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辈说 | 周英正: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山东大学MBA/EMBA教育中心
2022-06-10 08:57 浏览量: 2823

同辈同行

互为彼师

一起学习共同成长

朋辈说

第一期

* 观察时代

* 解析行业

* 分享成长

周英正

2021级MBA1班

武汉理工大学2010级材料工程硕士

山东大学2021级MBA1班副班长

现担任:

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先进材料研究院 项目主管

山东产研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

山东省先进复合材料创新创业共同体 秘书长

山东复合材料学会 副秘书长

新型研发机构的诞生

1961年,时任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发表《关于国家紧急需求向国会的报告》提议:“我相信现在到了这个国家兑现承诺的时刻,去完成这个目标:在这10年结束前,将人类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地球。”

阿波罗计划最终在1969年实现,这期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登月的成功,却催生出了大量的新技术,它们在几十年间走入了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包括集成电路、CT扫描仪、太阳能电池板、方便面蔬菜包、纸尿裤、防火服等等等等。

同样是在美国,有一位名叫尼古拉·特斯拉的人,一生发明无数,这些发明在后来很多都影响了全人类的生活,比如交流电、无线电、电动机等等。为了向这位伟大的人物致敬,2003年,由马丁·艾伯哈德和马克·塔彭宁共同创立了“特斯拉汽车”。

但这位伟大的发明家在死的时候穷困潦倒,身无分文。

阿波罗计划和特斯拉的故事,生动地说明了,科技的进步会带来商业上的成功,但这并不是顺其自然发生的。从科技成果到商业成功之间,存在着一条“死亡之谷”。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以来的四十多年间,每个中国人对这句话都耳熟能详。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国家的科技发展以模仿制造国外的先进技术为主要形式,但随着与国外的差距逐渐减小,很多行业很难再从国外引进,自主创新越来越多地成为技术升级的唯一出路。

因此在很多具备区域发展优势的地区,为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创新,一些新型研发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我国最早的新型研发机构是1996 年深圳市与清华大学联合成立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而“新型研发机构”这个名字正式成为官方用语,是原科技部部长万钢在2012年两会上正式提出的。

发明创造与商业成功之间存在一条巨大的鸿沟,我们称之为“死亡之谷”。而新型研发机构正是为了应对死亡之谷而诞生的。

作为MBA同学中占比例比较少的理工科出身的一员,现在也从事新型研发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我想通过学校的平台为老师和同学们汇报一下我们的工作。

新型研发机构新在哪里?

很多人可能听过科研机构,比如大学和中科院等单位,但对于“新型研发机构”未必听说过。我国的新型研发机构起步于上世纪末,但直到2019年才有了明确的官方定义:

新型研发机构是聚焦科技创新需求,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研发服务,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的独立法人机构”——科技部印发《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新型研发机构对社会和经济的作用是技术开发和商业化,其作用主要体现在杠杆作用、桥梁作用、填平 “死亡之谷”作用等。杠杆和桥梁很容易理解,而“死亡之谷”的这个概念也是我来到产研院工作后才知道的,确实非常形象地展示了科技成果自从诞生到真正实现转化的过程。

因此新型研发机构在运行机制上与传统研究机构有明显区别

首先是新的要素支撑,政产学与社会共同起作用,“政产学研金服用”是山东省在2019年首先提来的口号,比最早的“产学研”又增加了政府、金融、服务、应用四个新要素,其内涵更加丰富,集中体现了新型研发机构适应新格局的新变化。

其次是新的平衡关系,研发工作中既考虑技术问题,也考虑市场问题,二者需平衡考虑,不可偏废。相信对于这一点,在第一学期的《管理经济学》中大家已有所参悟。

最后是新的目标使命,新型研发以项目实现经济价值为目标,充分采取企业化运作的方式,鼓励每一个项目以产业化为目标,早日实现自负盈亏乃至实现商业成功。

研发的死亡之谷曲线,与个人认知的“达克效应”曲线高度相似。对于MBAer而言,大部分人在立志考研时已经历了绝望之谷的彷徨,正和同学并肩走在开悟之坡上。而我所从事的工作,也是帮助更多的企业跨越死亡之谷的谷底,去拥抱未来和光明。

理工男的升维之路:从技术创新到成果转化

在成为一名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者之前,我是一个挺“纯粹”的技术人员。

2012年刚毕业,我进入山东京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个工作岗位是炼化装置外操。在那个车间里,我了解到生产一线虽然能够平稳运转,但其实是存在很多问题的,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创新。

在2015年,我已经离开车间在公司的设备管理部门工作了三年左右,其中一项工作就是公司设备创新技术应用。有一次无意中的机会接触到了大连理工大学和北京建筑大学的一项共同发明,这项技术曾经获得过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可以有效节约锅炉的燃料,提高经济效益,但还没有在石油化工行业上应用过。

我当时的任务就是要把这项技术在我的公司实现转化落地。尽管公司领导对这个项目大力支持,但还是经历了许多波折,好在在改造完成后项目获得了很理想的效果,而且在第一个案例成功实施后,还在公司内进行了推广。

这个项目让我获得了很大的提升,虽然项目推进过程中很多时候是被领导和同事推着走,甚至还会因为无知而犯错,但在最后公司给了很多项奖励,并且因为这个项目我还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了2019年滨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又以这个奖项获得了其他的荣誉和机遇。

