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六周年巡礼:大学之功

MBAChina
2016-08-04 10:53 浏览量: 4470

MBAChina网讯】大学是社会的文明灯塔,也是民族的精神家园。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到“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千百年来,古圣先贤以及近代教育家们关于大学的思索,承载着中国人崇德明理的向往。从“传统高校”到“创新型大学”,现代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步伐,寄托着一个国家面向未来的决心、勇气和追求,镌刻着一大批钟情教育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薪火相传和不懈求索。




闽江学院新华都商学院建院六年来,一直以建设有中国内涵的世界一流商学院为己任,聚集了国内外一批有理想、有情怀、有胸怀的教育工作者,在探索商学教育以及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做出了艰辛而卓有成效的努力。


五月的福州已是浓浓夏意,位于市郊旗山脚下的闽江学院校园里树木葱茏,艳阳和小雨交织而至。身着学士服的同学们三五成群地在校园中驻足拍照。每年这个毕业时节,校园里都飘散着淡淡的离别与深情。大学四年,同学们完成了人生的转型与蜕变。


当我们走进荣获鲁班奖、气势恢弘的闽江学院新华都商学院大楼,就听到一个令人欢欣鼓舞的消息:今年毕业的99名金融会计系的2012级本科同学中,31%将赴国外和国内院校继续深造,其中有22人获得包括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康涅狄格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等国外院校的硕士录取通知书,9人收到武汉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国内院校的硕士入学通知书,其他毕业生均顺利就业。


如此高的国际国内院校研究生录取比例、且连续三年呈上升趋势,这在闽江学院是个奇特现象,显得弥足珍贵。新华都商学院是由福建省发树慈善基金会(原福建新华都慈善基金会)于2010年捐资建立,可谓是闽江学院里的“教育特区”。六年来,捐资人陈发树先生和一大批中外大学教育工作者们,怀着朴素而执着的大爱以及罕见的热忱,为这所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殚精竭虑,以至于经过短短六年,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教学研究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累累硕果。


接近三分之一毕业生被海外院校录取,就凭这一点,可以自豪地说,闽江学院新华都商学院本科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海外院校硕士的“后备培养营”。这些国际知名大学均为研究型大学,能被其录取,标志着新华都商学院毕业生在学术研究潜力上有着突出的国际竞争力,还可以推断出,他们身上一定聚集着国外院校所看重的其他人格素养和优秀禀赋。


怀着这样的好奇,记者走进闽江学院,走进新华都商学院大楼。“饮水思源,我深深感到新华都商学院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主要是得益于捐资人的善举、各级领导的支持以及创建者的激情。”闽江学院新华都商学院执行院长王贤斌教授,避而不谈自己作为筹建阶段新华都商学院的牵头人和六年发展历程中本科项目的总策划和总指挥的贡献,而是把今天这一切的成就都归功于他人,自己不接受采访,让我们多采访采访年轻的老师们。2010年年初,陈发树董事长有意向闽江学院捐资5亿元,时为闽江学院管理系系主任的他,接受闽江学院校领导的郑重委派,带领创院“五博士”,从调研策划开始,一步步描绘出新华都商学院未来的发展构想。随后的六年,也是他带领大家将本科发展的蓝图逐步变成了现实。


在短短的三四天里,我们在新华都商学院恢弘的大楼里穿梭,在教室、办公室、食堂,与能采访到的尽可能多的教职员工和同学们来了次亲密接触。



2010年6月15日,闽江学院新华都商学院成立。


案例教学,前沿研究——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和学术能力


“为了应对2009年以来快速上涨的房价,国务院在2010—2013年期间在不同地区颁布并实施了限购令,但2014年地方政府迫于财政压力逐渐解除了限购令。那么,限购令对中国股市带来哪些影响呢?”2016届金融学专业毕业生鄢润光同学走上讲台,开始了自己的毕业论文《限购令对中国股市的影响》的陈述。这是5月18日下午,闽江学院新华都商学院本科项目2016届会计金融系优秀毕业论文答辩现场的一个镜头。


端庄的职业正装、严控的答辩时间、精辟的专业陈述,少了几分焦灼和紧张,更多的是自信和坦然。这间平时自由开放的教室,成了毕业生们汇报四年学习成果、绽放个人风采的舞台。台下,坐着陪伴和指导他们四年成长的严格而又慈爱的三位评审老师,以及特地赶来观摩学习的新华都商学院本科项目大二、大三的学弟学妹们。


