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校长汪明义:培养民族复兴大任的担当者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6-28 10:34 浏览量: 3022

MBAChina网讯】编者按:近日,校长汪明义在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和四川省党的建设研究会主办的《党课》杂志发表《培养民族复兴大任的担当者》一文,文章刊于杂志2019年第6期,现将全文转载于后。

培养民族复兴大任的担当者 汪明义

党的十九大以来,四川师范大学从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视野的角度,结合学校师范教育的厚重历史和传统,做出了“胸怀愿景、牢记使命,建设高水平师范大学”的战略规划,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之道的内涵,即“坚持党委领导,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培养社会主义社会有责任感的公民和人类进步事业的积极参与者,传承创新中华文明”,以此来推进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创新实践。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对构建省委提出的“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立德树人关系到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统筹大中小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设置适合不同学习阶段思维特征的课程体系,从小到大,一以贯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建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核心要素。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就要按照总书记提出的“坚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个方面的要求,在政治素养、学科素养、教育素养和国际素养方面不断提升自身,赢得学生信任,从而引导学生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一是政治素养。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还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才能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二是学科素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具备学科素养,要在充分了解青少年接受知识规律性的基础上,通过一套合理的制度化教育实践活动,为学生奠定完整的学科基础。三是教育素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有深刻的学科知识,还要有良好的教育素养,能把握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接受知识的规律性,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增强他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意志力。四是国际素养。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要赢得学生的认可,就必须要在课堂上做到旁征博引、身体力行,要让学生通过历史的、现实的,特别是通过国际比较的视野,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做一名共产主义事业的奋斗者、创新者、思想者。

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改革创新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宗旨的不竭动力。一是不断创新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理念。坚守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八个相统一”,即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二是不断改革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在坚持政治性和导向性的基础上,转变以往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学习资源、学习效果、学习方式为中心,以培养学生思维方式、丰富学生情感、锻炼学生意志力为目的的新型教学模式,在互动中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品质。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依靠课堂,还需要不断拓展阵地,将其推广到学校的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当中。通过学科教育、校园文化、互联网+思政教育等形式,特别是通过“十个一”的养成教育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相结合,探索出独具特色的四川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培养“四有好老师”的“核心课程”、成为培养坚守社会主义大学之道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金课”。

(作者系四川师范大学校长)

讲座信息

讲座题目:视频课程的教与学讲座时间:2019-06-28 08:20:00讲座地点:成龙校区第一实验楼西204室主办单位:计算机科学学院主讲人 :杨九民主讲人简介:杨九民,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中师范大学国家级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1991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留校任教,1999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获教育学硕士学位,2014年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获得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方向在职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设计、教师教育、在线学习。社会兼职有:2018-2022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方法创新指导委员会秘书长;2018-2022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MOOC联盟理事会副秘书长;南国农信息化教育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委员。先后主讲《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技术理论发展研究》、《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信息化教学设计》等课程。分别在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Computers Education、《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等期刊杂志发表教学、科研论文30多篇;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教材、学术著作共计11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教育部及湖北省各类课题数十项。现任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Computers Education、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ternational、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电化教育研究》、《开放教育研究》杂志审稿

编辑:

(本文转载自四川师范大学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