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 | 贵州财经大学16 项课题获 2022 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立项

贵州财经大学信息
2022-09-17 23:16 浏览量: 3459

近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发布《关于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立项名单的公示》,贵州财经大学16项课题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

课题名称

基于现象学与阐释学的中国古典意象理论研究

课题基本思想

本课题旨在运用现象学与阐释学的理论资源,对中国古代从先秦到清季的意象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话语与体系进行探讨分析,从而挖掘其中的本质性内涵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现象学维度与阐释学精神,并以此使中国古典美学与西方具有现代精神的哲学与美学进行对话,实现中国古典美学现代转化的一个理论尝试;进而,通过这样一种现代视角的解读,探索建立一种意象现象学与意象阐释学的可能性,以将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象理论组织成一个具有一定内在逻辑性的理论体系。

课题名称

中国传统“艺”德的现代转化与建设研究

课题基本思想

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弘扬及现代转化、建设在新时代显得极为重要而迫切。传统“艺”德的现代转化与建设研究,将以具体领域为中心,形成聚焦传统道德文化与现代道德生活之间价值建构的一个积极尝试。新时代的“艺”德建设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艺”之美,追求“艺”之善,彰显“艺”德的时代价值,用中国人的思想、理论与话语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方案”,凸显“中国智慧”。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新时代的重大课题,“文以载道、文以传情、文以植德”,“艺”德需要坚持在传承中创新发展。文艺应该秉持“成风化人”的职责,彰显行风艺德,创造高水平的文艺作品,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文艺界的良好形象。激活传统“艺”德的积极因子,与现代公民道德建设形成良性互动,构建良好社会风尚,以求真、崇善、尚美的精神力量和制度规范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助力化解当代中国文艺领域中的突出问题。

课题名称

数字经济助推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联动机制与政策保障研究

课题基本思想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乡村振兴,关键是乡村产业振兴。当前,依靠数字劳动、数据资源等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数字经济,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作用和优势日益凸显,而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必经之路。基于此,本课题综合考虑我国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发展的特殊性及复杂性,从理论和实证层面深入探究数字经济赋能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联动机制和政策保障,以弥补已有研究的不足,丰富乡村产业振兴研究,为推动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乡村产业振兴进程提供决策依据。本课题研究的学术价值在于:基于产业链整合视角,构建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为学术界深入研究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提供理论参考;基于要素流动和产业关联视角,综合运用数字经济学、网络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民族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农村社会学及电子商务等相关理论,系统构建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学术界深入研究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提供理论依据;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专家评分法、问卷调查法及计算机统计软件,构建产业链整合视角下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联动机制的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民族地区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依据实证结果提出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保障,以弥补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实证研究的不足,丰富乡村产业振兴研究体系。本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在于:研究结论有助于我国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制定适合本土的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提供理论参考和方法指导,从而间接推动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振兴进程;政策保障建议的提出有助于我国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供决策参考,有利于推进数字经济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振兴中的推广应用;调查数据是第一手数据,这些数据分布在我国不同省区,能够较好地反映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发展质量的现状及存在的若干问题,可以为我国民族地区县乡政府及村委会制定用数字经济提升乡村产业发展质量的支持政策提供经验证据。

课题名称

重大危机事件冲击下民族地区旅游业脆弱性-韧性评价及高质量发展研究

课题基本思想

(1)背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抗击新冠疫情斗争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集中检验,需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着力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新冠疫情等重大危机事件将全球经济发展带入了一条充满变数的轨道,由于旅游产业敏感性特征,在此背景下也表现出突出的产业脆弱性和韧性特质。旅游业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促进脱贫以及实现乡村振兴和经济高质量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 内容:本课题将系统构建旅游产业脆弱性-韧性融合分析框架;测度民族 8 省区旅游产业的长期脆弱性-韧性以及短期冲击脆弱性-韧性;揭示旅游产业韧性发展机制;构建旅游产业脆弱性-韧性共进治理新格局;探索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3) 意义:本课题将进一步揭示危机事件对旅游产业发展影响机制及作用路径的认识;深化对旅游产业韧性发展规律的理解;进一步丰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和方法体系。将有助于提高旅游产业的风险应对能力,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将有助于提高旅游产业发展韧性,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将有助于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旅游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助于疫情后旅游产业政策的制定,实现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

课题名称

经济与生态双重目标下林下经济发展中农企协同机制及政策优化研究

课题基本思想

农企协同发展中,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造成的生态问题日益突出,使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困境,阻碍了农民农村实现共同富裕,在构建“美丽乡村”和实现“双碳”目标背景下,亟需展开深入研究破解上述难题。林下经济是林业经济未来发展最为重点的方向之一,发展林下经济已经成为促进多林山区乡村振兴和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但是,农企协同发展路径不畅和生态恶化问题突出,使林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本研究将构建纳入经济和生态双重效应的农企协同决策机理模型,并实证分析农企协同的决策机理及影响因素,最后提出经济和生态双重目标下,林下经济发展中农企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课题成果对于化解林下经济发展中农企协同发展路径不畅和生态恶化问题,具有学术参考意义和现实决策价值。