每位上台的同学训练有素地将答辩时间自行严格控制在10分钟以内。在三位答辩评审老师不时流露出的赞许表情中,鄢润光同学流畅地做完了自己的优秀毕业论文陈述。在答辩的最后,他特别提到:“感谢(王)阳照老师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对我的悉心指导。这篇论文也的确在我申请国外学校时起到很大的帮助,再次感谢阳照老师。”


本科毕业的鄢润光同学被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全球排名第11名)和凯斯西储大学录取,即将远赴美继续深造。他提及的“阳照老师”,就是来自台湾、毕业于台湾大学的年轻教师王阳照副教授。2013年7月,顶着两份博士学位(国际企业学研究所、财务金融学研究所)头衔的他,怀揣着对大陆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襄助之心及对自己在芝加哥大学访学期间得到大陆同胞无私帮助的回馈之心,和同为台大国际企业学研究所博士毕业的妻子蔡瑞容一起穿越海峡,双双加盟新华都商学院,在会计金融系担任副教授。


为了把深奥和枯燥的金融知识讲得生动、有滋味,他不惜牺牲大量休息时间,摒弃了照本宣科的简单方式,一开始就投入到案例教学法的实践中。他往往用讲故事的方法,将一个个金融热点事件的来龙去脉、背后深意、现实影响以及相互关联,为学生们条分缕析,让大家不光了解了晦涩的金融术语,更加深了对金融现象背后本质的深层次理解。在他看来,在课堂上对学生 “训练的不单是一种专业技能,更是一种思考能力”。他本人也收获学生粉丝们无数的赞叹和好评,让一些原本不喜欢金融的学生真真切切爱上了金融学。不少学生在低年级就开始渴望早日听到阳照老师的课,高年级的学生更是希望早日能跟着阳照老师做毕业论文。说起毕业论文辅导,他坦言,是按照研究生的标准在带本科学生。他和蔡瑞容老师,这对神仙眷侣,除了繁忙的教学工作以外,花了很多时间在对大陆金融实务的实证研究上。他们凭借着深厚的金融学学术素养,以及对大陆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热点的敏锐捕捉,指导学生投入到最新的金融实务的实证性研究上来,取得了丰硕成果,合作撰写高质量的英文论文,不少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成为同学们申请国外大学继续深造时的“独门秘笈”和有力“法宝”。


不仅是鄢润光同学,今年与去年前后两届分别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录取(全球排名第15名)的林翌(2012级)与游贯众(2011级)同学,在发表论文与申请学校方面均受益于王阳照老师的悉心指导。两位同学作为毕业生代表在两届毕业典礼致辞时,对给予他们英文论文指导的王阳照和蔡瑞容老师表示感谢,他们特别提到,“没有两位老师,就没有论文在国际期刊发表的殊荣”。


王阳照和蔡瑞容老师指导投稿全英文国际学术期刊论文的部分学生信息

附注说明:

* 表示通讯作者

** SSCI(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为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之简称。

*** EconLit (Economic Literature Index)为美国经济学会经济学文献索引之简称。

****以上参考2016年最新公布的“TIMES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


王阳照老师和蔡瑞容老师的确是金融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学霸级”拍档。如果说瑞容老师是最稳定发挥的学霸(台大国企学士第一名毕业,硕士跳级一年直升博士,后接台大博士后研究员);那么王阳照老师是最愿意挑战难题的学霸(于台大博士班期间不但同时攻读两个博士,同时于台湾最高研究机构“中央研究院”资讯科学所任职,且同时服兵役)。两人风格看似不同,却能相辅相成。在台湾论文四大奖项(金椽奖、崇越论文大赏、“科技部”论文奖、勇源论文奖)中,能荣获其中一项已难能可贵,两人联手不仅囊括四大奖项,并且加总共获奖6次。两位老师能充分融合各类金融知识、各式数学模型、20余种电脑编程技术(SQL Server, PHP, Visual C++, R, Matlab……)于学术研究上和专业教学中。他们擅长将稳扎稳打的基本功与对越级挑战的尝试进行完美交融,同时在课堂上能用最专业的术语与最通俗的语言,带领学生深入浅出、抽丝剥茧,领略金融之美和学习之乐。他们为“稳定”与“挑战”这两个看似冲突的交融做了最佳批注。


