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和谐了,外面的世界便不会成为阻挡的力量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2022-03-29 09:09 浏览量: 2229

当疫情给生活按下减速键,或许,这是一个好时机,让我们关注内心,审视生活,思考工作和人生的目标。中欧管理学教授忻榕告诉我们:积极发展“真我”智慧,严格自律,才能享有更多自由,处于积极向上、循序渐进的人生轨迹而不断往前。当内心和谐了,外面的世界便不会成为阻挡的力量。

如果你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汲汲营营、尔虞我诈的现实世界,那么今天所要谈论的话题可能有点理想化。

理想国不可能实现,但是追求智慧的人,在经过人生百般锤练之后,内心仍能最大程度地体验生如夏花般的美丽和自由。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认为物质丰富以后就会自由了。那么,真是这样吗?

对于四十岁左右,已经成功实现财务自由的人而言,物质自由的目标是相对的,当我们不再被物质所累的时候,似乎又回到了青春期,重新思考人生。

我们会发现自己原来始终会受到自身观念的限制,我们的观念又受到不同时代社会形态和社会思潮的限制,我们只可能享有相对的自由。

更何况很多时候因为基本价值观的缺失,在我们的内心世界,不安的自我仍然每时每刻焦虑不安、蠢蠢欲动。

1

管理学是追求自由的艺术

当代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认为管理学是一门“博雅艺术”,即“LIBERAL ART”,使人获得自由的艺术。

他认为,人的基本焦虑在于没有自由,而管理学的最终目的在于激发个人的善意和潜能,以获得最大程度的自由。

自由是什么?这个问题其实是信仰层面的问题,而管理学也是通往终极真理的途径。

二战时,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说,人类应该享有言论、信仰,以及免于饥饿和恐惧的自由,这就涉及到人有追求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自由的天性。

终极来讲,自由是我们的内心已经超越任何欲望,去除了贪欲、嗔恨和愚痴之后的状态,然后生起爱、和平、友好、真诚、责任感,以及与生俱来的创造力等等一切正面的品质。

根据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的观念,我们可以将自由的概念阐述得具体一点,自由就是要发展出与“自我”相对的“真我”智慧。

真我包括4C。

第一个C是指清晰的认知(CLEAR),非常清楚地知道我是谁,我的信仰是什么,我什么时候处在最佳状态;

第二,一致的行为(CONSISTENT),即无论我们在什么时候、什么空间、什么场合,都能够保持一致性;

第三,关爱的心态(CARING),既要关爱自己,又要关爱他人,说到底,利己与利他在本质上是一回事,但在行为的取舍中,我们还是要把握好平衡,先培养自己更多利他的能量;

第四,选择的力量(CHOICEFUL),做最佳的选择,创造最好的环境实现多赢。

真我是有智慧和技巧的,那个唯我独尊、使性子、爱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自我”并不是“真我”,而是包裹住“真我”的外壳,是需要我们去管理和控制的。

“真我”是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最深处、最宝贵的财富。发展“真我”是一个需要千锤百炼的过程。自我认知和探索、自我觉察是我们的终生作业。

2

自律才是通往自由之路

最近有一位CEO说,“只有做自己,才能成功”。

这种商业层面的成功,这么说,无可厚非,非常有道理。因为“做自己”意味着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这是成功的要素,也是和别人产生差异化和竞争力的要素。

这个竞争优势与所处的环境和情景相匹配的时候,当然就会产生巨大的优势,达到多赢的效果。

人在这种环境中,往往会产生高峰体验,这种体验是极其美好的。不过,一时的成功不意味着个人和组织长久的发展,更不意味着走在自由的心灵之道上。

自律才是通往自由之路。自律,也就是自我调整和控制,讲的是领导者在管理自己和他人的过程,都要在“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认知他人以及管理他人”四个方面全面地发展。

完全“做自己”的任性一定是相对的,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能力、行为、纪律和道德做表率才是领导者产生持久影响力的第一要素。

我们天生的和本能的“自我”是非常有限的,而发展出“真我”的人享有更大的自由,拥有更大的影响力。

3

发展“真我”的意义

管理学的真正目的所在,显然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成功学。

只有发展出“真我”的管理者,才能帮助他人实现自我管理,这对企业管理者的情商要求是非常高的。

领导者自我认知、自我控制、用智慧调节行为的能力,在不同情境中运用不同表达方式的能力,让员工和周围的人更好地接受的能力……都需要很高的情商,这种高情商源自于内在的真我是一致的、和谐的。

如果一个领导者发展不出真我,内心和外在出现不一致的时候,就不容易被信赖,影响力就会打折扣。

管理者如果发展出良善、真诚、友爱、创造的特质,必然地就会对员工施以同样的关怀和激励。

为员工看似平凡的工作赋予意义,使员工具有持续的工作驱动力,这也是一个人内在自由和快乐相当重要的因素。

有这样一则故事,在纽约一处工地上的两位建筑工人,当被别人问到是做什么工作的时候,其中一位说自己是搬石头的,另一位说自己是造教堂的。

十年以后,说搬石头的工人还在搬石头,说造教堂的工人则成为了建筑师。

因此,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胸襟,以及由此带来的自我价值认可,比单纯的任务或利益驱动更能使员工有广阔的愿景、持续的热情和动力,更能处于积极向上、循序渐进的人生轨迹而不断往前,才能在脚踏实地做事的同时,又时刻充满着仰望天空的情怀。

4

自我管理是应该持续一生的事业

无论如何,商业管理最终都要落实到每个人的内在改变上,对于组织来讲,经营的短期效率问题和组织的健康发展问题之间,如果存在矛盾,一定是优先考虑后者。

因为健康的组织一定会是有效率的组织,但是具体的落地成效,不见得是效率的急剧变化,而是人员和组织共同的、长期的、可持续性的健康发展。

孔子说,“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这恐怕是自我管理的最高境界。君子和而不同,随圆就方,内心和谐了,外面的世界都不能成为阻挡的力量。

当自我控制的习惯落实到我们的性格基因里,到我们内心的最深处,便是自我管理的最高境界。这听上去真的很理想化,但我们仍然可能一步步靠近。

从目前来看,最首要的是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将资源、能力、梦想重新排列,更聚焦在想要做的事情上。然后调整心态,降低欲望,慢慢开始做减法,在工作和生活中,尽量追求简单,发掘“真我”的意义。

随心所欲的自由,并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而是不想做什么就能不做什么的自我控制,当这种控制内化到我们的生命和身心世界里,我们就是成功的人。

忻榕教授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管理学教授、拜耳领导力教席教授、副教务长(欧洲事务)、卓越服务EMBA课程主任及DBA课程主任。她在美国加州大学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美国南加州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瑞士洛桑管理学院。

忻榕教授的研究课题包括领导力、组织文化、变革管理,以及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她在2014-2020年连续七年荣登“中国高被引学者”这一全球权威榜单。她的著作《人才发展五星模型》(2014)、《全球化之路—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与整合》(2017)、《平台化管理》(2019)和《认识组织行为:成为高效管理者》(2020)广受高管人士的关注和好评。

文中创意图片已获海洛图库授权,如需转载使用,请联系其授权。

编辑| 岳顶军、潜彬思

编辑:刘蕊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