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变迁歌党绩――历史系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今昔照片话党史”之三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2016-03-08 00:00 浏览量: 5518

  上一期的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寒假社会实践成果汇报对各地的党史进行了集中的展现,很大程度上丰富和增强了我们对于党的发展过程的认识,而本期我们将集中从细节处着眼,关注每个个体对于家乡变迁的切身体会和点滴感悟,努力展现出党带来的巨大变革。

一、涌动的黑色血液――几代辽河油田人

1.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老照片是70年代的创始时期的辽河油田勘探局局机关

  辽河油田的正式建设始于上世纪70年代,但事实上其筹划从50年代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初始阶段起便初露端倪。1955年,在中央工业部的指示下,辽河盆地便开始进行地质普查,在时隔约10年的1964年钻成第一口探井。文革的爆发并没有阻挡油田的迅速发展。1967年3月,大庆派队伍对辽河盆地进行勘探开发,这里因此一度被称为“大庆六七三厂”。1970年,经国务院批准开始大规模勘探开发。具有象征意义的第一列车原油于1971年9月18日外运,标志着辽河油田服务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起始。1973年正式更名为辽河油田,并广泛地向社会各界募集人才。

  外公是名副其实的第一代油田人,他正是在1973年响应这一召唤离开家乡上海,带着外婆与年幼的子女踏上东北的黑土地,将一生中最美好的三十年奉献给了这里。这之后的一系列成就的取得与永远与来自五湖四海的老石油人紧密相连。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辽河油田走上了更加宽广的发展道路。1986年,辽河油田原油产量突破1000万吨,成为我国第三大油田。这一名号虽已被后来居上的其他油田夺取,曾经的“第三大油田”仍然是今日油田人的自豪感所系之处。

  90年代至新世纪的最初几年,油田真正达到了她的辉煌。外界的经济发展需求极大地刺激着原油的生产,加以采油技术的不断革新,年均原油产量突破万吨,产值,油田的富庶渐渐为人知晓赞颂。

  据母亲的回忆,传播手段尚不发达时,在这座远离政治经济中心的小城,大都会最时兴的服饰,音乐等竟也能够得到迅速的推广并赢得不输其发源地的追捧,其繁荣可见一斑。

2. 新照片的变迁

照片中的高层建筑是辽河油田分公司与辽河石油勘探局机关大楼,是整个辽河油田的中枢与象征,建成于2005年。

  然而,作为资源型产业,资源枯竭的危机感始终如同达摩克里斯之剑,悬在每个石油人的心上。近年来,虽然原油的年产量仍然大抵能够维持在1000万吨以上,然而相对于往日的辉煌已显出颓势,增产的难度日益提高;与国际形势同样风云变幻的油价也为油田的战略调整造成很大压力;开发利用新能源也已成为社会共识与必然趋势,石油产业的发展显然难以与国家的经济新常态的可持续原则相一致,这为油田的前景又蒙上了一层无形的阴影……尽管产业转型的工作自上世纪末起便开始进行,但现阶段仍未见到明显的收效。

3.实践者言

  相比于其它的描述,我更愿意承认我是辽河油田的子女。自上世纪70年代起,蕴藏在这在辽河浸润下辽阔而深厚的土地中的涌动的黑色血液,就开始流淌在祖国的各个工业命脉中,熔铸在一代代油田人的骨髓里。在油田人心中,辽河油田的发展史甚至要长于这座城市本身,她见证了热血沸腾的青春,见证了一座城的奋斗,更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起承转合。

  我曾经讪讪地问过一位长辈,到了油田真正衰落的那一天,油田人盖何去何从。他沉吟了很久,最后只是淡淡地说;“油田人向来逐油而居……这里衰落了,就迁移到别处;别处消亡了,再前往他方……有油的地方,就是家乡。”

(本段内容由历史系本科生管凡谊提供)

二、小乡村里的大变革――记河南新县代咀乡

1.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当时的代咀乡政府

  我的家乡在河南新县,这张老照片是在奶奶的相册里翻找出来的,它是奶奶参加代咀乡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时的合影,而合影的地点,正是当时的代咀乡政府。

