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汇丰MBA:好学重要?择师更重要!(上篇)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
2018-04-17 00:00 浏览量: 3878

MBAChina网讯】一个人学习既需要老师,也需要导师。老师是你向他学习的那个人,导师是他指导你学习的那个人。比如,你可以学孔子,学王阳明,学德鲁克,他们是你的老师。但是你需要有人告诉你学得怎么样,该怎么学下去,这就是导师。老师在高处,在远方,在心中,而导师在身旁,在耳边。最好的学习,当然是既有老师,又有导师。最差的学习,当然是两者都没有。

我选择老师有三个标准。第一个是“鹅卵石人格”,指的是既要自信,又要谦卑。马奇就是这种人格的代表。马奇说:“我知道我只是沙滩上的一颗小鹅卵石,但是我是一颗非常坚硬的鹅卵石——就是这样一种感觉。”[1]大师们一般都很自信,所以这里更需要强调的是谦卑:知道自己提供的只是参考答案,只是对模糊、复杂的现实世界的一种猜测。

我选择老师的第二个标准是“π形知识”。有人提倡T形知识结构,即对某个领域有很深的钻研,又有广泛的涉猎。我认为,只掌握一个领域是不够的,至少应该对两个不是密切相关的领域有深入研究。也就是说,如果你只是战略专家,那你很可能没有真正掌握战略。同理,如果你只是营销专家,我也不觉得你真正了解营销的精华。如果你只是管理专家,那么你并不真正懂得管理。

德鲁克说:管理是一种过去传统上称为博雅的艺术,之所以称其为“博雅”,是因为它涉及知识的基本原理,涉及自我认知、智慧和领导力;之所以称其为“艺术”,是因为管理涉及实践和应用。管理者会运用所有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真知灼见,包括心理学、哲学、经济学、历史学、自然科学和伦理学。[2]

π形知识结构对于经理人来说也是重要的。一些企业在培养经理人时有轮岗的做法,给他们一个新的工作岗位,在负责的职能、业务或者区域等方面跟现有岗位不同。轮岗的真正目的是让经理人接触一个观察事物的新的角度,学习一种新的思考方式。而且,创新往往是旧的要素的新的组合。同时掌握两个领域,让你有可能在这两个领域之间建立出人意料的关系,产生创新的想法。

我选择老师的第三个标准是“3/3/3感受”。好的老师应该给我这样的感受:他有1/3的思想让我拍案叫绝,有1/3我似懂非懂,还有1/3我完全不懂。标准三跟标准二有些关系,既然符合标准二的老师既博大又精深,肯定有许多东西是你一时难以理解的。但是,这个老师必须要有一部分让你拍案叫绝,唤起你的共鸣,你才愿意投身其门下,才对剩下的不懂的部分充满期待。1/3这个数字是可以变的,也可能是1/2让你拍案叫绝,1/3让你似懂非懂,还有1/6让你完全不懂。一个老师,如果百分之百都让你拍案叫绝,其实学习价值不是那么大。这个道理,你稍微想一下就能明白。

[1]刘澜领导力的第一本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188

[2]钱门卓有成效的领导者[M].京华出版社,2005:124

(本文转载自刘澜每日一讲领导力,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010-53572272)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