采访当天,王阳照老师(左五)与同学们在教室合影。


“相较于台湾自由自主的学习氛围,大陆学生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让我赞叹。”蔡瑞容老师负责教授的是高年级的专业课,“大三大四的学生面临出国、就业或考研的压力,但课堂上学生们都会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少有缺席旷课的情况。”下课后,她也时常被学生们团团包围,回答提问和彼此分享意见和看法。为了培养学生做学术研究必需具备的专业能力和敏锐度,她花费了许多心力来推进,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阳照老师与我和学生一起在SSCI及EconLit国际期刊上成功发表多篇英文论文,并主持多项省级科研课题。学生们通过科研经历,丰富了申请国外硕士的材料,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她特别提到,合作参与科研的学生,最终均被世界著名大学的硕士项目录取,比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澳洲悉尼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


在与学生教学相长的3年时光里,王阳照、蔡瑞容这两位来自台湾的青年老师与同学们结下了深情厚谊。他们珍惜分秒,醉心于教学科研,一心放在如何让学生有最大受益和较快成长,来福州三年居然没去市中心逛过街,一周七天常常都只睡三四个小时(学生反映说,老师好像是不用睡觉的,凌晨2点发微信会收到他们及时回复,凌晨5点发Email也能同样得到他们及时回复),顾不上吃饭……同学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怎么让这么好的老师节省时间同时又不饿肚子?他们就上网百度出各种粥的熬法,在宿舍里用电饭煲做实验,直到试制成功,才悄悄将粥送给两位恩师,表达学生的关切之情。而两位老师也用强大的学术带动力,指导这些勤奋刻苦、悟性极高的学生,攀上更高一级的学术殿堂。


同学们为王阳照老师过生日


“你会发现,我们的同学在英文写作和英语口语表达方面具有很大优势,这与学院侧重于在这一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培养息息相关。”新加入学院不久、参加指导本次论文答辩的会计学专业的林卉老师表示,在这次毕业论文答辩中,部分学生用英文完成论文写作,让她印象非常深刻。她谈到,这些能力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一方面是因为学院引入了一批有实力的海归老师,用中英文双语进行教学,指导学生撰写英文论文;另一方面,学生们也很积极努力,充分利用学院提供的各项资源优势,加强了自身能力的提升。


新华都商学院的本科教育施行的是25至45人的小班授课,采用的是案例教学等多种方法,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力求的是思想的碰撞以及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每个老师在上课时都会穿插着给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表达和演讲锻炼的机会,类似辩论赛、小组讨论的训练经常进行,培养同学们搜集资料、分工协作、展现自我的能力。



早年在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做过访问学者的会计金融系副主任张惠茹教授回忆道,大一时,有的同学站在台上做presentation时非常紧张。她就告诉同学们,“慢慢说,不要紧张,不要怕出丑、怕丢人,这四年就是让你来锻炼,就是给你机会来表达”。如今,当我们看到毕业答辩的讲台上一个个洒脱自如的身影,可以推断,四年间,他们一定是得到过老师们无数次的鼓励和指导,自己也是克服了无数次的难关,最终铁杵磨成针,宝剑露锋芒。


采访中,张惠茹教授还告诉我们,新生入学后都会安排学业生涯规划辅导和专业认知教育,告诉同学们如何规划好四年的大学生活,如何制定清晰的阶段性目标,不虚度,能坚持,能达到。比如,与一般院校不一样,新华都商学院进行创新,大一就要求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当然学院会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组织考前培训,最后成就了连续五年的95%通过率;大二要求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三年级就可以把重点放在商务英语、商务沟通方面,需要出国的同学此时就可以去准备英语托福、雅思考试。”