  彼时奶奶在代咀完全小学工作,由于工作上表现杰出,获得过省级三八红旗手、省级优秀班主任等称号,因而有机会作为优秀教育工作者代表成为县级人大代表,参加代咀乡及新县的人大会议。奶奶共参加过三届新县人代会,她回忆说,当时之所以有机会成为人大代表,很大一方面是因为党与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重视在第*的教育工作者,希望他们能够积极献言献策,促进国家教育的发展。

  在奶奶的记忆中,她的提案主要围绕的是两方面,一是德育教育,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即使是后进生也要多加关注,重视学生的德行培养;二是对后进生、贫困生要多多帮助并鼓励,支持他们多学知识,减少辍学率;三是对加大对教育的资助,改善教学条件,如在2000年左右在许多委员的倡议下,县政府对新县部分学校拨发了补助金,其中代咀完小就获得了十万元的资金用于学校的危房改建、校舍建设等。

2.新照片的变迁

现在的代咀乡政府

  第九届代咀乡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于1993年在新县代咀乡政府召开,而今二十多年过去了,代咀乡政府已经成为了公立的养老院,负责赡养孤寡老人。代咀乡也于2005年在撤乡并镇的浪潮中被规划至如今的新县新集镇,成为代咀地区。

3.实践者言

  小时候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童年有很长时间是在代咀完小度过。当时在我的印象中,从县城到代咀的路程很远,需要很长时间,路面也不平坦,有几段路还是泥土路。此次重访代咀,才发现印象中很长的路程只有十几分钟,由于村村通建设,修筑了柏油路并且路面已经扩宽,沿路出现了很多农家乐和商店。而在乡政府附近,曾经很多政府机关的办公处此时或已改建,或以荒废,短短十几年,面貌已换新颜。

  看到照片里的今夕之变,真切的感觉到了我们身边历史的演变。在寻找老照片的过程中,我有过怀疑,究竟这张照片能不能体现出我们的党史,现在却愈加的肯定,不仅仅是其中的人大制度与党的历史息息相关,更有的,是这照片背后所体现的历史与变化,教育的发展、撤乡并镇、新农村建设、村村通工程……这每一项,都与近几十年来党领导下乡土中国面貌的改变息息相关,我们也都能在其中体会到近几十年来国家的巨大发展。这次老照片的探究之旅,也让我与家中的老人有了从未有过的交谈与了解,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的亲历者、旁观者、诉说者。

(本段内容由历史系本科生周晓雨提供)

三、少数民族地区的解放、保护和发展――记伊通满族自治县

1.  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东北民主联军独立四师解放伊通县城

  “伊通满族自治县:四平市辖县。满族发祥地之一,位于省境中南部,伊通河上游,面积2523平方千米,人口46万,有满、汉、回、朝鲜、蒙古、锡伯等民族,其中满族占1/3多,县政府驻伊通镇…”――《伊通县志》

  1931年9月19日,四平在日本侵略步伐下全境沦陷,伊通成为流亡之地,日本人利用满清废地爱新觉罗・溥仪,在东北建立傀儡政权,于1932年3月1日建立,3月9日以溥仪为“执政”,以郑孝胥为“国务总理”,年号“大同”。

  1934年6月28日,“满洲帝国”实行日满经济一体化。此傀儡政权“领土”包括现中华人民共和国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全境、内蒙古东部及河北北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翌年设伪伊通县公署,隶属伪吉林省。

  1941年1月1日,伊通县与双阳县合并,称通阳县,伪县公署设在伊通街。通过这一傀儡政权,日本在中国东北实行了14年之久的殖民统治,使东北同胞饱受了亡国奴的痛苦滋味。当时中国南京国民政府不承认这一政权,中国政府从未承认这一分裂中国领土恶劣行径的傀儡政权。1945年,在中国与苏联的联合打击下,日本于9月12日签署投降书。

