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金融这个圈 | 复旦金融评论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
2019-12-19 10:00 浏览量: 2891

MBA中国网讯】本文选自《复旦金融评论》06期■作者:乔什·勒纳 (Josh Lerner) 哈佛大学商学院终身教授、Jacob H. Schiff投资银行学教授、创业管理课程主任;范英 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职业发展中心 (PDC) 职业顾问;郭宁 洪泰基金教育总监、洪泰山海会业务总监,原诺亚财富以诺教育课程设计顾问■公众号:复旦金融评论我们从不怀疑金融“圈粉”的力量,而你是适合的那个人吗?当金融遇上新科技,你的“系统”升级了吗?

智能革命颠覆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的格局,数百万从业者和企业的角色重塑鲜活上演。面临未来的诸多不确定性,金融人才该如何迎接挑战?

状元爱经管?

在人们心中,经济、金融一直是高薪的代言词。高考状元也偏爱“经管”。但在高中毕业、本科毕业,甚至是正式踏入职场之前,年轻学子对于经济、金融的了解又有多少?专业热度是否与其薪酬成正比?学习金融是否与自身的兴趣和特长匹配?

经济学、金融学专业在近10年来热度波动幅度也不小,而且呈现出反向变化趋势,也就是经济学类专业热度较高的年份,金融学热度较低,反之亦然。在专业设计层面,经济学类专业更偏向于培养研究型人才,注重宏观理论的建构及验证,而金融学更偏向培养实务型人才,注重个体或企业层面的决策优化[1]。

就业还是深造?

复旦经济学院的本科毕业生为例,就业比例为23.79%,国内升学比例为37.10%,出国出境比例为36.69%[2]。其中,金融学专业的出国率和读研率相对较高,特别是近两年,有70%以上的毕业生选择读研深造,说明绝大多数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来提升自己。海外深造的聚集地主要有美国、香港、新加坡等。在国内升学的毕业生中,绝大多数人继续攻读本专业硕士或博士。在本科生择业方面,2013年后在金融类行业工作的本科毕业生比例基本稳定在12%-13%左右,说明每年有固定的毕业生到银行等金融类行业工作,与此相对,而在市场专业服务机构(包括咨询公司、会计事务所、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对外服务公司等)工作的本科毕业生比例波动较大,一些年份比例为个位数,而有些年份该比例达到20%以上。

硕博去向有何不同?

从研究生就业情况看,金融类行业就业人数超过一半,研究生的就业意向更为偏向金融类行业。相比较而言,博士生绝大多数选择从事金融机构和高校的研究性工作[3]。

近五年来,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学学术硕士毕业生人数已被专业硕士超越。经济学专业硕士的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专业分布更广,满足了市场对专业人才的特定要求。包括金融硕士、保险硕士、税务硕士、国际商务硕士、资产评估硕士等等。

“学历-行业”矩阵在金融高地上海,金融从业者有83.44%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58.25%有本科学历,24.35%有硕士研究生学历,0.84%有博士研究生学历。大专学历占12.20%,中专、高中及以下占4.36%。有海外学历的占总数8.71%,其中绝大多数是海外硕士学历,占比83.67%[4]。

按金融类别看,有本科学历的上海金融从业者,从事的细分行业占最大比重是商业保理公(71.64%)。具有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历的从业者,占比最大的细分行业是国际金融组织,占73.53%。而大专、中专、高中及以下学历主要集中在典当行、小额*公司、及第三方支付机构[5]。

年轻才会赢?

截至2017年,上海金融行业从业人员整体年龄较为年轻,30岁以下占总数的34.84%,30至39岁占42.39%[6]。其中,30岁以下及30至39岁的从业者分布最为集中的五个领域:银行业、保险业、证券、融资租赁、公募基金类。

“变色龙”图鉴

人才如同活水,行业需要提倡外部流动以多样化人才的背景技能,也要接受内部流动并支持优化企业间的良性竞争,最终实现行业人才均衡。未来数十年,金融职场将进一步顺应数字化、智能化延伸的趋势,强调高效性、连接性、多样性。新技术将促使更多岗位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技能要求更高的岗位。