而对金融学专业郑毅副教授而言,除了对专业课的认真传授,她则更关乎学生胸襟和格局的建设,以及对学生心灵世界的影响和呵护。从新加坡国立大学经济系毕业获得博士学位的她,自2012年加盟新华都商学院以来,一直致力于协助学院推进人才培养创新和国际化,用自己多年在海外学习和研究中所获得的能力与视野,服务于这所新兴的商学院,她的专业素养和温煦风格以及充满诗意和哲理的表达方式,深受同学们喜爱,她自己本人今年也获得闽江学院优秀班主任称号。在她看来,除了专业知识,一个人的胸怀和视野同样重要。“我给学生上的第一堂课的主题通常是‘小地方,大世界’——我们现在是在一个小小的校园里读书,但你要认识到这不是你全部的世界。有一天,你会以更加自信但却平和的心态走出去。如果你走不出去,眼前就是你的世界;如果能走出去,世界就在你的眼前。”


2010年1月12日,福建新华都慈善基金会向闽江学院捐资五亿元创建新华都商学院。


双语教学,院校交流——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


“因为慈善,新华都商学院从无到有;因为爱心,贫困学子能实现梦想,无忧无虑在此学习。”2013年,被陈发树先生无私大爱和慈善捐赠感动的唐锦铨老师,作为闽江学院一名优秀教师正式调入新华都商学院, “总希望为这所充满爱心的商学院做点什么”,在此之前的几年中,获得国立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学位的他,以外系老师的身份,一直主动参与到刚刚建立的新华都商学院的招生宣传工作中。“记得学院创办初期第一次招生时,我们的展位在福州大学旁边,对于我们打出免学费的招生政策时,不少家长根本不相信,甚至表示强烈质疑。”


但是情况在几年间很快就有了一些初步转变,听说过新华都商学院的人开始多了起来。他清晰地记得,2013年6月的一天,他为招生走访福建三明二中时,刚说自己是新华都商学院的老师,在场的一位高三老师热情地回应道,“知道、知道,咱们邹老师的孩子就在这学院读书”。他们说的邹老师,是学院本科生邹舒洁同学的家长。2011年,邹舒洁以高分考入新华都商学院。给三明二中老师印象深刻的,不仅是学费全免和奖学金,更是商学院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成果,是院校对接和双语教学让学生具有国际化的眼光和更加开阔的视野。2015年7月,邹舒洁以优异成绩从学院毕业,并成功被香港浸会大学录取,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为此,在毕业典礼举办之际,邹舒洁的家长给新华都商学院领导和老师们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表达了赞誉和感恩。


“我想,是邹舒洁同学在新华都商学院取得的优异成绩,让她和她的家长成了我们义务的宣传员,替我们传播学院品牌,这才有了我们在三明二中的知名度。”唐锦铨老师深有感触地说:“新华都商学院为优秀的学子们开了一扇窗,让孩子们能够接受国际化色彩浓郁的教育,而不会受制于家庭经济因素的影响。陈发树先生的爱心为学子们提供了经济保障,让他们有机会去改变人生,成就人生的拐点。未来,我们出国深造的学生比例可能会越来越大。”


既然是以“创新”和“国际化”立院,新华都商学院就需要有和传统高校不一样的元素。在郑毅副教授看来,这个“不一样”就是——让“孩子们”拥有国际视野,适应国际化环境同时又深谙中国文化。她说:“如果没有这一点,那学生到新华都商学院,和到其他传统高校念书就没有了区别”。在她看来,国际化绝不是简单学习西方,双语教育也不仅是使用两种语言授课那么简单。“国际化是中国与世界的互动,而真正的双语教育是培养学生东西方双重思维能力。”她说,“整个经济管理学科起源在西方,最经典的经管类教材也是用英文写的,所以‘国际化’的第一步是引进西方经典,使用原汁原味的原版教材,让学生理解西方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但国际化并不应该止步于学习和理解西方经济理论,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年轻的一代肩负着让中国融入世界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双重使命,所以‘国际化’的第二步是要培养中国的年轻人运用西方经典理论去发现、理解和分析中国本土问题的能力,甚至鼓励学生们去挑战西方理论。”


这是一个宏伟的目标,而学院的双语教育就是要服务特定的“国际化”目标,让学生在同时使用两种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培养用东方和西方“两只眼睛”看世界的能力。基于这样的理念,不管是《经济学专题》还是《货币银行学》和《投资学》,她设计的课程都非常强调两种语言的自由切换和双向运用,强调能同时阅读英文和中文文献,强调西方知识背景与中国实践的结合。大一大二时,她为学生们开设的《会计学原理》这门课程使用的是英文教材。她认为,只有当学生克服了语言障碍后,才能慢慢同时具备东方和西方的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在未来走出校园时真正具有国际化的胸怀和视野。“这是我们既不同于传统高校以中文教学、也不同于国内有些院校全然以英文为导向的教育模式。”郑毅副教授如是说。


