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昕:孤往的精神@北大光华开学典礼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深圳分院
2021-09-16 18:47 浏览量: 4083

编者按

在近日举行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2021年开学典礼上,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光华2009级校友秦昕作为嘉宾发表致辞。他表达了对新生的祝贺,寄语同学们珍惜燕园时光,潜心向学,健康成长,以下为发言全文。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早上好!我叫秦昕,今天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今天是各位同学求学生涯的新起点,你们是如此的幸运,能来到中国最好的商学院,祝贺各位新同学。

12年前,我也是坐在这里参加开学典礼。现在看到各位,我思绪万千,一幅幅当年我读博时候的画面浮现在眼前,很激动。

当我站上来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演讲和上课完全不一样,为什么呢?因为上课时可能有同学在下面睡觉,而演讲时很少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上课时不光可能有同学睡觉,甚至,我本科有一个同学,睡着睡着起来把灯关了继续再睡,全场极其尴尬,老师一脸茫然。演讲的氛围显然好多了。

今天我想给大家分享三个关键词,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只是几个故事而已。这些关键词和故事对我影响很大,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启发……

第一,最后一名的心态。我曾在四所大学学习过,我觉得,现在名校的学生,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自尊心太强。自尊心强本来是好事,因为自尊心强的人往往生活很幸福。只是很多同学的高自尊是防御性的高自尊,很脆弱,需要别人不停地正向反馈才能维持。以前,我们寝室的四个同学,不管你给我们什么反馈,但我们依然热爱自己,这才是安全性的高自尊。

然后,再看看各位,能来光华的,以前都是学校、市里、省里的前几名,但现在总需要有人来当最后一名,这个时候很多同学的心理就出问题了。每到一个新的学校,我总是希望自己有一种最后一名的心态。那什么是最后一名的心态呢?最后一名的心态就是:往后看,没有人追你;往前看,想追谁追谁。

我想,最后一名的心态不光要用到学习方面,还要用到大学的方方面面。举个例子,来到大学,很多同学迫不及待地想谈恋爱了,摩拳擦掌。

让我们想象一下,某个清晨,抑或是黄昏,在美丽的未名湖畔,你拉着一个女生的手,对她说,不是“You jump, I jump”。你对她说:“你对我微微一笑,一语不发,而我觉得我已为此等待许久。”这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呀!

但是,我们的同学,在爱情方面表现出极低的应对挫折的能力。我有一个博士同学,成绩很好,而且长得很帅,但是,他一直没有女朋友,我们都很高兴,因为上天不能把所有好的东西都给他吧,开玩笑。有一次他跟一个女生表白:“某某,做我女朋友吧,行不行?”,正当女生犹豫之际,他又补了一句,“行就行,不行我再想想办法。”我们的同学不幸福,中国的前途怎么办?后来,通过查阅史料,我发现,历史上很多伟大的人物,都是“厚着脸皮”找到自己心仪的另一半的,这其实是令人羡慕的。

可见,世界是我们80后的,也是你们90、00后的,但终究是“脸皮厚”的。当然,“脸皮厚”不是说让大家去做不道德的事情,而是希望大家面对挫折时更加平和。就是这样的心态,帮我静下心来,做了一些我想做的、有意义的事情。

这是第一个关键词:最后一名的心态。

第二,学术的探索。有一次坐火车回老家,对面坐着一个大叔,没事大家就聊天。大叔说:“小伙子,你是大学生吧,学什么专业的?”我说:“是的,在读博,研究社会心理学。”这个时候,大叔脸色都变了,开始侧着脸,斜着眼看我了,憋了好一会儿又说:“那你猜猜,我现在心里在想什么?”

后来才了解到他是一个农民工父亲,领着好几个孩子。他说,我们是农民工没什么,但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再是农民工。从此,我开始关注农民工这个群体,回来就写了一篇农民工如何融入城市的论文,这就是我发表的第一篇《管理世界》论文;这也是我关注公平问题的缘起。

要成为一名学者,两点很难得。第一,问问题。这对研究生来说,是最困难的……因为你想到的问题在历史上几乎统统都被人做过了。这就要求我们跟自身保持一定的距离,对那些司空见惯的事情,依然保持敏感和好奇。

比如,有人打你一耳光,为什么你会生气?而有人帮助你,为什么你不生气?你凭什么帮我?常人会说,多么愚蠢的问题,被打当然生气,但为什么?这些现象需要被解释,而不是被假定。

第二,应对不确定。做研究,就意味着高度的不确定。好不容易写好一篇论文投稿,第一轮审稿,要多久呢?一般3个月,这就是焦急的等待。就像你跟一个女生/男生表白,TA不说行也不说不行,TA说3个月后回复你。你知道这个等待的过程有多难受吗?

