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新师乐道 | 罗青:扎根国际化教育20年,初心不改再出发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2023-03-06 16:37 浏览量: 6538

搜索“罗青教授”的相关词条,我们会看到她丰富的履历和诸多身份:国际学院创院院长、党总支书记、国际教育联盟理事长、秘书长、国际办学专家、公共政策研究国际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总导演、制片人……

二十多年来,罗青深耕于“国际化教育”这片土壤,立志于创建扎根中国大地,推动中西融合创新的国际学院建设,培养熟知全球规则、参与全球竞争,从不同专业领域推动中国价值全球合作的中西融合大使。

第一次接触国际化教育是她本人在读博期间,作为国家留学基金的中德联合重点实验室的博士联合培养项目,罗青回忆道,留下仅五个月大的孩子只身赶赴德国完成博士论文。作为中国最早一批公派出国博士联合培养的博士访问学者及后来第一批受邀担任欧洲委员会视听传播观察中心高级访问学者、欧洲伊拉斯谟客座教授、瑞士意大利大学中国传媒观察中心的联合创办者、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研究中心的国际联合研究项目负责人的十多年,当时的生活条件之艰辛、因为国际通讯不便捷、外汇汇率差巨大、文化隔阂和亚洲歧视等各种原因造成的障碍,让初次走出国门的她倍感压力和孤独,深刻意识到了国际化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探索,更是文化适应和制度性创新的重要平台。

打开国际化视野,同时让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文化,道阻且长,而让中国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推动东西方文化交融、互鉴成长,向世界提供中国模式、中国价值更是需要一代一代有志之士的努力。

罗青表示,自己有幸成为中西融合国际化教育的受益者,她深知培养更多具有中西文化融合创新思维、具有国际化、复合型的高层次管理人才更是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的国家和全行业的人才战略需要。从博士毕业回国那日起,她便决定,要专注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创新,通过国际化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推动教育治理改革,深化以人为本的师生潜能发展,搭建教育全球治理平台让更多青年人成为建设者、受益者

人生要做加法,也要学会做减法

“年轻的时候我一度处于不断做加法的过程,现在我在逐步为自己做减法。从事国际化教育以来,罗青参与创建了第一个国际学院、第一个国际教育联盟、第一个国际学术期刊、第一个异地办学校区,也为许多国际办学机构担任专家,如每一个新生儿诞生一样,迎接阵痛、呵护成长、享受成果、迎接挑战。

罗青教授参加冬奥会闭幕式直播

从第一个跨文、工、管、艺、法于一体的高等国际教育联盟并担任秘书长七年到创办第一个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学院,从招收001号学生到送走第一批毕业生,从第一次教育部专家组答辩,到中外融合的第一个联合培养计划,从招聘第一位外籍专家到第一场在海外举办的联合展览联合毕业典礼,人说“创业艰难百战多”,搭建学院的中西融合制度框架、为学生利益与外方辩论、日夜挑灯奋战、克服时差争分夺秒地争取效率,回想起来,那时带着一种年轻创业的“无知无畏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

作为创院院长,她经历从“烈火中把不可能抢救成可能”,从已经终止的合作中抢救出新的外方合作院校,从无到有探索外方单学位的制度化运行;从全球科研大数据中完成创新探索研发出第一本全球出版并三年推动进入SSCI Review的英文学术期刊;不断发展的加法和投入让她历经雄关漫道、百转千迴、高山流水、得失楚痛……二十年过去,她经历过风驰电掣的高速成长,用勤恳敬业赢得过无数鲜花和荣誉,也面对过无数次被质疑、误解和险阻。

千淘万漉、转角红泥、千帆过尽、柳暗花明。二十年过去,她把曾经点亮她青春梦想、行走天涯的国际教育的耀眼光芒收藏于心,岁月磨砺沉淀下来的是对国际化办学的成熟架构、中西碰撞磨合后的制度保障、机制创新与危机管理的平衡协同。唯一不变的是曾经照亮她的初心与梦想。

