一流”建设新篇章。

16财经新闻 陈佳宁

03

砥砺奋进四十年 改革旧貌换新颜

——退休教师韩玲珑眼中我校的40年沧桑巨变

4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序幕。40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四十年改革开放之路,我校师生紧跟党的号召,谨遵校训引导,进德修业,与时偕行,与改革开放共同前进。

走过了风风雨雨的四十多年,我们不会忘记,那些积极响应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号召,为我校建设奉献自己的青春的教师们。韩玲珑就是其中的一位。韩玲珑,自1977年毕业留校任教至2013年退休,已经有了30多年的教龄,期间他担任过校人事处处长,会计系党总支书记,东方学院院长、党委书记等职务,任教于会计学专业。他见证了40年来我校发展历程中的沧桑巨变。

改革开放之初,我校仅是一所高中中专,校园占地面积还不到40亩的。伴着祖国的脚步,我校与时同行,在短短40年的时间里,学校从高中中专升为大学专科,又从专科升为本科,再到2017年入选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今年五月,又成功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拥有下沙、文华、翠苑和长安4个校区,占地2300亩,总建筑面积98.5万平方米。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发展的速度特别快,处于全国领先行列,经济越是发展,财经类专业技能人才就越重要,我校原先是财政厅办的大学,办学目标明确。改革开放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学校也为浙江省的建设做出了很多的贡献,为会计,金融、财政、税务等行业培养了大量人才。韩玲珑坦言,他亲历学校一步步发展,感到欣慰,改革开放后,他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都得到了更好的实现,忆苦思甜,充满了幸福感。回想起改革开放前的那些艰难岁月,他感慨万千,“当时我们学校还没造好,就借银行学校的房子给学生住宿,上课要步行一公里,穿过好几条马路到借用的中学上课,条件非常艰苦。”

改革开放之前,物资十分匮乏。“一到放学,学生们都是跑步前进的,为什么要跑步去吃饭呢?因为先到的人能买到肉,后来的学生只有素菜了。”因为当时肉类、禽蛋类供应很有限,学生们常常为了吃到一块大排,为了能买到一小块红烧肉都要争先恐后地奔向食堂。而现在,我们的食堂供应着丰富的菜品,各种各样琳琅满目,这在改革开放之前是不可想象的。当时学生的住宿条件也很不好,十几个人就挤在一个小房间里,没有柜子,也没有卫生间,就连衣服也只能在走廊的过道上晾晒。而现在,学校为学生提供了装修精美,设备齐全的学生公寓,生活条件不可同日而语。改革开放之前,教室简陋,几张桌椅,一小块黑板,几盏灯就组成了全部的教学设施。而现在随着标准化教室的建设,多媒体设备投入教学,让学生们获得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崭新的教室,偌大的图书馆,先进的体育馆,校园里处处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校的学术氛围也越来越浓厚。从最初的几十号老师,到现在汇集了国内外的强大的师资力量,数以千计的师资队伍。从最初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注重技能,为了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工作。到现在,专业学科越来越多,越来越注重通识教育,还培养了一大批硕士生、博士生。成为一所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特色明显,办学优势突出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省属财经大学,已经完成了从培养实用型人才到注重培养学术与实用相结合的通用性人才的转变。

1978至2018,四十年,改革开放的盛世年华;1974至2018,四十四载,我校发展的黄金时代。40年来,我们曾遭遇挑战,但推开新时代的大门,大刀阔斧的改革智慧,斩钉截铁的改革决心,顺应新时代改革开放,必然走向更广阔的发展道路,建设一流大学之路。谈到对我校未来发展的展望,韩玲珑对此满怀信心地说:“现在我们学校在国内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现在的目标就是争创国内一流大学,国际知名大学。”纵观建校以来40多年的风雨兼程,得益于改革开放春风化雨般的洗礼,我校的发展突飞猛进,相信这个目标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实现。改革开放激情永在,我们前进步伐不止。

16汉语国际 汤婷

04

改革开放四十载半亩方塘满芬芳

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里程碑时刻,乘着这波涛汹涌的浪潮,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而这也是教育复兴的波涛,一批批有志青年汲取知识的养分。1977年恢复高考,1978年末的改革开放使中国教育涅槃重生。浙江财经大学MBA学院的沈渊老师站在改革开放前沿,在半亩方塘里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

旧日阴霾散高考吹号角

沈渊出生在浙江嘉兴,她读小学时,时常看见学长学姐在班主任带领下,奋战在学工学农的工厂和田头。在她的印象中没有勾画自己未来的蓝图,也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她依稀还记得恢复高考的那个夏天,已经在家农田干活的隔壁邻居重返校园,每天挑灯夜读奋斗在高考主战场。“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的77、78、79级大学生被称为“新三届”。这三届大学生网罗了“文革”十年散落到社会各个角落的才俊之士,满载主流社会的殷切希望。她深受这些学长学姐的触动,决定自己也要参加高考,考上一个好大学。