就从这个项目开始,我走向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道路,尽管后面有过多个岗位的调整,我工作的思路始终都是帮助技术实现落地和应用。在这个过程中,走访了很多学校和院所,拜访了很多位专家教授,还有幸认识了几位两院院士。

十年回眸,我从一名生产线上亲力亲为的技术创新者,变成了整合“政产学研金服用”研发要素的实践者。升维之路上,工作层次和内容在变,但创新、研发、转化的工作主线始终清晰,这也将成为我未来持续成长的不变指引。

在进入山东产研院后,我担任了山东省先进复合材料创新创业共同体的秘书长。这个组织成立的目的是希望开展复合材料在轨道交通、汽车轻量化、海洋和农业的应用,开展复合材料的自动化装备应用与新工艺应用,开展复合材料的绿色制造技术推广。

这些都属于中国复合材料行业存在多年的难题,之所以一直难以解决,是有很多种原因的,经济的、管理的、科技的、政策的、人才的。这样的问题正适合由新型研发机构的人来解决,作为一个MBAer,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山大MBA:从拾其精髓到系统学习

我非常感激当年公司给的机会,让我能够通过这项工作发现我自己的优势和兴趣。在山东大学到了MBA之后,我觉得我对于工作和生活都有了崭新的认识。

MBA对一个技术工作者的影响

在过去,作为一名技术工作者,我考虑事情的维度往往只有技术是否先进或者合理,这可以认为是一种单维度的思维模式。例如面对某一项明显的因为落后的工艺,作为技术工作者就只能分析技术落后的原因,如果再高级一些可能会提出改革的方案。假如公司并未没有实施改造,我可能只是叹息一声人微言轻或者生不逢时。

直到后来我参加了2018年公司与山大的MBA研修班。和前面同样的问题,战略管理的思维教育我,这个地方的牺牲是否是为了换取全局的稳定;会计学教会我考虑,公司的这套设施已经很老旧了,可能会在不久之后就完全停掉,再投入资金进行技改无法收回成本;管理经济学让我学会考虑,今年技改的总费用有限,同样的资金用于另外一项的实施会有更大的效益。

如果确实需要实施,我可能利用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知识,考虑这项工作需要哪些资源、哪个层次的领导支持、哪些部门的同事协调,把纸面上的方案变成现实中的结果。

仅仅是部分MBA精髓课程的学习就已经让我有了质的变化,这让我对MBA系统学习满怀期待,因此我决定以长期主义视角规划职业生涯,拿出3年时间完整地学习山东大学的MBA。于是2020年冬天,时隔10年又一次考研,在2021年秋天顺利入学。

MBA对于新型研发机构的意义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新型研发机构的工作既要考虑技术开发也要考虑商业运作,既需要科学家也需要企业家,既需要技术工作也需要管理工作。

MBA中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对于成果转化过程中跨越“死亡之谷”有着重要意义。在科技成果经历了实验室和中试放大的验证之后,需要对项目接下来的发展进行全方位的考虑,如何组建管理团队、如何选择落地区域、如何进行融资、如何开展投资建设、如何确定商业路线、如何选择供应商、如何进行精准营销、如何利用有限资源实现最大利益、如何保护知识产权、如何进行合理的财税管理、如何避免股权稀释而失去控制权、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如何平衡、人员梯队如何建设等等一系列问题。

以上这些问题分别对应着MBA课程中的《战略管理》《运营管理》《市场营销》《公司理财》《管理经济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等。

现在全社会上下都已经意识到科研与产业结合的重要性,这是一个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者的春天。在山东产研院,复合材料领域是“含专家量”最高的方向,这是一片孕育希望的沃土,撒下的种子不一定都会开花结果,但只要坚持播撒种子和汗水,加上对人和事的科学管理,就总有能够长成参天大树的希望。

关于梦想:从我开始,改变世界

相比于刚刚十年前刚毕业、浑浑噩噩的我,在走入三十多岁之后,梦想反倒更清晰了起来。

作为一个乔粉,我的梦想就是像乔布斯那样,改变世界。

可能我一生都无法追上乔布斯成就的万分之一,但只要在相同的方向上,能让世界因我的努力而有所改良,让哪怕一个人因我的努力而过得更好,那就算不枉此生。而进入山大学习MBA,给这个梦想插上了新的翅膀。

与山大其他的同学、师兄师姐相比,我是一个无名之辈,家庭很普通,没有名校的出身,也没有大企业的工作履历,也没有取得什么成绩。但我始终觉得,自己走在一条向上的路上。

回头展望自己过去求学工作这二十多年,从一个小小的乡村走到今天,今天比昨天进步一点,只要方向是对的,驽马十驾,也能功成于不舍。

但我依然鼓起勇气写下这一篇,我希望能够成为引来美玉的那块顽石,让更多的“我们”愿意分享你奋斗的人生故事。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站在山大这样的平台上,每一个有抱负和理想的人,都能够创造出美好的人生。没有谁的生活会一直完美,满怀希望就会所向披靡。

编辑 | 杜菲菲

编辑:凌墨

(本文转载自山东大学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