当然,双语课程的教学,从教材采购到课堂教授,林林总总,对各位老师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获得国际经营学博士学位的谭琨副教授在采访中告诉我们:“很多英文教材采购的速度比较慢,也比较贵,比如我教授的《公司治理》课程的英文原版教材就是这样。我们老师就会买几本教材回来,然后拿来复印再发给同学们。”而对刚走出高中校门迈进大学门槛的大多数同学来说,面对双语课堂,刚开始时他们也感到非常痛苦,发怵,甚至排斥——课本是英文原版的,所有的作业和考试也都是英文!


从一开始就负责新华都商学院课程体系设置的会计金融学系副主任张惠茹教授,对双语教学模式有着更多的理解和体会。“我们在大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第二学期开设《宏观经济学》《会计学原理》,都是采用英文经典原版教材,双语授课。同学们刚开始听课比较困难,我们老师就会鼓励他们不要放弃,坚持学习,以后都是可以自如应对的。期末考试,我们是全英文试卷,要求用英文答题。如果是问答题,英语实在无法表达,才允许以用中文来做答。我们的目的是,让他们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英语应用能力,只能这样一点点来做准备。”



2010年3月29日,闽江学院第三次校长办公会议决定:正式成立新华都商学院筹备工作小组:由管理系系主任王贤斌教授(左三)担任组长,并抽调学校优秀的五位教师(从左至右为:邱寿丰、陈念东、张慧茹、林萍、吴祥佑)(后被叫作创院“五博士”)组成,开展筹备工作。


张惠茹教授还回忆了作为创院 “五博士”之一,有幸参与新华都商学院从零开始筹备的过程。那是2010年新年刚过,她与林萍、邱寿丰、吴祥佑等四位博士,突然接到闽江学院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在王贤斌教授的领导下,参与新华都商学院的筹建,负责筹建方案撰写、课程体系设计等事务。此前,福建新华都慈善基金会刚宣布向闽江学院捐资 5亿元人民币,用于创建新华都商学院,由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费尔普斯担任院长。筹备小组成员白天由于教学任务在身,只能夜晚加班加点,赶写方案。


学院成立伊始就聘请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费尔普斯担任院长


“学院定下来做会计学和金融学专业后,我们就商定,培养方案肯定要与国际接轨,否则向国内学习就大同小异了。比如金融学专业,我们根据U.S. News & World Report(《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发布的美国大学本科金融专业排名前列的学校作为参照系,进行对标分析,找出我们应该参考的对象和发展的方向。” 经过一个个不眠之夜,学院课程体系被打磨出了雏形。


众所周知,国际上很多知名商学院是没有本科教育的,但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有本科教育。于是,筹建中的新华都商学院就向国际商学院中本科排名第一的沃顿商学院看齐,充分借鉴它的教育模式。从建院开始,就实施双语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改革,不光如此,还着力改变国内高校将金融学、会计学两个专业分设而导致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备的现象,形成通识基础课、商学院平台课、专业必修和选修课、实践训练类课程相衔接的会计金融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培养既懂会计又深入了解企业融资、投资、股票上市和企业并购等金融专业知识,富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国际化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了突出国际化特色,学生英语水平必须有更高要求。所以,除了必修的大学英语四级,我们补充了两学期《英语口语》课程,各一学期的《商务英语》和《商务沟通》。这样,学生们的交流能力就能提高。而且,英语能力是急不来的,只能耐下心来看他们慢慢成长。”张惠茹教授总结道。