沈渊有幸搭上“新三届”的末班车。“新三届”中非应届高中毕业生居多,社会阅历丰富,求知欲望强烈,学习格外刻苦,像她这样应届高中毕业生主要在79级占了一定比例。这是从“文革”走来的每个同学从未有过的刻苦学习经历,而给予大家最大激励、最高要求和最多帮助的非班主任莫属。高中两年,清瘦高挑的班主任一直住在男生平房宿舍旁的一间房子里。从早晨叫同学起床出操,到晚上查寝室督促睡觉,他几乎整天陪伴同学一起学习和生活。班主任是严格要求的师长,既要求同学们努力学习,更要求同学们正派做人。“在1979年的高考中,我们没有辜负班主任的辛勤付出,全班成绩名列学校前茅。在班主任的影响下,我决定考取师范大学。毕业后也当一名教师,所以我不远万里填了新疆师范大学数学系。”像沈渊有很多曾经迷茫的青年通过高考,找到了未来的方向。上世纪80年代,随着恢复高考、义务教育法等政策法规的实施,全国的学龄人口不断增加并居高不下,老师也是供不应求。1983年毕业后,沈渊直接分配到大学工作,成为一名光荣的大学教师。

选择管理学是我做过最正确的决定

改革开放吹响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号角,作为改革的前沿地,浙江民营经济急速蓬勃地发展起来,嘉兴毗邻上海,沈渊村里很多人直接就去上海亦或外国经商,但是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急功近利的心态和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很多商家惨遭滑铁卢。

沈渊看到了改革开放浪潮浩浩汤汤不可逆,但中国管理人才较为稀缺,所以她决定继续深造经济管理专业,考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管理学博士,在此期间她还留学法国尼斯大学MBA,成为法国巴黎索邦大学访问学者,学习外国先进的管理理念,主要研究领域是战略管理与管理创新、上市公司治理等,还在《经济管理》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20多篇。回想一下,一个普通的农家女孩能上大学,到国外留学,通过考试选拔成为一名大学老师,这一切既得益于父母的辛勤付出,更得益于改革开放成果惠及每一个普通百姓家庭的好时代。现在作为浙江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主任,教授的她还是中国营销人“金鼎奖”评委会常务理事。沈渊为改革开放滚滚浪潮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要引导他们适应现代经济的浪潮

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教师必须与时俱进。自1996年进入浙江财经大学工作以来沈渊二十年如一日,始终站在教学第*,治学严谨,教学上精益求精,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沈渊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设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分配不同层次的行动导向,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模式上,沈渊采用案例式、情景模拟式、项目管理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兴趣。课堂教学中她还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

沈渊带出了一批批管理人才,也见证着改革开放给不同年龄的人留下的印记。“现在的小孩子从小就接受高科技产品,如果你教学模式还是和以前一样,会让他们提不起兴趣。”所以她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专业情况,运用先进的教学技术与手段,针对性选择相应的教学范式。例如: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问题教学、反转课堂等,深受学生欢迎。“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年了,接力棒交到现在年轻一代。改革开放更需要技术型人才,我也有责任引导他们。”沈渊潜心指导学科竞赛,努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她积极辅导学生各种竞赛和大学生创业活动,她鼓励学生出国深造和考研,5年中有近30名学生赴欧美等高校攻读硕士学位。在2018年11月份举办的第五届浙江省大学生经济管理案例竞赛,她带领的两个团队荣获浙江省一等奖。

改革开放40年风雨兼程,40年沧桑巨变,40年筚路蓝缕,40年波澜壮阔,改变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印记。沈渊说:“奋斗,是新时代最美的姿态。‘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回看改革开放四十载,半亩方塘尽是沈渊的桃李芳芳。

16会计1 刘攀

大使:在新西兰、英国留学,您想家么?

乍一见面,年届古稀的前驻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大使徐亚男浑然如邻家阿婆:头发斑白,面容慈祥,秉性温顺,说起话来慢条斯理,平和舒缓。谁也不曾料想到:她曾经是中国翻译国家队的“队长”,在联合国执掌100来号人的中文翻译部门,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外交硕士。在迄今为止中国外交界18对伉俪大使中,徐亚男和李建英排在第8位。前外交部翻译室主任、联合国大会和会议管理部文件司中文处处长徐亚男大使2010年以来第三次光临我校。

专家顾问,硕、博导师,客座教授,评审委员,徐大使的身上拥有全国权威部门、翻译机构、境内外高等院校颁发、授予的30多个“头衔”和荣誉称号。但是10月20日晚上,在学术中心,她却放下“身段”(也许本来就没有“身段”),谆谆教诲,为我校一些勤奋笃学的青春学子“启蒙布道”。这位“教授奶奶”循循善诱,如东风化雨,滋润心田。怎样进行工作的“角色”转换?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怎样学好英语?跨出国门如何深造?徐大使寄语殷殷,语重心长。

学生:徐大使,您好!您做过外交部高翻,后来担任驻外大使,最后又去联合国工作,成了国际职员。请问:您是怎样转换“角色”的?谢谢!

