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冯健:为党和人民新闻事业奋斗一生的中原大学新闻系首期学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2022-09-14 20:35 浏览量: 2916

冯健

2022年8月31日,新华社著名记者,原社党组副书记、副社长兼总编辑冯健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冯健同志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呕心沥血、用情至深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他的文章恰如其人,充溢着一个党的新闻工作者对国家、民族、人民的责任感。

这位新闻名家曾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有过一段不解之缘。青年时代,他曾在中原大学新闻系学习。毕业后,他被调到刚刚成立的开封日报社和新华社开封分社担任广播编辑,从此走上新闻之路。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记者生涯中,冯健的多篇新闻作品成为中国新闻史上广受赞誉的名篇,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他与穆青、周原合作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全国掀起了向焦裕禄学习的热潮,至今仍激荡人心。

在革命中成长的“锋剑”

冯健,原名樊煦义,1925年3月11日生于河南省新野县樊营村。1944年,19岁的冯健离开家乡,步行穿越鄂西山区,在长江北岸的香溪登上民生公司的轮船,到达山城重庆,考入中央大学政治系。抗战胜利后,冯健随着学校回了南京。

在大学里,冯健受到中共地下党的影响、教育,积极投身民主进步学生运动,参与由中共南京地下党组织领导、在全国大中学校发行的铅印学生报纸《中大新闻》和不定期油印的《中大新闻稿》的工作,并参加了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青年社,并于194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共产党组织在南京处于地下状态,入党时他改名冯健,寓意“锋剑”

夜奔解放区

大学毕业后,冯健受南京地下党组织派遣,前往安徽采石矶镇中学教书,开辟党的工作。不料,国民党南京政府于1948年8月19日通过中央社在全国发布通缉令及通缉名单,对共产党员、进步人士、进步学生进行大逮捕。樊煦义的名字被列入通缉名单,他不得不连夜离开采石矶。

冯健曾在回忆文章中

这样写道

当天中午,我在采石矶中学就看到了《中央日报》刊登的通缉令。所幸开明、善良的校长(可惜他的名字已记不起来了)当即把报纸藏了起来,并秘密通知我立即离校。

记得那天是个月圆之夜。皓月高悬,把大地照耀得一片银白。明月历来被文人骚客吟诵、赞美,但那天夜晚,化装潜离南京的我,头戴礼帽,身穿长衫,架着一副借来的金丝边眼镜,望着朗朗月光,难禁恨上心头,诅咒月亮是在“为坏人掌灯”。

我过下关,渡长江,登上北去的陇海铁路列车,奔向开封,再转赴豫西解放区。

我在开封南关马车行里,搭上一辆驶往许昌运盐的马车。

那时,许昌已经解放。从开封到许昌不足一天的路程,但是路上要穿过国共两个政权辖区之间的游击区(即中间地带)。那一带时常发生抢劫,被人们视为“凶险之途”。

当我走近这个中间地带,在一段低洼的牛车路上,迎面走过来几个神色张惶的人,他们一个个耷拉着头,默然疾行。我心头一紧:敢莫是要碰上歹人了?

说时迟,那时快,突然有人厉声喝道:“站住!举起手来!”

三个穿黑衣、戴黑帽、帽沿儿压得低低的大汉,手持“盒子枪”,从右侧山坡松林疾步朝我和盐车走来。接着又喝道:“把鞋脱掉!检查!搜身!”

从开封出发时,二哥二嫂送我一只他们订婚时的金戒指和五块“袁大头”。他们想得周到,把戒指拉直,缝进了我的布鞋帮里;五块银元在我搭上盐车时,已把三块塞进一个装盐麻包,另两块放入鞋底。

歹人们抢走了我放在鞋里的两块银元,总算有所斩获,又对我厉声喝道:“站住了!不许动!”一边呵斥,一边疾步退回松林远去了!

这是我生平唯一一次被拦路抢劫。

当晚我到了新解放的许昌地区招待所。主人热情地端着新出笼的白馍和醋蒜凉拌新鲜萝卜缨招待我。虽然“平安到家了”,但是一点也吃不下去。我的心潮翻滚,五味杂陈。那时,抗日战争已经结束三年,内战的火焰又在几个战场熊熊燃烧起来了。

求学中原大学

来到中原解放区之后,冯健在新创建的中原大学学习,成为新闻系第一期学员。1948年,中原局及新华社决定主办一期新闻人员的培训,并把培训班附设在中原大学。这期培训班在经费、师资、教学等方面是由新华社负责的。在此背景下,1948年8月26日,中原大学新闻系在宝丰县解庄成立。

中原大学新闻系由中原局宣传部副部长陈克寒兼任系主任,江涛为教务主任(江涛实际主持系的工作),第一期共招收学员60人,其来源主要有两部分:

一部分是1948年夏天在山东组成的南下干部中原支队新闻大队第一、二中队的成员, 其中有些原来就是新闻业务干部,有的还在华北联大学习过;

另一部分是河北平山县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训练班的学员,他们听过中央首长的报告,受过中国革命基本知识的训练,但缺乏新闻业务知识。

这期学员的政治素质较好共产党员约占一半成立了系党支部学员共分为6个学习班冯健就是这个培训班中的一员

由于处于战争环境中,中原大学新闻系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教学条件也十分简陋。全系干部、学员克服重重困难,在没有教材、没有教室的情况下,在农民的院子里上课。因当时缺乏专职教师(只有刘国明教授一人),主要教学任务分别由中原局宣传部和新华社中原总分社的负责干部来担任。