外教课堂


在中国,会计学属于管理学科,而金融学则属于经济学科,为了实现新华都商学院特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即为中国企业培养既懂会计、又懂金融的创新性人才,在学院的课程设计中,会计学和金融学专业被打通了,形成了互相融合的一体化基础知识体系,这也是一个创新。在这点上,郑毅副教授为我们详细道来,“在行业里,我们发现一个公司里优秀的金融、融资人才往往需要兼备财务、会计知识;同样,对从事会计工作的人来说,职业要往上发展,一定不能只会做账,更需要理解公司财务背后的金融内涵,需要熟悉投资学、金融衍生品,了解公司上市会遇到哪些问题等。基于行业现状,我们把会计和金融两个专业方向进行了融合,让会计学学生选修金融方面的课程,同时也为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打好会计的基础,我们认为这样的整合将更有利于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例如《财务会计学》这门课,很多高校金融学专业不开,即使有,也最多只开一个学期,但我们金融专业学生不仅要学,而且要学两个学期;另一个方面我们金融学专业的一些课程,也开放给会计专业学生选修”。 大部分的专业课,老师们都在以双语模式在推进,这在其他传统高校基本上是做不到的。而新华都商学院的老师们却坚持做了下来,一做就是六年,而且还将继续坚持下去。


除了双语教学,学院推出的“3+1” 或者“3.5+0.5”的培养模式也是深受学生们喜爱。每届本科学生,都会安排半年或一年的时间到国内“985”高校或境外(含港澳台)知名高校委托培养,以便让他们接受著名高校的文化熏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从2010级到2012级前三届,同学们分别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台湾暨南国际大学交流学习。回来后,学生们变化非常大。郑毅副教授特别提到:“他们在学业上有提升,视野也有了拓宽。同学们去了台湾暨南国际大学进步明显,大陆与台湾虽同根同源,但同学们去了台湾暨南大学后还是受到了强烈的文化冲击。面对这种文化冲击,他们学会了从对方文化角度思考问题,改变自己惯有的一些看法。”


学生们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南开大学和台湾暨南国际大学进行交流学习


“这些方案坚持了六年之后,被证明是可行的,我们的成绩也体现在了我们学生在国外学校的认可度在不断提高。我们坚信,不管去哪里,着眼于未来,这一方案都是有益的。六年来,出国留学的学生越来越多,他们就像学院撒在海外的种子,很多同学也是受到去海外深造的高年级同学的带动,而树立了去海外院校深造的目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深信为学生提供国际化教育,我们走向国际的毕业生又将会在海外帮助新华都商学院提升知名度,这是一种共赢的局面。”郑毅副教授如是说。


导师领航,爱的传递——为学生插上飞翔的翅膀


教育的产品是学生,而学生也成为学校最亮丽的一张名片。新华都商学院在走过六年后,已成功为社会输送了三届本科应届毕业生。招生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获得飞速发展,逐步从单枪匹马的作战方式过渡到资源有效整合利用,如大力开展校企合作、举办招聘会,全方位出国辅导等。2014届毕业生中,14%考入国外FT排名前100强商学院;2015届毕业生中,21.56%考入硕士研究生,其中18名同学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等全球商科院校录取和奖学金,4名同学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院校继续深造。2016届毕业生中,31%将赴国外和国内院校继续深造,其中有22人获得包括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康涅狄格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等国外院校的录取通知书,9人获得武汉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国内院校的硕士入学通知书。本科毕业生均实现 100%就业。



在2016年本科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陈发树董事长代表福建省发树慈善基金会,向20名学生颁发每人20万元、共400万元人民币的出国留学基金。


“记得新华都商学院创立那年,我们还没有自己独立的办公楼和教学楼,形象地说我们只有‘一个行李箱和一个理想’。意发风发如那时的我们,也想象不到甚至说是不敢想象,六年后的今天,学院已经走上国际的舞台。”主抓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承担本科招生和就业工作的张志云副教授深情地称,自己很幸运成为“书写历史的人”。


“那时候的新华都商学院就是一本空白的书,而我们便是那第一批执笔书写历史的人”。他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最幸福的事莫过于看着自己培养的学生成长成材。而学生最幸福的事莫过于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可以说,这六年的探索与实践,兑现了老师们当年招生时对学生的郑重承诺。