  而此时,东北的苦难并没有结束,1945年“八・一五”东北光复,中国共产党收复伊通,建立通阳县民主联合政府,但为了权力的争夺,国共两党以四平为中心,展开了东北的争夺,四战四平,伊通也受尽苦难。

  1946年3月15日,撤销通阳县,恢复伊通县和双阳县1946年5月20日,国民党占领伊通,伊通县政府转移辉南县境内,最终,共产党以人心所向,大势所趋获胜,伊通真正获得解放。

2. 新照片的变迁

现在的伊通县城

  1947年10月1日伊通县解放,伊通县政府迁回伊通县城,隶属吉林省;1956年11月,伊通县为公主岭专员公署所辖;1958年为四平专员公署所辖;1983年8月为四平市所辖;1985年2月为公主岭市所辖,同年12月复归四平市所辖。1988年8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伊通县,设立伊通满族自治县,隶属四平市。

3. 实践者言

  受到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福利,伊通有了逐步的发展,不仅建立了满族博物馆,还蓬勃的发展萨满文化,共产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真正让伊通满族自治县焕发出新的生命。

(本段内容由历史系本科生雷宇飞提供)

四、忆昔时伟人南下弹指间沧海桑田――深圳

1.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这张照片,记录的是1998年春我们一家人在深圳莲花山的山坡上游玩,可以看见,当时的莲花山坡被绵延的草坪覆盖着,山顶平台空空如也。

  1994年,家父与家母先后来到深圳,家父在深圳市规划局工作,不久便参与到深圳市中心区的规划工作中来。当时的深圳市中心区尚是大片的空地,附近还设置有简陋的安置区,我出生前的一段时间里家父家母便居住在莲花山的安置区。

  深圳市一直计划在莲花山顶上安置邓小平铜像,不料97年初邓小平突然逝世,中央叫停并重新评估全国各地的立像计划。经过几轮比拼后,深圳才最终拿到邓小平像的“准生证”。

  与全国常见的其他塑像不同,位于市中轴线上的深圳邓小平像呈现出向前迈步行走的姿态。按照国内立像的惯例,塑像基座与像本身等高,但家父等规划人员认为这尊行走姿态的塑像应该更接近民众,便将原本6米高的基座降到了2米。

  2000年11月14日,江泽民总书记亲自来到莲花山顶为铜像题字和揭幕,当江总书记拉动揭幕绳时,幕布未能完全落下,藏在雕像背后的应急人员拉动了备用绳索才让揭幕式取得圆满成功,家父当时也在其中。家父回忆起此事时打趣说“这是你爸爸代行总书记权力的时刻”

2.新照片的变迁

  今天的莲花山邓小平像已成为深圳的标志性景观,每天都有许许多多市民来到山顶平台广场游玩,与邓小平铜像合照。深圳三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神州大地上的缩影,而这一切又都源于总设计师当年做出的伟大抉择。“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那些激荡岁月的伟大记忆深深融入到改革开放的历史当中,也融入到我们的血脉与灵魂当中。每一个深圳人的生活,可以说都是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见证。我们这样一个平凡的家庭,也通过日常的生活与工作,参与到了深圳建设的历史进程里。

3.实践者言

  如埃瑞克霍布斯鲍姆言,在可以客观看待的过去与我们自身的记忆之间,总存在着一段不明确的地带:它不是我们经历的,却是我们的一部分。深圳这座城市的历史似乎就在这段地带内,它经历的岁月如此之短,似乎就在父辈甚至自己的生活记忆中,它经历的变化又如此之巨,单单回首昨日故事,便会见到截然不同之世界。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上台伊始便南下巡视深圳,并在莲花山邓小平铜像前敬献花篮,此举向全世界宣言,新一代中国领导人将沿着邓小平同志开辟的改革开放之路继续前行。作为改革开放青空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我们也有责任继承父辈的旗帜,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上大步前行,为建设更加富强、文明、平等的新中国而奋斗。

编辑:颜回

(本文转载自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