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业大学:珞珈稼穑

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18-10-27 10:53 浏览量: 3134

MBAChina网讯】巍巍学府,栉风沐雨;薪火相传, 弦歌不辍。来读华农,带你走进华中农业大学的“前世今生”。今天我们讲述的是华中农业大学与武汉大学之间一段悠久的历史。

武昌东湖之滨有一座珞珈山,珞珈山麓有一所大学,这就是武汉大学。珞珈山与狮子山间有一条珞狮路连接,直线距离不过10千米。今天,华中农业大学有不少学生在双休日会搭乘591路公交车去武汉大学修第二学位,而武汉大学也有不少学生来狮子山下的实验室做实验。

其实,真正连接这两所大学的并不是车水马龙、堵塞不堪的珞狮路,而是一段久远的历史、一条相通的学脉。

1932年,正当湖北省教育厅为延续张之洞所开高等农业教育先河而纠结不清的时候,武汉大学从东厂口迁入东湖边的珞珈山。校长王星拱为实现“文法理工农医”六大学科门类的布局,建立中国的全科大学,早早即考虑设立农学院,并开始着手建设实验棉场和森林苗圃。1933年9月,武大农学院筹备处成立,当月23日校务会通过“农学院筹备处组织大纲”,王星拱任筹备处主任,耶鲁大学森林学硕士叶雅各教授任副主任。

1934年初,筹备处已有教职工10余人。这一年,办公室、农具室、温室、种子室等10栋房屋相继落成,并采购了农机农具、显微镜等仪器,添置图书500余册和中外文杂志30余种。农林试验场建设进展也很顺利,接管了徐家棚棉场和校内的农场、林场,并开建畜牧场,购置牛马猪及本地家禽饲养,由涂治教授任场长。一年后,筹备处又在东湖边的磨山购得山地3 000多亩,准备建设一个相对完整的试验林场。

叶雅各决定先办一个*的农业简易班来为正式开设农学院试水。1935年秋天,农业简易班在徐家棚棉场开学,来自各地农村的23名中学毕业生在此接受了一年的农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开设了国文、植物,畜牧、棉作等10多门课程。

这个班名之曰“简易班”,毕业典礼却十分隆重,校长王星拱亲临祝贺。在简易班毕业生名录上,时任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的孙中山之子孙科欣然挥毫写下“务本图强”四个大字。于佑任、王世杰等社会名流和知名教授也各有题词,鼓励学生用所学改造农村,服务社会。

简易班赢得广泛赞誉,1936年秋,武汉大学农学院顺理成章宣告成立。叶雅各任院长,日后成为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院士的作物育种学家李先闻教授任农艺系主任。农学院有教职员20余人,其中教授6人。助教队伍中,有后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李竞雄等人。首届招收学生15人,第二届招生40多人,这其中有来自安徽的21岁的谢成章。

如果不是波诡云谲的局势,颇有起色的武大农学院应该会给后世更多的惊喜。1937年初,农学院校舍破土动工,同时代管了占地3万亩的平汉路林场,林学家李相符负责林场工作,并编辑出版了学术刊物《平汉农林》。在河南许昌、郾城一带,李先闻主持设计的农场也有进展。

但历史没有“如果”。1937年,日本图谋灭亡中国,刚刚起步的武大农学院注定要和这个民族一起承担灾难。“七七”事变后,出版了3期的《平汉农林》停刊,林场停办,农场夭折。1938年春,西迁已不可避免。这一年8月,谢成章和他的60余名同学转入中央大学农学院学习,武大农学院停办。直到1952年,谢成章又以副教授的身份重返恢复办学的武大农学院,从此再未离去。

就在武大农学院起步之时,陈华癸和章文才正同在英国伦敦大学学习。他们自然不会想到,10多年后,他们将跟命途多舛的武大农学院紧紧联系在一起,再往后,则会跟华中农业大学联系在一起。

勤奋的陈华癸在英国的学习很顺利,他在著名的洛桑试验站细菌学系从事研究工作,在桑顿教授指导下研究豆类根瘤菌共生固氮作用,并获得伦敦大学博士学位。1940年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一年,同年6月,陈华癸放弃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放弃还未完成的论文,从英国乘船辗转至美国,再从美国历经20余天的颠簸回到祖国,陈华癸回国后,他的导师桑顿赞赏其出色的研究工作,敬佩其诚挚的爱国热情,将陈华癸尚未完成的论文加以整理,于1941年以陈华癸的名义发表在《农业科学杂志》上。陈华癸回国后进入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农业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后任中央农业试验所技正(总工程师)。1947年,他来到武汉大学农学院任教。

在英国伦敦大学留学的章文才,师从英国果树学权威赫顿教授,在其指导下,章文才提出了果树砧木亲和性的生理生化指标,提高了果树嫁接成活率,并使矮化砧收到丰产优质的效果,也因此获得了博士学位,并被推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章文才的博士论文在英国《果树学杂志》上发表后,美国康乃尔大学果树系和加利福尼亚大学柑橘系分别邀请他去担任副研究员。1938年抗日战火扩大,上海、南京、武汉相继沦陷。章文才国内的家眷也四处逃难。获悉消息,章文才心急如焚。他谢绝了美国同事的极力挽留,毅然回国与家人和同胞共患难、同生死,先后在金陵大学和西北农学院任职任教。1950年,应武大农学院院长杨显东邀请,到武大农学院任园艺系主任,是当时为数极少的国聘一级教授之一。

抗战结束后,1946年3月,武汉大学迁回珞珈山。在校长周鲠生的关心下,恢复农学院提上了议事日程。同年5月,教育部同意恢复农学院,叶雅各再次当上了筹备委员会的负责人,摆在他面前的是一副烂摊子。农学院所属农场、果园和林场已荒芜多年,撤离武汉时寄存在汉口的仪器、图书和农具也已荡然无存,所幸的是,尽管门窗、家具和水电设施破坏严重,但农学院的房屋宿舍大体还在。

修缮房屋,采购设备,开垦荒地,恢复农场、林场和畜牧场,招聘教员,设置系科,制订教学计划,叶雅各重复着10多年前做过的一切。农学院设置了农艺系和森林系,1946年招收了10名本科生。到1947年,农学院已经基本恢复,叶雅各再次担任院长,原湖北省立农学院教授李凤荪任农艺系主任,焦启源任森林系主任,胡仲紫任农场主任。也就是在这一年,陈华癸、叶培忠等10多名教授来到武大农学院,从此与学院共同承担历史命运。

陈华癸、章文才先后回国时,在西迁至四川的中央大学农学院任教的刘后利正寻找出国学习的机会。1943年,他参加了教育部举办的首届赴美自费留学考试,取得农学类第一名成绩,随后离开重庆,赴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留学,在美国遗传育种学家C.M.伍德沃斯教授指导下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1948年2月,刘后利在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抑制不住对祖国的思念,他谢绝了朋友的挽留,偕夫人帅崇德,携带在海外收集到的大批文献资料,回到了中国。刘后利的家乡在武汉的汉阳蔡甸,因此,回国后他的第一选择就是去武汉大学农学院教书。和刘后利一起来到学院的,还有柯象寅教授,他接任了农艺系主任。这一年学院增设了园艺系和农化系,分别由邓桂森和陈华癸任系主任。

编辑:

(本文转载自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