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邓希炜教授 | 封城对香港经济的影响

香港大学经管学院
2022-03-02 17:15 浏览量: 3708

信报财经新闻时事评论

邓希炜教授

港大经管学院经济学教授

香港经济及商业策略研究所副总监

孟一波 港大经管学院博士前研究员 联合撰写

自今年初,第五轮疫情、Omicron变种新冠肺炎病毒在香港迅速蔓延。

截至昨天,检测确认的阳性个案已增至超过20万宗,累计死亡个案达841例,病例增长的速度已远超医疗机构及隔离设施的承受能力,专家亦相信实际感染数字远比官方的确诊数字要高,未来数周确诊及死亡数字将会持续上升,全民检测势在必行。

01

医学理据证明大减死亡数字

医学界早已有封城的呼声,香港大学医学院在其2月21日更新的疫情预测报告中指出,若无封城措施,在3月7日香港新增病例将达181097例,至本轮疫情完全结束有将近460万人感染,约4520人死亡。

若实施封城措施至少两个月,直至新增感染病例基本为0,本轮疫情将导致只约20万人感染,120人死亡。若实施封城措施仅一个月,解封时感染病例仍然较多,疫情亦将死灰复燃。

市民当然对封城存有意见,因封城除了严重影响生活,也对市民工作及整体经济带来严重冲击。坊间一直有各行各业零碎的经济损失估计,如餐饮业从业员协会早前就指出,自1月初开始的晚间禁堂食,令业界损失至少40亿元(港元·下同)的收入。

有鉴于医疗专家已对疫情及不同抗疫措施如何影响公共健康有详尽分析,笔者在此希望对医疗专家建议的封城策略对香港经济带来的损失,粗略的算算账。

首先声明,笔者的目的并非是为港府或业界提出支持或反对封城的理据,而是纯粹提供一些坊间一直欠缺比较有系统性的经济分析,以作参考。

笔者先会初步推算在封城与不封城的情况下,香港宏观经济及主要行业的损失,然后再从居民健康,包括精神健康及损失活动自由的不便作讨论。

02

根据以往疫情推算损失金额

要预测封城与否对香港经济所带来的损失,首先我们需计算各行业在疫情期间在不同防疫措施下的表现。

假设2020年每季度各行业的增加值,在没有疫情及相关应对措施下的潜在增长率,是2012年至2018年的平均增长率。

例如,根据香港政府分行业公布的本地生产总值,住宿和餐饮业的增加值从2012年第三季度约190亿元增加至2018年第三季度约211亿元(以2019年环比物量计算),意味着第三季度增加值的潜在按年平均增长率为1.8%。

笔者然后以2018年为基准(为避免2019年的经济波动对基数的影响),计算了2020年各行业的实际增长率。例如住宿和餐饮业2020年第三季度的增加值跌至约97亿元,亦即按年下跌32.4%。最后为各行业计算因疫情影响以偏离潜在增长率有多远。

如住宿和餐饮业在2020年第三季度实际增长率,较1.8%的潜在增长率,实共下跌34.2%。笔者以同样的方法,计算了不同行业在2020年各季度的(负)增长率,数字由负36.2%(批发及零售业 )到负0.7%(信息及通讯)不等。

但要推算封城对各行业的影响有多大?这要视乎每个行业对人流的依赖及活动有多大程度能被技术(如视频会议)替代。

笔者根据谷歌人员流动性指标(Google Mobility Indicators),对香港居民在六类场所(包括零售与娱乐场所、杂货店与药店、公园、交通中转站、工作场所和居所)的活动频率作基础以推算封城下各行业收入的下跌程度。

其中,工作场所、零售和娱乐活动场所,及交通中转站的人员流动性指标,在香港的第一轮、第三轮及第五轮疫情及相应防疫措施中,均下跌30%或以上,并持续约一个月,与依赖人流的行业如住宿和餐饮业跌幅接近。

笔者假设香港要是封城,工作场所、零售和娱乐活动场所,及交通中转站的人员流动性指标将下跌90%,亦即大概是现在及以往防疫措施人员流动指数下跌的3倍。笔者亦大胆估计所有行业,除住宿和餐饮业外,将以它们在2020年第一及第三季的按年平均下跌率的3倍下调。

