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光华吴联生:让MBA教育变得赏心悦目

MBAChina
2012-05-10 14:06 浏览量: 1294

  北大光华的MBA正在变得更加实在。她是国内第一个把面试放在了招生选拔最重要位置上的高校商学院大多数国际知名的商学院也确实是这么做的。吴联生说,光华的教育一贯重视国际化,但这个国际化一定是核心意义上的与国际接轨,而不单是引进更多的洋面孔或者是把学生送出去交流那样简单。


  他强调,2013年,光华MBA最重要的事,是把这项教育打造的更加“赏心悦目”。所谓赏心悦目,是指教育的过程更有针对性、更适合现代商业环境对企业家的要求,更注重人文精神。同时,考虑MBA教育的实际作用,继续强调面试的重要性和课程的精品化。


  “招生的标准,就是要看学员是否具备商业领袖的潜质。我们发掘、培养这样的人才,使他们真正成为商业社会和企业未来的希望”,吴联生说。显然,光华并没把MBA仅仅当作是一项学位教育,更深层次的思量在于人才之于中国商业的未来。

 

 

  记者:现在能透露最新的招生政策吗?2013年是否会有更进一步的改革?


  吴联生:我们在今年4月10日召开了一个发布会,是有关于MBA项目2013年的发展的。实际上,我们的改革是持续性的,并不会突然从一个样子变成另一个样子。事实上,从2011年5月开始,光华管理学院MBA的一系列变化留给外界比较深刻的印象,但从我的理解看,这实际上是误读,因为持续的这种改革一直是MBA项目的一个基本特点。不仅MBA项目,EMBA、EDP也都在持续不断的改革。


  举例来说,MBA项目从开始发展到现在,在教育、培养、招生各方面都作过调整:2000年的时候,光华在全国率先引入招生面试制,而且把业界的权威请过来做面试官。尽管我们可以让老师自己面试,但如果我们培养的人才是要跟业界紧密结合的话,他的综合素质就要远胜于考试成绩了,人才是最难挑的,考试考得不好并不代表今后成不了企业家。所以,我们需要业界的经验来帮助判断,通过沟通、交流,在招生环节发现一个人是否真正具有商业领袖的潜质。再比如,我们2002年就用GMAT、托福、雅思成绩作为国际学生入学要求;早在1999年,我们就成立了MBA职业服务中心,为同学毕业后提供就业帮助,这些都是光华独创的,现在则是所有商学院的“标准”。所以,从历史发展过程的角度看, MBA项目是一个持续的改革,而且会继续下去。比如,我们现在在做的国际合作项目、双学位国际留学,校企合作,这些培养措施都走在了MBA教育的前列。


  记者:如您所说,商学院的创新是很容易复制的,课程、招生政策、优惠政策甚至是招生目标人群,各商学院均有高度的重合,您认为北大光华的竞争优势在哪?


  吴联生:项目发展到现在,我们更加明确,北大的突出特点之一在于人文精神,MBA项目也是如此。现在我们人文的课程体现得很多,事实上早在2008年这一变化就已经开始体现。这些内容其他的商学院不会体现在MBA项目上,而我们却一直在推进——用人文精神贯穿北大的商学院教育。


  记者:从2012年的招生简章上,我们发现,面试环节似乎变得更为重要了?


  吴联生:我们2012年起全部采用了全年申请,提前面试,联考底线的招生办法——原来MBA招生,跟传统的硕士生招生方式一样,先笔试,考得好的然后进入到面试环节,然后再根据两项的表现综合择优——这是一种考试的机制,实际上是以考试论英雄的,笔试成绩高才有资格来,而且这个分数还可能带入第二轮甚至影响面试时的判断,基本到了面试环节,人不傻不呆就可以了。我前面讲到,考试跟做企业、发展商业完全两回事,你看很多优秀的企业家,并没有具备很高的学历,当然这些人如果能够再学习,发展得更好也有可能。


  我们要找到那些能够成长为商业领袖的人,不是会考试的人。招生确实需要有基本的素质,但是更多的东西,不是从考试中就能得到的。所以我们现在招生全部先面试后考试,当然,还是有些基本的筛选条件,首先来面试,拿到“准录取”资格的人可以参加全国的考试,只要过了国家要求的分数线,就可以入学了——这样已经把这种考试的影响因素降到最低。


  这种机制,其他的学校都没有这么做,可能是出于对招生名额的考虑,但我们考虑,招生数量不是根本目标,找到合适的人才是,我们的原则是宁缺毋滥。MBA的招生机制只有变成挑选人才的机制,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商业领袖。


