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地及香港商学院国际影响力持续攀升

MBAChina
2011-12-12 14:31 浏览量: 1090

  “商业周刊/中文版-QS中国商学院排行榜”由《商业周刊/中文版》和英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uacquarelli Symonds(QS)联合发布。该排行榜基于国际雇主对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商学院MBA毕业生的评价,通过雇主指数得分编制。国际雇主首先自发提名有意从其聘用MBA毕业生的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商学院。每一次受到雇主推荐,该商学院就得到一票,所得票数被称为“自发投票总数”。雇主随后从指定的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商学院名单中挑出有意聘用MBA毕业生的学校。商学院想要进入这份名单,至少先得到一名雇主的推荐,或至少入选过《QS全球商学院200强》榜单。每被选中一次,该商学院就得到一票,所得票数被称为“推荐投票总数”。


  “自发投票总数”和“推荐投票总数”构成“雇主投票总数”,再综合考虑过去三年《QS全球商学院200强》的数据,得出雇主平均投票总数。雇主指数得分决定各商学院在本排行榜上的排名。


  中国内地和香港商学院国际影响力持续攀升


  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影响力日渐增长,再加之受欧洲和北美经济局势推动,中国的管理教育也正在迎头赶上。事实上,跨国企业对熟悉中国市场的高级管理人才需求日益增加,中国内地及香港部分MBA培训项目的国际声誉也在迅速提升。


  “由于世界经济力量的转移,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的MBA培训项目变得更受欢迎,”香港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BA和研究生课程主任曾志安解释道,“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年度的报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超过60%的世界500强企业在中国开设了分公司。你可以看到中国蕴涵着巨大机会,这同时也意味着对高级管理人才的庞大需求。”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商学院擅长培养MBA学员国际化的管理理念,但是对于那些有意在中国工作,或是有志于中国市场的企业高管来说,他们必须本土化,深入了解中国。当中国的全球影响力持续增强,这种本土化需求也会随之增加。


  “管理与特定环境密不可分。换而言之,你的管理方式要根据地域不同而有所调整,” 美国国际商学院联合会(AACSB)副主席兼首席运营官丹·勒克莱尔(Dan LeClair)说道,“托马斯·弗里德曼所描述的平坦世界并不存在。国界依然重要,我们仍然需要用本土化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MBA学位在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是一个相对现代的概念,因为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中国的MBA发展还是近二十年来的事情。全球首家高等商学院,沃顿商学院成立于1881年;位于法国的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于1954年将MBA学位引进欧洲。有鉴于此,把中国地区的商学院与全球水平相比未免太过苛刻。


  胡里奥·乌格尔(Julio Urgel)教授是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EFMD)质量服务部主任,他所负责的欧洲质量发展认证体系(EQUIS)是全球享有盛誉的MBA认证体系。在他看来,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的MBA培训项目需要迎合两大市场。“基本上有两种选择;首先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潜力巨大,因此商业教育的需求也会与日俱增。从这点来看,为本土市场开发MBA培训项目至关重要。” 乌格尔说,“然而当今时代下,我们都应该意识到管理者必须能应对全球化的挑战。从这一角度出发,学员接受国际化教育,或是培训机构为学员提供国际化学习机会,这点同等重?要。”


  从本年度“商业周刊/中文版-QS中国商学院排行榜”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内地和香港的商学院已经涵盖上述两大方面。该排名所用数据由英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uacquarelli Symonds(QS)的国际教育专家搜集整理,与本刊联合发布。


  QS创始人兼行政总裁纳齐奥·夸克奎瑞利(Nunzio Quacquarelli)说:“商业周刊/中文版-QS中国商学院排行榜清楚告诉我们,雇主心目中的商学院逐渐分化为两大类,第一类包括三所拥有超高国际吸引力的商学院。这三所学校的毕业生受到大多数知名投资银行和咨询公司青睐。第二类拥有广泛的地区吸引力,但是目前不如第一类商学院那样受全球MBA雇主欢?迎。”


