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类联考: MBAEMBAMEMMPAMTAMPACCMaudMLIS

经济类联考: MFMASMTMIBMI MV 等对口考生

北京邮电大学博士,副教授,管理类联考逻辑教学经验丰富,课堂气氛活跃,富有启发性和交互性。授课条理清晰,具有很强的思辨能力,华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易于接受和理解,教学方法深受学生青睐,被亲切称为“逻辑屹哥”。
>
  • 李屹老师专访
  • 定目标的问题
  • 关于报考本校还是外校的问题
  • 关于在职考生和应届生的区别
  • 关于考生的入取
  • 复习备考
  • 需要重视模考
  • 经验总结

1、首先要说的定目标的问题


MBAChina的各位学员们大家好,我是来自于北京邮电大学的李屹老师,在管理类联考我经济类联考的领域已经做了七八年了,今天和大家分下一下从备考,考试,到复试等等方面的注意事项。

很多同学说“报志愿不是考完再报嘛?”但是我们认为在你考试之前就要为自己定下一个目标,因为很多同学在考研期间不知道自己究竟为什要考,“升职”?“就业”?这是最粗浅的,很多同学最后的结果就是考到或是被调剂到一个自己根本不愿意去的院校,或者是到二本或是三本读了MBA或是MPAcc出来,我个人建议这样的话是没有必要的。

所以现在我们就应该定下目标,我建议定下三个目标:“最高目标”“中间目标”“最低目标”,这当中最重要的是“最低目标”,如果你最终能去的院校低于最低目标,那就没有必要去了,浪费时间和精力,出来找工作也是问题。所以你首先要明白自己为什么考研究生,然后定下目标,“最高”“中间”“最低”。这个“最高目标可以理想一些,比如上财,央财,北大清华都可以,“中间目标”是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可以达到的一个目标,“最低目标”要给自己画一个门槛,比如最低不能低于“211院校”,当然每个人的个人情况不一样。

2、关于报考本校还是外校的问题


在这路我要说一下,历年的考生都在诟病与各大名校,有点歧视外校的学生,其实不是。我本人也是在高校任职,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体会:比如我们交换一下位置,你是老师,去面试其他院校的学生,你会不会歧视外校的?我觉得也难免,但我觉得“歧视”这个词不准确。举个例子:比如你是上海财经大学,但你不是本校的学生,什么情况的学生会考上财?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他们的学校比上海财经差才会去考上财,绝大多数的情况是这样的,如果是清华北大的学生去考上财?这样的可能性不大。其他学校也一样,比如考央财,它的院校起码在管理类上不如央财。

那么好,现在有四个报考央财的,成绩都差不多,但只有三个名额,这里的成绩差不多是你240分,其他央财的三个在230分左右,老师对这个差距是看不到的。最后入取的还是三个央财的,因为你的本科院校一定比央财差,这不叫“歧视”本科院校,如果你的院校是北大,那么最终肯定录取的是你,这不叫“歧视”外校。大家心里要有个账,为什么考试时本校比外校占便宜?就是绝大多数外校报考本院校的是不如本院校的,所以在考生报考时要注意,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估,不要给自己定“非央财不上”这样的目标,性价比太低!

因为我们知道全国来说大概是3:1,就MBA来说可能是2.5:1,但落到个人的头上就不一定了,比方说“我”要考清华,那么可能就会是10:1或是20:1,对于外校的可能是50:1,所以这个全国的标准,参考价值不大,主要是你报的那年那个学校的本校的报考是多少,你大概会考到一个什么成绩,这是第一点。

3、关于在职考生和应届生的区别


第二个要分应届生和在职的来讲,一是应届生的本科院校是哪个院校,第二就是能考多少分,第三个是在大学期间在这个领域内做过什么样的项目,就是这三个方面。如果你的本科院校很一般,大学期间也没有参加过什么项目,那么你能拿出来的就只是分数了。所以出来分数以外的因素在导师眼里 也有很大的比重的,所以在眼里不能只有分数。但是,有点的学院说,已经大三大四了,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准备其他的了,那就必须提高自己的分数了,没有别的方法。如果你是大一大二准备考研,那么就要准备在本专业内多做项目,更多的事情,可以在以后竞争时不只是分数这么简单了。

