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鄧希煒 l 香港再工业化的微观分析

香港大学经管学院
2022-01-07 17:30 浏览量: 2720

香港再工业化的微观分析

鄧希煒教授

港大经管学院经济学教授

香港经济及商业策略研究所副总监

继《2016年施政报告》提出香港「再工业化」计划,创新科技局翌年成立创新、科技及再工业化委员会。至今香港工业化进展不大,市民对再工业化前景与政府的政策用心也不太了解。有见及此,笔者最近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合作,撰写《香港再工业化研究》报告,透过企业问卷调查及与业界代表焦点小组讨论,以微观数据分析制造业的当前挑战,以及利用工业4.0技术升级转型的潜力与困难,最后分析本港再工业化的可能性与政策期望。

2021年7月至9月期间,香港大学的研究团队访问了超过200家总部设于香港的制造业公司,锁定研究较具潜力的三大行业:食品科技、健康科技及绿色科技。

善用行业优势

此三大行业所以入选,源于香港的软实力与比较优势,而又同样必须面对科技转型的大趋势。于食品科技方面,「未来科技」包括不少利用合成生物制作的食物或物料,利用科研及创新思维制成食品之余,亦可望解决环保问题。

尽管制造业增加值在整体经济中的比重自1990年代初迅速下降,食品、饮料和烟草制品业却日形重要,根据政府统计处的数据,其增加值在香港制造业中的份额从1973年的4.4%升至2019年的 34.1%,就业人数亦从 2013年的30037人增加至2019年的34053人。在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系统下,「香港制造」的食品标签象征产品安全、品牌知名度和优质的美誉。业界持份者期望透过可提高生产力的新技术,包括机械人和人工智能等,推动先进食品制造成为香港再工业化的引擎之一。

健康科技方面,香港不但具备世界级医疗团队和基础研发,更可利用中、西医药的独特性,有利于药品生产及生命科技发展。贸易发展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香港约有250家生物科技相关企业,160家医疗卫生设备制造商。同年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生物科技及医药被列为大湾区新兴支柱产业,相信在这些政策的助力之下,香港应能发挥在生物科技及医药的传统优势,把享誉世界的基础科学研究转化为产品,惠及全球用家。

香港是亚太区内最大的生物科技公司首次公开招股(IPO)中心,位居全球第二。截至2021年6月底,已有67家医疗健康公司在港上市,以IPO集资共2090亿港元,见证本地生物科技生态系统的蓬勃和成熟。

话虽如此,特区政府在政策上无疑仍有加大力度的空间。根据香港经济研究中心2017年一项调查,58%受访企业表示在港招聘人才有困难,比国内高出17%,原因自然是香港工资以至住房补贴都高于内地;加上缺乏本地培养的研发人才,企业需从内地或海外进行招聘,况且国际科研人力资源竞争激烈,香港相关人才流失率亦因而提高。医疗人员供应短缺,初创企业更难聘得所需专才。要对症下药,特区政府不妨参考研究团队的焦点小组结论,多从「官产学研」界别通力合作入手。

至于绿色科技,就更是世界潮流,环保回收业重新备受关注,3Rs(Reduce、Reuse、Recycle)已变成5Rs(Refuse、Reduce、Reuse、Repair、Recycle)。废物处理向来是香港的迫切问题,按环境保护署的统计资料,倾倒在堆填区的固体废物总量,自 2002年以来一直大幅下降,直至2011年以后才略见回升。为缓解堆填区压力,特区政府积极倡导发展本地回收业,以延长废物的使用寿命,将其转化为有用的产品和材料,以供内销甚至出口。

发展绿色科技不仅可以改善环境,还可增加就业多样性。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2020年报告指出,可再生能源产业在全球创造多达1150万个职位,并预测到2050年,就业人数将增至4200万。根据政府统计处的统计,2019年在本港直接或间接参与环保回收活动者为数44670人,其在本地就业总人数中占比,则从 2008 年的 0.9% 微升至2019 年的 1.2%。

由此可见,回收业机遇处处,香港若能成功解决废物问题,就能把此一模式转移到全国甚至世界各地。若计划在全球绿色科技分一杯羹,首先要提升产业科技及产品增加值。港大研究团队发现,超过六成绿色企业在港设立生产线所需空间超过1万平方呎,反映回收业未有利用先进技术。如能善用科技,即可有效降低用地及生产成本。

综合调查结果

基于以上的分析,研究团队在三大聚焦行业中,以线上问卷形式访问了184家公司,发现90%、37%及22%的企业分别以香港、中国内地及东南亚为目标市场。按行业来分:食品科技业集中在本港销售,以香港为目标市场占98%,只有28%以中国内地及20%以东南亚为目标市场。至于健康科技业,74%以香港为目标市场,以内地和欧洲为目标市场则分别占49%和36%。绿色科技业与食品科技业类似,达90%公司以香港为目标市场,以内地和东南亚为目标市场的企业比率分别为39% 和24%。

透视企业所需

对于工业4.0技术(如物联网、自动化、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等),半数企业表示有所认识;大多认为工业4.0主要能提升企业生产力、节省生产成本及增加营运弹性。其中 83%食品科技企业、64%健康科技企业及71%绿色科技企业均认为,应用工业4.0的首要原因是提升生产力。

研究报告亦涵盖土地及厂房设备问题。土地面积对很多厂商来说,不是一个关键问题,大约 30至40% 公司认为 1万平方呎或以下的厂房面积就足够了,其中44%食品科技企业、46%健康科技企业及38%绿色科技企业表示,所需用地少于1万平方呎。主要困难在于缺乏空间建立自动化生产线,例如卸货区面积不足和楼底太低。可喜的是,52%企业计划将生产线迁往或扩展至香港,特别是食品科技企业(占74%;相对41%健康科技及62%绿色科技的受访企业),笔者相信新落成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及现有工业大厦可应付有关厂房需求,增强港商回流决心。

就有关研发方面,报告发现58%受访企业有投入研发,其中73%属食品科技业、50%属健康科技业及75%属绿色科技业;16%企业更表示有计划将研发迁往或扩展至香港。至于企业选择研发地区的关键因素,则包括当地是否有研发基础设施(66%)、熟练科研人才(64%)、邻近生产设施(62%),法规要求(54%)、资助(51%)等。当被问及为何选择香港,企业看重的是高等教育机构(46%)、熟练本地科研人才(37%)、邻近生产设施(36%),研发基础设施(31%)、资助(29%)等。

有关人才短缺问题,只有28%受访企业预期在未来一两年可找到合适人才从事工业4.0相关工作,中长远而言,只有33%及37%分别预期在未来三四年及五年可找到合适人才。

紧握转型关键

整体而言,研究团队探讨的三大行业,都各自面临挑战,但同时亦有不少企业计划回流香港生产或进行研发。要发展工业,归根究柢,必先解决土地与人才问题。适当的政策配合,可令香港的软实力变成硬实力。

随着2019冠状病毒疫情带来的经济转变和疫后新常态,加上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和中央及特区政府的新举措,笔者认为这是香港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期待香港转型成为国际科技和创新中心,从而带动生产力而惠及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并透过再工业化加强与区内供应链、创科链的连接互补。

本文同时于二零二二年一月五日载于《信报》「龙虎山下」专栏

编辑:凌墨

(本文转载自香港大学经管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