  不过,和所有MBA项目排行榜一样,不能单纯因为MBA学员所毕业的商学院不属于第一类院校,就贬低他们对本土和国际商业发展的价值。“世界并不需要另外的100所‘顶级商学院’,” 勒克莱尔指出,“需求很大程度取决于国情。也许我们只需要一些‘顶级商学院’,然后就是能满足所在地区、所在国家,甚至于世界不同需求的多元化商学?院。”


  对于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的商学院如何确保从本土化角度来教授国际商业这个问题,香港中文大学MBA项目行政主管陈行建介绍称:“为了提供贴近市场的学习机会,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的大多数商学院进行了更多研究,并且把教学重点放在中国本土的管理案例和理论上。许多本土商学院和国际商学院联合发放学位,广泛开办交换项目,目的在于向本土学员提供国内机构无法获得的学习经验。”


  世界各地的培训机构对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的MBA项目发展发挥了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并确保两地的MBA培训项目紧跟国际水准。


  “以中国内地的顶级商学院为例,他们与欧洲等其他地区的合作院校密切交流,并且从中大为受益。”乌格尔教授表示,“就MBA项目的发展而言,欧洲和美国的商学院无疑给予了他们灵感。然而由于学校不同,联合学位的含金量也会有所区别,当然他们从合作学校所吸收的‘灵感’也各不相同。”


  近些年来,中国力量崛起已成为众人热议的话题,单凭这点也许就足以吸引广大MBA学员前来学习。再加之今年欧洲和北美经济频频出现危机,受中国市场吸引的MBA申请只会有增无减。


  “我来中国整整四年之后,才申请清华大学的IMBA项目。”罗布·德·皮乔托(Rob de Picciotto)回忆道。皮乔托今年刚从清华大学毕业,如今是马里兰大学EMBA中国项目部的经理。“这一决定表明了我愿意留在中国的决心。”


  游戏制作人莫里斯·李(Maurice Li)今年也刚从清华大学国际MBA项目毕业,他目前在社交游戏开发公司Kabam北京工作室担任游戏制作人。大约六年前,他从美国移居到香港。“这算是我在中国的软着陆。我有时间学习和练习普通话,也有机会认识许多高素质的中国朋友。”这些都是他选择中国内地MBA项目的潜在原因。他还补充道,“这是清华大学与MIT合作开办的项目,然而价格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价格无疑也是吸引我的原因之一。”


  据清华大学IMBA项目营销和招生主管马佳介绍,过去二十年来,中国的MBA项目数量已经从9个上升到200多个。不仅中国的MBA项目数量在增加,选择中国MBA项目的国际学员也在增多。“我之所以选择亚洲的MBA项目,是因为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经济持续增长。”从瑞士来到中国后,卡亚·斯坦普夫里(Katia Stampfli)进入香港科技大学攻读MBA学位,“我认为亚洲拥有更好的职业机会。”


  对在华长期居住的外籍人士而言,中国的飞速发展无疑提升了他们的信心,不过调查和准备是防止在MBA就业市场四处碰壁的关键所在。“寻找工作的时候,我发现文凭确实给我带来很多面试机会,”莫里斯透露,“不过坦白来说,文凭远不及普通话水平重要。”莫里斯把普通话必备水平定义为“能和当地人畅通无阻地交流,不会给公司造成任何额外负担”。


  尽管如此,中国公司仍在寻找具备国际管理经验的MBA人才。无论中国公司是希望开拓海外市场,还是广泛引进先进技术,拥有国际背景的MBA人才仍然极具价值。莫里斯补充道,和语言能力同等重要的,是“从前的管理经验是雇主最为看重的特质,特别是对外国人而言”。


  跨国公司或是大型中国公司并不是唯一的选择。中国鼓励自主创业,只要能找到中国合作者,外国人也可以很快开办他们的公司。商业机会很大程度取决于你的人脉关系,因此在中国攻读MBA期间获得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背景知识可以帮助你建立日后必需的人脉网络。


  对那些在华学习,并且努力消除文化隔阂的人来说,中国蕴涵着丰富机会,但是如果想要从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获益,外国人必须被迫变得更有创造力。就职于Kabam北京工作室的莫里斯说:“举例来说,英语外教变身本土营销公司高管、获得丰厚报酬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中国对具有国际视野的本土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同时跨国公司也需要更多深入了解中国市场的国际人才,由此我们可以预见中国MBA市场将会持续发展。”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教务长兼MBA学术主任白诗莉教授(Lydia J Price)说。


