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泛舟】张道葵:对三峡山水美学的研究,是我一生的追求

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022-03-04 18:02 浏览量: 1858

编者按

2023年

三峡大学即将迎来

办学100年暨本科教育45周年

百年征程,恢弘壮阔

百年事业,浩浩汤汤

一代代三峡大学人走过的

百年“求索”之路

是三峡大学办学传统和人文精神的记录

也是三峡大学师生宝贵的精神财富

和奋进的力量源泉

不忘来时路

方能走好脚下路、坚定未来路

本平台特开设“校史泛舟”专栏

通过专家学者访谈

退休教师回忆录

重要文史资料介绍等

回顾学校的发展创业历程和光辉瞬间

展现历代三峡大学人艰苦奋斗

砥砺奋进的精神风貌

弘扬“爱国、自强、求真、创新”的

“求索”精神

本篇为湖北日报记者冯汉斌专访

我校退休教师张道葵的文章

2022年3月1日发表在湖北日报客户端

前 言

今年已届耄耋之年的张道葵教授是湖北沙市人,但在宜昌工作生活了六十四年,是名副其实的“老宜昌”。他经历了宜昌师专从创办到合并入三峡学院、三峡大学的所有岁月,又是一名当仁不让的“老师专”。

长期从事文学概论和美学教学与研究工作的他,在工作期间成绩斐然,不但培养了大批后来学有所成的莘莘学子,还注重学术和文化研究,在三峡山水文化和自然美等诸多领域用力甚勤,有着自成体系的独创性贡献。可以说,在漫长的杏坛生涯,他以身正为范,注重立德;以教学为要,注重立功;以著述为乐,注重立言,堪为“老师专”的文学名师,也是许多师专学子记忆的一部分。

2月25日,九十高龄的张道葵教授向记者讲述了他难忘的师专岁月。

讲述人

讲述人:张道葵,90岁,三峡大学退休教授

讲述时间:2022年2月25日

记录采写: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冯汉斌

协助:宜昌市城建档案馆研究馆员李云贵

老师专的教授们

左起分别是金道行、张道葵、曹文安和吴柏森

宜昌师专创办时,我从武汉大学调入,一干就是四十年

我195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1957年夏,又从复旦大学哲学研究班毕业,回到武汉大学哲学系工作,一年之后的1958年,宜昌师专创办。在支援地方办高校的号召下,我从武汉大学调入刚刚创办的宜昌师专。从此,我与宜昌师专同风雨、共命运,直到卸下教职,一干就是四十年。从上马、到下马,又到复兴宜昌师专,经历了曲折多变、艰苦奋斗的过程,我是一步也没有离开宜昌师专。宜昌师专先是并入湖北三峡学院,后是融入三峡大学,宜昌师专消亡了,我也于1997年退休,真是与宜昌师专“共存亡”,我与宜昌师专的缘分不浅。四十年啊四十年!对一个人的生命而言,是多么漫长;然而就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而言,则只是一瞬间。值得欣慰、喜悦和庆幸的是,就在这一瞬间,宜昌师专犹如流星似的闪耀,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回想当年,师专创建的环境是艰苦的,遍地黄土,晴天硬似刀,雨天一滩泥,吃水靠挑。不免怀念母校优良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徐汝潭校长看出了蛛丝马迹,对我说:“别看现在条件差,将来可与珞珈山媲美。”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深思:人到了哪里,就应当在哪里生根、发芽、开花。徐校长不但善于做思想工作,而且深入课堂听课,还审看教师的讲稿,提出中肯的意见。一校之长做事如此深入,实属罕见。

在宜昌师专创办的前期,强调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每周均安排了师生共同劳动,自力更生,建设自己的校园。自己做砖,建好了合班教室,不仅在里面上了大课,而且开了多次学术讨论会和辩论会,情景热烈,收益颇丰。一位教外国文学的女老师,穿着漂亮的连衣裙在田沟边打猪草,吸引了同学们的目光,一时在校内形成了趣谈。

对宜昌和三峡的爱,尽在山程水驿之中

我与宜昌师专结缘,又干了一些什么呢?主要从事文学概论和美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也兼任了一些行政工作。在教学工作上,面对学生们渴求知识的眼神,我不敢信口开河,而是一遍又一遍地修改讲稿,认真讲解,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识传授的深度与广度相结合、教学方法的启发与诱导相结合,力求使学生有所收益。并且不满足于照本宣科,努力改革与创新。1989年以《文学概论教学方法的系统改革》获湖北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随着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我将《文学概论》的教学任务交给了他们,我就转入了美学领域。

我对美学研究颇有兴趣,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那时的全国美学大讨论,吸引了我的注意力;祖国壮丽的名山大川,启迪我深思究竟美在哪里?经过长期思索,逐渐认识到美并不是纯客观的,而是与历史文化积淀结合在一起的。只有如此,才能显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欣赏价值。记得在宜昌师专开设美学选修课时,我按照自己的观点和体系编了一本厚厚的讲稿。又应河南洛阳师专的邀请,参编教材《美学通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我独立撰写《中国美学思想发展简介》一章,二万八千字,受到主编好评。

