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李磊教授:研究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2022-08-11 16:27 浏览量: 3068

近日,经管学部李磊教授课程团队荣获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国三等奖。李磊教授接受了天津师范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治理评论”栏目的采访,采访中详谈了多年来的学术成果和科研经验,为广大科研青年提供了科研建议。

以下文章转自“治理评论”微信公众号。

记者:苏蕾权,天津师范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助理。

嘉宾介绍

李磊,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天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从事城市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管理、应急管理等研究,主持国家级课题六项,省级课题二十余项。带领团队创建天津大学金牌活力实验室“城市公共资源协同治理研究中心”,近年以第一、通讯作者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1部,兼任教育部保密管理教指分委委员、中国医学救援协会救援防护分会副会长等职务。多次获得省级教学成果、行政科研成果奖,形成了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方法以及城市数字化转型的系列理论成果。

一、李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治理评论《点亮·专访》栏目的专访。我们今天的访谈从您个人的求学与治学经历开始,首先请您回顾一下您的求学与治学生涯,这些教育经历对您后来的学术发展都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我博士毕业于天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从事于城市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管理、应急管理等领域的研究求学期间的经历,我有幸接触到了解决上述议题的重要抓手:公共资源优化配置。我工作以来的科研历程更是围绕着“资源优化配置”这一核心议题展开。可以说,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必然伴随着有限资源之间的高效利用与配置重组,特别针对公共服务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平衡性、发展不均衡性等特点,资源优化配置也进一步拓展了公共管理和公共治理研究的边界,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公地悲剧”等。因此,我个人的教育经历于现在来看,对我产生了以下两方面的思考:一是博士期间的求学经历会深刻影响未来治学的研究方向,求学期间学生应该在导师给定的选题方向下,有耐心的选择能够持续钻研且感兴趣的学术话题;二是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的学习经历在某种程度上会帮你从另一个视角看待问题,要善于学习、掌握一种或多种前沿性的研究方法,尝试从规范的研究设计中寻找答案。

二、我们很想知道为什么近些年您专注于做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群治理创新方面的研究?您认为还有哪些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群治理创新已经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随着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城市人口激增、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可持续发展就是要追求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三者间的协调统一。因此,我感觉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群治理创新更像是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空间场所或研究对象,很多有趣的研究议题都可以依托此开展,如城市体检评估与城市更新、人居环境与公共服务均等化、城市社会网络与创新绩效、绿色基础设施与主观幸福感、数字合作生产与公民感知等,未来我们将持续发展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城市绿色发展、城市应急管理等方向的研究团队也欢迎对此方向感兴趣的学生与我们建立联系。

三、您认为学术研究过程中,实践调研与理论研究如何更好配合,以推动研究的发展。

理论研究相对而言是一种宏观的研究,具有指导层面上的意义,而实践调研通常针对具体的事件、现象进行数据收集、现象分析。对于宏观的理论研究,合理的归纳是基础,理论的创立不能仅靠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通过在微观材料的基础上延伸完成。实践调研为理论研究提供支撑数据,理论研究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调研的开展。在研究过程中,这两方面要相互配合,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围绕理论搭建研究框架,再通过实践调研收集研究问题所需的数据,最后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总结进一步推进理论的发展。

我们学习了您的研究成果,其中《从数据融合走向智慧协同:城市群公共服务治理困境与回应》这篇文章深受启发,我们想听听您研究背后的心路历程和学术经验。

近年来,不管是学界还是实践工作者,大家都非常热衷于探索大数据驱动下的城市发展和政府治理,形成了比较多且优质的城市数字化转型研究成果,团队在2019年对相关部门的调研中发现,党建服务的大数据应用平台成为了更为常见的一种数据融合形式,但是智慧需求驱动下的公共服务治理远非部门之间数据的简单融合。相反,碎片化或相对孤立的数据融通也阻碍了全景式窥探城市的真实面貌。随着越来越多城市群相继建立,我国正在逐步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健康生态系统和经济发展格局,它也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更广泛的数据协同供给和资源调配,受启发于多个中央政策和地方政策法规文件中有关“智慧城市群”的表述,团队正是在以上的多重现实考量中,探索和揭示了城市群在公共服务智慧协同治理的可能性与路径团队非常感谢《上海行政学院学报》对该选题的认可并给予刊发的机会,能让该成果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

五、在学习论文的过程中学生们常常会感到知识的“碎片化”,而研究要求我们要有完善的知识体系。您认为,学生们应该如何更好地整理既有的阅读资料,使之更为系统?

我们在平时学习和工作中都会接收到很多零碎的信息和知识,而收集碎片化的知识就犹如收藏书籍一般,需要有已经做好规划的书架,也就是要建立起基本的知识框架,再通过碎片化的收集,填满知识的宝殿。为了建立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我们首先需要建立知识框架,根据自己的积累与认识,找到已有的知识体系。其次,对现有的阅读资料进行整理,如建立专门的文件夹,将资料分类放入不同的文件夹中,尽可能地扩充每个知识体系的内容。再次,经常对每一个知识体系的内容进行整理和消化,按照相互间的逻辑串联成整体,加强思考和总结。最后,要进行输出和检验可以通过使用向他人讲述或者写文章的方法将自己理解的系统化知识输出,检验是否脉络清晰、逻辑一致。在这些过程中,就能逐步吸收消化碎片化的知识,使之成为自己理解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六、最后,再次感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您觉得青年学者做学问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您对青年学者有什么建议吗?

第一个问题我想从我们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谈品质,青年学者应该努力成为一名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而这是我认为青年学者应该培养的基本品质。因此,我对青年学者有如下四点建议:首先,青年学者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与目标,同时也要找寻从事研究与现实需求之间的联系,培养从事学科领域敏感的学术视野和躬身持续求学的热情。其次,每个人在求学伊始或工作之初必然会打破原有的生活状态,建议青年学者在学习过程中尽量从大局出发,少一些浮躁和个人利益的焦虑,多在文献阅读中寻找真正的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再次,青年学者做学术研究是一个长期和艰苦的过程,要能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失败,这就要求青年学者有锲而不舍、迎难而上的精神,同时要注重身体健康保持每周有计划的运动锻练,保持清新爽朗的工作状态。最后,做研究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难题的解决往往是靠团队的力量。青年学者要加强合作,与同行加深交流,这样才能共同完成更具价值的研究。

信息来源 / 治理评论微信公众平台

图文编辑 / 程天琪

责任编辑 / 李 庚

编辑:凌墨

(本文转载自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