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山大学校长 高松:筑牢立德树人根本 面向国家战略关键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2022-11-08 19:35 浏览量: 5130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山大学校长 高松

◇“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山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到校合同金额、进账金额均超过“十三五”总和,其中,超五成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

◇“预聘-长聘”制度的核心理念是,吸引和支持有学术潜力的青年学者,让他们专注发展新的学科与研究领域和方向,塑造学科与院系的未来

中山大学师生乘坐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出海,进行物理海洋观测(2020年12月摄)中山大学供图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孙中山先生1924年手创中山大学前身国立广东大学,亲笔题写校训,强调学生要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中山大学已发展成为拥有“三校区五校园”、文理医工农艺综合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在2017年和2022年两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名单中,中山大学均有11个学科入选。学校在办专业中,100%入选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10个专业入选强基计划,11个学科专业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总数位居全国第四。作为扎根粤港澳大湾区的知名高校,如何在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在人才培养、服务国家战略中贡献“中大力量”,《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

中山大学校园(2020年9月5日摄)中山大学供图

培养学生引领未来的能力

《瞭望》: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聚焦主业,中山大学的人才培养思路是什么?

高松:“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如果把大学比作工厂,那么大学的“产品”就是人才。中山大学这样的学校,要为党和国家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呢?这是我和同事们在积极思考探索的问题。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其实有非常明确的答案,那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对未来世界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培养堪当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让学生具备引领未来的能力。

教育是用今天已有的知识培养明天的人,用已知的技术培养要解决未来未知问题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超越现实限制。首先要培养学生具备强大的自我学习能力。未来的不确定性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其次要培养学生具备强大的思想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未来要不断发现新问题,实现新突破,产生新创造,必须在不断思考、探索和质疑过程中完成。最后要培养学生在真实世界里采取有效行动,知行合一。学习和思考固然重要,可最终改变世界还要靠实践与行动。

关键是,要让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三者相乘产生创造力,这是我们期望学生具备的核心能力,这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引领未来。

沿着这样的人才培养思路,借鉴国内外高校的实践,我们在今年的学校春季工作会议上提出,“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十六字人才培养理念,聚焦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以学生的成长为中心,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激发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扎扎实实加快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党和国家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和能够引领未来的人才。

营造争做“大先生”的事业氛围

《瞭望》:建设一流大学关键在人才培养,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中山大学在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上有什么计划?

高松:“师者,人之模范也。”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这对教师队伍能力和水平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大学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我们将继续完善教师人事制度,优化校内管理和环境,激发教职员工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让不同系列的教职员工都有明确的发展通道。按照“适度规模、优化结构、注重质量、追求卓越”的基本原则,努力实现“近者悦、远者来”,让中山大学成为有志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各类人才心之向往的地方。

在前期发展基础上,我们将继续努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从四方面探索和优化引育人才环境,营造争做“大先生”的事业氛围。

第一,继续将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摆在第一位,通过健全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人才引进和管理流程,进一步优化人才成长生态环境。

第二,建立教师分系列聘任体系,为不同系列教师提供有预期的职业发展路径。

第三,完善教师评价改革,突出质量导向,坚持分类评价和代表性成果评价,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上好每节课、关爱每个学生。

第四,深化教师聘用机制改革,推动建立与国际接轨并符合中山大学实际的教研系列预聘-长聘制度,并做好与之前制度政策的衔接,同时处理好和其他系列教师的关系,健全学院学术分委员会,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引进方面的作用。

“预聘-长聘”制度的核心理念是,吸引和支持有学术潜力的青年学者,让他们专注发展新的学科与研究领域和方向,塑造学科与院系的未来。因此,要给预聘的青年学者创造充分和良好的学术发展条件,包括为他们提供科研启动经费与实验室空间,赋予他们招收培养研究生的资格等。

下一步,我们将考虑采用教师集群招聘、设立冠名基金、冠名讲席教授、冠名特聘教授、冠名青年学者等形式,吸引卓越人才。

推动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瞭望》:今年中山大学春季工作会议上提出“稳步扎实推进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工作目标,背景是什么?主要着力点有哪些?

高松:近年来,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中山大学“双一流”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上不断取得进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整体实力稳居国内高校前列,若干指标进入国内高校第一方阵,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条件保障等各项工作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全面开创了学校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为新时期新阶段学校开启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2022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结果显示,中山大学居中国内地高校第7名、全球第79名,较2021年全球排名前进10名。大学排名不尽完全科学,但一定程度和某些侧面反映学校某些方面的发展态势和速度。

未来,我们将把握住机遇,立足大湾区,守正创新,稳步扎实推进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我理解,所谓“高质量”,就是要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能够引领未来的人才;所谓“内涵式”,就是要提升大学的内部治理能力,培育大学的优良文化,提高大学的育人能力等。

我们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完善大类培养与专业培养,在专业教育中融入通识教育;我们探索推行学部制,健全跨校区的学术治理体系,激发院系活力,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我们还开展教师聘任制度改革,激发教师活力,让他们聚焦学术,回归育人使命。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探索,稳步扎实地推进学校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矢志担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瞭望》:如何看待新时代高校作为战略科技力量的角色和作用?中山大学在这方面有哪些探索和举措?