徐亚男大使:如果说角色转变,从翻译到大使,倒不难。但也有不完全相同的地方。因为我们从事外交翻译,不外乎就是国际形势、国家关系等等。虽然不是决策者,不用提供参考意见,但我在做翻译的时候,能亲眼看到领导人怎么在handle(处理)外交事务,怎么样跟外国人打交道。你也能听到外国人如何讲述国际形势。等到自己做大使的时候,这些经历很有益处。70年代末,80 年代初的时候,我曾经在马来西亚使馆给大使叶成章当翻译,这和国内外交部翻译室当翻译又不是一回事。给大使当翻译,必须要写简报;翻译之前,还要先看部里来报。比如柬埔寨问题,当时越南入侵柬埔寨,中国要求越南撤军,这是我们基本立场,跟东盟的立场是相似的。我们做东盟工作,希望东盟团结起来,共同抵抗越南。所以,叶大使会见新加坡驻马来西亚高专谈这个事,或者说去马来西亚外交部和外长谈这个事,他就会让我先看看部里来报,最近有何动向?柬埔寨各方是何态度?这是我必须记住的。所以会见时,我已对情况已有所了解,翻的时候比较得心应手。然后等到我当大使,处理类似问题的时候,我就知道怎么处理。

后来我到了美大司加勒比处,主管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只要是司长、副司长去会谈,就会叫我去做翻译。这就开阔了视野,了解了一些美大地区方面的事情,像加拿大、美国、新西兰等一大片,这对我以后的工作也是有帮助的。因为我曾经主管过特多,基本情况我了解。特多总理来访的时候,我还整理了一整套的材料,包括特多的概况,领导人宴会讲话稿,会谈的谈话参考要点。所有这些东西都是我准备的。所以我去做特多大使的时候,我准备的东西就不多了,因为原来已经有所了解。从翻译出身来说,第一有领导人的经验可借鉴,第二有过去翻译的内容可以参考,第三我参加部里的大使参赞学习班,讲国际形势,讲台湾问题,还有华侨、领事方面的工作,让我们了解国情。所以转变角色并不难。

但是从外交部翻译室主任到联合国去管中文翻译一个部门的工作,这两者的角色转变就要困难一些了。因为尽管业务上非常相近,非常相同,但是在联合国,管理方式上非常不同。最根本的是,在联合国做中文翻译的中国人,跟在国内做中文翻译的中国人,不完全一样。他们已经接受了一些西方的价值观和行事的方式。在国内,是党员,或者国家干部,对自己多少有些约束。但是在联合国做翻译,他最关心的是退休时候,否能做到P-four,或者P-five。一大堆的人都在争一个位置,P5不是人人都能争取到的。第二,在外交部,如果有一个习主席出访的稿子,大家加班加点完成。在联合国,安南秘书长100多页的文件,找了两位P-four,他们的第一个反应是,为什么叫我们两个人呢?国内管理和国际管理是不一样的。国内如果你一批评,他会特别特别内疚,自责;可在联合国呢,他不是自责,而是跟你强调客观原因。联合国的年终考核是量化,以数量计算。我去了以后,我不需要搭班子,有planning officer(规划专员),有个班子来主持。像每天分稿子,给谁?什么语种?多少量?subject matter (题材),法律方面的,社会问题呀,经济问题等等,要考虑每个人的特点来分稿子。

我先找了一个人。我说,我听说你水平特别高。他说,你跟我谈干嘛?你让我跟你配合,和你合作,可我不愿意呀。我说,我同意你的想法,因为你不了解我。但是这样行不行,你也看我两个月,如果两个月下来,你觉得我是someone you can work with(可以共事的人),那么我们就合作。后来两个月快到的时候,我说怎么样?行吗?他说,哦,可以吧!

联合国中文处的有些人对中国缺少认同感,处事方式可能直截了当,美国人的性格特点。所以你跟他说,你是中国人,要爱国什么的,用不上。所以我要用联合国的管理方式来进行管理,不能够就是拿外交部的,用道德品质来约束。第二,如果我当大使,我们有党委,全馆一盘棋。到了联合国,马上感到我是一个人孤军作战。谢谢!

学生:徐大使,您好!现在中国在西方国家设立的孔子学院,不少被叫停了。如果我们国际汉语专业的学生想担任孔子学院老师,这种想法现实吗?谢谢!