三个月后,大概率你会收到一封拒信;我现在平均每周都收到一封拒信。这次来北京,刚下飞机就收到一封,但现在还不是要在这里强颜欢笑。

研究生没发论文当然很痛苦,但不是最痛苦的;最痛苦的是,你没发,但是你室友发了。你还得假惺惺地跟TA说:“恭喜你,你太棒了。”很多同学在说这话的时候心都在滴血。这也是为什么读博士掉头发的重要原因。

但是,当你爱上学术之后,你会发现你看问题跟别人不一样了,你会潜意识地从社会科学的角度看问题了。

比如,人为什么会相互吸引,成为伴侣,成为朋友?社会心理学认为,人际吸引主要取决于三大因素:接近性、熟悉性和相似性。之所以称为三大,是因为这三个因素力量很强悍。

举个例子,我家小朋友第一天上幼儿园回家,TA姥姥说,小朋友交了一个很好的朋友。我说,不用猜了,肯定是TA的同桌。为什么?因为我们是研究社会科学的,这就是理论的力量。大家为什么总是记得自己的同桌,为什么往往跟同桌的关系比较好?跟你的同桌长得好看、成绩好、或者是个好人没有太多的关系,因为大家分配到好看、成绩好或者好人同桌的概率是差不多的。那为什么关系这么好呢,因为你们俩坐得比较近,仅此而已。

再比如,相似性,相似的人会相互吸引。伟大的金庸先生塑造了郭靖和黄蓉,其实误导了很多人。有次上课讲到这里,有个同学就举手问:“老师,我和我女朋友,就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人,请问你作何解释?”作为一名学者,面对不同的观点,我不能生气,至少当场不能生气。我啥都没说,就说了一句,“Good luck,祝你好运!”

其实,每过一段时间,就像有人说读书无用一样,甚至还有人说,工商管理很水,我觉得他们的理解是很“对”的;但是,通过对这些社会科学的深入了解,包括对研究精神、研究方法、理论脉络等的了解,他们就会慢慢发现,工商管理不但很“水”,而且“水还很深”——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做学术有很多理由,做学术也有很多理由,但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理由是:I enjoy it。然而,在你得到这个答案前,需要较长时间暴露在学术中。所以,我建议各位同学,尤其是本科的同学,尝试一下学术,一学期或者一年,给自己一个机会,也给中国学术界一个机会。

这是第二个关键词:学术的探索。

第三,孤往的精神。有一个故事,说有一群鹦鹉住在河边的森林里,一天森林突发大火,所有的鹦鹉都逃跑了,唯独有一只鹦鹉留了下来,它到河里把自己的羽毛打湿,再飞到森林上通过抖落身上的水来扑灭大火。这时,旁边有位神仙看到了,就说:“多么愚蠢的鸟儿,这熊熊烈火岂是你小小的身体所能扑灭的?”鹦鹉回答说:“你有大神通,却坐视不理,我救火又有何错?你看你的,我救我的,烈焰正炽,请勿多言!”

我想这就是孤往的精神。当我准备做学术的时候,读到北大国学大师熊十力先生的一句话,他说:“凡有志于根本学术者,当有孤往精神。”很感慨。其实,不管是做学术,还是做什么,都是一样的。什么是孤往的精神?就是如果你认为它是对的,或者你有证据证明它是对的,即使所有人都说是错的,你敢一个人走下去的精神。

那怎样才能有孤往的精神,而不是一意孤行呢?我觉得两点很重要。第一,知识的积累。大树在狂风中屹立不倒,不是因为枝繁叶茂,而是根深蒂固。所以,我建议大家,公众号上的东西可以看,但不能看太多。为什么?因为那上面的东西都是结论,而人的精力是非常有限的,根本无法穷举这些小结论。

这些结论性的东西就像是树叶一样,大家来大学读几年书,装了几大筐树叶回家,你觉得有意思吗?大家应该好好学习那些看似无用的大理论、抽象的理论,再学会使用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就可以了,这些才是种子,以后带到天涯海角,依然生根发芽。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第二,自我发现。很多人笃定,是因为他们了解自己。在北大时,我最喜欢去的就是未名湖。经常凌晨,我就围着未名湖走,我静静地想:我选择的生活是跟随我的内心吗?做学术开心吗?

抖音、b站谁都喜欢,但这不是真正的喜欢。真正喜欢的事情,不是你能从中找到乐趣的事情,而是很多人都觉得痛苦,但你能从中找到乐趣的事情。太累了,大多数人都会说,要看一会电影了;而你不是,这几天太累了,必须看会论文缓解一下,这才是真正的喜欢。

人生苦短,大学里如果能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值得终身付出的事情,是多么的幸运。

这是第三个关键词:孤往的精神。

我特别喜欢踢球,有个球友,也是大学老师。有一位青年企业家把他视为人生导师,为什么呢?原来,这个小伙子刚创业时很惶恐,就找我的朋友请教,促膝长谈。当时,小伙子有两个选择,A和B。仔细分析之后,我的朋友建议他选择A,最后,小伙子选择了B,然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人生导师,的确不为过。

所以,刚才我分享的三个关键词,大家可以正着听,也可以反着听。从学术的角度,纯粹的分享经验是危险的,因为我们对他人缺乏情景化的知识。或者说,最重要的可能不是经验本身,而是其背后的逻辑,以及大家如何汲取和应用。

敢当最后一名,秉持学术的探索和孤往的精神,这是我所理解的光华精神。有时候,我感觉自己很浮躁,就常常想到一首诗,现在,在你们开始新的旅程的时候,我送给大家,鲁藜的《泥土》:

老是把自己当做珍珠,

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做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路。

以此和大家共勉,谢谢大家,谢谢!

编辑:杨远谦

(本文转载自北大光华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