对于住宿和餐饮业,我们假设封城导致堂食生意完全损失,但外卖送餐能够替代一小部分餐饮业务。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食肆总收入由2019年的1124.5亿元降至2020年的793.4亿元。

根据Statista网站提供的香港在线快递餐饮收入,在线快递餐饮收入由2019年的47.9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60.1亿元。若在线收入占食肆总收入的比例没有在2020年增长,2020年食肆总收入或仅为767.1亿元,则代表在线快递餐饮大约减少了7.4%餐饮业的收入损失。

由于2020年防疫措施仅禁止晚饭堂食,笔者假设封城期间每日两餐依靠外送,在线快递餐饮能够替代约14%的食肆生意额,住宿和餐饮业的损失约为86%。

03

倘现报复消费有望减低冲击

根据笔者推算,除了农业、渔业、采矿和采石业以及邮政和快递服务业,所有行业都会因封城遭受损失。

若封城一个月,以2022年一季度为基数计算,预计经济损失合计1080.5亿元,占香港2021年GDP约3.78%。

若封城两个月,第二个月以2022年二季度为基数计算,预计经济损失合计2111.6亿元,占香港2021年GDP约7.38%。

如果接下来的两个月港府继续采取目前的社交限制措施,不实行封城,除住宿与餐饮业外的各行业经济损失约为封城的三分之一,住宿与餐饮业的损失约为封城的二分之一(因还有午市堂食),共计738.8亿元,占香港2021年GDP约2.58%。

以上推算没有考虑多方面因素:

第一,我们暂时忽略了各行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若考虑到这一关系,损失恐会更大;

第二,我们假设各行业之间的相互替代弹性不变(如超级市因疫情严重时收入的增加率);

第三,我们假设人员流动性指数的下降和行业增加值损失存在线性关系,估算封城下各行业增加值的下降率是已往抗疫措施的下调率的3倍;

第四,特区政府应会增加支出以支持封城下一系列的投资及临时工作人员的聘请;

第五,我们也很难估计在疫情继续恶化下,市民会有多大程度减少活动及消费。

所以我们对各个情况的推算都存在不少误差,很难判断是高估还是低估了经济损失。再加上要是封城后香港疫情真的能做到“清零”,往后很可能出现所谓的“报复式消费”,令全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不至于下跌如上述那样大。

04

应考虑精神健康及人身自由

但除了经济情况及市民身体健康外,封城措施下香港市民的精神健康及人身自由损失也应在考虑之列。

暂且用娱乐服务和表演艺术行业的增加值以及人身自由的损失来估算。根据2021年10月出版的《香港统计月刊》,2019年表演艺术领域和娱乐服务领域的增加值分别为12亿元和23亿元。封城一个月带来的相应损失约为34亿/12=2.8亿元,若封城两个月则约5.7亿元。

对于人身自由的损失,可参考国家最高人民法院于2021年5月20日公布的涉及侵犯公民人身自由权的赔偿金标准,每日373.1元人民币(约450港元)。封城一个月,人身自由的损失估计为450元乘30日乘750万人口,即1012.5亿元。封城两个月则为2025亿港元。

笔者以上的估算只着重封城与否对经济的影响,但长远而言,香港亦须顾及香港人才因抗疫措施及讯息不稳定下而流失的可能性。

不同本地及国际大机构都传出高级人员离港的消息。据彭博报道,证监会2021年有12%员工离职,包括25%初级专业人才,港交所去年员工离职也创近年新高,投资银行如摩根大通及花旗银行、国际酒店如文华、酒商如Pernod Ricard,都传出国内外高层离港的消息,情况值得有关当局关注。

总括而言,本文在不封城、封城一个月和封城两个月这三种情形下推算香港经济损失将分别为2021年GDP的2.58%,3.78%与7.38%。但如何给生命、身体及精神健康、以及人身自由估价及作比较,从来都是充满争议的话题。笔者仅在此提供一种估计方法,尝试把经济放回抗疫政策讨论中的一环,以供公众参考。

编辑:葛格

(本文转载自香港大学经管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