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王怀轩:挑战杯特等奖、三好标兵、研究埃及学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2022-10-26 15:51 浏览量: 2362

从小学习美术,擅长建筑绘画

素描国考十级

喜欢侦探小说

担任北大模联秘书长

掌握象形文字和德语

这就是王怀轩

一个非典型历史学系学生

2018年,以四川省第二名的成绩

敲开燕园之门

本科期间,多次总绩点和综合测评年级第一

获得北京大学第29届“挑战杯”特等奖

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

国家奖学金、西南联大奖学金等荣誉

今年夏天

获得北京大学为优秀本科毕业生设立的

“未名学士”称号

如今

他已保送历史学系世界史硕士研究生

再续与历史的缘分

王怀轩和历史学的缘分,从初中就已经开始萌芽,每到学期初发新课本的时候,他都特别期待,“历史课本发下来之后,我就会赶紧把它读完”。到了高中,愈发喜爱历史的他选择了文科。

北大历史学系可以说是每一个对历史感兴趣的文科生都心向往之的存在,也是我的高考目标。

2018年,王怀轩的高考成绩位居全四川省第二名,虽然身边的老师和同学们觉得他有很多专业选择的机会,但他坚定初心,带着自己的梦想和满心期待,报考了北大历史学系。他希望能通过一种比较纯粹的学习,在学术上有所收获,找到对人生思考的答案。

本科期间,王怀轩的专业是世界史(亚非古典班埃及学)。刚刚进入历史学系的时候,对历史学习的认知偏差让他感到迷茫彷徨,而埃及学更是一个他完全没有触碰过的世界。王怀轩与埃及学的第一次相遇开始于一节世界古代史练习课——丹德拉神庙天顶上的黄道十二宫,古埃及的宗教、神圣仪式等神秘而有趣的内容深深地吸引和震撼着他。“原来还有这么有意思的学科存在”,课后,王怀轩又阅读了大量相关书籍,开始慢慢进入埃及学领域的学习。他逐渐发现,一种前所未有的激情包裹着他,遥远的古代世界是那么的令他心驰神往。从那之后,他扫去了自己的迷茫,并决定以此为志业。

正是在这门课上,王怀轩遇到了自己的导师颜海英教授。对埃及学知之甚少的他,课后向老师问了很多“傻问题”,颜老师都一一耐心解答。

王怀轩认为,古典语文学的培养为各院系的同学们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不仅可以与本专业的老师近距离接触,还能有机会向许多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学者们请教,比如亚述学家、赫梯学家、古典学家,乃至诸多其他学科的专家巨擘。这样优质的学习环境对进入古代历史之研究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在古典班的体系中,我所在的亚非古典班相对而言可能会更自由,更多元化。”亚非古典班注重学生自主挖掘研究兴趣,受这一气氛的浸润,王怀轩不仅仅注重语言的学习,还以自己的专业为核心,进行了跨学科的拓展研习。

一个非典型历史学学生

“埃及学本身是一个跨学科的专业”。虽就读于历史学系,但王怀轩还学习了许多艺术史、考古学、宗教史、哲学等学科的理论与研究范式。无论是他所研究的身份认同、“海上民族”之“他者”认知,抑或古代世界的历史书写等问题都与这些学科有着内在的连结。

历史人如果要掌握更高的话语权,就需要了解其他学科比较重要的思潮,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历史认知和历史解释。

王怀轩喜欢关注历史问题背后的思考,任何一个历史现象都可以以小见大。

在埃及学的研究过程中,王怀轩需要处理大量的原始史料,包括碑铭和纸草,同时还需要学习象形文字,用于理解埃及神庙中的“超级符号”等图像材料。在他看来,这些图像不仅仅代表了一种艺术,更多的是承载了埃及人的历史观与世界图景以及记载历史的方法本身。对于历史学领域中存在的理论与材料之争,王怀轩认为二者缺一不可,“没有史料就没有基石,没有理论就无法做出真正意义上的系统的研究,理论为我们提供思路和方向。”

除了历史的学习以外,王怀轩还有诸多爱好和特长。他从小对绘画很感兴趣,一年级开始学习美术,近十年的持续努力换来了素描国考十级的骄人成绩。他还对建筑有着莫名的喜爱,“可能是一种天然的感觉,也可能是因为建筑是人造的,承载了历史和文化底蕴”,所以一座座形态各异的建筑经常被他用素描或油画的绘画方式呈现在画纸上。

