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科大MEM优秀毕业生专访——“不可思议的”李海明学长

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科学学院
2019-07-13 11:36 浏览量: 4935

导语

他是国科大首届MEM联合会主席,是2019年度国科大优秀毕业生,北京市优秀毕业生,他不仅获评了优秀毕业论文,读研期间所投的数篇期刊和会议文章均被录用。他是国科大MEM的一员,是一名军人,也是一位父亲。他与我们一样,曾对论文感到迷茫,也曾有过泰山压顶的时刻,但是他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却遇见了“不可思议”的自己!

李海明力学所留影

Q:在采访的最开始能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吗?

A:我本科毕业于空军航空大学,所学专业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09年毕业之后就进入部队工作。

Q:在工作了几年之后,为什么又想读研?为什么选择国科大的工程管理硕士?

A:我是一名技术军官,在工作中虽然会涉及到不少技术问题,但也有很多管理问题。工作时间一长,觉得目前所掌握的知识已经不够用了,应该通过继续深造来满足工作的需求。

至于为什么报考中科院呢,这是因为家里的亲人很多都是中科院毕业的,有的曾在哈佛大学担任客座教授。他们非常认可中科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所以,为了能够体验中科院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我选择报考了国科大工学院的工程管理专业,之后很荣幸能被学院录取。

李海明工作照(左)

Q:来读了国科大MEM之后感觉自己有什么变化吗?

A:变化太多了。首先是思维结构的变化。像我们大多数同学都是学习工科的,但其实并不能真正以工程的视角看问题,往往只有一个简单的框架结构,都是懵懵懂懂的。来国科大工学院读研后,首先在思维方式和逻辑架构方面都彻底地工程化了。通过课程学习,我们慢慢能够分清楚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什么是工程,三者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当把这些基本定义弄清楚后,就会逐渐明了自己能做些什么事情,又能在哪里表达了。

其次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工程管理专业偏向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其背后的学科基础也是值得去探究的。我借助自己的工作背景,在应用基础性研究这个层面做了一点小小的尝试,这也让我能够更好的通过分析来发现工作和生活中问题背后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最后,就是我导师常说的,要通过读研来摆脱惯性懒惰。永远要积极地做事情,遇到问题要积极应对,并且能够举一反三,由此才能慢慢步入正轨。

Q:觉得有哪些课程让你受益很大?

A:有两类课程对我启发较大。一类是数学课:朱建明老师的《管理中的数学方法与应用》讲得深入浅出,当时还曾写过一篇感言谈了对这门课的感受。朱老师总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并且能够将复杂的问题通过最为普通的现象来进行表述,让同学们豁然开朗的同时,觉得朱老师内功深厚。

另外还有杨文国老师的《项目风险管理》,为讲好这门课,学院特意派杨老师出国访学,可见学院在教学方面是下了很大功夫的。

虽然有时候学数学难免会有一些枯燥无聊,但只要我们坚持,总是会有收获的。尤其是当我们在生活中发现可以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时候,方才惊觉原来数学是如此有用,如此鲜活!两位老师精心准备的两门课程,确实能够给我们带来这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这对接下来的研究工作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

还有一类是学院聘请的航天领域专家太萍老师和邸凤萍老师讲授的课程。太萍老师的工程实践经验非常丰富,本人主持的项目曾经获得过国家级奖项。她看问题的角度以及对行业趋势的判断都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她认为如今8090后要在现有的学科基础上开疆拓土,难度是非常大的,莫不如去多关注优化,也就是尝试去对现有问题进行改进。这一点我感同身受,因为管理科学的部分基础就源自数学中的最优化方法。

邸凤萍老师长期主持一些航天领域的项目,在这样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中,她能够通过系统工程的方法将复杂的问题进行简化,并最终使系统的功能涌现,令人难以忘怀,这对我的工作也非常有帮助,让我收获很大。邸老师由于平时工作非常繁忙,周末还要进行高强度授课,有时看到老师疲惫的样子,真希望能让老师多休息一下,但是又忍不住向老师提问,因为和老师面对面沟通的机会实在是太难得了。

朱建明《管理中的数学方法与应用》课堂

Q:对学校的点点滴滴,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事情?