徐亚男大使:当初我去英国学习的时候,是英国方面提供的奖学金,而且讲得特别清楚,就是文化渗透,培养亲英分子。他们是直截了当的。举办孔子学院,就是宣扬中华文化,但有个怎么搞的问题。传播中国文化要有方法,不是强行灌输,而是让他们喜欢。再有,去的人如果没有奉献精神,不是真正的推广中华文化,比如剪纸、京剧这些国粹,那是搞不好的。中华文化的精神实质,也就是核心价值观,如果宣传过分,人家也会防备你。总之,办孔子学院应该是对的,就是看你怎么去做。谢谢!

学生:徐大使,您好!早上听了您的演讲,我感到外交翻译需要承担非常大的心理压力。您是怎样缓解压力,调节心态呢?谢谢!

徐亚男大使:首先,如果有充分的准备,压力往往不大。做外交翻译,要先看文件。比如讲我去参加关于柬埔寨问题国际会议,所有的文件,方案、立场,我事先都要看,参加讨论。其次,翻译室会组织一些大使,参赞,司、部领导来给我们讲解。习主席访美见奥巴马,美大司副司长就和我们讲中美关系:双方焦点,习奥会将要谈的问题,对策是什么。不断受到熏陶,对政策的把握就不会出政治性的错误。

1988年,我给中美金融问题的高级研讨会做同声传译,因为事先有所准备,我没有压力。问题是我一进同传箱,还没开始,有个人就把我拽去了,说那边新闻发布会马上开始了,新闻发布会的翻译没来,让我赶紧顶替上去,那我心里就有点紧张了,因为翻译什么我也不知道。然后我就用翻译室老同事教我的方法,深呼吸,在心里对自己说:平静,没关系的,不要紧张。马上开始了,也没多少时间给你,深深吸几口气,喝点水,然后就开始了。有准备和没准备是不一样的。

学生:徐大使,您好!从外交部到联合国,这是一个新的角色,您是如何处理与上司和下属的关系?谢谢!

徐亚男大使:我刚去联合国不久,就叫我去参加一个training for senior managers (高级管理人员培训)。所以要做一个360°的调查,9分是最高分,6分是及格分。我打分最差的一个项目是net-working,就是“联络”,大概是6分。我最不喜欢搞关系走后门,其实,networking不是贬义的,实际上就是和人多方联络,communi-cation skils (交际能力)。我手上有权,晋升权,还有招聘临时人员的权利。所以我去了以后就约法三章,谁也别想请我吃饭,给我送礼,我都不接受。用临时人员,我也有规定,第一,必须考过联合国笔译,没有考过的,就没有资格。第二,对过去退下来的老同事,最后两年,平均产量要过关。第三,用中译公司的人,他们是承担联合国翻译的外包公司,参加竞标的。除此之外我都不用,甭给我来搞什么公关。这样,我是一个非常干净,没有任何关系的人。

但是,有的工作需要各个单位的配合,不能光从走后门,搞关系,这个角度来考虑问题。用联合国的语言来表述,就是你持续不断地超过人们对你的期望:you keep exceeding expectations from oth-ers,那是5分,that is perfect。经常会超过人们对你的期望,4分,frequently exceed expectations from others,that is nearly perfect。3分,The third class is that you meet expectations from others,就是符合期望值。The last is you can partialy meet expectations from others,2分,你还不能符合对你的期望要求。我的上司是个美国人,他说,生病的职员产量没达标就不该给他打及格分,这是美国人的观念,就是按照规定。我和美国上司就有区别,尽量说服上司考虑生病的因素。年终考核下属、我、上司都要签字,就是second pointing office(第二问询处)。但是最后下属不满意了:你干嘛给我写生病?这是我的隐私!我说我已经努力,对上司做了工作,如果连理由都没有,你不达标,那我能给你及格吗?但是他说,我不愿意让人家知道我有病。我只好说就我一份你一份,不会给别人看。我觉得,下属和上司,我觉得该是怎么着,你感到自己做得对,还得去做,如果做错了,你就得改正。谢谢!

学生:徐大使,您好!您今天早上在报告中提到高翻对您成长的意义,那您能不能给我们分享2-3个您给国家领导人担任翻译的小故事,并且谈谈对您成长的意义。谢谢!

