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与新加坡两所中学举行主题线上交流活动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2022-11-23 16:04 浏览量: 2381

2022年11月8日至11日,由新中文化教育交流中心主办、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承办的线上交流活动成功举行。学院与新加坡立化中学、新加坡永青中学两所知名学校,围绕中国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全球治理、科技发展等主题,开展了别具特色的线上交流活动。

11月8日,在复旦大学-新加坡立化中学第一场讲座上,学院青年教师吴洁博士以“中国的社会发展——过去与未来”为题,介绍了1949年后中国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变迁与发展历程。

吴洁博士从改革开放前的组织结构单位和户口制切入,进而解读中国自1980年起经济改革和快速发展期间国企改革、市场化和市场经济发展、再就业工程、医疗健康保险和全国性医疗改革、农业税取消、户口改革、扶贫脱贫政策、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等社会政策不断发展的历程,帮助新加坡中学生了解认识中国经济与社会结构的过去和现状,并对中国未来社会政策发展的态势做出了展望。

在随后的问答环节,新加坡中学生积极提问,针对单位和户口制度对社会阶层影响、户口制度改革是否能有效缓解贫富差距等提出了疑问,吴洁博士耐心细致地解答了每一个问题,并鼓励大家深耕中国与新加坡公共卫生政策的对比研究领域。

11月9日,学院院长助理张平副教授为新加坡中学生带来第二场题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与数字经济发展”的讲座。

讲座主要介绍中国自1978年以来各阶段的经济增长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点,进而探讨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举措,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乡镇经济改革、价格双轨制的推行、分税制改革、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等。

为帮助新加坡中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经济增长背后的原因,张平副教授还结合杨百万(杨怀定)的故事,解读了他作为中国证券市场的最早参与者、实践者和见证者从事大宗国库券异地交易的经历,并表示杨百万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了中国经济制度完善的过程,同时引发大家对市场“投机者”这一身份的辩证思考。

在交流环节中,新加坡中学生围绕流动人口减少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高质量发展和经济增长率的平衡、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议题提出疑问,张平副教授一一解答,并呼吁大家从更完整全面的视角去理解经济发展过程中各要素的作用。

11月10日,学院青年教师余博闻博士带来第三场题为“中国和全球治理”的讲座。

讲座从全球治理的起源切入,阐述了全球化在促进多国发展和崛起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问题,并提出了一套分析全球治理问题的理论框架,由此解读中国自1949年起从国际受援国到援助国、从“交钥匙”模式到提出整套“中国方案”等在国际发展中的角色变化历程,以及中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创新性实践领域的发展态势,帮助新加坡中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与全球治理的关系,并对未来全球治理领域发展做出了展望。

在随后的问答环节中,余博闻博士对新加坡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全面细致地给予了解答,大家进行了热烈的交流。

11月11日,学院青年副研究员李寅博士就“中国如何使用科技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与效果”这一话题展开,为新加坡永青中学的学生们带来当代中国科技发展现状的科普性介绍。

考虑到许多同学对于中国目前的科技水平不甚了解,李寅博士从目前中国在全球创新排名的表现切入,对科技发展测量指标和重要概念进行了介绍。他强调,研究与开发是科技发展中的两大重要活动,科学论文和专利则是衡量科技产出的两个标杆。

针对新加坡中学生提出的关于中国科技发展时间节点问题,李寅博士表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世界大市场的一部分是中国在2000年后飞速发展的一大重要原因。被纳入世界市场还意味着与世界的合作交流的增加和人力资源水平的提升,这也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助推剂。另外,针对大家关心的“科技在教学中的运用与发展”相关问题,李寅博士以我院“亚洲校园”项目为例,详细阐释了科技如何助力高等教育联盟的维系与发展。

自此,学院与新加坡两所中学的四场主题线上交流圆满结束。此次活动向新加坡中学生多角度呈现了中国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科技发展等的历史沿革、现状和未来方向,帮助新加坡中学生更好地认识了中国社会文化的沿革以及中国高速发展的概况。

编辑:梁萍

(本文转载自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