A:对咱们大学的印象主要分成两个阶段吧。第一阶段就是授课阶段。非全日制的课程安排非常紧凑,课程数量、课程时长、课程质量方面要求都非常严格,各大院校同专业对比下来,国科大工学院的治学是非常严谨的。除去节假日,第一学年每周末两天都要上课,经常起早贪黑,对耐力确实是一种考验。不过难能可贵的是大家都能坚持下来,现在回过头看是很难得的。

第二阶段是研究阶段,分配导师后便一直在课题组做研究,这里要感谢我的导师在力学所给我设置了一个工位,也正是在这个工位上,我做了一整年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我和课题组的全日制学术硕士和博士打成一片,在跟他们的交流过程中,我发现虽然他们的年龄比我要小,但我却能够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尤其是学习的韧劲和那种不服输的精神。另外,如果从学科交叉的角度来看,当不同专业的知识与智慧在一起碰撞时,往往能够激发出新的灵感。比如我的一个师姐是做工艺参数研究的,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发现她的研究恰好能够用上我的评价模型,于是俩人便合写了一篇文章。通过这个事情,我们发现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真的有助于开阔思维,并且能够产生价值。

Q:众所周知,能获得优秀毕业生是很难得的,而你一定是有过人之处才能获得这项荣誉,你能谈谈在学期间获得了哪些成绩或者贡献吗?再分享一下比如自身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A:从数量上看,2019年度国科大以硕士身份获得优秀毕业生的比例是2.2%左右,能够获得优秀毕业生的殊荣,令我感到非常荣幸。我觉得我的优势可能来自部队集体主义生活给我的教育。17级研究生是第一届以非全日制的形式招收的硕士研究生,且工程管理硕士正方兴未艾,学院老师们希望能够组建MEM联合会,让同学们便于交流和组织活动。当时报名都非常踊跃。我那会儿也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做点事情,于是就申请了联合会主席的职位,最后也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就和同学们一起,把联合会成立起来了。后面我们做了很多工作,组织17级同学开启了雁栖湖之旅。当时报名人数有一百多人,由于我在部队有着比较丰富的人员管理经验,我带队的话,老师们在安全方面还是比较放心。

17级参观雁栖湖校区活动留影

之后我们又开启了国科大MEM科技论坛等交流活动,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多来自不同行业、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能够集思广益,共同奋进,每个人都是为了工学院工程管理这个专业的发展在付出,而且同学们的工程素养与个人素质之高,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院老师们一直非常支持我们联合会的工作,老师们和同学们拧成一股绳,一心想把联合会建好。学院的刘艳梅老师,袁玉慧老师、李岩老师、韩卫民老师和高幸老师,都从自己的角度为同学们提供了不少帮助。

我倒是认为我个人其实做的并不多,可能更多的是鼓励大家。看到同学们能够在联合会当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长做事情,并且敢于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内心深受震动,能与如此优秀的同学们同窗共事,觉得自己没白吃苦。

当然,学习作为研究生的本职,是我关注的最多的事情,最后毕业时,在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并且顺利通过答辩的基础上,投稿了三篇文章,都被录用了,另外还参与了两个科技出版物翻译的项目,算是对自己有个交代吧。

李海明优秀毕业生荣誉证书

Q:作为第一届MEM联合会的主席,一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新的问题和挑战,那么当初是怎么提出这些新的工作的?又是如何克服问题的?