徐亚男大使:1992年9月下旬,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夫妇访华。他是想解决新加坡在苏州创建工业园区的问题。李光耀(辑校者案:2018年12月18日,被誉为“推动新加坡深度参与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政治家”的李光耀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和吴作栋总理两个人意见不一。吴作栋希望把新加坡的工业园区放在山东,李光耀主张建在苏州。李光耀和江主席见面的时候就谈到这个事。江主席就和李光耀谈我们的政策。江主席说:新加坡在这方面走在我们前面,我们特别欢迎你们。我们当时这方面经验还不足。工业园区可以搞,但是我们不赞成把新加坡行政的那一套搬过来。你们希望完全按照你们建城镇的方式来建工业园区。这就涉及到主权问题。江主席和李光耀讲了为什么这样不行的道理。江主席又说:你们的经验,有些政策、做法,我们完全可以借鉴。江主席又比较了解苏州和山东的不同优势。这次做翻译,听了江主席的讲话,茅塞顿开,使我对这些方面有了更清楚的了解,把我对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改革的一些做法都融会贯通在一起,对后来我在特多当大使,如何去说服对方很有启发。比如和对方谈项目,起点是什么?怎么切入?用哪个角度去谈?都有帮助。如果没有当高翻的经历,听不到领导人的分析,那就完全不一样了、

还有一次,李鹏总理会见英国48家集团。[注 1]在我的印象里,李鹏总理从来不说英文,他说话还是比较严肃,中规中矩的。但这次李鹏总理一上来就说:你们我都很熟嘛,Jesse(杰西)我也很熟嘛!李鹏这样说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他多次见过48家集团的朋友。[注

2]我想当然以为,李鹏所说的Jesse(杰西)是人名,因为我错误地认

为他不会说英文,只有英国人名字才会说。接下来,我又自作主张,加了一个“Mr”:I know Mr Jesse very wel(我非常了解杰西先生)。结果洋相出大了!我的话音刚落,在座的英国客人哄堂大笑。其实,李鹏总理是说“GEC”[注3],英国通用电气公司。

然而,我听成了“Jesse”,由此而误认为是人名。李鹏总理又说“很熟”,这和人名也对得起来。其实,李鹏总理当过电力工业部、水电部副部长,所以他说对“GEC”很熟悉。我却进一步误解。接下来,我更是依据前面的“想当然”来“推理”:我觉得中国人虽然不太讲先生、女士,但直呼名字不礼貌,所以我特意加了个“Mr”,那就出大洋相了!其实,如果我就说“I know Jesse very wel(我非常了解杰西)”,可能也蒙混过去了,人家未必知道我没听清楚。但是这“Mr”一加,犹如画蛇添足,大家都明白我翻错了。一开始,我还不知道大家在笑什么,后来我才知道,觉得特别不好意思。但这也没办法,已经翻出去了,没法收回了,错也只能让它错了。但教训还是很深刻的。

还有一次给国家主席李先念做翻译。1988年4月5日下午,李先念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孟加拉国陆军参谋长阿蒂克·拉赫曼中将一行。这是即将就任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在国家主席任期内最后一次会见外宾。旁边坐了一位亚洲司的主管官员。一开始,李先念主席就说:你们那个“之间”啊……可是我没听明白,我在做笔记,就问旁边的记录,我问他,最后一句话说的什么啊,他说他也不知道。李先念主席听见了,就问:我的话你们都听不懂了?我只好继续翻,翻完了我就做了个记号。李先念后来又谈到:1971年的那次战争嘛……哦,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就是印度、巴基斯坦南亚次大陆打仗。孟加拉原来就是东巴基斯坦,打仗完以后,东巴就成了孟加拉,独立了。当时我们谴责印度“肢解”巴基斯坦。李先念主席这样一说背景,我就明白了,“之间”“肢解”,Dismember-ship。第二次翻的时候我就把它翻出来了。但是,李先念主席这样不开心,我是挺紧张的,也有压力。因为我听不懂李先念的话,没翻,他不高兴,所以就有压力。不过,真正遇到政策问题,政治问题,出大错的问题,倒没有。今天我举了这么个例子,就是想说,凡事你都要认真对待,充分准备,做足“功课”!谢谢!

学生:徐大使,您好!今天上午您提到,译路无捷径。我现在是大一的新生,我想请教一下,学英语有什么经验和技巧?希望能和我们分享。谢谢!

徐亚男大使:当初我们开始学英文起点比你们还低,也不知道怎么学,学习方法也不科学。我感到,当初在基础上下功夫对我很有pay off(回报),对我有用。什么意思呢,我曾经从头到尾读过两本语法书,张道真和薄冰的。当然光读也是没用的,我又看了两本关于中国人常犯的语法错误的书,上下册,对我很有帮助,现在我家里还留着。在新西兰留学的时候,我们有一门language skils(语言技能),经常做题,听新西兰老师给我们分析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因为中国人特别不会用的是修饰词,虚词,那些on,in。比如讲,Could I introduce her to you?(我能把她介绍给你吗?)那对象是用to,这类问题中国人的薄弱环节。还有冠词,定冠词,不定冠词,今天我讲了一个,The Americans are angry .(所有的美国人都很生气)那这个定冠词是绝对不能用的,但是一般的人是想不到的。很多人就会脱口就出来了,他没去想过,加这个定冠词是指所有,不加定冠词指的泛指,也可以所有,也可以指大多数,也可以指有些人。究竟用定冠词还是不定冠词,该用介词还是该用什么,这是中国人的难点之一。如果你关注这个问题,那水平就可能提高了。