那么对于在职的学院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你现在是什么位置。比方说是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的经理,或者是央企某个特大企业或部门的经理或在职人员,这就会有一定的优势,因为有提前面试的存在;还有就在在当下背后有什么资源,这说起来可能有些奇怪,这和考研有什么关系?有啊,刚才我第一个将的就是你的出身,现在在什么地方工作,如果你在一个从来没人听说过的公司工作,和一个特大型的央企或是外企的人,分数相同的情况下,你说会要谁?第二个是你背后的资源,如果你背后没有这样的资源,你能拿出来的就只有分数了;如果你背后有这样的资源,可以为报考的院校,或是导师带来便利,那么你被入取的概率又会增加。所以我在这里提前说了一点考场以外的事情,不要以为最后的分数才决定你能否考上研,复试的时候,就会体现出我刚才所讲的考场以外的“暗”的竞争了。

在这里和大家提前说一下,不光是管理类联考,其他任何的考研都是这样,咱们说的直白一点,你可以为导师组牵线搭桥,申报一个国家的重点科研项目,或者重大人文项目,如果你有这个本事,那你可以想想看自己被入取的成功率有多大,这就是背后因素带来的影响。如果你是中央银行的在职人员,背后关系,可以主导这一类的科研项目,这是场外的竞争力。

4、关于考生的入取


定下目标后,我们要知道,跟别人公平竞争的只有考分,对自己无力改变的事就不要做了,好好准备考试了,把分数考得高一些。因为我们现在都知道,EMBA都需要考一考,起码要过了国家线。对于自主划线的分数可能会低一些,但还是要够一个基本的分数线,对于MPAcc的考生一定要考过自己报考院校的分数线,而且北京的院校都要220分到230分,因为考试的人越来越多了,从2016年开始,取消了在职联考,也就是说原来的十月联考,GCT现在都放在一月份统考,人数一下增加了很多,竞争压力就变大了。

那么最后谁能上,谁不能上,最后就要大排名,你到底排在哪个位置上,全国来说,如果你排到了前三分之一,那么你就上线了。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排到这前三分之一,就跟我们的复习策略有很大的关系。

5、复习备考


我们先说管理类和经济类不一样的科目,就是——数学,后面我们再说一样的英语,逻辑,写作,当然经济类联考还要考一门政治,政治这门在这里就不多说了,在这里主要是要跟着政治的辅导老师走,这些老师所看的都很深,不要看他们的押题是怎么样的,主要是他们所给你的那个方向,政治考试与其他的考试不大一样,我们不多说,我们先说数学。

6、关于数学


管理类联考的数学是199科目,经济类联考的是396科目,这个199科目的数学主要是小学,初中,高中的内容,这当中最多的是初中的内容,小学的占一少部分,高中占一少部分。这块我相信大家虽然放下了很多年,但是捡起来还是很容易的,只不过是在速度上很慢,很多时候是大家看得到一道题知道怎么做,就是半天算不出来答案,那是因为你还没有摸清楚他出题的套路是什么。

到备考的最后一定要培养出自己的思维定式,一看到这道题就知道有几种解法,是什么类型,哪种解法是最优的,要注意的是,没有哪道题是考察运算能力的,可以看历年的考题极少极少有考运算能力的。如果你是半天没有算出来,可能就是方向错了。

有的时候监考看到有的同学算的心潮澎湃,面红耳赤,这可能是走到一个错误的路径上去了,所以当你这样的时候一定是走错路。想想一道题大概是两分钟的时间,当你超过就证明一定会有更好的解法,你没有发现,这就需要大家在平时训练时悟道,当然我说的不是让你平时做很多很多的题,但必要的练习量还是要有。

但不是做的越多越好,到最后你发现会浪费大量的时间,成绩却还是没上去,很多同学会觉得很怨,考场下做了很多题,考场上还是做不出来,那就是你的方法用错了,没有走对路。对于396的数学,它主要考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这三个,要比199这个难多了,但要是与数学3相比又是差了很远。所以如果你是考经济类396数学的,那么平时就不要一数学3为平时的练习,虽然396数学是考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但他基本上考的是基本运算,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他并没有考的那么难,就比如拿不定积分来讲,数学3就会给出十多种做不定积分的解法,而396来看书上的就是教科书上的两种解法,一个是凑微分,一个分部积分,还没有考十几种二十几种特别复杂的解法,与数学3差了很大的档次。

所以不论是396还是699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考察对概念的理解,对定理的运用,还有能不能巧妙的绕过复杂计算的陷阱,不要去追求难,追求做很多题,这样往往可能效果不太好,这是数学。我强调不要做很多题,当然也不能不做题,光看不做,那永远都做不到。

7、关于英语


接下来说一说大家都考的一样的科目,英语二,总会有一些同学在网上或是课上问老师,我的英语基础太差有没有什么捷径可走?这让老师没法回答,说没有捷径就是对你的打击很大;有捷径,就是在懵你。