作为高等院校的教师,光搞教学不搞科研是不行的。教学与科研,是相互促进的:教学的深化必然进入科研领域,科研的成果又会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我的科研,侧重在文学评论和美学研究方面。美学,是一个内容十分广阔的领域,与其全面、泛泛的研究,不如深挖一口井。于是重点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自然美。通过长期的思考与研究,写成了美学专著《自然美的特征与欣赏》一书,由文津出版社于1990年出版。在该书中,我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对自然美的实质、特征、形态、自然审美、中国传统的自然审美经验作了自成体系的独创分析,不与任何关于自然美研究的书雷同。又应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之约,独立撰写长达40多万字的《少年美育知识大观》一书,由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该书对美育知识作了全面生动的阐释,例证丰富、文笔流畅、兴趣盎然、雅俗共赏,向广大青少年普及了美育知识。

长江三峡,是我的第二故乡。神奇壮丽的三峡,令人神往。我多次深入长江三峡的腹地,欣赏她雄奇秀丽的风光,并纳入我的美学研究领域,我的专著《三峡山水文化》,就是我奉献给三峡的一份精神厚礼。该书从“美向人生成”的角度,概论了山水美与自然美、与文化、与人的关系。以此为基础,论述了三峡山水美的形成及其文化积淀、三峡山水美的一般特征及其独特特征,论述了怎样欣赏三峡山水美的当前与未来,呼吁百倍爱护三峡的奇山秀水,留下三峡文化的根,不要让环境污染把千百年来积淀的三峡山水美毁于一旦。聊以自慰的是,本书创建了独立的体系,坚持了自己理论联系实际、把深奥的美学理论大众化、雅俗共赏的一贯风格。还与邓新华同志合著了《三峡景观传说美寻》一书,该书对长江三峡山水美的欣赏作了诗意的阐释与介绍,为三峡山水美的欣赏作了典型的示范。

老师专是我一辈子的记忆

我在武汉大学工作仅有一年,而在宜昌师专工作先后长达四十年,可以说大半辈子的美好岁月都贡献给了宜昌师专,对此,我无怨无悔,因为我的付出,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从评讲师,到评副教授、正教授,都是一帆风顺。与系内同仁相处关系融洽,在数学系和体育系,我也有几位相知。在我年过六旬的延聘期间,任宜昌师专图书馆名誉馆长,和广大的馆员日日相处,情长谊深。

我与宜昌师专的莘莘学子也有缘分,他们奋发学习的精神使我轻松地走上讲台,愉快地走下讲台。上课时,他们严肃、安静地听讲;下课时,他们思维敏捷,敢于提出尚有争议的学术问题,发表自己的新颖见解。师生之间共同切磋,彼此获益。我的一些学术论文就是在这样的讨论和争议中受到启发,然后深入思考,提笔写就的,先后在《宜昌师专学报》《东方丛刊》《新建设》《中国文学研究》《湖北三峡学院学报》《三峡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文学评论和美学论文一百三十多篇。现在回想,师生之间的讨论切磋,不仅可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而且在师生之间滋生了汩汩涌动的深情。这情,是源远流长的;这情,是沉甸甸的;这情,是深藏在心底的;这情,多么值得我们珍惜啊!

宜昌师专果真消亡了吗?从表面上看,宜昌师专是不存在了,化作了值得回忆的往事。但从实质上看,她并没有消亡。校园内高大的樟树群、参天的柏树、挺拔的玉兰树还存在;春夏争奇斗妍的樱花、茶花、绣球花还存在;秋冬飘香的桂花,艳丽的腊梅、红梅、紫薇还存在。它们依然美化着宜昌师专校园,见证着宜昌师专光辉的历史。可惜的是,在建设楼房的过程中,填埋了三个秀美可掬、风格各异的水池。俗语说,水是风景的眼睛,没有了水,自然美景也就逊色不少。更为重要的是,宜昌师专培养了大批优秀学子,他们从母校走出去,依据自己的专长与机缘,有的进入更高学府深造,有的踏入社会,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是学子们的骄傲,也是老师们的骄傲,更是母校的骄傲。所以我说宜昌师专并没有消亡,她的莘莘学子们,正在广阔的舞台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宜昌师专与我的缘分

也没有消亡

而是留在我的脑海深处

留在温馨的回忆中

留在美好的梦境中

留在对美好未来的展望中……

THE END

---RECOMMEND---

·推荐阅读·

“在最爱的地方说爱你!

惊喜!你的新学期这样开启……

最高全国第49名!我校在这项榜单中荣获佳绩!

来 源:三峡大学新闻网 湖北日报客户端

作者:冯汉斌

编 辑:孔文轩 李玉珊

审 校:杨 叶

投稿邮箱:CTGUSXDX@163.com

感谢您为三峡大学点""和"在看"

编辑:葛格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