A:最大的问题可能是大家都是非全日制攻读研究生,我们周一到周五都不在学校,只能利用周六日两天开展一些活动,而且平时大家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是不见面的。不过有个事情倒是启发了我们,在授课阶段,我发现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每上一门课都要加一个群,大家当时就加了好多群。然后就会从这件事当中得到一些灵感,就是作为非全日制研究生,我们其实真正应该选择通过网络的形式来办公。比较典型的就是组织大家去怀柔雁栖湖的这次活动。刘艳梅老师为了支持联合会首次组织的活动,帮忙协调了参观大巴的经费,解决了同学们的后顾之忧;在中科院空间中心工作的张蕊同学负责联系了参观班车和空间中心的参观事宜,她还制定了详细的参观日程;刘芮杉同学负责并组织各班班长统计参观人员和服装定制,这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作;杜梓鸣和刘俊同学负责服装的发放;李亚鹏和高大陆同学负责参观当天的照相,陈宇龙同学负责公众号的推送,高幸老师在雁栖湖帮忙联系了中丹学院的参观和讲解工作,并全程参与了这次参观活动,等等。以上这些工作,除去服装的发放,都是通过微信完成的,这让我第一次感受到网络办公的优势。一个小小的聊天软件,竟然发挥了如此大的效能。与此同时,你会发现在活动当中每个人都在积极地发挥着作用,有的时候你想不到的地方,对方主动提你想到了,那种默契和共同奋斗的经历,令人难忘。这也算是我们在管理实践上的一次尝试,而当时感受最深的,就是做好沟通,确认每一件事。我觉得在这方面我们做了一些比较好的尝试。

MEM联合会成立前的最后一次会议

Q:你的三篇文章,一篇中文核心,一篇EI,一篇国内会议,这个成绩对我们来说是很惊叹的,那么你是如何取得这些学术成绩的?有什么经验可以给这些正在写论文的学弟学妹们分享?

A:文章方面首先要感谢自己的导师虞钢研究员,虞老师可以说是目标管理大师,他在见面之初就给我设定了很高的标准和一个听起来不是很难但做起来实际上非常困难的目标。然而作为军人,有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传统,所以思想上有的时候就会把老师设定的那些目标当做命令去执行。比如当时在构建论文中的规划模型时,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得不到最优解,开组会时讨论,虞老师当时就下了“死命令”:春节前必须要出结果!我一听这个,就抓紧一切时间调程序,最后终于在大年三十的早上把最优解给跑了出来。发文章也是一样,当时导师要求必须在毕业前投稿三篇文章,老实说我当时自己都不相信能做到,但最后还是完成了老师设定的目标。我认为这和导师的高标准与严要求是息息相关的。

另外,虞钢老师所在课题组的所有老师都非常负责,老师们对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都非常关心,在开题、中期和毕业答辩前,老师会反复和你讨论学位论文的完成质量,答辩的思路,ppt的制作等等内容。有的时候会讨论到夜里。我在开题和中期时两次在凌晨4点给老师发信息,结果都得到了回复,当时这对我触动很大,让我觉得老师们为了学生都这么拼,我们作为学生真的没有理由不努力。

说起虞钢老师最大的长处,我觉得就是非常善于指导学生写文章,我的文章曾经找他讨论过10次,刚开始我都不太能理解他的思路,结果在讨论到第78次的时候,我豁然开朗,一下就明白了当中的要点,这也令我至今难忘。另外我要感谢同课题组的师兄和师姐们,他们在我的研究过程中给了我很多鼓励和帮助,这份友谊与情谊值得珍重。

当然,最后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在研究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尤其是科学研究,失败真的是家常便饭。除了面对这些失败,还要安排好论文写作,文章写作,工作、生活和翻译项目等等,有的时候真的会让人感到非常焦虑。每当出现这种感觉的时候,我都尽力告诉自己要尽快冷静下来,因为焦虑和紧张解决不了问题,唯一能解决问题的就是把这些复杂的事情分解成一个个可执行的工作包,然后去踏踏实实地完成这些工作包的内容,慢慢地就会发现离目标越来越近了。

关于文章写作方面,我给的建议就是不要觉得发文章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当时没想到自己会发文章,现在回过头来看我觉得是把你手中的每一件事都做好,然后尽可能多的去和导师去沟通。因为导师们有丰富的投稿经验,会给出很好的建议,这些对于文章的录用都会起到关键作用。不过,发文章只是所研究问题的价值得到公认的一种形式,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同学来说,文章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发表文章的过程中能够学到什么。

李海明毕业与导师虞钢研究员合影

李海明与同课题组的老师、师兄师姐们合影

Q:平时要上班,周末要上课,闲暇时间还要照顾自己的家庭,许多同学像你这种情况,都会感觉时间精力不够用,那么你是如何平衡好这些时间呢?