罗青教授的部分国际化出版学术成果

罗青教授带领团队与央视CGTN共同制作抗“疫”短视频

罗青教授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国际化与管理、创意经济与公共政策、品牌全球传播、公共政策与全球治理等。说起教学和科研工作,罗青提到,在二十多年的行走当中,她多次带着学生参与国家重大项目的田野调查,包括两次奥运全球传播、新冠疫情、中美贸易战等,罗青和学生们的课题成果(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7743396复制链接查看相关报道)多次获得中宣部、教育部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奖励和表彰。

在她与国际专家多次合作中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是一个“顶天立地”的重大国家使命。“顶天”——是要心怀大者,紧扣国家战略,胸怀大局,勇志担当;“立地”——则是脚踏实地的从我们脚下的土地出发,从每一个乡村中做数据整理、从每一个案例开展田野调查,从扎根祖国大地生起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中吸取影响世界的力量。

有人认为罗青离开北京和中国传媒大学是远离了自己的“舒适圈”,但更多陪同她一路走来的领导和“战友们”则说:“不断成熟的她,已经成长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国际办学的领军者”,而她送给自己的祝福是——做好减法,回归初心”。

来到天大经管,

有传承的力量和回家的亲切

来到天大经管,罗青表示这对她个人、家庭以及事业生涯来说,都是一次重要的决定——重新启航,再出发。

一次和家人的寻根之旅帮助她悟到了行走的文化之根。陕西汉中城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旧址所在地,也是罗青爱人的故乡,或许是一种冥冥之中的缘分!在他们共同参加的中国文化抗战时期包括天津大学(北洋大学)在内的几所华北高校西迁,联合办学成立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为后来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保留了完整体系。

西北联大及后继学院在城固的八载岁月,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不可或缺的篇章,是在血与火交织的年代里形成的我国最大的大学联合体之一,更是高等教育参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一座历史丰碑。而汉中丰厚的大汉文化沃土,也为西北联大“传承汉唐文化、创新西北文化”的办学抱负和宗旨提供了重要条件。汉中城固是博望侯张骞的故乡,2400年前,不畏艰险,两出西域,成就汉统西域后成就贯通东西方的丝绸之路,被誉为“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树高千丈,根脉于斯——百年天大的宏大叙事,西北联合大学和国际化发展的开拓者都让人感受到在民族危难之际,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维系教育的薪火,绵延中华文脉的责任担当和使命。

家人的全力支持和鼓励让罗青的转型没有了后顾之忧。罗青说,她很喜欢天大校园里的那句标语——家在天大、志在天下。

谈到管理学科的国际化办学,罗青表示“应探索在中西融合的管理哲学基础上建设”。她强调,“我们要学习总结过去十几年中外合作办学的经验;管理学诞生于西方,在过去,国际学院是专注于引进西方优秀的理念和模式,经过近二百年的努力,我们现在已经清楚认识到用西方体系取代中国文化已经不现实。管理学由于横跨人文和自然科学两个领域,完全可以作为先行者。我们的国外大学合作伙伴主动提出,经管学科的国际化办学的任务不仅仅是在做事方法上面要做到中西融合,也需要在理论体系上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和融合,这需要研究出一个全新的管理哲学体系,兼顾中西理论,从理论到实践成立一个全新的具有国际水平的管理学。”

来到经管,罗青倍感大家庭的温暖,从进入学部的每个流程都会有专门的老师负责耐心对接,每个环节她都感受到了悉心的人文关怀,“那是一种淡淡的回家的亲切感和沉淀的厚重力量”。在以后筹备国际化办学的过程中,尽管依然会面临异地远行的各种挑战,但有这样一群专业的团队和并肩作战的伙伴,罗青表示对克服困难充满信心,“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教师寄语

今天的社会和学科发展是快速多变的复杂体,要把握好不变与应变

不变是内心中的定力,要找到应对混沌矛盾中那些点亮自己的初心,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差异定位。每个人精力有限,年轻时尽可多尝试,一旦定位,则开始做减法,不变亦是成功之道。

关于应变,学科专业在今天已经不是一辈子的事业了,往往在本科阶段,因为各种原因,不见得找到了自己最适合的专业,因此全球的一流本科教育往往以通识基础和科学思维作为根基。经管学科与未来的工作经验和职业经历息息相关,所以一定要有应对变化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坚持国际化——国际化不是意味着仅仅学习语言,而是一种视野,一种开放精神,一项中西融合兼容的开放事业。

编辑:梁萍

(本文转载自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