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丰全:全球能源新变局下,对能源安全的六点思考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2023-03-02 19:27 浏览量: 7149

2022年12月18日,“第七届国家发展论坛——中国新征程与国家发展”在线上隆重举办。此次论坛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主办,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联合主办。

本文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署长高级顾问安丰全在能源主题分论坛上的演讲整理,未经本人确认。

今天我想就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的能源安全问题与大家分享六个观点,这些观点主要基于IEA(国际能源署)的数据和分析报告得出。

一、能源危机史无前例

目前这场能源危机一次全球能源危机,而且可以说是史无前例,它与多种气候危机、地缘政治危机、新冠疫情危机等叠加交错,影响广泛而深远。

世界在1973年和1979年经历过两次能源危机,但充其量只能算石油危机,因为这两次危机只涉及到石油这种能源。这一次的能源危机不仅涉及石油,还涉及天然气、电力等其他能源,覆盖的范围更加宽泛。在此次天然气危机演进的过程中,能源供应链危机也随之暴发。所以这次危机值得进一步分析研究。

二、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之路千差万别

当今世界各国的能源转型之路千千万,能源安全之路万万千。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其确保能源安全的方法也是各式各样。有些方法非常高明,有些方法成本很高。

综合来看,目前比较可行的是碳中和之路,在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许多国家都做出了碳中和承诺。

碳中和之路和清洁能源转型之路的目标高度一致,那这两者是否是一回事?我认为不一定。

能源转型之路是否也是一条公平的转型之路?我看也不一定,因为公平的转型之路需要世界各国在能源转型过程中充分考虑公平这一因素,包括就业公平、性别公平、代际公平等。

能源转型涉及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工业、交通、建筑等。根据IEA的分析,必须在工业、交通、建筑各领域采取一些革命性措施,完成一些标志性工程,否则2050年碳中和全球目标将无法实现。到2050年,全球应投入36亿7000万千瓦的水电解槽来制氢,全球发电的90%以上将来自于可再生电力。从这些宏伟目标不难看出,未来碳中和之路和能源转型之路的严峻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容小觑。

三、转向清洁能源是必由之路

能源转型呼唤新的能源安全模式。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的能源转型之路需要面临化石能源与新能源并存的情况。一方面我们要鼓励新能源不断发展,逐渐取代化石能源;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为化石能源的逐步退出设计好路线图。只有这样做,2050年能源转型之路才能成功实现。

能源转型意味着要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投资。目前全球针对清洁能源的投资每年约为1.2万亿,要实现碳中和目标,这一数字至少要增加到每年4万亿,这是很大幅度的增加。

为了体现清洁能源转型的公平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要特别照顾。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世界近80亿人口,发达国家人口仅占10亿,发展中国家人口约为70亿。发展中国家要迈入新型经济体行列,必须通过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来实现。

四、要从需求和供给两侧同时发力,转型与安全协调推进

要实现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二者协调发展,共振共鸣共赢。能源转型是保证能源安全的措施之一,它可以反哺能源安全。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不能相互对立起来,更不能相互冲突。

从需求侧角度来说,要大幅提高能源效率,包括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的能源效率,这要求我们加快电气化步伐,比如发展电力交通。钢铁业和制造业这样的传统工业部门也要通过电气化改造,加速工业低碳化的进程。此外,我们也要注意多消费风能、太阳能,包括地热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

从供应侧角度来说,要加快供应侧结构的低碳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步伐,有序替代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应大幅减少使用那些没有安装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装置的化石能源,更多地使用清洁能源,特别是以可再生能源、核电等为主的可再生能源。

从供应侧角度来看,整个新型能源系统的核心是新型电力系统。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则是要以光伏和风电为主,在此基础上附加核电、水电等清洁能源,以及一些装有CCUS装置的化石燃气发电系统。如果我们能在2050年建成全球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系统,这应该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目标。到2050年,光伏和风电的发电规模或将达到28万亿度电以上,这相当于目前全球一年发电量的总和。

五、能源安全的内涵不断丰富

能源安全的内涵不断演变、不断丰富,能源安全或将面临更加复杂的风险挑战。在上述背景下,我们更要注意开源节流、创新期待、储备应急。

此外,加强国际合作,积极拓展能源多元化供应。这些办法在未来五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里仍然适用。

随着时代发展,能源安全内涵也在不断拓展,从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到天然气危机,再到现在包括电力系统安全、网络安全在内的能源危机。随着新能源的大规模快速发展,新能源的供应链安全,特别是那些关键矿物和关键因素的安全问题越发突出。

在未来,新能源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或许要超过今天石油的重要性。一旦发生风险,世界各国都将付出巨大的代价。比如电力系统储能需要金属锂,制造电动汽车业需要锂,发展核电所用到的一些天然铀,这都是稀缺资源。一旦使用规模扩大,用量增大,其供应安全问题会进一步突出。这也意味着未来能源安全的内涵将进一步扩展。因此,我们不仅要提高能源利用的经济效率,还要注意提升能源的技术效率。此外,还要考虑多管齐下,国内增速上产的同时也要积极利用国际资源。

我们需要站在世界安全的角度看中国的能源安全。毫无疑问,国际合作仍然是一项重要手段,石油、天然气、天然铀,一些关键矿物都需要大量进口。目前我国核电发展所需要的铀资源,其供应主要是“三个1/3”,即1/3靠国内、1/3靠天然铀、1/3靠进口。随着将来核电规模进一步扩大,我国可能需要进口更多天然铀。中国的能源安全离不开世界,世界的能源安全也离不开中国。在当前国际格局的背景下,中国在国际能源治理和国际气候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六、俄乌战争引发的能源危机为全世界敲响警钟

俄乌冲突引发了欧洲能源危机,特别是天然气危机。全球能源转型、能源安全、碳中和的道路并不平坦。中国未来的能源安全之路、能源转型之路和碳中和之路也肯定不会一帆风顺。这其中很多问题与认知差异有关,国际社会和国内社会的认知,不同背景人士的认知千差万别,水平参差不齐,我们所做的就是要求同存异,在尊重每一个人认知的同时,争取共识。

未来我们必须在全球能源转型、能源安全和碳中和目标之间寻找共性,找到一条通路,决不能把这三者相互对立起来。碳中和不是能源安全的大敌,能源安全也不会成为碳中和的障碍。

长期来看,全世界、全社会必须把能源转型安全和碳中和目标有机结合起来。碳中和是一个共同目标和多任务主体,这些任务主体涉及政治、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科技、外交、军事、创新等诸多方面。在未来,国际社会仍需就这方面的道路、路径和政策设计加强沟通,通过进一步交流形成更多共识。

全球治理需要正确的价值观、义利观和正确的行为规则。国际合作必须建立在明辨是非的基础上,这意味着我们要在正确价值观、义利观和行为准则的基础上,强化政治互信。人与人合作需要互信,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也需要互信。

我相信,在未来全球合作中,各国通过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强政治互信,在互信的基础上,全球能源转型、能源安全、碳中和之路会更加顺畅迅速。

编辑:梁萍

(本文转载自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