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观点】邓希炜教授 林康圣先生 l 香港通往亚洲碳交易中心之绿路

香港大学经管学院
2022-07-15 15:02 浏览量: 1769

香港通往亚洲碳交易中心之绿路

Hong Kong’s Role in Contributing to World’s

Net Zero Goal as Asia’s Carbon Trading Centre

邓希炜教授

亚洲环球研究所所长

冯国经冯国纶基金经济学教授

林康圣先生

港大经管学院导师

笔者去年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合作研究香港再工业化与未来经济转型之路,研究瑞士当地的经济社会情况和香港绿色产业。故笔者乐见港交所近日宣布成立国际碳市场委员会,推动香港实现碳中和,及加快投入发展绿色和可持续金融生态圈。同时希望借此文抛砖引玉,借鉴瑞士发展碳交易的过程,与读者一起探讨香港在此方面的发展机遇。

碳交易可以分为合规或自愿,概念源自1992年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指一个国家、地区或企业通过合法渠道,获允许排放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的权利。时隔29年,2021年联合国气候变迁峰会(COP26)落幕,全球政府组织和企业共同制定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路径,防止地球升温超过1.5℃。根据数据研究公司IHS Markit的数据,截至2021年底,全球碳价格达每吨二氧化碳51.45美元。据估计,碳配额价格需要增加到每吨二氧化碳147美元,才能满足1.5℃的全球变暖限制。碳定价的潜力显然在很大程度上尚未开发,而且大多数碳价格因太低而无法推动大规模脱碳。目前政府和私营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和气候政策仍远远落后于预期,不足以实现《巴黎协定》订下的温度目标。

世上碳税最高国家之一瑞士,如何促进碳交易?

碳交易是一种市场化的节能减排政策工具,旨在通过市场功能降低碳排放,减低能源消耗和大气碳浓度,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理论上,政府制定和控制总量和分配规则,企业可按规定获得配额,并根据自身减排情况,决定在交易市场上增购或出售超额配额。如电动车龙头Tesla今年虽然意外被剔出标普500指数,但去年2021年中Tesla全年总利润为55.19亿美元,其依靠出售碳积分便获得14.65亿美元,碳交易已经占其总盈利四分之一。我们可以预见碳交易发挥资金引导和加速减碳的作用。

参考瑞士的经验,瑞士采取了碳市场与碳税相结合的双轨政策,自2008年起对化石燃料征收二氧化碳税。其减碳和发展碳交易市场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历时十数年。

阶段(1):2009年至2012年实施自愿碳排放交易,目标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8%的碳排放。

阶段(2):2013年至2020年,瑞士转为强制性碳交易体系,每年固定减少配额总量1.74%,预留5%予拍卖或新注册公司,明确年度排放配额总量,减少减排信用额度。同时实行碳税制度,纳入碳交易的企业在2013年至2020年免征碳税。

阶段(3):瑞士碳市场自2020年起与欧盟碳市场挂钩。

从瑞士的发展途径可以看出,不同碳市场之间建立联系,将带来更多的交易机会。瑞士碳市场规模小和资本流动性相对欧盟为低,然而配额价格远高于欧盟。瑞士通过与欧盟碳市场的合作,提升其竞争力。当一个碳市场的碳价格过高时,可以与其他碳市场合作,为企业创造绿色和便利的营商环境。

现时政府的减排政策主要基于2021年发布的《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50》,以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和低碳发电技术,抵消碳足迹以外作为主要战略。除了现有的政策,本港政策制定者可以考虑香港将来在RCEP、大湾区以及中国的碳市场角色和定位。与此同时,与邻近地区实行碳市场的制度互联互通,也是政策制定者需为企业拆墙松绑的一个重要目标,增强特区在绿色金融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领导地位。

放水养鱼,鼓励市民和零售投资者参与碳市场

成熟经济体和资本市场将可交易的碳权商品,转化为零售可购买的交易所买卖基金(ETF),例如其中一个最大的资产管理(AuM)自愿碳交易ETF──KraneShares Global Carbon ETF(美股代码:KRBN)。自2020年7月推出以来,截至现时资产管理的净值为11.78亿美元,管理费为0.78%。两年的基金价格升幅近250%,年复合增长率约58%。同期对比标普指数两年升幅只有约20%,年复合增长率约9.5%,KRBN两年回报与美国500强企业相比高出192%,前者回报惊人。从经济学和资本的角度来看,当愈来愈多的资本流入碳金融产品时,就会有足够的流动性,相当于间接参与碳定价,从长远来看是有正向收益的。

2022年3月港交所第一只碳期货ETF──中金碳期货ETF(03060)(港元计价股票代码),管理费为0.99%,而且暂时的资产管理规模不足一亿元实属不理想,如有价没市。香港资本市场其实不乏具潜力参与碳交易的公司,当中有不少是领先世界的电动车、锂业和新能源的公司。

暂时而言,参与碳交易和绿色金融的主要是机构投资者和主权基金,以笔者所知,即使专业投资者对碳交易也是一知半解。资本市场如「水」,水清则无鱼。绿色金融因本身的利润相对传统基金并不高,而业界亦缺乏人才了解相关绿色产品。坊间不少绿色金融课程门庭若市,然而百花齐放之际却有良莠不齐之说。若要令香港成为成熟的碳交易中心,必须要有「水」有「鱼」,让普罗大众认识到碳排放交易和参与自愿碳交易。政府需提供诱因令业界有「因」可以推广,同时订立指引和建设一套完善制度,给业界和有意修读绿色金融课程的市民。

二十国集团(G20)财长与央行总裁去年承认碳价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工具之一,香港绿色之路比其他成熟金融经济体如欧洲已落后约十年,现在我们需急起直追。回归祖国25年,香港经济产业急需要转型并多样化,配合新时代的步伐,为下一代创机遇。望有志之士能一起促进市场发展,共建可持续金融生态圈,鼓励和教育更多志同道合的专业人士和青年进入可持续金融行业,使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如鱼得水

【注】:〈建设香港成为亚洲环境、社会及管治(ESG)都会 成就零碳绿色经济〉, 邓希炜,林康圣, 《信报》,2022年5月11日

编辑:梁萍

(本文转载自香港大学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