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1992年的清华经管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19-02-18 09:09 浏览量: 5605

MBAChina网讯】2019年

是清华经管学院的第35个年头。

35年,对于一个人的生命来说,

正是风华正茂的时节,

而对于一所学院来说,

是一棵大树露出土地的部分,

深植于沃土之中的,

是深远绵长的根须与脉络。

清华经管校友发展中心借此

策划了“流光时刻"专辑,

我们将带着大家一起,

翻开记忆的匣子,

缅怀大师留下的智慧与启迪,

追忆清华经管学院这35年来的流光时刻。

流光时刻将分为六个专题,

今天,

让我们一起感受1984年至1992年,

栉风沐雨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栉风沐雨

1984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成立,朱镕基担任首任院长1986年获得”系统工程“和“技术经济博士”授予权,经管老楼落成并投入使用1991年开始举办MBA学位教育

1984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刚刚成立,那时学院只有管理信息系统一个本科班,在精仪系暂借几间办公室。后来盖起了清华经管学院的第一栋教学楼,1986年共和国迎来她37岁生日时,清华经管才有了第一个家。

清华经管老楼(现文南楼)

现代意义上的管理教育在中国的发展是随着中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同步进行的。经济管理学院成立之初,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种种不适应一定程度上限制着经济管理学科和工商管理教育的发展。

而幸在此时,时任经委副主任的校友朱镕基成为清华经管的领路人和强大的后盾。在首任院长朱镕基的有力帮扶下,清华经管学院的领导集体带领全体教职员工,同心协力、艰苦奋斗、积极进取,使清华经管在发展的道路上,一步步摆脱最初的混沌,清晰理性的日益前行。

朱镕基院长和当时学院部分领导及他的博士生合影

前排左起:曲文新、陈章武、张德、邵斌、徐国华、朱镕基、赵纯均、梁尤能、董新保、李子奈

后排左起:赵平、陈文、刘铁民、杨宏儒(朱镕基教授指导的四位博士生)

1983级硕士研究生毕业时同领导、老师们在中央主楼前合影

朱镕基院长向优秀教师颁奖

那时的朱镕基院长出席学院活动频繁。对学院的各项工作——办学、教师、学生、培训都非常关心,并给予了许多直接的指导

1985年10月7日至11月27日,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举办了第一期“工业企业技术引进经济管理讲习班”,该讲习班是由世界银行经济发展学院(EDI)和中国国家经济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学员来自国家经委及省经委、国家计委和省计委各工业部、工业投资银行、国营企业,共42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供了部分资助,EDI课程班主任是巴特先生,中方合作班主任是黄鼎模教授和张吉平老师。

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经济管理讲习班是世界银行经济发展学院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中国在技术发展战略政策以及技术引进与技术改造经济管理方面培养高中级管理干部而举办的,从1984年到1987年共举办了四期,毕业近二百名学员。

朱镕基院长在培训班结业仪式上讲话

朱镕基院长在给“技术改造班”培训学员颁发结业证书

1984年,清华经管下设四个系和一个研究所:经济系,管理工程系,国际贸易与金融系,管理信息系统系与经济管理研究所。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相继增加了系统工程、工业工程、数量经济学等硕士点,建立起系统工程和技术经济博士点,以及管理科学与技术经济博士后流动站。在举办干部研究生班的经验基础上,经国家教委批准,试办干部研究生班和研究生班,招收管理干部硕士生;1991年,试行招收我国首批工商管理硕士生(MBA)。在本科教育方面,将经济管理数学系及计算机技术应用专业改为管理信息系统专业,举办一期国民经济管理干部本科生班,1987年设国民经济管理专业并招收本科生(1989年停招),同时与清华有关理工各系共同培养双学位(工程技术与经济管理相结合)复合型人才。

赵纯均教授在双学位学生开学典礼上讲话

1980年学院本科生31人,1992年发展到154人,研究生1979年16人,1992年发展到82人。教职工队伍1979年15人,1992年增至100余人。

傅家骥(左四)、吴贵生(左二)和姜彦福(右一)教授与博士生讨论学术问题

从建院到1992年,学院教师积极参加各类研究项目,科研成果发挥了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中受水电部委托的“多分区电力长期规划模型及其在长江中上游电力规划中的应用”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功用于四川省电力长期规划工作中,该项目获1988年水电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设备更新改造方针政策和经济决策分析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成功用于大庆油田管理,收到显著经济效益,并吸纳在国务院颁发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交通企业设备管理条例》中,该成果获1992年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技术引进效益及其对策”的效益评价系统及方法被有关部委和部门推广应用,获1992年国家计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学术鉴定会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对科技成果进行认可的典型方式