学习语言这种东西,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学习外语这一科,从你决定考研开始,到你进入考场的那一天,不能有那一天是间断的,哪怕说我今天很忙只能复习一门课,那么就复习外语吧,因为外语这门课和上台演杂技一样没有这样一句话“一台你不练自己能看出来,两天不练师傅能看出来,三台你不练观众能看出来”,所以英语就是这样。

你如果说,这一周每位一三五学外语,二四六学逻辑,这就很糟糕,别的课都可以间隔一天两天不学吗,唯独外语不可以。外语最终没有捷径可走,要从最基本的,从阅读入手逐渐来把你的语法、词汇、写作提高,不要今天就学词汇,明天就学语法,后天就学阅读,大后天就学写作,这样是不行的。而是要以阅读为一个中心,一个中心带动其他几个基本点,这样来学习。不要说一天背五个小时单词,最后还记不下几个,这就是学习方法的问题。到最后要达到读过的阅读中没有一个生词,这是最基本的,词汇就过关了;第二,没有翻译不了出的句子,语法就过关了;第三,到了更好的层次,掌握了它的篇章和命题点,没有前面的词汇和语法,将什么技巧都是没有用的。

不光是这科,任何技巧都离不开基础,当篇章过关的时候,写作就有了一个起承转合的关系了,这是简单的说一下外语。

8、关于逻辑


接下来说一下逻辑,是这这科目中最简单的一门,就是一天的都不去复习上考场裸考都可以考到三分之一的分数。就比如MBA的逻辑,就算你一天你都不学,裸考大约也可以考个十几二十分,但是100分的外语,如果不学考十几分都是靠蒙。但逻辑可以,靠你的“真才实学”一天不复习也能考十几二十分。但是拼命的学到最后也就40、50分,这考MBA是够了,但是考MPAcc是不够的。

在这里说一下,逻辑是最容易入门,但也是最难拿高分。想拿满分基本是不可能的,就算是每年的辅导机构出的答案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对于逻辑的学习我们更加强调学习的方法,转化思维模式。特别是MBA的考生,每年都会遇到很犟的考生,非要拿自己的逻辑来套考题,一定要用命题人的逻辑去思考,自己的逻辑考完试随意去用,逻辑上讲的是一定要把自己的逻辑转换成命题人的逻辑去思考。

在这里很多辅导机构和老师会教你如何用命题人的逻辑去思考,当然也需要一定的练习,练习中多以往年的逻辑真题,也有一部分的逻辑,是以全国和地方的公务员的逻辑题做参考,特别是一些经济大省的,尤其是广东省,浙江省,北京市,上海市这些就经济大省市的逻辑题,是有相当的参考价值的,因为他们之间都是相互参考的,甚至一些人一面出公务员的逻辑题一面出经济类管理类联考的逻辑题。

相比之下,经济类联考逻辑的难度就不如管理类联考,可以看到经常经济类联考里的题就是直接从管理类联考里借鉴过来的,所以相对的管理类联考的逻辑相对难一些,之前的GCT现在没有了,GCT这方面的逻辑题也可以作一些参考。国内逻辑题也会参考国外的GRE23:00这些真题,当然作为学员没有时间去看这么多,这些是辅导老师需要做的把这些题改编过来给考生去做,来做模考。对于考生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做,对了历年的真题拿来去做就足够了。如果你时间多,就可以参考一些GCT的,公务员考试的一些逻辑题,主要的还是历年的MBA真题,再好的模考题效果都不如真题。

9、关于写作


还有一个科目是大家既不怕又怕的科目——写作,大家最怕的可能是英文写作,中文写作可能不怕,但是中文的写作每年分数都不高,也就是说大家对这方面的投入是最少的,但到最后着急了。

比方说有的人从开春3月份开始,有的从暑假开始复习,外语放第一,数学放第二,逻辑放第三,甚至这三门齐头并进,唯独把写作放到最后,到最后两个月着急了,没把写作当回事,因为大学四年以来,没有写作这门课,当大家提起笔来发现没有话来写,这是指论说文;

论证有效性分析呢,和逻辑差不多,表面上考写作,实际上考的是逻辑,找逻辑错误,然后用通顺的语言表达出来,所以逻辑学的好不好,直接决定了论证有效性分析的好坏,这个小作文,和小学、初中、高中写的是一样的,它主要看你找没找到这个点,找到就得分,没找到就不得分。还有得分点不是你找出来就得分的,他有字数限制,一般找出主要的,不重复的四个逻辑错误,用通顺、规范的语句表达出来就可以了,注意着不需要文采,而是要准确。