高松: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明确指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回顾世界科技史同样会发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基石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一直是中山大学的使命担当,也是贯穿学校办学始终、融入师生血液的追求。要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就要回到根本,面向关键。根本就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关键就是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前沿科学和未来技术。

中山大学目前正在加强学科专业调整和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夯实育人和创新基础,推动深海、深地、深空、深蓝、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专业集群建设。

近年来,学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服务国家需求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在海洋科考、空间引力波探测、肿瘤科学、光电材料、地震预测、气象水文等领域已取得系列重大科研突破。

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大力推进新型智库建设,提升服务国家决策咨询能力。比如,发挥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学缘优势,做大做强粤港澳发展研究院,为党和国家治理港澳贡献智慧和力量。

《瞭望》:作为扎根粤港澳大湾区的知名高校,中山大学如何进一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高松:中山大学毗邻南海,地处改革开放前沿,面对海洋强国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深圳“双区”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机遇,主动参与、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责无旁贷。

在科技服务方面,近年来,学校响应国家号召,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在管理运行机制设计、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专业化服务能力提升、转化渠道畅通等方面开展一系列工作,让更多科技成果落地大湾区,服务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仅今年以来,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就达到5600余万元,转化专利116件,转化数量质量稳步增长。

“十四五”开局之年,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到校合同金额、进账金额均超过“十三五”总和,其中超五成成果转化落地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

例如,计算机学院黄凯教授和中山眼科中心林浩添教授联手的眼科手术机器人项目、生命科学学院苏薇薇教授团队的柚皮苷药物项目、孟跃中教授团队的二氧化碳人工合成可降解塑料项目等,都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中大智慧”。

在人才培养方面,近年来,每年的毕业生平均一半以上留在大湾区就业,最近3年,每年毕业生超过70%选择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他们大多进入医疗、公共卫生、人工智能、先进制造、核能等与国民经济和人民福祉高度相关的行业或领域。

2016年我们与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共同发起粤港澳高校联盟,汇聚三地高校优质教研资源,深化三地高校教育交流合作。未来,我们将继续发挥联盟的平台作用,加强三地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信息互通、人员互访和网络互联,携手合作为国家培育时代新人,为推动香港和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作出贡献。

“振兴中华、永志勿忘”

《瞭望》:在你心中,中山大学是一所怎样的大学?

高松:中山大学自建校起,就是一所有着爱国奋斗精神、深厚学术传统、卓越品格追求的大学。创办之初,学校就提出走“中国化”道路。

基于这一思路,学校开办之初就摒弃当时的重文轻实倾向,不仅创办文科、法科,还创办理科、农科、工科、医科等。在培养方式上,既重视读书,也重视实验、观察、科考、田野工作、社会调查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教育部和广东省持续不断的大力支持下,中山大学走上了发展快车道。尤其是珠海校区的升级蝶变、深圳校区的拔地而起,让中山大学逐渐形成“三校区五校园”的办学格局和文理医工农艺综合发展的学科布局。

如今,中山大学作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特点更加凸显。除了传统优势学科文、理、医之外,近年来,学校还大力发展新工科,在承担国家和区域重大项目中不断提高科研攻关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本科毕业生升学率已超过70%。

《瞭望》:再有两年,中山大学将迎来百年华诞,你对百年校庆有何设想?

高松:历史不光是记忆,更是无形的财富。一百年,是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的重要契机。

我们组织了“百年校庆”校史专项,希望讲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里的“中大一百年”,讲好国际高等教育发展参照下的“中大一百年”,从中总结凝练学校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和规律,传承扎根中国大地治学办校的精神品格,激励今天和明天的中大人继续“振兴中华、永志勿忘”。

校庆不光是在校师生的节庆,更是全世界中山大学校友青春之歌的回放。期间肯定会有很多学术、文艺、展览、实践、纪念等各式各样的活动,希望百年校庆的相聚为每一个中大人积蓄向前的精神力量,为中山大学奋进新征程积累更加蓬勃的动力。

下一个百年,希望中山大学能为党和国家培养出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优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来源:《瞭望》

责任编辑:罗萍

初审:陈融融

审核:张毅芳

审核发布:谢曼华

编辑:刘蕊

(本文转载自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