奖状和证书从侧面显示出这一时期学院学术研究的丰硕成果

清华经管学院在全国最早开始系统举办适应改革开放需要的管理干部研究班,相继培养干部研究生和管理硕士生,不断探索与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管理干部的培养模式,取得了有益的经验,为我国试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BA)奠定了实践基础。《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干部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总结,获得1990年、1991年清华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3年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1985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经济委员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对大中型企业领导干部进行现代管理知识培训的通知》。在此背景之下,清华经管学院各种不同类型的经济管理干部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开办起来,从1979年到1993年,共培训在职干部6000余人,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八五级干部研究生班毕业答辩报告会现场

MBA笑了

这幅题为“MBA笑了”的照片,记录了清华经管学院第一届MBA毕业典礼,当时只有十几个人。 这张照片曾经刊登在1994年春天北京乃至全国的许多报纸的显眼版面上。后来有不少人回忆说自己是从这幅照片开始才知道还有“MBA”这个词,当然,也有为数更多的人区分不清“MBA”和“NBA”之间的差别。谁知仅三年后,MBA竟然成了当年的十大热门词汇之一。

从1984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建院,到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讲话,中国走上改革、发展的快车道,此间8年是清华经管学院在朱镕基老院长带领下不断探索、栉风沐雨的8年。正是在国家发展的大背景下寻求自身正确的定位,正是主动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为国家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服务,正是一以贯之的坚持了“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办学方针,正是适时地“调整结构、扩大规模、提高师资、争取外援”,清华经管才在改革发展的浪潮中,在市场经济的东风下,抓住了宝贵的发展机会,将自身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一同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 1984-1992年清华经管时光剪影 -

朱镕基院长在给同学们写临别赠言

站在院长身后的是1987届毕业生毛波

朱镕基院长向经研6班同学杨宏儒颁发奖学金

时任常务副院长的何介人同志向学生颁发毕业证书

何介人同志1984年至1988年任副院长

(1984年至1985年兼任党委书记)

梁尤能(左一)副校长向校友们介绍学校发展情况

梁尤能同志1986年至1993年兼任经管学院副院长

赵家和(右一)副院长接待返校校友

赵家和同志1984年至1986年任管理信息系统系系主任

1986年至1990年任学院副院长

时任学院副院长的赵纯均(右)和李子奈(左)与学生们座谈

党委书记邵斌同志(左侧执笔者)、程佳惠教授(右侧执笔者)给毕业生留言

邵斌同志1985年至1992年任学院党委书记,此前任副书记。1981年本科生方星海回忆说:当时邵斌老师50多岁,为人正直,对学生很关心,常常邀请他们周末去家中吃饭,最好吃的就是煮老玉米,谈的话题多是国家政治经济各方面的事情。

程佳惠教授曾经很长时间负责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但经零班的同学(1980级本科生)更愿意当她是知心大姐。1980级本科生刘燕欣回忆说:学生们有什么话都愿意跟她说,比如门不当户不对的恋情,比如让人难堪的单相思...

李端敏(左一)、徐国华(左二)和刘冀生(右)教授谈笑风生

徐国华教授给很多1997年以前的同学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很多同学还记得他无论寒暑在校园里跑步的样子,或者他的那门叫好叫座的《管理学》,让很多学生离开母校多年后,仍然常常记起。作为管理工程系系主任,他也为我国MBA教育事业的创建和发展贡献良多。徐国华教授英年早逝,令老师同学无不叹息。

管理科学与工程系郑维敏教授在指导博士研究生

姜彦福教授(左)从那个时候开始就成为学生们喜欢讨教的良师

老经济系的毕业生、新经济系的教授黎诣远在座谈会上兴致勃勃地与毕业生们交谈

信息管理专家侯炳辉教授给学生讲课

兼职教授马宾、蒋一苇

兼职教授制度在学院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成为全职教师之外非常重要的知识资源。

站着讲话的老师是当年经济系的副系主任吴栋,偏中端坐的老师是时任学院副院长赵纯均,桌椅板凳、衣着举止甚至连背后的暖水瓶都打上了时间的烙印...

编辑:

(本文转载自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