课题名称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经验研究 (1919-1949)

课题基本思想

本课题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经验”为研究对象。在厘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基本问题后,重点考察建党初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四个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背景、目标和主题、内容和方式、主要成果以及重要历史人物对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贡献,在此基础上进而探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基本经验及当代启迪。

课题名称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宅基地盘活利用政策评估及优化研究

课题基本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支持各民族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宅基地作为保障农民安居乐业和农村社会稳定重要基础,稳慎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至关重要。本课题以少数民族地区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盘活利用宅基地的相关政策及实施效果为研究对象。一是系统分析改革背景,含目标、路径、问题以及约束条件。二是以复杂环境下实现农村宅基地有效盘活利用为目标导向,从异质性群体多重均衡这一政策生成视角,探索构建涵盖行为逻辑、制度逻辑和事实逻辑的理论分析框架。三是从多重均衡视角探索构建宅基地盘活利用政策绩效的评估的体系,并对试点县进行综合调查评估并识别影响盘活利用政策的因素。最后在理论框架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宅基地盘活利用政策的调整优化路径。

课题名称

科技对口支援助推西南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提档升级的路径研究

课题基本思想

对口支援是凝聚和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抓手,也是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有效衔续乡村振兴的驱动力。科技创新是欠发达地区实现产业提质增效的关键支撑力,2018 年以来连续 4 年中央一号文件均将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放在显要位置。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通过补强技术短板,带动产业提档升级,促进脱贫人口增收。然而民族地区现有科技创新体系薄弱,难以满足新形势下乡村振兴的需求,同时脱贫攻坚时期的对口支援大多以“大干快进”的粗放式帮扶为主,科技力量投入相对缺乏。在全面衔接乡村振兴的新起点上,加强科技对口支援,对于民族地区抢抓第四次科技革命机遇、巩固民族地区脱贫成果、提升内生动力具有深远的意义。本项目以西南山区民族地区为重点研究对象,研究目的有三:一是探索在现有对口框架下促进科技支援带动产业振兴的路径;二是探索区域一体化的格局下,如何突破行政化对口框架,实现科技帮扶力量的整合与共享;三是探索如何通过现有对口框架促进东西部互惠式产学研合作模式在民族地区形成。

课题名称

创新驱动下西部地区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

课题基本思想

西部地区体育旅游产业融合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创新驱动”战略为体旅融合发展指明方向,体育旅游产业的融合创新势在必行。“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体育旅游融合有效改善了区域产业的非均衡态势,也增进了民生福祉。体育旅游融合作为新兴消费领域,将不断推动全域旅游空间释放新活力,巩固实体经济根基。本研究聚焦于西部欠发达地区体育旅游产业,从产业创新驱动体育旅游融合、体育旅游产业形态创新和体育旅游产业新经济三个方面提出优化路径,为加速产业现代化进程提供借鉴。

课题名称

面向共同富裕的基层财政转移支付民生财力匹配精准度优化研究

课题基本思想

本课题以面向共同富裕的基层财政转移支付民生财力匹配精准度为研究对象,遵循“理论溯源-特征刻画-精度测算-效能检验-机理揭示-路径优化”逻辑主线,运用财政分权、公共物品、委托代理、福利经济学等理论,基于政府间行动逻辑揭示基层民生财力错配现实根源,立足基层财政转移支付民生财力供需格局及演进规律,使用经济地理空间分析、计量模型等研究方法,系统揭示基层民生财力精准匹配的可达目标及理论差距,厘清共同富裕价值意蕴下的民生财力精准匹配效能强度、作用时长及内在机理,可视化阐释基层财政转移支付民生财力匹配精准度动态反馈及驱动主因,探明面向共同富裕的基层财政转移支付民生财力精准匹配优化路径。

课题名称

助力缓解需求收缩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提升研究

课题基本思想

助力缓解需求收缩是我国新形势下一个长期而紧迫的命题,需求收缩具有长期性与紧迫性,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提升是缓解需求收缩的有力突破点,试图把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提升与释放需求潜力联系起来。紧扣需求收缩与强大国内市场规模优势的阶段性特征和矛盾体现,聚焦助力缓解需求收缩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提升的主要研究对象,涉及阶段特征、经验事实、动力升级、路径激励、效果预测与制度保障等具体研究对象。