  在她看来,针对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MBA培训项目从本土化角度教授国际商业管理的需求只会随着中国经济地位提升而不断增加。她说:“获得了解中国经济和就业市场的机会,这是国际学生选择在中国学习的关键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光是从国外,我们很难切实了解中国和中国的经济状况。考虑到中国错综复杂和变化多端的环境,除非来中国亲身体验,建立丰富的人脉网络,通过拥有专业背景的同事来增进了解,否则你很难深入透彻地认识中国。”


  如QS行政总裁夸克奎瑞利所总结,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商学院日渐赢得全球雇主的认可,但是它们依然无法与北美和欧洲地区的传统商学院相媲美。“QS全球200强商学院报告同样基于雇主意见,北美和欧洲商学院的统治优势在这份MBA排行榜上一览无遗。该报告表明,MBA雇主认为西欧、美国和加拿大仍是具备专业知识背景的MBA毕业生的最佳培养地。”


  中国商业教育新“特区”


  当一位曾在美国某大学数学系读书和任教多年的华裔教授三年前决定举家迁回中国时,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中欧和长江”。这多少源于他的一位“体制内商学院”朋友对他说过的一番话:“相对于长江或中欧作为独立的法人单位,大学内的商学院只是个学校的二级单位,注册校友会民政部门都很难受理。”漫长的海外工作经历似乎令他在商业教育上信心十足,但同时对归国后的文化隔阂心存忧虑。“独立商学院就像是块试验田,课程上和西方几乎完全接轨,又能接中国的地气。”独立商学院或体制外商学院,这种特殊形态无疑为中国所独有—长江商学院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为其代表。相对于体制内的其他商学院,它们可以更大限度地利用和优化资源。换句话说,身在中国,它们就像是商业教育的“行政特区”。


  比西方商学院更懂中国,比体制内商学院更理解作为舶来品的商业教育,这是独立商学院真正的生存法则。和此前许多中国学生为获取MBA学位竞相留学海外相比,如今他们更愿意留在国内。中国社会瞬息万变,他们既要维持和中国商业社会的接触,又想接受和西方同等水平的教?育。


  诞生于1994年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是中国第一所中外合资(由上海市政府与欧盟合作成立)的独立商学院。8年之后,长江商学院在北京诞生,由李嘉诚基金会捐资创办。在本次“商业周刊/中文版-QS中国商学院排行榜”上,长江商学院并未上榜。QS行政总裁夸克奎瑞利指出:“长江未能在榜单中,是因为我们考虑了全球2000个雇主的意见,而非仅仅是中国雇主。中国的雇主对长江商学院非常熟悉和认可,因为它主要为国内市场服务,而中欧在我们调查的国际雇主中认可度更高。”


  这些独立商学院在中国发展迅速,声誉颇佳。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已经拥有了全球规模最大的EMBA项目,并且荣登本年度“商业周刊/中文版-QS中国商学院排行榜”榜首。“作为一所独立运作的商学院,中欧有点类似于中国的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或瑞士的IMD”,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约翰·奎尔奇对《商业周刊/中文版》表示,“我们在课程设置和教授方式上享有极大的灵活度”。在哈佛商学院和伦敦商学院两家最知名的商学院任职多年后,约翰·奎尔奇选择了到新兴市场工作。在他看来,亚洲经济体特别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复杂变化,显然是这个时代最不容错过的话题,“论及整个亚洲,真正令我感兴趣的地方不是新加坡或中国香港—而是中国内地,我要去的是‘野兽之腹’。”


  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一年一度的MBA招聘和雇主答谢酒会上,作为主人的约翰·奎尔奇一边反复打量着长长的邀请名单,一边和身旁的MBA主任李媛媛仔细沟通,生怕漏掉任何一位来宾。来宾大都是来自世界500强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或其他职位的高层管理者。当被问及美国商学院的学生近来因找不到工作,甚至发起了“占领华尔街”运动时,约翰·奎尔奇笑了笑说:“我不认为我们的学生找不到工作,在中国有大把的机会。”