主要课程有时事政治和新闻业务知识两门

时事政治课由刘子久、陈克寒、刘祖春等讲授。主要是传达、学习中原局领导同志的报告精神,还经常组织学习《豫西日报》刊登的重要社论、文章等。

新闻业务知识课主要讲授新闻记者的修养(陈克寒)、新闻的评论和编辑工作(熊复)、农村采访工作(张铁夫)、军事采访经验(李普、陈笑雨)、新闻摄影(李普)、新闻工作的编辑、编排、校对等工作(刘国明)等。

这批学院中的很多人后来成为杰出的编辑、记者或是党的宣传新闻战线杰出人才如冯健、崔葆章等他们用手中的笔为党的新闻宣传事业默默奉献

一生做党的新闻事业的忠诚战士

从中原大学毕业后冯健被中共中央中原局调到刚刚成立的新华社开封分社开始了新闻工作生涯

1949年4月中旬

冯健被抽调同东北南下的一批新闻干部一起,沿津浦路乘火车奔赴南京,又转往江西,参与筹建《江西日报》和新华社江西分社,继续从事编辑和记者工作。

1951年初

冯健被调到位于湖北武汉的新华社中南总分社,主要从事财经报道。当时,中国正处于国民经济从恢复时期到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时期,冯健分工采访长江大桥建设和武汉钢铁公司建设等工程。在中南总分社工作期间,他参加了1954年长江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的防汛报道。他和分社其他记者一起,日夜奔波在百里防洪堤上。他采写的通讯《英勇搏斗一百天》,记录了武汉人民防汛斗争艰苦卓绝的动人场面。当年,他被评为武汉市防汛抗洪二等功臣。

1958年秋

冯健从武汉被调到北京新华社总社,在国内部从事工业报道。

1964年

他参加了由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首都新闻单位组成的记者团前往大庆油田采访。记者团共20多人,由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王揖任团长,冯健任党支部书记。大庆油田先后为记者团组织了20多次座谈会,并组织他们到生产第一线采访了钻井工人、采油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和指挥人员,记者们采集了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冯健采写了《永不卷刃的尖刀——记大庆油田1202钻井队》《在岗位上》等新闻通讯。这次采访是大庆油田开采5年之后首次向国内外公开报道,记者团所采写的关于大庆的一系列报道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和极大关注。

1965年冬

新华社副社长穆青到河南分社视察工作,冯健奉命随行。在分社听取记者汇报时,他们了解到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带病领导全县人民,与自然灾害作斗争,最后献出宝贵生命的事迹。穆青认为,这样的典型在全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于是,穆青带领冯健、周原(时任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一起到豫东老灾区开封、杞县、睢县、宁陵、民权,最后到兰考县采访,合作写出了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这篇文章于1966年2月由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同时发表。《人民日报》当时正在开展“县委领导班子革命化”的讨论,当天配合发表了社论,之后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又连续发表了七篇社论,从不同方面论述学习焦裕禄精神。之后,全国掀起了向焦裕禄学习的热潮。焦裕禄的故事感动了千千万万人,很多人流着眼泪阅读报纸刊载的这篇文稿,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齐越动人心弦的关于这篇通讯的播音报道。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文化大革命”期间,冯健和一些同志无端受到停职审查,被中止了采访工作。1972年国庆节前,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朱穆之等新华社领导同志,回到北京,恢复领导工作。冯健也从“干校”回到了新华社。粉碎“四人帮”后,冯健担任了新华社国内部副主任。

1981年初

新华社决定创办《瞭望》。同时计划在《瞭望》创刊号上撰写一篇特稿,报道中央领导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全国人民幸福生活运筹帷幄、日夜操劳的工作情景,以激励全党、全国人民奋发图强,同心同德干“四化”。受命采写这篇特稿的记者冯健、曾建徽在中南海采访了10天,共参加了7次座谈会,收集、记录的资料达数万字,其内容之丰富,一篇通讯难以尽纳。于是,编辑部决定开设“中南海纪事”专栏。

开设专栏报道中央领导工作情况,这在新中国新闻史上没有先例。于是时任新华社社长的穆青专门写了一个报告,把《瞭望》杂志开办“中南海纪事”专栏的计划、专栏第一批选题以及由冯健、曾建徽合写的第一篇文稿《中南海的春天》,一并呈送中央领导同志。

穆青的报告在3月25日送出邓小平同志在3月26日就圈阅了这个报告批复:“可以”

《中南海的春天》随着“中南海纪事”专栏,在《瞭望》创刊号上同读者见面。“九尽冬去。春天,又来到了中南海。”充满细节的特写,把曾充满神秘感的中国国家领导机构的神秘面纱掀开了一角。“中南海纪事”,打开了新中国新时期最早的最高层政治公开化窗口,这是改革开放在中国新闻界留下的深刻印记。1982年,冯健被任命为新华社党组副书记、副社长兼总编辑。

中央重提学习焦裕禄精神,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1990年春天,穆青、冯健、周原三人重返兰考进行采访。这次到兰考,他们看到当年风沙、内涝、盐碱“三害”横行的大地,已经是泡桐成林,麦浪滚滚。三位记者一起写了通讯《人民呼唤焦裕禄》,反映在改革开放时期,人民群众对焦裕禄这样的优秀干部、对党的优良传统的热切呼唤。

电影《焦裕禄》公映,全国再一次掀起学习焦裕禄的高潮,他们三人又为《人民日报》写了一篇专稿《焦裕禄的魅力》。

冯健秉承对党的新闻工作的忠诚和严谨,一辈子保持精神和作风不变,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为我国新闻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也为中国新闻界树立了典范。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

整理|明媛

编辑|张梦溪

审核|覃虹

编辑:凌墨

(本文转载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