课题名称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视域下多民族村落的文化互嵌与治理机制研究

课题基本思想

文化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魂脉所系和内生动力。民族地区的文化互嵌既有助于筑牢村落文化的振兴之基,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又能够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础。本项目拟搭建各民族文化互嵌的学理框架,揭示多民族村落文化互嵌的实现机制。剖析文化互嵌在多民族村落文化振兴中的现实表征和文化脱嵌困境,考究文化互嵌对文化认同和共同体建构的作用机理。总结提炼多民族村落文化互嵌的实现路径与治理策略,以期作用于多民族村落的文化振兴,推进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课题名称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南京大屠杀文学史建构研究

课题基本思想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在全球性记忆空间上,集 成、审视、梳理、概括、评价以南京大屠杀为主题的文学,明确而完整界定“南京大屠杀文学”,确立“南京大屠杀文学”的文学坐标、地位;细致筛选作家作品,确定文学史的体例和范式,保持建构文学史的客观性与主体性,书写南京大屠杀文学史;考察不同国家、民族写作者同主题书写的个人或集体记忆,展开不同记忆的历史褶皱,勾勒出文学书写之历史想象的深层结构,思考文学场域中话语博弈背后文化记忆;透过跨文化比较文学的视角,掘进中外诸多书写文本,见证、探悉、审视多样的人类创伤的记忆,专门分析南京浩劫的历史创伤与文化表征,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有价值的启示。

课题名称

彝文典籍《爨文丛刻》虚词研究

课题基本思想

《爨文丛刻》是一部关于彝族哲学、风俗和文化的重要典籍,内容有训书、古史通鉴、金石彝文选和献酒经四类。这些文献来自彝语东部方言区 (10 篇) 和彝语北部方言区 (1 篇) 。以往对《爨文丛刻》的研究多集中在文化和历史介绍方面,有少数释读,尚未有系统的语言学研究,尤其是语法的重要部分——虚词的专题研究。《爨文丛刻》蕴藏着优秀的中华文化,要解读它,虚词是拦路虎,因此,研究其虚词势在必行。本课题将在彝语虚词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借鉴汉语和藏缅语虚词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地运用前沿的语言学理论,穷尽地描写彝语东部方言典籍《爨文丛刻》虚词的功能及其源头。本课题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是厘清并标注虚词,描写其特点,为彝语、藏缅语、历史比较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彝语文献语料。《丛刻》原本的标注都用词汇的形式来对译功能性的虚词,本课题将辨别、梳理和描写《丛刻》中的虚词,将其厘清并按现代语言学规范进行标注。二是建立《丛刻》虚词语料库,提升彝语研究资源的品质,助力虚词的深入挖掘。建立语料库,解决了学界研究《丛刻》无法检索的难题,同时,又为系统且精准地挖掘虚词的语义奠定了基础。三是为其他彝语文献的虚词研究提供借鉴。在彝语文献的整理中,虚词的标注是难点,往往会被忽视。因此,本课题可为其他彝文文献虚词的整理和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四是为其他学科提供释义精准的研究资料。《爨文丛刻》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彝文文献,能为其他学科提供丰富的资料,通过系统和穷尽性研究,纠正虚词直译的随机性,可为其他学科提供一部释义精准的文献资料。在学校“大地论文”的号召下,在文学院“黔学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本课题聚焦贵州彝族经典文献《爨文丛刻》进行语言学专题研究,并期待该研究能为其他学科研究提供帮助。

课题名称

新发展阶段生态循环农业减碳增汇的内生动力与长效机制研究

课题基本思想

农业减碳增汇能力是助力碳达峰、贡献碳中和的重要抓手。“双碳”目标的引领性和紧迫性对新时代我国农业现代化转型提出了新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这一关键历史方位,探究破解生态循环农业减碳增汇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与系统性风险,是对“十四五”规划中多个重大战略目标的积极响应。本课题立足生态循环农业“减碳+增汇”的双向绿色优化治理视角,尝试构建新发展阶段下“投产—循环—节能—增效—可持续”的理论分析框架,结合相应的定量评估方法进行现状剖析与问题凝练,进而探索设计多维长效机制。

公共管理学院:何永松

课题名称

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视域下乡村治理现代化研究本信息由科研处与“学术立校”办公室联合发布

温馨提示:目前我们正处于打赢贵阳疫情防控攻坚战最关键最紧要时刻,请老师同学们在做好疫情防护的同时自觉遵守学校和属地的疫情防控政策,按照“应检必检”要求,有序完成核酸(抗原)检测,不扎堆、不聚集。 贵财学术之声也将在疫情防控相关政策指导下持续为您提供尽可能周到的学术资讯服务。

编辑:梁萍

(本文转载自贵州财经大学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