再有,我们3个女生在国内学的英文大多是正式的语言,政治性的语言,生活类的语言几乎没有学过,所以不会表达。我们决定看一本外国人写的反映外国人生活情趣、田园风光等等的小说。我们3个人同时看,看完了每天讨论,争取每句话都弄懂,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对我们也有很大的帮助。第二本,我们就看一个外国人来中国以后写的体会感想或者游记什么的,我们选了一本著名英籍华裔女作家韩素音(辑校者案:原名周月宾,谱名周光瑚,Rosalie Elisabeth Kuanghu Chow)写的书。这样的书英文肯定是地道的,但是它反映的是中国的风情。我很想了解中国的风情应该如何用地道的英文来写。

最后,我们选一本美国人索尔·贝娄(Saul Below)写的《只争朝夕》(Seize the Day )(辑校者案:一译《勿失良辰》,或《抓住时机》)。[注 4]这本《只争朝夕》给我的感觉,它的逻辑思维是跳跃式的,跟我们中国人不太一样,有点难懂。我们经过讨论,弄清楚了,对提高英语水平也有帮助。

所以这3本书我们是精读,不是泛读。这对我们英语水平提高特别有好处。到了外交部之后,就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在外交部,基础性的知识积累很少了,都是实用性质的,就是外交经常会涉及到的,国际形势、政策啊,等等。只要有时间,我每天都找一篇,比如像《Economist》(《经济学人》杂志)社论,从语言角度琢磨琢磨。《E-conomist》的英文是比较难的,读了之后对你提高政治英语会有帮助。

记得大概在90年代的时候,我曾经看到美国的《Times》(《时代》)杂志,当时美国正逢大选,有不少反映各方观点的文章,或者互相攻击的文章,其中也有反对互相攻击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多次看到political doctoring这个短语,不明白它的含义,就打电话向一位在驻美国大使馆工作的朋友请教。据他说,这个短语就是指政治上进行恶意篡改、歪曲。读英文会有“拦路虎”,你才会想去了解。通过了解,你就学到了。英语学习,所有学习都不是简单的,译路无捷径。谢谢!

学生:徐大使,您好!您曾到新西兰、英国留学。现在我们大学生也有很多出国留学的,您怎么看待?还有,您身在海外,想家么?思念家乡么?(众笑)谢谢!

徐亚男大使:出国留学,我觉得首先学习方式你得改变。我觉得国内的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基本上还是灌输式的。而国外,则要靠自己学习。首先要学会读书。我在英国学习的时候,选了几门课,每门课老师都会给你一个reading list(参考书目,阅读书目)。有的时候,一个reading list有100多本书。不是说让你把100多本书看完,而是希望你学会读书。英文书前面有目录,后面有关键词,老师希望你通过读这本书,自己思考,要得到什么,解决什么问题;通过前面的content(目录)和后面关键词的搜索,去挑选你想要的段落来读。第二,老师经常会在我们每星期交的小论文上给我一个批语,比如:very interesting!(非常有趣)。老师不一定同意你的观点,但他的分数不是按照观点来打的,他是看你能不能adjust right yourself(自圆其说),是不是说得有道理,而且你的道理是不是能够让人感到你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所以观点不同不影响你的分数。有的时候师生也会“吵架”。我在英国上课的时候,曾经跟老师争论过,我们说外交特权,然后老师就说:“Xu,你们中国外交部是不是会abuse(滥用)?”那我很生气呀,你凭什么这么说我们?所以我说:“没有,我们中国从来不abuse(滥用)。”然后他说你怎么知道呢?我说:“As far as I know.(据我所知)”“啊,你现在要知道how to qualify your statement!”(如何证明你的陈述)老师的意思,你要缩小你的范围,你不能说中国没有,而是你知道的范围内没有。所以在国外读书,要培养思考能力。最后,我还有一个感觉,在英国兰卡斯特大学政治系学国际关系读硕士学位的时候,几乎每个星期都在读书。我每天都到computer center(计算机中心)去写我的小论文或power point(演示文稿),经常弄到两三点。到了周末,我就不看书了,我去逛英国的一些小地方,哪怕是小博物馆。周日我肯定很用功的,图书馆,computer center是我常去的地方。

说句实在话,在国外留学,父母亲不太想,因为我是当过知青,下过乡的。我已经离开了家庭,没有想家。去英国学习的时候,我有自己的家,也有孩子。我把母亲接来管孩子,有时候就会想:孩子学习怎么样?但也不会想很多。因为总想多学一点。

