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远大梦想由“小”起:中小型企业也能谋求“大”发展?

新加坡国立大学EMBA
2023-04-06 11:45 浏览量: 2637

中小企业(SMEs)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毋庸置疑。90%以上的企业都属于中小企业,它们提供了市场上70%的工作岗位。据统计,中小企业还为全球提供了约70%的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但是,很少有人会注意到中小企业对环境带来的影响。

教授简介

RashimahRajah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

管理与组织系讲师

介乎于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之间的中型企业也是如此,我们不能低估这一小部分企业带来的影响。例如,虽然加拿大只有1.6%的中型企业,但它们却贡献了12%的GDP和16%的就业岗位。

尽管中小企业和中型企业占据着如此重要的地位,但它们却是最容易受到打击的。即使新冠疫情过后,经济逐渐开始复苏,但能源危机、气候变化和恶性通货膨胀等全球性因素不断威胁着这些公司。最终,规模较小的企业往往会受到更大的影响。

开展可持续发展的原因

2022年,我们调查了441家中小企业和中型企业,它们表示自己面临的最大挑战(67%)主要是生存和扩张。这项全球调查是我与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共同开展的,我们主要研究的是这些从新冠疫情中崛起的企业要如何才能在今后继续蓬勃发展。2021年和2022年间,总共有800家公司接受了我们的调查。

这些公司面临的其他挑战主要包括人才问题(48%)和如何保持强大的企业文化(34%)。

相比之下,却只有7%的高管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企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这与社会对有规模的企业期望形成鲜明的落差。事实上,社会期望着所有规模的企业都能超越传统,追求利润以外的目标。根据爱德曼2022年发布的全球信任度调查报告(2022 Edelman Trust Barometer),59%的受访者认为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努力做得还不够,而49%的受访者认为企业在经济不均等方面的措施做得太少。

解决中小企业的生存问题

如果小型企业一直处于“自身难保”的状态中,它们又怎么会去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呢?毕竟,比起只有长期发展才能收获成果的绿色投资,短期生存目标对它们来说更为紧迫。

我们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实用方法让公司能利用独特的优势和现有的资源谋求长期发展。

我们的白皮书特别强调了人工智能(AI)和数字化转型的作用。通过人工智能,企业可以从头到尾量化其商品和服务对环境的影响。这些指标可能包括货物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制造过程中使用的能源以及客户处理货物后产生的废物量。通过计算机模拟,公司可以测试各种方法,获得更加环保、更加高效的运营。在英国的一个项目中,一群制造和生产型的中小企业与大学研究人员展开合作,以识别那些低能源效率的业务流程和机器。

这是中小企业和中型企业在追求可持续发展时节省成本的一种方式。节省下来的资源还可以再一次投放到其他创收项目或可持续发展计划中。

有时候,企业不需要花费很大力气去寻找人工智能平台或从头开始创建新的平台。德国工业矿产公司Dorfner就是利用现有的化学人工智能平台进行运行模拟,为客户制定出全新的可持续发展方针。

“人才队伍”的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小公司还能如何在未来蓬勃发展呢?在清晰的策略和有效的领导下,结合数字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都会取得成功。那些拥有远见、与员工的价值观保持一致并给予员工权力的真正领导者,对变革进程来说尤其重要。

小型企业也需要寻找与公司宗旨契合的员工。事实上,企业雇用员工时更倾向于考虑申请人的潜力,因为它们认为技能是可以培训的。作为回报,这些企业会提供有创意的薪酬方案,包括技能提升和建立人脉网的机会。

通过缩短决策过程,加快沟通渠道,我们希望小公司能意识到,和大型企业相比,它们可以更加容易地实现转型和变革。同时,企业也需要激励员工与领导层一起努力实现新的企业目标。我们的研究表明,在转型方面,小型企业比同一类型的大型企业更加迅速。麦肯锡(McKinsey)的一份报告也显示,在危机期间专注创新和技术的企业,其业绩要比竞争对手高出30%。

总之,小型企业要应对未来的发展,必须将领导力、人才匹配、数字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策略作为必要条件。它们可以改进现有的业务流程,利用现有的资源和网络进一步改善企业环境,进而迈出实践可持续发展的一小步。我们的研究表明,这些因素不仅可以帮助小型企业在短期内存活下来,还有利于它们的长期繁荣发展。

文章英文版首发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官网BIZBeat

原文标题为Dream Big,Start Small:SMEs and Mid-sized Companies Can Pivot Nimbly to a Greater Cause

作者:Rashimah Rajah,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管理与组织系讲师。

*本文观点不代表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机构观点

编辑:梁萍

(本文转载自新加坡国立大学EMBA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