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汪明义寄语2021级研究生:做一名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兼备的学术人

四川师范大学
2021-09-11 20:44 浏览量: 2394
9月11日,四川师范大学2021级研究生开学典礼在狮子山校区举行。校党委书记李向成,校长汪明义,校党委副书记黄钢威,副校长郭朝辉、王川、蔡光洁出席典礼。相关职能部门和研究生培养单位负责人,研究生辅导员和2021级研究生参加了开学典礼。典礼上,校长汪明义作了题为《做一名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兼备的学术人》的讲话,勉励同学们将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融入你们的学术血液,将志气、骨气、底气注入你们的学术基因,在攀登学术高峰的陡峭山路上不畏劳苦、不怕艰辛、不惧挑战,用崇高的理想、傲人的风骨、扎实的学识,肩负起时代的重任,凝聚起奋进的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快和川Star一起来看汪校长的讲话全文吧~

做一名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兼备的学术人

——在四川师范大学2021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校长 汪明义

尊敬的各位来宾、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在这美丽的金秋时节,我们隆重举行2021级研究生开学典礼,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2131名学子。首先,我谨代表四川师范大学向你们表示诚挚的祝贺和热烈的欢迎!

你们成为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这既是身份的转变,同时也为你们学识的转变、能力的转变,更为你们学术品格的转变、学术视野的转变、思维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机遇,所以一定要诚挚地祝贺你们!

你们的到来,既为川师大的学术共同体的构建汇聚了强有力的生力军,也为蓬勃生机的狮山校园和龙湖校区增添了新的生命力量,所以一定要热烈地欢迎你们!

这里有山:山的厚重,山的坚固,山的高远,更有山对风雨的担当和对天宇的守望,当你来到川师大,成为狮山新主人,定要拾级狮山,意味着你们未来将具备探究天人之际的世界精神!

这里有湖:湖的清澈,湖的柔波,湖的灵光,更有湖对江河的期待和对大海的想望,当你们来到川师大,成为龙湖新主人,必会跃身龙湖,意味着你们未来将收获会通古今之变的人类智慧!

这既是对山的精神和湖的智慧的清晰表达,更是对大学精神和大学智慧的有益诠释。

回顾历史,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在引领社会发展和促进人类进步的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自从意大利诞生了世界上第一所现代意义的大学——博洛尼亚大学,文艺复兴的航船便首先在意大利半岛始发,最早的城邦资本主义经济也最早在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和弗罗伦萨等地产生。自从法国巴黎拥有了最强大的大学集团,就为拿破仑的武功文治、革命大业、帝国辉煌提供了思想的、技术的和艺术的支持。自从英国拥有了当时最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就一跃成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祥之地。当现代大学之母——柏林洪堡大学诞生后,世界的科技中心就自然转移到了德国,德国就成为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最重要的国家。当成千上万的美国人到德国学习创办研究性大学的经验归去的时候,他们把这些经验和早期从英国人那里移植的博雅教育的传统紧密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属于自己的研究性大学,美国就顺利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领头羊。

宏观经济学创始人凯恩斯曾经说过:在公众眼中,世界舞台上的演员们除了政治家外,还可以是运动员、将军和外交官,但没有人付得起小觑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的代价。这些地方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幕后英雄。德国在超越英国时主要是依靠化工技术的发展;美国成为世界技术中心主要依靠的是电子技术的兴起;日本科技的崛起主要依靠的是半导体技术的领先。所有这些技术及其技术背后的原理均产生于本国大学的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

在近千年的大学发展进程中,大学通过探索真知推动解放、发展科学破除愚昧、开发技术摧毁障碍、创新文化培固良知的多元方式,创造了人类赖以共存的文化意识宇宙和自然物质宇宙。在这一过程中,大学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美誉:大学是文化的酵母,大学是创新的活水,大学是真理的福地,大学是良心的堡垒,大学是社会的灯塔。还有将大学比喻为“人类智慧的花朵”和“人类精神的家园”。

服务人类社会发展,始终是大学的责任。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则是当今中国大学的时代使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大学专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为中华民族复兴大任既培养了一批批生力军和主力军、也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这些既引领中国经济快速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也引领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重要转变,为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更引领文化前行的方向,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度提升。从而使中华民族踏上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新征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的那样,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预示着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

当前,信息革命纵深发展成为推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世界教育变革的技术背景,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加速推进成为世界教育变革的社会背景。在这两个背景之下,中国大学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大学作为知识、思想、真理、科学和技术的生产基地,必然以更加负责任的理性态度,积极回应这一时代赋予的历史重托。一是要增强知识创新的动力和能力,既要为党和国家的重大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又要为新产业发展提供核心技术支撑;二是更要坚守立德树人初心使命,培养一代又一代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端人才。

同学们,历经艰辛的求学之路,你们成功实现从本科生向硕士生,硕士生向博士生的进阶。那么,作为正在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征程的中国大学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现在明白了大学在人类社会中的引领作用,明白了中国大学肩负的时代使命,那么你们将怎么度过人生这段宝贵的专门的学术研究时期呢?