书画同源,书法和绘画有许多相似之处。常年学习美术的王怀轩对书法也有一定的兴趣和研究,他喜欢琢磨每一个字怎么写更好看。看书也是他的一大爱好。不看历史书的时候,他会看涂尔干、尼采等哲学家的著作,从中获取人生疑惑的解答。他还喜欢侦探小说,“我觉得它和历史学是一样的,都是从无数的线索中发现最终的真相”。

历史的人文关怀——求真还是共情

当然,王怀轩并不是一个只把头埋在书本里的人,两次参加北大史学论坛、多次参与学术交流会议的经历更丰富了他的学术生活,让他认识到了许多最新的研究动向与热点。在这一过程中,他还掌握了如何将一篇很长的论文在10-15分钟内讲述完的技巧。

大二暑假,王怀轩参加了北京大学第二十九届“挑战杯”,对“三线建设”时期一家工厂的变迁进行口述史的研究。因为姥姥、姥爷参与了该工厂的建立,这种与家人的历史联系,使他更有激情地参与此次研究。

作为组织协调者的王怀轩,他更关注工厂变迁过程中人群的身份认同问题,更关注每一个鲜活的个体在那个时代下作出的选择和心灵上的震撼。这些问题往往容易被大家所忽视。为了更深刻地反映当时的时代面貌,王怀轩带领3位组员对工厂各个层级近30位亲历者进行采访,翻阅了大量的原始档案。最终,在第二十九届“挑战杯”系列赛事中获得五四青年科学奖竞赛特等奖。

口述史采访的经历让王怀轩第一次真正面对一段鲜活的历史,“我会去思考的是,工厂里的这群人,在时代的巨大变迁和强烈的落差感下有怎样的选择和认知?他们的命运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他体会到历史学的研究有时候必须去直面伤疤,这也使他开始思考历史研究中的人文关怀问题。求真还是共情,怎样真正回到当时的情境和心态之下,作出更合理的历史解释?对于王怀轩来说,这是个至今没有答案的问题。因此,他主动将目光进一步拓展到了社会学和历史哲学等领域,希望能够寻找到研究本身的意义,追求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学科。

王怀轩对人文关怀的追求,其实也是受到北大一些优秀的历史学家的启发。

他们亲身实践,具有很强的人文关怀。比如研究魏晋的墓碑,不是仅仅关心墓碑上写了什么,而是关心这块墓碑背后的这个人的社会处境,和它所彰显的中国历史背景,以及对我们今天的启示,它已经超出了单纯的历史科学的范畴。

在学术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本科毕业后,王怀轩保送历史学系世界史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埃及学,继续师从颜海英教授。“特别感谢我的导师颜海英教授,她会和我很耐心地交流”,每次和老师的交流都能够给王怀轩很大的信心,而老师渊博的学识更能让他深受启发,进而在耳濡目染之下,努力寻及关乎遥远的古代历史乃至人生诸根本问题的可能回响。

王怀轩认为,北大最感染他的是这个园子里的人。

有一些特别好的老师,即使只上他的一门课,也会改变你的人生观。我们在北大读书,可能会慢慢地忘记自己是在“北京大学”里读书,可能身份认同是融入在里面的,是一种低调的认同——这种低调的认同恰恰是北大最深沉的地方。北大对自由学术的追求,对学术本身的崇尚,这才是真正重要的,而不是那些浮华的东西可以取代的。

未来,他希望能够在学术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未名学士”荣誉

2009年,北京大学作为第一批启动试点院校开始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以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计算机和环境科学等6个理工科为试点,大力开展基础学科优秀人才创新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019年,北京大学确定了以“未名学者计划”(PKU Junior Scholar Program)为名的探索与实践,开启了“拔尖计划2.0”的培养新征程。为鼓励北京大学本科生勤奋学习、努力进取,促进学生在基础学科学术研究等方面全面发展,特设立“未名学士”荣誉奖项。

来源: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教务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采访:孙小婕、钱子扬

文字:孙小婕

排版 | 责编:戴璐瑶

编辑:凌墨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