A:我的时间管理是比较失败的。正式进入研究阶段之后,我一周的工作+学习时间基本上是119个小时,相当于每天要工作+学习17个小时。一直这样持续了一年。这样带来的问题就是个人和家庭都会承受很多压力,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我一年内胖了30斤。

我个人并不建议采取这样的方式,因为这样做会影响身心健康。置于更好的做法,还是应该更合理的规划好自己的时间,然后尽量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另外,非常非常重要的是,作为已经有工作经验的“回炉”研究生,一定要在开展研究前期选好自己的研究方向。我当时选择选择的研究方向并非自己的本职工作内容,这使得我在研究中遇到了非常多的困难,降低了效率。好在最后都一一克服了。

李海明与妻子,参加2018年北京国际铁人三项赛

Q:现在求学阶段暂时告一段落了,你认为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A:最大的收获形容起来就是原来在生湖中是匍匐向前,现在更像是健步如飞。不但看问题会更深入些,同时还能够主动思考并去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愿意去尝试解决一些原来解决不了的问题。之前更多的可能是能够发现问题,但无法解决问题,现在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惊人的变化,总的来说,就是更愿意去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战了。

Q:作为学长,你认为我们应该在学习期间做哪些对以后更有帮助的事呢?

A:作为17级的同学来说,我建议18级的同学应当与17级的同学们多沟通,因为答辩过后的同学们,会有一些亲身的经历,包括老师给他们提出了一些非常中肯的建议,都可以作为18级同学的参考,这是比较宝贵的经验。多交流才会获得更多收获,但是,在交流过程中18级的同学也要客观看待,不同的人会有一些主观的判断,但是这个当中有些东西是客观的,关于我们的学位委员会对于咱们这个学位认定的标准,大家应该获取足够多的数据之后,从里面提取一些更为客观和有价值的东西。另外希望大家能利用好自己的时间,尤其是全日制的同学。全日制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有收获更多的回报,因为你们选择的是辞掉工作来读书。不过在国科大的名气下,我看到17级的一些同学找到了心仪的工作。学习是一方面,就业又是另外一方面,两面都要抓,希望大家在整个过程中都能开花结果。

Q:对国科大MEM的发展建设有什么期望和建议?

A:我觉得国科大旨在培养的是一个人能顶一个师的兵力的这类人才,这从“格物明德”的校训中也略有体现。这无形中就要求我们自己在基础方面必须要过硬。大家会先看你的硬实力,然后才会看你的软实力。这就使得我们应该先把底层的,基础的东西做好,这样才会为后面的表达奠定基础。我的导师曾经说过:“树的生长始于根茎,而果实总是结在枝叶的尽头。”想必也是这个道理。

Q:在研究生毕业之后有什么新的打算吗?对未来还有哪些期望?

A:希望能更好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在本职岗位上更够贡献更多力量。另外,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会继续攻读中科院的博士学位。

李海明中丹学院留影

Q:在最后有什么话想送给学弟学妹们吗?

A:借用学校的那句宣传语吧“遇见国科大,遇见不可思议的自己!”

小编写在最后的话:

这次采访给我的触动很深刻,因为我就是一度认为写好论文太难了,有时候对课业压力感到很疲惫,常常被懒惰和贪玩的心所支配而忘记了努力。可如果我们总是站在一边看,躺在床上想,怎么都会觉得难,等你真正去做了,发现也就坚持过来了。而且,等你回过头来,一定会感谢曾经那么努力的自己。

采访结束,迷妹记者与学霸学长在力学所大厅合影

关注我们

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科学学院

咨询电话:010-88258632 88256575 朱老师 袁老师

E-mail:zhuliying@ucas.ac.cn

招生网站:https://mem.ucas.edu.cn

中国科学院大学网址:www.ucas.edu.cn

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信息网:admission.ucas.edu.cn

报名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中国科学院大学综合楼311办公室

乘车路线:地铁一号线玉泉路站A1口出

公交:1、76、78、337、370、373、389、481、612、610玉泉路下车。

编辑:赵宇琪

图片:李海明 庞焱

“在看”我吗?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