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卓、王萍萍:数字金融推动金融服务提质增效

北大国发院EMBA
2024-02-18 16:57 浏览量: 1286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把数字金融作为五篇大文章之一,这是数字金融首次出现在中央级别的会议报告文件中。在数字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数字金融实现了快速发展,多个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服务长尾客户、助力普惠金融发展、建设社会信用体系以及推动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在日益多变的发展格局下,数字金融未来发展面临挑战,服务好实体经济、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是今后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的应有之义。

中国数字金融快速发展 多个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发展的推动下,中国数字金融在为消费者和企业提供便捷、安全和个性化的金融服务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中国数字金融凭借规模效应、数字技术优势及平台生态建设,在移动支付、大科技信贷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甚至世界领先,正全面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移动支付发挥规模效应,有效服务长尾用户。移动支付奠定了数字金融发展的基础。为解决电商行业支付难题,移动支付应运而生,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移动支付在活跃用户数、交易次数和交易额等方面均实现了快速增长,实现了对发达国家的弯道超车。移动支付平台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海量用户、数据以及先进技术,为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移动支付的规模达到了277.4万亿元,市场渗透率高达81%,领跑全球。

以移动支付为起点的数字金融在发挥规模经济优势的同时打破了时空限制,有效降低了服务成本,更广泛地触达客户并促进了金融服务创新。数字金融平台通过移动支付手段,发挥了巨大的规模经济优势,借助边际成本几乎为零的优势有效降低了金融服务成本。数字金融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减少了对人员投入的依赖,人工智能客服机器人可以在无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完成跨渠道的多个任务,这大大节约了金融服务成本。数字金融平台通过对平台上积累的海量信息的有效整合,精准识别出不同群体、不同阶段的金融服务需求,激活了以用户为核心的金融服务创新。

二是大科技信贷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助力普惠金融发展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大科技信贷是指大科技公司利用大科技平台快速、海量、低成本地获客并积累数字足迹,同时运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模型进行风险评估,为个人和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的新型业务模式。作为数字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科技信贷在助力普惠金融发展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缓解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为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提出了中国方案。大科技平台生态系统可以将数亿用户的数字足迹黏在平台系统内,通过对数字足记的分析,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其次解决了风控难问题,大科技平台不仅提供了历史数据,还提供了大量的实时数据(电商数据、社交数据、合作机构数据),对实时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有效支持了实时监测和风险评估。此外,大科技信贷基于信贷风险管理框架还显著提高了贷款的审批速度,且没有以提高违约率为代价。

大科技信贷还为“征信白户”(未办理过任何金融机构的贷款和信用卡、个人信息还未被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录入的用户)难题带来解决方案,助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数字金融平台上累计的海量数据为征信白户的信用评估提供了参考依据。金融机构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评估征信白户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根据信用评估结果,可以为部分群体提供小额、高频、实时服务,进而让这些用户获得金融服务。与此同时,这些金融服务又可以进一步积累他们的信用和相关信息,用于后续的信用评估。此外,数字金融平台产生的信用信息还可被补充到征信体系里,帮助信用评估良好的群体获得更加复杂的信贷服务,助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三是数字金融赋能持牌金融机构,推动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数字金融平台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断赋能持牌金融机构,推动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数字金融平台从支付触达用户,满足市场需求,随后切入更丰富的金融服务赛道,与传统金融机构错位发展,并促进其数字化转型,为实现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新动能。数字金融平台和传统金融机构合作,依托数字金融平台拥有的海量用户、先进技术等优势,通过改变传统金融模式,为用户提供多元化、全场景化的无感和无边界的创新型金融服务。数字化转型后的金融机构,其新型金融服务的获取变得更加便捷,用户的多元化需求也得到了更高效地满足,金融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得到了大幅提升。