  对独立商学院而言,知名院校内的“国际MBA项目”或将成为它们的有力竞争对手。在本年度“商业周刊/中文版-QS中国商学院排行榜”前十位的榜单上,这些知名院校的国际MBA项目占据了大部分位?置。


  设立在北大国际发展研究院下面的国际MBA项目今年在“商业周刊/中文版-QS中国商学院排行榜”中名列第三,由北大同美国26所商学院组成的国际教育联盟所共同创立,比利时知名院校弗拉瑞克(Vlerick)颁发学位,师资中八成来自于欧美。排名同样位于前列的清华国际MBA,优势则源于一个机构的存在—由朱基创立的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云集了多名知名全球商界领袖。它同时可以享用合作方斯隆商学院的大量案例。目前清华国际MBA项目中外国留学生的比例达到45%,是国内所有MBA项目中比例最高的一个。


  长江商学院的滕斌圣认为,选择进入“体制内商学院”的学生,大多怀有“院校情结”。“他们期待可以弥补大学时错过的遗憾,相对而言,独立商学院和中国商业社会更能直面接触,可以更好地构建本土的社会网络”。曾在多所体制内商学院和独立商学院分别就读过的一位企业家对此深有感触:“独立自然会带来好的师资,激发更自由的讨论。中欧几乎快成了自由主义的大本营了,吴敬琏、许小年(博客)(微博)都是针砭时弊的代表。相形之下,张维迎(博客)在北大、钱颖一在清华,都很孤独。”


  就读独立商学院价格不菲。长江商学院EMBA项目目前每人收费约10万美元,11月刚刚结束的中欧17周年庆典论坛上,中欧商学院教授许定波透露:“中欧的EMBA学费明年要涨到50多万(人民币)。”


  尽管作为独立商学院“双雄”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和长江商学院不无暗暗角力,甚至在学员中流传着相互揶揄的段子,但两者已表现出风格上的显著差异。一位几年前从长江商学院毕业的EMBA学员评价说,“长江有种江湖感,读懂了长江就认识了中国。中欧还是职业经理人主导的文化。”刚刚进入长江商学院MBA就读的新东方培训部的夏鹏认为在这里学习非常自如,“长江和新东方文化比较接近,都讲究学以致用。”新东方和长江还建立了长期的高管培训计划。


  “国际化”已成为这几年中国商界最时髦的词汇之一,这同样反映在两家独立商学院发展中。2011年9月,长江商学院位于伦敦市中心圣詹姆斯广场的欧洲业务代表处正式宣告成立,之前已经进入纽约和新加坡。这是目前首家在海外办学的中国商学院。滕斌圣说:“对中国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目前高端管理教育培训项目仅针对EMBA,希望有机会拓展到MBA中。”相对其他凯洛格、斯隆等顶级商学院,长江对海外学生的吸引力如何尚不得而知,但它在解读中国议题方面具有独特资源,不断传输这个世界最大的新兴经济体的鲜活案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此前也已在非洲加纳设立了EMBA项目。越来越多的国际学员也被吸引到中国。约翰·奎尔奇表示,“跨国公司这几年越来越多到中国寻找全球主管,中欧学生由此获得了更多机会。”


  来自香港的长江2011级MBA学生招政怡此前在普信资产管理公司工作,从事投资组合和数据分析,接触的很多客户来自内地。当她进入长江商学院就读MBA之后发现,班上很多同学都在之前的客户公司工作。“我发现从这些中层职员那,能了解到内地公司更丰富微妙的运作细节。商业本就实践性很强,长江的授课方式更实用。”她也在考虑学业完成之后,找机会留在内地工作,并希望薪水比读书之前上涨50%以上。


  对亚洲很多商学院而言,长久以来往往依赖于“访问学者”的模式维系日常运营,但中欧的奎尔奇正试图将越来越多的访问教授转化为全职教授,刚刚从董事长席位卸任的中国最大电脑公司联想集团的创始人柳传志,已成为中欧工商管理学院的客座导师。“我可不希望他仅仅是来做个演讲,”奎尔奇笑着说道,“他将会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校园之中。”

编辑:

(本文转载自MBA中国网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