2010年9月,参与筹建新华都商学院的创院“五博士”之一、曾在美国哥伦毕业大学进修访问的林萍教授迎来了第一届新生。后来,她一直称他们是“特别有眼光”的学生,他们怀揣着梦想,带着憧憬,也带着几分忐忑和将信将疑,选择了新华都商学院,开启了逐梦之路。林萍教授回忆说:“学院对他们异常重视,我既当授课教师,又当一个25人小班的班主任,于是这25个学生成为我们的宝贝,每个人的思想、生活和学习成为我日常关注的重点。我发现,学生的进步是非常显著的,与大师的接触开阔了他们眼界,双语案例教学提高了国际交流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美国南加州大学卢志扬教授开设的‘全球互动课堂’拓展了他们跨文化视野,南开大学的一年交流学习让他们成熟了不少,各种比赛提高了他们的能力。两年后,他们的梦想逐渐明晰,也有了明确的目标,或者考研、或者出国、或者就业,并付出大量的时间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四年后,美好而理想的结果让他们确信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像家长般呵护学生的老师,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达成的那一刻,满心欢喜,倍感欣慰,因为他们的身份不仅是老师,还是导师;不仅是论文指导导师,还是人生领航导师!


可以说,“导师制”是新华都商学院独具特色的教育亮点。从大三开始,每个老师都会成为七八名学生的“导师”,侧重于对学生职业规划、人生规划、专业课的指导。到了大四,老师们就成了学生的论文指导的导师,指导学生做毕业论文,甚至到最后的毕业面试环节,学生都会和自己的导师交流、寻求帮助,老师们会给他们一些关键性的提点。“这几年下来,感觉挺累挺艰辛,你需要不时地去引导和督促学生,需要操心。学生培养就像接力棒一样,你的这门课程教完,其他知识就需要另外的老师来传授。如果每个老师都尽心去做,像接力棒一样传递下去,学生在四年下来就会有很大的收获。”张惠茹教授如是说。


毕业前的面试模拟和就业指导讲座

四年的艰苦学习是同学们追逐梦想、放飞梦想、成就梦想的过程。在老师们的悉心引导下,同学们获得了全面成长。他们懂得了感恩、坚持、执着、不放弃;他们付出双倍于常人的努力进行双语课程的学习,也同时在全国各种大型比赛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他们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改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提高能力;更可贵的是,在繁忙的学习中,他们还热心于各种公益活动,学习捐资人陈发树董事长的公益善举,把爱的火炬接力下去。而这所有的一切,都凝聚了他们身后所有老师们的关心、支持和引导。


几乎每年,新华都商学院的学子都带来捷报,他们在国际、国内各类大赛上屡获殊荣,比如GMC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CIMA商业精英国际挑战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一类大赛,为年轻的学院赢得声誉。包括谭琨副教授在内的新华都商学院老师几乎都有带领同学参加比赛的经历,他说:“2013年,我指导并带领四名同学参加了CIMA2013 商业精英国际挑战赛,最后由于同学们的优异发挥,战胜了其他院校代表队,取得华南区亚军的好成绩。同学们优异的表现吸引了到场所有人的目光。这无意中也宣传和提升了学院的知名度,促进了学校的成长。”


学院学子摘得2013 CIMA商业精英国际挑战赛华南区亚军


学院拥有金融会计及管理类一流师资团队


“我们用了六年的日常工作去打磨自己的工作方式,用六年的打磨去完善具有学院特色的学生服务工作体系。我们经常会拷问自己,学生需要什么?”从一个学生“保姆”角色,到博采众家之长,成立自己独具特色的学生组织:从任务式地举办活动,到创造性地开展自己的商业文化节、公益志愿服务等……“我们在努力用一流的成果来证明一流的潜力。” 这是张志云副教授的感悟,也代表了所有本科老师的心声。


学院各位老师在帮助学生多方成长付出的心血也得到了学生们的赞誉。一直专注学生工作的刘伟松老师如邻家大哥般亲切,学生们都习惯性叫他“松哥”。在我们赶到他办公室时,看到桌上放着一张来自美国洛杉矶的刘炜同学寄来一张明信片;“松哥:见字如晤,来美学习已逾半载,还是最最怀念在本科时和您还有同学们一起的日子……”


海外飞鸿


2011年3月,刘伟松老师来到新华都商学院,担任学生辅导员,一直参与本科招生和就业工作。从军训到完成学业,到最终毕业,刘伟松老师和学工部刘茂、曾少青、施予恒等其他几位辅导员一直关心和陪伴着学生们成长。他说:“学生工作虽琐碎,却重要。六年来,我们搭建了一套卓越的素质教育体系,即秉承卓越素质教育理念,以‘励志修身、健康成才’主题教育为主线,围绕商科人才应具备的责任感、创新性、应用性、国际化四个素质特征,实施科技创新工程、素质拓展计划、跨文化能力提升工程、精品校园文化等活动,引导学子们生活在文化的沃土里,立足在精神的高地,成长在实践的舞台上。”