1989年外交部决定我去英国学习,是英国文化处(British Council)给的奖学金,时间就是1990年到1991年。虽说只有1年,可我总希望拿一个学位。但兰卡斯特大学对我说,要两年才能拿到学位,让我先学一年,获取diploma(资格证书)[注 6],然后再能读master diplomacy(外交硕士学位)。结果,我动用了我的“关系”,上个世纪80年代末,我曾接待过英国大法官、上议院议长麦凯勋爵,给他做翻译。麦凯勋爵是自由党议员,他给我起了个名字叫“Susan”(苏珊),因为我姓“徐”,“X”他发不出来,发成“S”的音,所以为了更容易发音,麦凯勋爵就叫我“Susan”(苏珊)。麦凯勋爵每年都给我寄圣诞贺卡,我也没有回复,这次是情急之下,我才想起了他。他曾对我说:“下议院that’s the house of rebels.(那是造反者之家)”。我也不知道哪来的勇气,致信麦凯勋爵,请他作为我的推荐人,并免读Diploma,直接攻读外交硕士。在他的帮助下,我如愿以偿,预习的课程免了。

当时外交部对我说:“你要保证按时回来,我们不要你去读学位。”可是我自己想要。文化大革命,工农兵大学生没有学位;新西兰留学,也让我们不要学位。去英国之前我填表,问教育水平怎么填?干部司的人说:“那你说说,你受了多少年教育?”我说我高中毕业,“文化大革命”,又到杭州大学读了3年,工农兵大学生,然后外交学院1年,新西兰两年。干部司说:“那就算大学本科吧。”你说多可怜,还“就算”!后来我就想要一个学位。这样我还能想家么?我都忙得不得了,所以没时间想家,偶尔就跟同学谈起来,有人问:“哎呀,你的孩子怎么样啊?”我可能会想孩子:不知道现在学习怎么样了,除此以外不会想。谢谢!

[注1] 英国48家集团创始人是伦敦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长杰克·佩里,1996年12月病故。其子斯蒂芬·佩里继任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主席、伦敦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长。

[注2] 1986年6月,李鹏任副总理时,曾会见英国工商界代表,其中就有中英贸易协会主席夏普,英国48家集团中一些长期从事发展中英友好关系和贸易关系的老朋友。1992年9月,李鹏已任国务院总理,他会见了英国伦敦出口公司董事长杰克·佩里,也就是英国48国集团的创始人。

[注3] “GEC”英国通用电气公司(The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Limited of England)缩写,英国最大的电子和电气公司,也是英国电气设备行业的龙头企业,业务范围涵盖电机工程、电子工程、通讯设备、国防工业等范畴,总部设在英国考文垂。

[注4]《只争朝夕》,索尔·贝娄著名的中篇小说,被瑞典皇家学院成员誉为“当代一部名著”。小说叙述了主人公威尔赫姆痛苦但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天的生活和心理活动。索尔·贝娄的《只争朝夕》曾被美国《财富》杂志推荐为职场生涯必读书,评语说:“贝娄的这部忧郁的小小说讲述了中产阶级推销员整日为生计奔波,为保持工作与精神平衡不断抗争的故事。”贝娄集学者与作家于一身,他在创作上继承了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某些传统,并采用了现代主义的一些观念和手法,极富创造性地塑造一些充满矛盾和欲望的反英雄。他曾3次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1次普利策奖。因为作品“融合了对人的理解和对当代文化的精妙分析”,1976年索尔·贝娄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拉辛,在蒙特利尔度过童年。9岁举家迁至美国芝加哥。获威斯康星大学硕士学位,长期在大学任教。

[注5] 在英国,Diploma介于学士和硕士之间,指先修课程学分修满后颁发的资格证书,只有获此证书,才方可申请攻读硕士学位。一般而言,硕士学位至少两年,如果想要1年攻读硕士学位,需要有同类学科的Diploma。

鸣谢:访谈稿的文承外国语学院章汝雯教授校勘定稿

(章晓路、冯雪娇、丁梦娇、梅紫蕾、余洋整理;参加采访还有:王怡媛、徐梦琪;徐梦琪摄影;宗道一、李钰清辑校)

专栏

打造“三高三全三特”,勤育“财经弄潮儿”

创业学院

编者按 在全校师生的热切期盼中,学校先后实现了“省重点建设大学”和“一级学科博士授予单位”的突破,这是学校发展历程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饱含了几代浙财人的心血和汗水,是全校师生员工凝心聚力、顽强拼搏结出的硕果。学校将以此为契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定信心,昂首迈步,翻篇归零再出发,乘势而上再冲锋,奋力开启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创业学院成立于2015年末。学院自成立以来,以打造“三高三全三特”的地方财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特色为已任,完善顶层设计,明确发展战略,使创新创业活动在校园内蔚然成风,毕业生就业创业质量进一步提高,一大批财经领域的领潮儿脱颖而出,硕果累累,获得教育部第九届校园文化建设二等奖,受到了省长、教育厅领导的肯定赞许,也获得了《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的大量报道。