  第二,MBA需要有三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但这个工作经验也需要思辨、需要重新去思考:考生这三年过得怎么样?有收获吗?是否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如果这三年是想着怎么把领导给拍好,把茶给倒好??那真正用于事业发展的心思,就没有那么多,因为毕竟先要在单位站住脚,才能进一步发展,实际上这样的三年效用就没有那么大;另一种同学,在学校里就有创业经验,已经在企业中做了很多实习,已经发现了自己在商业运作过程中有什么不足??这样的人为什么非要等到三年后再入学呢?他现在已经有问题,就可以通过课程马上去解决了。还有马上要推出的“3+2”模式,针对即将毕业的本科生,他们需要通过一个检验,看看是否具备商业领袖的潜质,通过的人获得一个offer,这些人三年以后入读MBA不用面试,直接参加全国统考就可以,这相当于一个提早的准录取,可以让这些人才安安心心用三年去发觉问题、找问题,知道将来读书该怎么办,未来发展的路在哪里。对于优秀的同学,我们还会有奖学金支持计划。实际上这些并不是创举,著名的国际商学院都有一小部分的名额是这样做的,我们想要在一定的范围内做个试点,做得好可以全国推广,不好的话由北大光华来承担成本。我们非常愿意为中国MBA改革事业作贡献。我认为,要给优秀的年轻人提供机会,有些人成才早、有些成才晚,不必要一刀把他们切下去,要在目前的框架下,灵活、人性地作出一些有益的调整


  记者:既然面试占了这么重要的比重,会否因为主观印象决定考生命运?


  吴联生:以面试为核心确实会带进主观的因素,怎么样能够做到公开公正公平?这个问题真的很重要。去年,《光明日报》连续几期都在登MBA招生市场混乱,可见这类问题的严重。事实是,再没有比北大光华MBA招生过程更加公正的了。我虽然不敢保证我们的招生机制能够把所有的具有未来商界领袖潜质的人都找出来,但是却可以保证这个过程的绝对公平公开公正,如果过程可以做到这一点,那相信结果应该是可以接受的:


  首先是申请人在网络上面填写申请资料,同时寄送一个纸版的材料,我们会请两个专家来读材料,其中一个是光华的老师,一个是业界的朋友,他们独立的打出一个分数,根据这个分数,淘汰掉一部分明显不合适的申请者。打分会参考学习的背景、工作的经历、对于管理的理解??通过这个过程筛选出一部分申请人进入面试。面试时,每一个人要进两个考场,考查的重点不一样,一个考查的是基本的理念,另一个是对具体实务的考查,包括性格测试将来都可能纳入观察。每一个考场由三个评委构成,一个光华的老师,一个校友和一个业界的朋友,评委中至少两个有实务经验,以保证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申请人。进哪个考场是现场抽签决定的,不仅申请者如此,面试评委也如此,事前谁都不知道,这就保证了人为因素的干预。同学准备进入面试之前,一组10个人抽签,进入哪个小组、抽哪个面试官都是完全随机的。之后,六个专家都打出自己的分数来,就根据这个分数来确定谁能得到offer,从这个角度来说,谁都没有控制结果的能力。


  记者:那由谁做最后的综合评分?


  吴联生:系统。有两个工作人员把面试官做的东西录到系统里,一个人录了以后,另外一个人进行核查,核查完了以后,再排序,然后在网络上公布录取分数,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的分数是多少,不相信还可以来查底稿。之所以这么严格,就是为了招到最好的人才。因为学生招得好,我们项目才能发展得好,有了好苗子再加上培养,这个项目才能做得好。


  这些人才能否走出去、能否真正适应未来商业社会的竞争,才是这个项目教育的重点。MBA人才的培养上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吴联生:教育的目标和内涵本来就是不断变化的。我们的培养思路方面,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也会有很大的变化。比如改革开放刚开始,外资企业实力雄厚,只要带有“国际”两个字都特值钱,那是因为对外界不了解;现在,同学的英文都很好,见识都很广,很多人有在国外学习、工作的经历,所以提国际两个字,已经太简单了,原来所说的国际MBA,已经失去了本来的意义。我们在新的培养方案当中,会明确区分出两种国际化:一种针对中国学生,实际上就是原来的国际化——在中国的土壤上成长起来的同学,对于中国的文化、背景、制度比较了解,更应该掌握的是国际的先进的经验,对此的借鉴将来会为中国企业的发展和国际化提供帮助,所以我们对所有同学的英文要求会很高,课程里也要讲国际经验,我们的老师,60%~70%是从海外回来的,也有一些在国际公司中积累了多年的经验,兼有学术和实务的优势,还有来自外国的老师,这些就保证了中国学生的国际化;另一个国际化是面对留学生的,留学生第一要学好中文,第二是要学中国的东西,所以这个国际化是包含了中国元素的国际化,要学习中国管理精神,北大光华是最好的。我们考虑到,这两种国际化教育的思路,可能会减少本土学生和留学生的交流机会,因此将来还会做一个工作,把国际学生和国内学生做一个牵手的工作,打散做成不同的组,一起做案例、一起去给企业解决问题、一起完成报告。