论说文这块就是考大家的写作能力,或是都与管理类有一点关系,大家不要被一个套路所禁锢,我举个例子:2016年12月份考的论说文与前几年有什么不同?最显著的不同就是我们看2015年12月份、2014年12月份以前都考一个内容“二元关系”,辩证法,“多样性和一致性关系”,“为父为人的二元关系”,“孔雀的大尾巴”再往前“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能源消耗”,辩证统一的二元关系,再往前也有很多这样的,所以大家很容易陷入一个套路中去,人们很容易想这么多年都是“辩证统一”的二元关系,但是2016年12月的这个命题人就给大家这样的一个圈套,“到底是拿有限的企业资金拿去生产法站还是创新?”

表面上看也是二元关系,但是要注意的是2016年的这考题需要你表达的不是这个二元关系,如果按照二元关系来写分数一定不会高,可能最多就是一个基本分,任何东西都不要走过头了,就算是辩证法也是这样。一但用过头就任何事情都要兼顾,但是作为决策者,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管理类联考与管理一定是有一定的联系的,作为决策者往往不能每一个方面都兼顾,尤其是最高决策者,到底是要创新?还是要继续我原有的优势?我们经常看到世界的大企业一夜间到掉了,那不是两者都要兼顾的问题,而是只有一条路可以走。

2016这个题就是这样,实际上是两条路都要走,但实际上就是要做一个选择,究竟似乎要创新还是维持原有的优势?我们不要把自己的思维局限,有些辅导班的老师也会说,历年都是考二元一次关系,2016年也跑不脱,这其实误导了好多同学,结果2016年就有很多同学这样,考完还不服气,“没有一样是绝对的”,很容易把自己的思维局限了,命题人就抓住了这一点。

别以为辅导班能看到这一点,命题人一样,出题人与辅导班是一个博弈关系,不是出“偏题”“怪题”,而是说不要一味的相信某一机构某一老师,他告诉我们一定要有一定的判断力,要有应变的能力,比如你平时练习写作就是这样一套,考试时不考怎么办?这就是应变的问题,所以平时需要多几种准备。

写作我不建议过多的练习,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强调质量而不是数量。平均一个礼拜能认真的写中文的一篇,英文的一篇这就足够了。当然英语要每周都有一篇,不能到最后单词会,但写不出来,句子在自己心里也写不出来;中文写作也是这样,甚至两周一篇也可以,但不能是写完就完了,一定要修改,从不同的角度去琢磨,刚开始不会写没关系,可以先模仿,不管是中文写作还是英文写作,模仿别人是怎么开头的,怎么写作的,怎么结尾的,等你学会了就可以把别人的放一边,改写可以吧?

就比方说刚才说的二元关系,很多这样的文章,学几个,做比成样,自己写一些,再改写一些别人的,第一步模仿,第二步改写,第三部形成自己的风格,不要到最后到考场还是只会这几个模板,这样就很不好了。模板是知道怎么样去开头,怎么样去结尾,学会了各种各样的模板后,看看可以不可以套用上别人的范文,每一篇范文都会有比较好的句子,中英文都需要去记下来,然后排列组合,改写别人的文章,形成了自己风格,再去写一写,这是复习的阶段。

8、需要重视模考


我们要说的模考阶段,这是很重要的.为什么考前要操练几遍呢,不要逃避。最好是每一个阶段都要有这个过程,比如说基础阶段完了模考一次,强化阶段完了模考一次,九十月份报名之前还要模考两次,在十月份确定报考院校的之前,一定要模考,模考之后你就知道该报那个院校了,所以模考不一定就要最后,中间也要有,在六月份基础阶段完了要有模考,八月份提高阶段完了要有模考,十月份强化阶段完了再来两次模考。

每个阶段都有总结,这样知道自己有怎么样的进步。到了最后的几次模考,不是为了让你提高多少成绩,在十一月份的这几次模考主要是让你熟悉考试环境。再一个就是做题的顺序,你一定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做题的顺序。因为我听过这些有关考综合的这方面的问题,有的人说先答数学,有的先做写作,那都可以,但是你到底先做哪一个?要根据模考来总结,到底哪个顺序对自己最有利,大部分人认同把逻辑放到最后,把写作或者数学放在前头。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你一定要按自己情况来总结,包括外语也是一样,就是具体的每一个科目也不是从第一题开始去做,有一个自己的顺序,你在家里是感觉不到的,这就要到辅导班的模拟考试中总结,这个环节是不可少的。逃避它对你没有好处。