中国金融业人才流动不断加剧,呈现出较大的跨行流动性。转出和转入量分别居前三、前五名,而行业内部流动量也仅次于互联网和汽车行业高居第三。

从需求指数来看,金融行业中投资银行排名靠前,相对应的人才吸引指数也较高,其次是会计和金融服务领域。

纵观金融行业 2018 年的整体流动趋势,非银行金融服务业流动较大,其中28.5% 选择投身高科技行业,9.8% 进入管理咨询业。随着金融科技兴起,更多人才开始将目光投向薪酬更具竞争力和晋升通道更顺畅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行业,约有15.2% 的金融人才转入该领域。另一方面,业内人才流动也在不断加剧。平均在职时间缩短至平均28.3个月,对比发达国家平均54个月,反映了我国金融业差异化发展的同时,呈现出较大的行业内流动性。随着国内金融市场不断完善,与金融行业粘合度较大的风控、法务等职能将被凸显,带动职能间的流动不断加剧,行业面临巨大的人才缺口[7]。金融本质上是服务业的一种,而金融行业中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提供最佳金融服务和产品的能力。这种“提供”的背后,是一个全谱系的能力范畴,包括学习的能力、分析的能力、做决策的能力等等。任何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殊途同归,不仅仅是一门硬技术,或领导力等软技能,也是敏锐的嗅觉,以及快速强大的学习能力,不断更新自己,保持行业的领先地位。面对如今加速变革的金融市场,围绕“提供”这一本质去配置自己的市场竞争力,是每一位金融人才的必考题。新技术突破推动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的重大变革。为了避免技术变革导致的人才短缺、大规模失业和不平等现象加剧,企业须通过“再技能”和“技能提升”(reskilling & upskilling)积极支持现有的员工队伍,

个人须践行终身学习,政府须快速有效地创造有利的环境。金融精英养成笔记选择走进金融圈,就是选择一种职业道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生格局。从入门、进阶到形成自己的投资哲学,对金融的漫漫求索,敢问路在何方?我们为您人生长跑的驿站上安排了三位导师,从金融教育、职业规划、终身学习的圈内人视角,透视金融人才的发展路径,为您拨开云雾,指点迷津。

哈佛教授:

从金融通识教育到跨学科商学教育

▲乔什•勒纳

(Josh Lerner)

哈佛大学商学院终身教授Jacob H.Schiff投资银行学教授

创业管理课程主任

“金融教育应尽早开始”金融通识教育不仅有必要,而且应该尽早开始。美国的金融教育一般都在大学里或毕业后才开始,而如学生*等重要金融决策,在此之前就已经摆在人们面前了。金融通识教育越早开始,对人们而言就越有益。“成为改变世界的领导者”在哈佛大学商学院的MBA项目中,我们最看重领导力的培养,期望MBA学生成为改变世界的领导者。近些年,学生的兴趣已经转向创业等领域。他们往往对自己担任负责人、扮演领导角色的职业更感兴趣。在当今社会,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希望真正塑造自己的命运,在大银行或大公司安度此生的职业生涯已失去往日荣光。

将科技与商业连接”人们尝试将科学与商业世界相连接的兴趣日增,哈佛大学商学院通过推出跨学科MBA项目,试图将一群未曾考虑获取MBA学位的人吸引进来。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更常规的领域或职业可能会被这些新技术所取代,依赖软信息和人类判断力的领域则具有较强的不可替代性。例如,人工智能可以以更低成本完成针对个人投资者的投资顾问业务,区块链技术在托管上也得到很好的应用。但新技术对于高端工作的可替代性较为有限。如风险投资等领域,需要从大量项目中甄选出具有真正潜力的企业,这对于决策者的判断力有极高要求。即便从事后看,也很难准确判断出决定初创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更遑论事前决策。新技术的应用要求有充分信息与清晰的判断规则,因此,在风险投资等领域,它们的应用前景尚不明朗。金融从业者对于新技术一定要有所了解。新技术的影响方式和程度尚不确定,但无疑它们将在金融领域发挥重要作用,预测、理解和管理这些技术的能力则至关重要。(本节采访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李蔚在美国哈佛大学交流期间完成)

职业顾问:

因为值得,所以拼搏

▲范英

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职业发展中心(PDC)职业顾问

“激发自我驱动力”

作为职业指导老师,我们会通过各种场合的面试、训练营和一对一辅导,观察学生对于金融职业的兴趣和潜质。我们发现有自我驱动力的年轻人,渴望成功,渴望到最好的机构、最好的岗位任职。相应地,他们在学习和实践阶段就会非常主动地向学院的教授、业界导师、职业服务办公室等获取信息、寻求资源。同时,我们也培养和激发同学们的自我驱动力,在帮助解答职业发展困惑的同时,期待同学们能真正从内心出发,找到自己事业的基点,努力拼搏,有所建树。

“合适的工作节奏”

每个人有不同的生活节奏,这是无可厚非的,张弛有度的生活和工作也是值得鼓励的。但是,作为国内顶级学府金融学院的学子,在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时候,应该树立为事业而拼搏的心态。趁年轻多奋斗、多努力,为上海建设金融中心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国家、也是为个人。

做职业发展这么多年来,我们发现从70后到如今的95后,学生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渥,价值观和人生追求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因此,我们需要顺应他们的个性进行引导。在学生进入职场之前为他们描绘金融行业全景式的蓝图,我们会介绍银、证、保、基、信等各个金融子行业的真实工作状态;进入金融行业所需的软、硬技能;进入行业五年后、十年后的发展情况等等。

