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花:如何构建共生型组织?

北大国发院EMBA
2022-03-17 19:00 浏览量: 2364

面向未来,“共生”是企业组织的进化路径。面临难关,企业怎么去构建共生型组织?

2月17日,在知室主办的「2022·共生伙伴年会」上,陈春花教授作了题为《共生,未来企业组织的进化路径》的演讲,其中她和大家分享了关于构建共生型组织的建议。

春暖花开

好文1810字 | 3分钟阅读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了解了共生型组织提出的背景、共生型组织的使命和特征,需要做的价值转变,以及需要做的认知突破。(推荐阅读:《陈春花:未来理想的组织长什么样?》、《陈春花:企业为什么需要共生理念?

那么建立共生型组织如何去做?我们会遇到怎样的挑战,以及如何应对和调整?

共生型组织的四重境界

首先,我们必须掌握共生型组织的四重境界:

1.共生信仰

在理解共生型组织的时候,我花了很长时间理解共生信仰。我发现大家一直觉得共生很难。共生难在于这三个要求:

(1)自我约束

微信的交易和交流超过11亿,当公司的一个产品有过亿的人使用,就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商业企业,一定是公共产品的社会企业。此时怎么跟社会共生?肯定是要约束自己。不能再说要赚钱,要增长,要在商言商。在我陪同腾讯发展的过程中,我反复跟他们说,我们必须要讨论科技向善的问题。

2018年,我跟他们做了一个非常长期的深度交流,2019年我们就把腾讯的企业文化升级为科技向善。2020年,数据巨头反垄断,信息技术安全和数据监管等出来后,他们就说我当时的坚持让他们没有那么被动。

这跟我的理解和未来预估没有关系,我认为一个企业、一个人的成长,如果一直想活得很好,很重要的是自我约束。这是共生的第一个前提条件。

(2)中和利他

我是受故宫的影响提出这个观点。进故宫要进三个门,最后才见到皇帝。这三个门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意味着你如果要承担辅助天子的作用,就得理解三层关系。

“太和”是跟外部世界的关系,“中和”是跟他人的关系,“保和”是跟自己的关系。经过这三层关系,你才可以理解世界,理解责任。

我本人对“中和”两个字非常赞赏。我认为人类未来的文化当中,中国文化会开始发挥更大的作用,实际上就是源于这两个词。当你能够理解中和的时候,就能理解跟其他人的关系必须是利他的关系。

(3)致力生长

我们之所以会共生在一起,就是因为它能有新的成长空间,叫致力生长。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他不能共生,我说因为你们没有找出新的生长价值,所有共生都是源于可以产生新的价值。

2.顾客主义

共生的目的是为了顾客,不是为了自己。只有真正给顾客提供价值,才有共生的概念。如果用主义这个概念,就相当于它是信仰。作为企业管理,你的信仰应该是顾客。

今天为什么要用共生的方法来做顾客?原因就是现在的顾客有几个特点:

  • 忠诚的顾客不复存在;

  • 顾客参与价值创造;

  • 顾客年轻化;

  • 极致顾客体验;

3.技术穿透

今天可以讨论共生的原因是因为技术。技术本身有非常特殊的价值,它可以重构组织、驱动发展、共创共用,这是技术跟以往不太一样的地方。

4.「无我」领导

《道德经》帮助我理解了共生型组织中管理者的要求。这本书中特别强调一个观点,“无为而治”,为什么无为却能够进行管理?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管理者的无为其实是让你的下属有为。

今天管理者能够无我管理,才能赋能别人。为什么很多管理者不能赋能,就是因为他自己太有为了,他觉得下属都太笨了,又没有耐心等下属成长起来,就没办法真正形成共生的概念。领导的核心就是牵引陪伴,协同赋能。

变化中,四件事尤为重要

在疫情成为常态的情形下,对于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组织来讲,这四件事情变得非常重要:

1.致力于不可替代性,真正创造价值。在一个完全不确定的环境当中,让自己活下去,得致力于不可替代性,当你致力于不可替代性的时候,你就有共生的价值,也有你的确定的概念。

2.回归顾客价值,真正回到顾客端为顾客创造价值。比如在知识实验室,我们的梦想就回到通过组织学习帮助企业成长的价值当中。

3.拥有数字化能力。今天数字化是个分水岭,是否拥有数字化的能力,变成是一个必选项,也是一个必须具备的能力。

4.构建协同共生的组织。与协同共生的伙伴一起面对不确定性。你会发现今天全球市值前10名主要都是平台型企业,这些大的平台巨头有如此高的市值,很大的原因在于它能够形成更广泛的共生网络。

为什么未来组织的进化路径是共生?

其实就是源于我们打破了价值活动分离的机械状态,形成一个围绕顾客价值的整体概念,这个整体的概念让我们产生更高的价值。(本文完)

【活动预告】:【预告 | 3.26国发院EMBA论坛第61期】陈春花:数字化加速度—工作方式与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编辑:葛格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