如果是平时做的很多,最后上了考场就会放松很多,在北京的同学都听说过一个特牛的中学“人大附中”,为什么他每一年的文理科状元都是最多的,好像每一年的数学物理化学竞赛的状元也相对比较多,我可以告诉你,虽然国家教育部规定不能排名不能考试,这没关系,“人大附”每周都会有一个,不叫“考试”也不叫“测验”,他叫“操练”。比方说今天下课了,每人发一套考题,大家操练吧,花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你觉得白做了吗?不是的,操练完就结束了嘛?不是这样的,他不排名次,但是他排座位,就是这周“操练”完你的平均分大概是第几,下一周来了老师就开始“排座位”了,这个位置就代表了上周的“操练”下来你在班级里的排名是第几名,你要是排到倒数第几名,坐到门边上厕所门口那呆着去,你想想去那个学校的中学生,不敢说100%,99%也可以说是我们北京市的精英,谁没点好胜心?都要点面子,上一周在第一排坐着,下一周到最后一排坐着,这就逼着你把这个“操练”当做考试, 他不会马马虎虎的去对待这个“操练”。

每门课都“操练”一次,这样就等于每周都当高考来对待,想想到最后上考场的时候,题反而比平时还简单了,平时早就习惯了,那就不用紧张了。就跟中国的乒乓球队一样,上了奥运会世锦赛的赛场上。反而就放松了,最紧张的是出国前的选拔赛。

包括“人大附”一样,最紧张的是平时的“操练”,平常比高考还难,真正到了考场就放松下来了。我们的模考一样,平常的模考次数多了,还比真正的联考要难很多,这样到了真正的考场上,反而容易超常发挥。平时也不参加模考,或是模考的题也是和模考一个水平,那么你在参加模考的时候,就会紧张,发挥也就是平常的70%的水平。也就是你在家里模考可能会发挥到240分,到最后参加考试就220分,道理就在这。为什么他是竞赛型的选手,我上赛场就掉链子,问题就在这。

9、总结


最后还有说的一点就是,在国家线和院校的自主线出来前,不要放弃,因为很多老师在线的讲解,一个对答案可能只有二十分,一想就放弃了,没想到最后复试上线了,最后复试没有准备,最后考完不论考的好,还是考的不好都不要放弃,考的好不要得意忘形,考的不好不要放弃,一定要坚持到最后一刻。

不要等到最后知道自己进入复试了,才开始准备,那时间就一定不够了,复试还是需要不少专业知识的,如果在面试过程中,如果知识点回答得支离破碎的那被入取的概率就很低了,光会几门课是没有用的,不是学那几门的逻辑等等的,而是要学习专业课的,所以不到最后不要放弃。



复试过程中能给你装点门面的是初试成绩,另一个就是刚才说的场外的竞争力,第三个才是我们给大家讲到的各个机构给大家作辅导等等。第三个是虽不做重要的,但是大家也不能忽视。同时临场的发挥也是很重要的,临场的发挥在哪?就是不要乱说话,说话不要不过脑子。

我举几个简单例子,是我面试过程中遇到的:我遇到的一个考生,初试成绩很高,一开始五个老师都觉得很满意的,但是这个学生很内向,现在的老师都不喜欢很内向的考生,这还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是我们组长问的问题,“大学四年来你的收获是什么?”,估计是没想明白,后来考生的回答“没什么收获”,然后又问了“那你这四年除了学习都干嘛了?”考生回答“没干嘛。”这种有可能是真的,可能真的是在大学中没有什么收获,或是做了什么,但是这种回答老师就会觉得是你藐视我们导师呢还是这个人的性格有问题?这是一个,走极端的问题;还有一个学生,初试成绩特别高,但是在复试中说话很“悬”或者是“不接地气”,跟正常人差很远,有这样的学生,老师问他平常都看什么样书,考生回答“看哲学方向的书”这些都没关系,很正常,虽然是理科生看这些也是没有问题的,但当老师问你看这些书每天都在思考什么呢?考生回答“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思考人,为什么活着?”这就是太不接地气了,这会让老师觉得这个学什么是不是心理有什么问题?这个人会不会自杀啊?等等。
刚才讲的第三个,临场发挥不要犯浑,不要乱说话,基本上都没有问题,然后专业要扎实,问到专业问题能答出来,有自己的见解,再一个就是除了学习以外我们讲的一些竞争力因素你有没有,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大概就是这么多了。 最后马上就要过春节了,在这里为大家拜一个早年,祝大家鸡年大吉,阖家幸福,身体健康,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