日益多变的发展格局 数字金融面临新的挑战

中国数字金融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一系列的挑战,目前比较突出的挑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如何建立有效的数字金融监管框架。一方面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金融与科技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首先金融市场参与主体不在局限于传统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大数据公司也纷纷进入数字金融领域,这就需要更加有效的跨机构监管协同,其次数字金融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业态、新模式,某些业务和模式因其在功能和法律界定上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无法纳入现有的监管框架。另一方面数字金融的发展使得数据跨境流动、数据开放共享成为新常态,这带来了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算法治理等方面的新问题,也给金融监管带来新的挑战。

二是如何平衡数字金融的创新和风险。中国数字金融的创新发展走在行业前列。之前,相对宽松的监管环境使得移动支付、网络借贷、互联网保险、智能投顾等产品不断上线,促进了数字金融行业的创新。然而,随着产品、技术的不断创新,金融风险也在不断累积,风险事件时有发生。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创新,数字金融快速发展,统筹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愈发重要,如何在鼓励数字金融行业创新的同时又将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是目前中国数字金融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

三是如何提升中国数字金融的国际竞争力。金融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数字金融虽然实现了快速发展,且在部分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部分业务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如保险业务、投顾业务。此外,目前中国数字金融的创新主要集中在国内市场,跨境“走出去”“引进来”的业务还相对较少,这影响了我国数字金融的国际竞争力。如何更好地“走出去”“引进来”、提升国际竞争力是目前中国数字金融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

服务实体经济兼防金融风险 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

其一,推动金融供给侧改革,加快传统金融机构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数字金融既包括科技平台开展创新型金融业务,也包括传统金融机构利用数字技术改善金融服务,商业银行、券商、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将成为下一阶段中国数字金融发展的主力军。传统金融机构要将数字思维、数字元素持续注入金融服务流程、金融产品创新环节,着眼于优化资金供给结构,盘活存量金融资源,提高使用效率,为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安全的金融服务,要不断创新和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行业、不同人群的需求,要通过技术发展支撑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优化融资结构,加快推动利率、汇率和债券收益率的市场化改革。

其二,推动金融领域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建设大数据时代的企业征信和个人征信系统。制定金融领域数据要素的标准及规范,确保金融数据的质量及标准化程度,以提高金融数据的可操作性和可信度。建立不同机构间的金融数据共享和开放机制、加快建设金融数据要素平台,为金融机构和相关企业提供数据共享、购买和使用的便捷途径。建立合理的数据处理、数据保存机制,保障数据主体的权益和隐私。不断提高对于数据要素的挖掘、处理和应用能力,建立大数据时代的企业征信和个人征信系统。

其三,发展产业数字金融,支持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制定和规范产业数字金融的行业标准,推进产业数字金融标准建设。建立产业信息联盟,利用数字技术打通生产、运输、仓储、销售等各环节产生的底层数据通道,依托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实现金融服务的有效配给。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金融机构、科技公司、信息联盟等资源,建设产业数字金融生态系统,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其四,推动银行理财数智化转型,解决居民投资难问题,引导居民储蓄支持经济创新发展。银行理财子公司应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提升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帮助老百姓将钱投到风险可控且收益稳定的地方,发挥居民理财在服务融资和实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传统银行机构应加强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利用金融科技公司的先进技术及线上场景优势,提升智能获客、投资组合、舆情监控、服务效率等方面的能力,推动银行理财数智化转型。搭建大财富管理平台和开放型生态系统,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的价值,不断创新产品、提升客户体验,更好地引导居民储蓄支持经济创新发展。

其五,建立合理的监管框架,提升数字化监管能力,平衡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制定和更新监管法规,确保现有法规与新技术、新模式发展保持一致。发展监管科技,通过监管科技提升监管能力、缓解监管困境,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借鉴“监管沙盒”有益经验,将金融科技产品和业务的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基础上,鼓励金融机构、大科技平台创新,平衡金融创新与监督管理。扩大监管范围,将参与金融服务的非金融机构、金融产品信息披露、产品定价等纳入监管范围,加强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

编辑:杨怡

(本文转载自北大国发院EMBA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