一、明确发展战略,完善顶层设计

创业学院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校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建立了由校长领衔主管,创业学院专门负责,学生处、教务处、团委、科研处、研究生院等部门齐抓共管,各学院紧密配合,师生全员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出台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着力打造“高度科学、高度融合、高度开放;全员参与、全方位改革、全体系管理;财经特色、地方特色、时代特色”(即“三高三全三特”)的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精心规划,学科部署,使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

学院在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能力科学测试、评估和教育研究基础上,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设计。从人才培养方案和管理制度两个层面促进创新创业基础教育与专创融合教育,将创新创业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为立足点,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制订特色鲜明的财经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创业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2+4+2+4的创新创业学分(2个基础必修、4个通识选修、2个专业必修和4个第二、第三课堂),形成4年不断线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学院还通过设立创新创业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项目,举办开展“3+1”创业精英班,创业微学位、“蓝创学堂”创业辅修班等搭建创业人才培养平台。学院建立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在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中开设了《创业精神与创造力》、《创办新企业》等课程,在MBA教育中开设了创业课程群。“创业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创业课程培训”等5个项目获得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计划在我省启动。

学校通过外引内培打造新型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校院二级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等300多名担任兼职创新创业导师,校内导师93名。学院连续3年均获批浙江省创业导师工程培训基地,培训了272名省内高校创新创业导师。学院还举办了5期KAB、8+X、互联网+等省内高校创新创业导师培训班,共培训了180人次。学校45名教师获得“KAB师资证书”,有8名教师获得了国家二级创业咨询师证书,有3名创业导师入选2017年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有1名导师获浙江省创业微课比赛1等奖,杭州市人社局创业微课比赛优秀奖。

三、推进分层分类实践训练,构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学院根据学生特点与兴趣不同,开展分层分类的创新创业实践训练。采用分散与集中、线上与线下、导师、学长和学员互助的模式开展教学。针对新生,学校设置了“100天‘新动力’训练营”、KAB创业启蒙班等项目,引导学生创新创业兴趣和意识的培养。针对二三年级学生,利用杭州市人社局项目,开展“8+X创业培训”“网络创业培训”“蓝创学堂”等项目,对具有强创业意识和创业意愿的学生开展系统性创新创业训练。针三四年级学生开展“3+1”、“创业特训营”等项目,着重培养开展创业项目的同学。学院通过“创客相亲集市”,帮助学生对接市场,打通“最后一公里”,开展了“超校联盟”“校友项目对接”“寻找梦想合伙人”等活动12场,成功牵手20多个师生共创、校友学生共创项目,着力培育金融投资、大数据、“物联网+”等创新创业项目。学院构建发掘、培育、跟踪、推荐、孵化等一体化服务平台,实现对学生创新创业竞赛项目的全程跟踪管理。

近3年来,学校学生在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参加浙江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获得1金7银24铜,连续3年荣获大赛优秀组织奖;参加全国财经院校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连续3年获得优秀组织奖;参加全国大学生微创业行动,获金奖1项,连续3年获得优秀组织奖;参加中国杭州大学生创业大赛,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奖;作为秘书处单位和承办单位成功举办首届浙江省乡村振兴创意大赛,获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6项;参加浙江省创新创业与职业规划大赛获3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

学院与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先后出台了《本科生创新创业及奖励学分认定与管理办法》等20多项相关制度,逐步形成了“4+4”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保障体系(即领导机制、运营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4项机制+教学培训、创意培育、项目指导、创业孵化的4项服务)。通过“一院一赛”、蓝创大讲堂、蓝创分享汇、“菜园淘宝”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加了师生参与面。

四、服务地方经济,扩大社会影响力

学院建立了广泛的校企、校地、校校、国际合作关系,与上城区人民政府合作成立了创业学院上城分院。2018年成功举办了全国创业学院院长论坛,承办了杭州市第五届大学生网络创业大赛、全国微创业行动华东赛区决赛、中关村创客大赛浙江赛区决赛等赛事。学院始终将学生创新创业类社团作为创新创业孵化育苗重要载体和文化繁衍地,创业社团连续3年被评为“寻访全国大学生创业社团”百强社团。“财经类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实践探索”获得第九届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当选全国财经院校创新创业协作组副理事长单位,全国创新创业实践联盟事理单位,全国创新创业教育理事单位。两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李强和车俊在均来学院视察,并给予高度的肯定与赞许。“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学院擎创新之“旗”,弄时代之“潮”,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紧密结合财经类学科特色,坚持价值引领、厚润根基、内外协同、对接市场、精心育苗、潜心育人,为到2030年实现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财经类创新创业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财经茶座

编辑:

(本文转载自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