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克伟:“透过教育创造影响”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
2016-11-02 00:00 浏览量: 2444

/文 曹巧波

编者按:2016年10月,英国《金融时报》全球EMBA百强榜发布,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凯瑞商学院合作的金融财务EMBA项目荣居全球第30位,也是该项目连续七年稳居全球35强。作为该项目的美方创始负责人,应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院刊《WE》之约,贝克伟教授分享了他所追求的教学理念和办学旅程。

《WE》:能否简单介绍下您在美国的求学、教学经历?

贝克伟:我是1979年从台湾到美国的。那时候留学以理工科为主,读会计的非常少。选学校也是要看它们是否提供奖学金,我就选择了南伊利诺伊大学。学校不是很有名,却是个念书的环境。

出于兴趣,我也去计算机系修课,成绩很好。所以,第二年拿的就是计算机系的奖学金,去当助教。严格来讲,如果从经济眼光看,会计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信息披露,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从宏观地看,IT系统也是如此。1981年,我去北德克萨斯大学,主修会计及信息管理的博士,部分也是因为它的会计和信息系统在同一个系,当时全美仅此一家。1985年底博士毕业后,一直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凯瑞商学院任教至今。

1991年,我成为副教授。1995年,凯瑞商学院有一次大规模的课程修改,我是牵头人之一。MBA的教育是为了培养未来的企业领导人,必须具备跨学科的素养。为此,我们的MBA课程新增了三个当时比较冷门的课程:供应链、服务营销、信息管理。这也得到了院长的欣赏,他认为我是少数愿意从跨学科的视角看待课程体系的教授,而不是仅仅从自己的专业出发做微观调整。在这五年当中,我刻意对商学院所有学科进行深度了解,这对我以后来中国办学有很大的帮助。

罗素说过,人生应该像条河,开头河身狭窄,夹在两岸之间,河水奔腾咆哮,流过巨石,飞下悬崖。后来河面逐渐展宽,两岸离得越来越远,河水也流得较为平缓,最后流进大海,与海水浑然一体。这也是我的学习历程,乃至人生的写照。

《WE》:如何理解跨学科思维?

贝克伟:在求学、教学、科研过程中,最让我感到骄傲的是从来不拿学科的本位主义来看待自己所在学科。

学术研究最大的突破,也大多来自跨学科思维。比如2016年诺奖得主的研究主题是经济学核心的合约与激励理论,我在EMBA课堂上讲的“战略成本管理与绩效评估”这门课程,就经常会讨论到相关话题,比如代理理论、高管激励与约束、决策权分配、企业的边界等等。

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研究、供应链战略管理等等,在国内的研究中,界限分明,但最终都要回归到经济学的本质。所以,如果要把会计念好,要把金融念好,或者你想把很多管理上的问题研究清楚,都少不了经济学。这也是我后来培养博士生的必经之路。

《WE》:2002年,您缘何选择联手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合作开展EMBA教育?

贝克伟:首先,上海是中国经济中心,而且更加开放、包容。我经常和美国同事讲,长江三角洲占中国国土面积2%,占全国GDP的20%以上。无论是招生半径,还是它所覆盖企业的含金量,上海都是上上之选。

其次,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刚成立不久,没有历史包袱,合作非常愉快。我最开始认识夏大慰院长是在1998年,在上海财经大学。他是一位很想做事,而且信守承诺的人。

当初,我和夏院长有一个君子协定,我负责把最好的华人教授找来,而他负责招收最好的学生。我们要办的是世界顶级的EMBA项目!结果,我们做到了。首届EMBA学员包括了上海几乎所有主要金融机构的主要领导及分管上海金融的市领导。从海外聘请的学者,也可以说全都是华人教授中的首选,师资阵容在当时震撼了所有上海的高校。

《WE》:聘请师资的过程顺利么?是不是都愿意过来任教?

贝克伟:哪有这么容易!我找老师有三个条件,一是人品,教授最重要的是德操;二是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三是对中国绝对的热枕。

我找遍了全美国。这些教授有很多选择,为什么要来我们这里?我要把项目的理念、影响和理想跟人家讲,人家才愿意来。

举个例子,我经常对想招聘的教授说,你在美国上课,最多影响一个班六十人。在我们这个项目,透过对学员的影响,你至少可以影响成千上万人。因为每个学员所在的企业就有那么多员工。几年下来,我们把上海所有金融方面的主要领导培训一遍。透过上海,他们可以影响全中国。

《WE》:合作项目的运营中是否遇到过一些挑战?