我给大家的建议是:塑造学术品格,肩负时代重任,做一名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兼备的学术人。

学习易得,但学术难行,这几乎是所有科研人的切肤感受。因为学术往往是枯燥的、艰苦的、清冷孤寂的,想要坚定的走完这一趟旅程,不掉一层皮几乎是不可能。实验室中千百万次枯燥的重复与不断改进,图书馆中连年累月的苦读冥想,与导师和同辈间无数次的争论,无路可走的痛苦与煎熬,在“肯定-否定-肯定”中的不断反思与挣扎,这些都是磨砺学术品格的必经过程。想要经受住磨砺并走向成功,你们必须锤炼作为学术人的两个核心素养:一个是科学精神,一个是人文情怀。

什么是科学精神?它的基本内涵至少应包括“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平权的争论、实践的检验、宽容的激励”等要素。

“客观的依据”就是要将科学研究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之上因为科研从来不是红口白牙,不是凭空想象,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认识活动。

“理性的怀疑”就是要不迷信权威,不盲从既定。没有哥白尼向“地心说”发起挑战,便不会有“日心说”的问世。那样的话,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绝不会达到今天的高度。

“多元的思维”就是要尝试多学科融合,多种思维并行,而不是孤立地看待事物。通过跨学科的学习,不断扩大你的知识面,从而建立学科间的关联,架起思维的桥梁,使自己的思维多元并赋予灵气。

“平权的争论”就是要在学术探索的道路上,坚定“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勇气。没有这样的勇气,苏格拉底之后,就不会有柏拉图,柏拉图之后,就不会有亚里士多德。

“实践的检验”就是要笃信一条真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是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这场广泛而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才让人们冲破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观,从而奠定了改革开放的思想基础,开创一系列惊天动地的伟大创举,迎来了中国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翻天覆地的新变化,迈上了实现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向而行的改天换地的新征程。

“宽容的激励”就是既要鼓励创新,更要容忍失败。因为每一次科学探索的成功,无不建立在失败和挫折的基础之上。唯有懂得超越失败和做到越挫越勇,你才能攀登科学研究的高峰。

同学们,如果说,科学精神是使我们取得学术成就的力量源泉,那么人文情怀则是使我们的研究工作赋予人类价值的方向指南。仅有科学精神而无人文情怀的学者,只能是一台冰冷的学术机器。

人文情怀的通俗表达就是超越个人之利害得失且发自内心地关爱他人、关怀社会、关注人类未来,并使这种关爱、关怀、关注内化为一种生存态度、行为方式和认知情感。大学之所以被誉为人类精神的家园,就是因为人文情怀是大学的灵魂所在。“独立存在、平等尊重、限度生存、尊严生活、同情理解、博爱怜悯”构成了人文情怀的核心内涵。

康德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一是我们头顶上璀璨的星空,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律。”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都是人类精神的内在组成部分,单独一方不可能建构完整的人类精神世界。

50年前,一批科研工作者以青春年华投身航天事业,发愤图强、埋头苦干,实现了我国核科学技术和航天技术“零”的突破,创造了令全国各族人民自豪的非凡成就。而今,参与“两弹一星”事业的科研工作者业已年迈,有些已离我们而去,但他们创造的丰功伟业仍泽被华夏,他们留下的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为内涵的“两弹一星”精神世代相传。“两弹一星”精神,既体现为敢于战胜一切艰险、勇攀科技高峰的科学精神,又体现为报国为民、无私奉献的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相互依存、辩证统一,使“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代展现出鲜活的生命力和号召力。

在川师大75年的历史长河中,名师荟萃、鸿儒云集,众多学术大家在弘扬科学精神的同时,传递着川师人刻入骨子的人文情怀。像在战火年代,创办西山书院、川北文学院,毕生矢志教育强国的著名墨学家伍非百;像始终怀揣“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立志用知识唤醒民众,为我国教育心理学奠基的社会心理学家刘绍禹;像致力边疆研究,多次深入边疆地区深入调查,为边疆建设和边政改良充当智库的社会学和民俗学创始人之一李安宅;像活到老学到老研究到老,80岁仍有数学学术论文发表,专注基础学科研究50年,多次获得SCI收录论文数在数学类获个人全国第一名并成为青年学子精神领袖的丁协平等。他们将科学精神的力量内化成为国为民为校的情怀,把学术研究和教育初心与国家民族利益联系起来,筑造了一股为中华崛起而奋进的川师力量。尽管岁月流逝,但他们的精神与品格,始终代代相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川师学子不断前行,勇攀高峰。

为适应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需要,四川师大全面践行“24356”办学治校体系,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三心四能五结合”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帮助学生养成“高度的责任心”“持续的进取心”“强烈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性和个性化的“表达能力”“和谐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有效促进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操守”“社会担当与健全人格”“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创新实践与批判性思维”“历史眼光与全球视野”的有机结合。这是川师大办学治校的目标追求,也是立德树人的情怀内涵,更是你们求学问道的价值落点。

同学们,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青年,要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这是你们塑造学术品格所必需的养料。志气是奋斗的动力,骨气是拼搏的决心,底气是前行的信心。没有志气,就没有勇攀学术高峰的动力;没有骨气,就没有将冷板凳坐热的坚定决心;没有底气,就没有追求学术卓越的恒定信心。

希望同学们将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融入你们的学术血液,将志气、骨气、底气注入你们的学术基因,在攀登学术高峰的陡峭山路上不畏劳苦、不怕艰辛、不惧挑战,用崇高的理想、傲人的风骨、扎实的学识,肩负起时代的重任,凝聚起奋进的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

同学们,未来属于你们,希望也寄予你们!祝愿你们在四川师大的这段学术研究经历中逐渐具备探究天人之际的世界精神,不断收获会通古今之变的人类智慧,成为一名将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深度融合的学术人。

谢谢大家!

往期精彩

编辑 | 杨泓皓初审 | 陈雪莲终审 | 黄娇 徐聪林-四川师范大学新闻中心通讯社-

编辑:凌墨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