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MBA教育内涵 迎接MBA新生代

MBAChina
2011-05-25 15:31 浏览量: 1158

  警惕MBA教育被符号化和标签化从1991年第一批院校招收MBA学生算起,我国的MBA教育已经走过了20个年头。从当初的几所培养院校发展为今天200余所培养院校,MBA教育的规模和影响已经不同凡响。MBA教育项目之所以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其独特的培养模式、清晰的项目定位、新颖实用的课程内容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MBA教育项目的引进不仅培养了一大批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管理精英,而且推动了我国管理教育的国际接轨和商学院办学水平的提高。


  实践证明,MBA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其独特的社会价值,而承载这种社会价值的核心是MBA独特的教育内涵,没有内涵的MBA将黯然失色,这是MBA教育“大家庭”需要时刻牢记的发展经验。然而,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培养单位的增加、招生规模的扩大、报考生源的多样化,社会各界对MBA教育内涵的关注日益弱化,MBA项目的外在元素则呈现更多的张力,这就有可能出现MBA教育的符号化和标签化。


  关注MBA教育内涵,防止符号化和标签化对商学院、报考学员和用人单位均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商学院举办MBA教育的历史有长有短,办学经验不一,关注教育内涵要求商学院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上,不是一味地项目包装和市场化运作。报考MBA的学员人群不断地扩大,但是报考者心态不一,动机多元,关注教育内涵要求学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知识获取和能力提升上,不能抱有功利主义的心态,否则可能适得其反,学无所获,收效甚微。MBA毕业生已经成为用人单位青睐的主要雇员,关注教育内涵要求雇主理性看待MBA毕业生,要把他们放在重要的岗位上锻炼培养,而不是当摆设,当招牌。


  浮华和张扬不代表有内涵MBA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一大批企业家和优秀管理者,企业家的内质在于创新,因此创新思想、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对MBA教育的基本要求,我们不是培养因循守旧的管理者,而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深谙中国国情的创新者。中国企业众多,对企业家和管理者的要求不尽相同,这就为商学院探索独特的培养方式提供了空间,特别是在MBA教育发展过程中,承认不同的培养模式本身就是创新管理教育的内在要求。


  但是,创新并不代表浮华和张扬,企业家和管理者的另一个内在素质就是务实。不难发现,我国有很多企业寿命不长,不少企业昙花一现,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管理者的浮华和张扬。从企业家高调作慈善,到“瘦肉精”和“染色馒头”等事件,也可以看到浮华和张扬。


  做企业要脚踏实地,管理教育也应该实实在在。MBA教育提供者应遵循管理教育的内在特性,按照人才培养的规律发展MBA项目,而不是盲目地“渲染”或“包装”,尤其是要避免规模与质量的失衡。MBA教育是高端学位项目,但是MBA不是奢侈品,不应该增添太多的奢华之风,更不能成为“富人俱乐部”。MBA教育接受者要以企业家内敛和务实的精神投入到专业学习之中,也许以前的职位和工作需要一些奢华,需要一些张扬,甚至需要一些排场,但是MBA的学习更需要宁静致远的心态。MBA教育呼唤内涵,浮华和张扬不代表有内涵,商学院如此,学员也如此。


  迎接MBA新生代商学院准备好了吗?


  在中国MBA教育20年中,先后有60后、70年后两个世代人群成为接受MBA教育的主体人群。前一个10年有不少60后的人群,他们现在四五十岁,基本是企业的管理骨干,位居中高层职位,也有不少已经是成功的企业家。60后人群数量庞大,处于体制转轨期,他们之中能够系统接受高等教育的只是幸运儿,放眼世界,接触新知、提升自我是60后人群接受MBA教育的主要动因。后一个10年的学员主体是70后人群,他们现在三四十岁,经历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急速变革,面临着职业转型和事业发展的多重压力,对MBA教育期望值较高,是催生MBA教育大规模发展的主力军。


  近年来,被称为“新生代”的80后人群已经悄然进入MBA教育的阵营,可以预想后一个10年商学院将以培养80后乃至90后人群为主,他们与生俱来的环境和特质与60后、70后的人群有巨大的差异,在接受MBA教育中表现出新的特点。80后的新生代报考驱动力大多是内需性的,他们职业发展的定位更加分散和多元,学习MBA的内生性需求要大于外生性需求。新生代的人群更具有自主性,其学习能力要远远高于一般人群,课堂之外知识获取渠道更加广泛。新生代尚未进入管理层,他们大多数还在从事事务性工作,对管理的感悟并不清晰,也不够具体,与老师互动交流的能力受到限制。


  历史的长河注定新生代在中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改革开放后崛起的企业家正面临着新老交替,新生代将完成企业家传承的历史重任,商学院为80后新生代的崛起准备了什么?迎接新生代学员的到来,对商学院而言一是更新课程体系,创新课程内容,大量增加服务经济、知识经济条件下的课程。二是从大规模培养模式转变为精准培养模式,根据学员的差异化需求推出新的培养项目。三是通过国际合作、校企合作丰富MBA教育的资源。


  四大效应是衡量商学院办学实力的标志商学院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功能,衡量商学院办学水平的因素很多,比如学校品牌、师资力量、学位点等。如果从MBA培养角度看,不妨用规模效应、范围效应、学习效应和关联效应等四个方面加以衡量。


  规模反映着办学的整体能力,也反映着被社会认可的程度。对商学院而言,有足够的学生数量才能保证资源投入,办学的收效也就越大,我国*商学院每年招收的学生在400人以上,比如东华大学2011年招收了450名学生。范围效应体现的是项目多元化能力,*商学院基本上可以做到多项目运作、差异化培养,比如东华大学每年可以提供5个以上的项目让学生选择,学生获得的价值更高。学习效应体现着商学院的办学历史和经验积累,MBA教育需要一定的历史积淀,需要不断地学习改进才能保证培养质量,短期内要运作好MBA项目并不现实,像东华大学这样有十余年办学历史的学校,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规范和成熟的培养体系,自然容易获得学员的信任。关联效应体现着商学院能够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网络平台,通常一个学校的校友资源越丰富,关联效应就越好。很多商学院都非常重视校友资源,东华大学十多年来已经有2000名左右的毕业生,在校生还有1000名,这样的网络平台对学生而言是十分宝贵的。

编辑:

(本文转载自MBA中国网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