贝克伟:严格来说,我不觉得在教学或者和教授的合作上有任何的挑战。因为选的人对了,你不需要告诉他怎么做。他做得效果只会比你想象的要好。

管教授很好管,就是不能管。对教授最大的激励是尊重,给他们机会去施展抱负。在我们的EMBA项目中,让他们接触最优秀最有影响力的学生,这就是最好的激励。

人就是要有远见,教授只能用远见来激励,只有如此才有原动力。

《WE》:EMBA项目的课程设计考虑了哪些因素?

贝克伟:那时候,中国的EMBA教育还是抄袭美国十几年前的版本,觉得这是通才教育,设置了很多管理课程。某种程度上说,让海外华人教中国经理人管理,是很可笑的事。因为学生的管理经验远远超过了教授。所以,我们的课堂体系里没有标准的西方管理课程。

我们的立足点很清楚,中国需要什么?我们的相对优势是什么?2002年,中国需要的是以金融为核心的EMBA项目。我们是中国最早的金融EMBA,我们是第一个金融黄浦。

《WE》:设立这个合作项目的初衷或者说理念是?

贝克伟:透过教育创造影响。

2002年,中国刚刚入世。当时,上海的经济结构中,国企占主体。这些企业必须把握WTO的契机,尤其在金融方面,要能够做实、做强、做大。我们希望透过影响高管,影响企业的竞争力,从而为社会创造财富,让中国变得更好。

我从来不会为了某个专业、某个学校的忠诚去办一件事,这不是我到中国办学的原因。作为一个学者,我也一直认为,求学、做学问,如果为了个人,那没有任何激情,因为个人的需求其实不多。我念书、做学问,一直是希望能为社会、为国家做点事。这也是我的核心价值观。

《WE》:办学十余年来,这个影响力达到了吗?

贝克伟:我相信,我们创造了影响力。在长三角,我们就有1000多院校友,而且绝大多数在核心管理岗位。

前几天,有位EMBA二期的校友和我说,当初我们课上讲的东西都是他闻所未闻的,对他的思维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对此,有太多的校友跟我聊过这个事,相信他们分享的是内心的真实感受。

《WE》:能否谈谈您对于学员的期待?

贝克伟:过去14年,我一直很愿意和学生打成一片。每个学生的名字都记得,每张面孔都对得上。我经常和同学们说,来中国办学,我什么都想到了:选哪个城市、找谁合作、师资怎么找、课程体系怎么设计,而且也都实现了。唯一没想到的是,我和学生都成了最好的朋友,这也是我最大的收获。

对学生的期许不是喊口号,你教学的过程就是履行期许的过程。我对他们的期许,其实在筛选、培养过程中就很清楚,希望透过他们创造影响。所以,我们每次备课的时候,都怀着传教的心理。因为你只有一次机会,用学生能听懂的方式和语言来表达。你看我讲课的内容,每年都在变,现在这门课和五六年前相比,至少更新了一半的内容。

所谓教学相长,和学生的交流也会让我加深原有的理解,明白哪些原先误解的地方。

贝克伟教授简介:

1986年毕业于北德克萨斯大学,并获会计学博士学位,当年成为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最年轻的助理教授,也是当时凯瑞商学院唯一的华人教授。1998年,晋升为终身正教授。1996年至2002年间,他是凯瑞商学院负责MBA信息管理专业的主任,同时也是中国摩托罗拉高科技MBA项目主任。2003年,任凯瑞商学院副院长至今。

1996年,贝克伟教授作为美国会计学会全球化委员会主席,带领整个美国会计学会领导团队来到上海。当时,贝教授也是北美华人会计教授学会会长。透过双重关系,在一批热心于中国会计教育的中外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帮助上海财经大学成立中国会计教授学会。这是第一个致力于推动中国会计教育国际化的会计学术机构。

贝克伟教授的研究方向包括战略成本管理、企业边界、合约与激励理论、信息技术的战略性创新、供应链整合、决策行为科学。他现任宝武钢铁集团外部董事,招商局集团外部董事,五矿资源独立董事,中国旺旺独立董事,沪杭甬高速公路独立董事,众安房产独立董事。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