  记者:课程方面的变化呢?


  吴联生:精品化。原来的课程是谁上课、讲什么由系里报,但现在不行了,既然要提高培养质量,最最核心的环节就是课程。我们的老师都是很优秀的,关键在于要不要动脑筋:现在 MBA 课程有一个基本的大纲,教育部、MBA教学指导委员会、学院都有相关的指导和规定,如何培养一个MBA的同学,该上什么课程都有迹可循。必修课肯定是安排最好的老师去,选修课则由市场来检验。怎么来检验呢?我们目前规定是下线50人才能开课——这个课要很受欢迎才能留得下来,如果达不到50人的标准,要么换老师上来,要么到外面去请合适的人讲。还有,要做到精品化,如果一个老师的课,在所有项目当中排名后5%,就不能开这门课,这些老师需要去学习排名靠前的老师的课,然后重新回来开课,如果还是排名后5%,就永远没有资格开这门课了。所以老师的压力是非常大的。现在学院对于


  老师要求很高,目的就是要提高课程的质量,把它做成精品,按照蔡院长的话说,就是希望每一门课拿出来都是精品。还有一个变化,是学制方面会更加灵活化,更加符合同学们的需求。原来的P(part-time)班3年,F(full-time)班2年,往往一个同学报考MBA,从准备报考到毕业,一般会有4~5年的时间,这期间环境改变太大了,牵扯精力也太多。从国际的角度来看,著名的大学也都是把学制缩短,比如美国很多学校都极力在推1年的项目。这并不是说别人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而是吸取经验,此外,这样也会给非北京的、有志于要到北大光华来、要在商业发展方面能有所提升的同学更多的机会。各校目前都是part-time的生源占绝大部分。我们原来的体制是晚上和周末上课,这么一来,光华的MBA就变做了北京的MBA,但是这个跟北大的品牌以及北大光华所肩负的这种社会责任不相符合的。所以,我们要把这个改过来,改成跟EMBA一样,全部是模块制上课,时间安排会更加灵活,可以把不同的课组合在一起做一个模块,比如说这一天上会计学,第二天上市场营销,下一个星期又是会计学市场营销,这样做组合,不至于匆忙,同时又留时间给同学们消化案例,还能够保证充足的学习时间。这么一来的话,至少高铁两小时范围之内的这些大城市的同学都可以来。


  记者:人性化在2013年的招生中将更进一步体现?


  吴联生:我们希望给同学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学习环境。P班变做2年,而且是模块制。F班仍是2年,第一年全日制,第二年全部都是选修课,跟P班一样采取模块制,与P班同学整合在一起,这样不同背景的同学之间可以沟通交流。我们的目的是创造好的环境,不然把人累死了,效果又不好,我希望把这项教育做得更加赏心悦目一些。


  记者:这个结果听着非常棒了,终于让MBA不那么刻板和应试化了。


  吴联生:我们要把其中的关系理顺。以前,我们管理的难度大,同学的抱怨也大,我曾经问过一个同学排课到底怎么排好?他说想要周末排,与学费的多少没有太大关系,学生要的是能够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来上课。而且,学校还可以为有潜力的同学提供奖学金来平衡学费的上浮。对于学校来说,我要的不是你的现在,而是要你的将来。北大有今天的成绩,不就是因为北大始终与中国的命运联在一起吗?如同光华MBA的16字教育特色一般——人文精神、国际视野、创新创业、整合实践——如此风格已贯彻在整个项目中,培养为社会作贡献,肩负起发展社会责任的人才,才是北大一直以来的历史光荣传统。一个人赚了钱、把事业做大以后,要把它用到对社会作贡献中而不是满足个人欲望,一定要有人文关怀。知识的学习可能不是一定北大不可,但是企业家精神北大一定能给你最好的培养。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