我们职业发展中心在不同的阶段会为学生提供不同专题的职业辅导,比如在外资投行暑期训练营中,有机会进入外资银行进行暑期实习的学生,毕业后才有可能获得正式工作职位。这样的机会非常难得,同学们首先需要把自己的学习节奏调整过来,不能抱着边玩边学的心态。这么做可能在之前的学习生活中,影响不太大。但是在研究生阶段、在即将迈入工作岗位的情况下,再不调整自己的节奏,还是边玩边学的话,可能会错失很多很好的起点以及发展机会,等到正式迈向社会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充满正向力量”我们鼓励学生们应该有独立的人格,积极向上,善于沟通和团队合作,不受外界失实信息的干扰。这也是我们职业辅导的要义所在。最典型的例子是很多同学受到失实信息的影响,人云亦云,片面接受外界主观过滤后的建议,相信所谓的小道消息以及负面消息。尤其是在很多负面信息的影响下,我们在后续职业辅导过程中比较难以纠正他们的想法,这些同学可能因此痛失良机。例如,对于卖方研究工作的认识。属于第三产业的金融服务业本身就是服务第一、第二产业的,研究实体企业的上市公司是基础,何况上市公司往往都是行业内的领头羊,有其研究价值。如果对上市公司的战略定位、所在行业竞争力都不太清楚的话,想做好其他工作其实还是比较难的。即使之后要进行初创企业投资,也需要看公司在子行业的发展潜力,和领头羊公司做比较。其中的研究框架和分析方法非常值得初入职场的金融人学习。因此,学生们对自己、对市场要有一个正确积极的、充满正向能量的判断和估计,并且在迈入工作岗位之后,保持一种迎难而上的勇气和韧性。“取长补短,不走捷径”机器学习、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对于金融业有着越来越深远的影响。在瞬息万变的金融行业,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投资理念的更替要求每一位金融人及时跟上发展的脉搏。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也进行了详尽的规划。扎实过硬的基本功很重要,我们期待本科学计算机、数学、物理的学生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参与到Fintech课程、哥伦比亚大学金融工程的双学位项目、各类业内讲座和实习中,并且多钻研财务报表分析、估值建模等。与之相对应的是,我们鼓励本科学金融经济的同学多钻研量化研究交易及各类计算机语言,尤其是Python的使用等。虽然说,高考可能成为了人生的一座分水岭,好学校的资源和普通学校的差距很大,但是我们鼓励我们的研究生,无论本科来自哪里,都要踏踏实实做好学问;过去的专业背景也各有千秋,需要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优势。每位同学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效地补足自己的短板是研究生一年级学生必须要完成的“必修课”。同学们要正确认识自己,而不是“复制”所谓的成功捷径。只有踏踏实实提高自己,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努力方向和职业发展路径。

财富管理培训行家:

准确评估你的财商(FQ)

▲郭宁

洪泰基金教育总监、洪泰山海会业务总监

原诺亚财富以诺教育课程设计顾问叱诧风云的企业家会对自己的“理财”能力充满自信,他们常常认为既然自己管得了企业、读得懂财报、还担得起风险,做投资决策和资产配置也不会是什么难事。而实际情况是,他们面对琳琅满目的金融产品、各种各样的“大咖路演”,加之本身的知识结构体系不足以很好理解金融产品的复杂性,在资产配置和财富传承上都有理解误区,对市场的敬畏感不足,往往做出“知行不一”的判断。市场化的金融培训机构更清楚这部分高净值企业家人士的实际需求,在课程设置上会进行基础理论课、行业大咖课、企业内控实践三等分的组合课程,传授最实用的干货。同时,学习诸如通过“德州扑克”等行为心理行动课程,企业家在投资模拟中能更清晰的体认到自身投资行为与认知的偏差。同样,海外学习模块都是金融教育与实践的有机组合。企业家们在美国硅谷、以色列学习创新;在日本感受匠人精神;走访英国伦敦商学院、新加坡的金融机构等等。通过当地产学研的对接,他们在金融市场成熟度相对更高的地区能感受到整个金融产业链的脉络,同时还能发现更前沿的创新项目,真正理解实业与金融的密切关系。

企业家经过系统性学习,了解了金融的本质,也能融会贯通形成一套和自己高度契合的投资哲学,对财富会有更强的掌控感。比如,他们在评估一个金融产品时,会首先关心产品的底层资产,知道自己的钱将帮助实业如何发展,资金去了哪里,然后再请自己的财富顾问制定投资计划,自己来做有把握的决策;他们也能为自己的下一代在文化、艺术之外找到财商教育的学习方向,规划进入家族传承课程和商业体验进阶营。学习者怀着些许自负和排斥而来,怀着自信和敬畏而归,这也算是投资者教育实现社会责任的价值。

(本节作者为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EMBA首期学员)

编辑:媒体小编

(本文转载自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