学院学子在滇藏骑行中开展社会实践


接受采访的同学代表和刘茂老师(中)


“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各方面都需要全情投入,用心对待学生,同学们是可以感受得到的。”刘伟松老师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学生求学时的感人事情。

2011级小雪(系化名)同学来自单亲家庭,大三时,她的妈妈突然得了重病需要做手术,手术费用对于这个不太富裕的家庭来说无异于一个天文数字。为此,小雪同学备受打击,情绪低落,原本立下出国志向的她,无奈将读书的事也抛在一边。有一天,上课老师发现她迟到,眼圈红红的,觉得可能有情况,于是课下找同学了解后才知道实情。为了帮助她,同学们在网上发起捐款倡议,短短两三天,就收到20多万元的爱心捐助。后来,小雪妈妈得到及时救护,自己也能专心读书了,现在已在澳洲莫纳什大学继续读研。


2012级金融学专业的徐剑华同学,在成为新华都商学院学生之前,已被哈尔滨工业大学英才学院录取,计算机专业本硕连读,是一名成绩非常优异的同学。因为喜欢“创新”和“自由”,他选择了行走在创新实践路上的新华都商学院。他将自己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接触到的“科尔沁草原治理”公益活动带到学院。这是一位叫万平的知青老师不惜以一辈子、一家之力去完成的一项公益事业,致力于草原沙化治理。在徐剑华同学的连接下,闽江学院“聆希公益协会”成立,包括林翌在内的很多同学都加入了该项帮助科尔沁草原沙化治理的活动,并且通过众筹方式募集到了一些资金,捐助给了万平老师。他满怀信心地告诉我们,“我和其他几位同学都商量好了,毕业以后,还要用自己的所学最大能力地去持续关注和帮助科尔沁草原沙化治理,关注生态环境治理。”


2013年暑期社会实践——聆希公益协会成员赴科尔沁草原开展公益活动


我们可喜地看到,爱的种子已在新华都商学院生根、发芽、抽枝。雨露滋润,禾苗成长。他们在这里获得了无私大爱的呵护,也正在学习和实践着将这份无远弗届的爱洒向远方。相信他们身上这份对于同胞的真实关切、对于环境的真实关切,一定会让他们的心灵更加柔软,让他们的世界更加宽广,让未来更能因自己的存在而给他人带来光亮……


由于时间所限,本次我们没有能采访到所有的老师和辅导员们,比如获得“闽江学院学生心目中好老师”称号的柯剑博士、获得福州市先进工作者的邱寿丰副教授以及深受师生爱戴的吴祥佑副教授、肖明芳副教授等。但我们知道,正是有了这批园丁的集体付出,新华都商学院的花园里才会开出如许多的灿烂花朵……


百年树人从今始,一花引来百花开!


新华都商学院本科项目师资一览


学院本科现有教师14人,教授3人,副教授11人,海外博士6人。台湾籍 3人。所有教师都具有博士文凭,具有海外求学或进修经历。


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费尔普斯博士担任新华都商学院院长及学科带头人。聘请北京大学教授何志毅、南开大学教授田利辉、厦门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林伯强、美国南加大教授卢志扬、北京大学教授王建国、复旦大学教授陈超、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陈春花等作为兼职教授。


本科项目除创院“五博士”张惠茹教授、林萍教授、邱寿丰副教授、吴祥佑副教授和唐锦铨副教授以外,先后引进台湾政治大学教授杜化宇和吴伟劭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郑毅,日本早稻田大学博士谭琨,台湾大学金融学博士王阳照、蔡瑞容,爱尔兰都柏林大学(UCD)金融学博士柯剑,厦门大学会计学博士肖明芳、林卉博士。


精彩推荐: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2017年MBA招生专题


全国各院校2017MBA提前面试时间汇总


2017年各大院校MBA学费统计(更新中)


欲了解更多商学院资讯请点击:http://www.mbachina.com/html/sxyxw/


友情提示:欢迎广大考生加入2017管理类联考备考专家群 453676273 ,2017年MBA备考精英群 546950070 ,2017管理类联考备考总群 239701642 。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MBAChina网微信公众号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