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 第五届全国海洋技术大会分会场特邀报告人选及题目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
2021-05-08 12:57 浏览量: 9778

01

传感器与观测技术分会场

分会场共同主席:燕山大学毕卫红教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鑫研究员、浙江大学杨灿军教授

联系人:黄慧

毕卫红:燕山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兼任教育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中国光子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光子学学会委员,曾获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三等奖等。

张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作为首席科学家执行100余次深海ROV机器人潜次。“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和山东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曾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和中国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入选中国科学院和国家外专局的创新国际团队、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杨灿军:浙江大学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国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浙江省杰出青年团队、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培养人员等。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教育部高校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一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奖、浙江省青年科技奖等。

1、郑荣儿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中国光学学会第六届和第七届理事,中国光学工程学会海洋光学专家委员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中国海洋学会海洋技术装备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致力于发展基于激光光谱技术深海原位传感技术,研制完成了我国首台深海原位激光拉曼光谱仪。

报告题目:探索前行中的深海原位光谱探测技术

2、马辉

清华大学教授,生物物理学会现代生物物理技术与方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光学学会激光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激光生物学杂志常务编委,生物物理学报编委。

报告题目:海洋微型颗粒物细致分类与海洋数据关联

3、丁巍伟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浙江省“新世纪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员、海洋系统优秀科技青年。

报告题目:海豚鱼浮沉式智能组网声学探测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4、周建平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曾多次担任中国大洋科考技术装备综合海试首席科学家和深海资源探测的首席科学家,担任浙江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中国海洋学会深海技术分会理事,是我国首套海底沉积物声学原位测量系统研发的技术负责。

报告题目:海底沉积物声学原位测量研究

5、赵南京

安徽光机所研究员,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安徽光机所环境光学研究中心主任,中科院环境光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光学学会环境光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光学工程学会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海洋学会海洋技术装备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光学学会理事、安徽省光学学会大气与环境光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863”计划项目首席专家,首批安徽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报告题目:海洋生态要素快速原位监测技术及应用

6、李红志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研究员,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海洋测量传感器技术研究室主任 国家技术预测海洋监测探测子领域工作组成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致力于海洋传感器前沿、关键技术研究二十余年,在温盐深与放射性传感器技术方向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报告题目:温盐深传感器技术自主创新与产业发展

7、毕卫红

燕山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有毒藻三维光谱特性及在线监测技术的研究

8、潘依雯

浙江大学副教授,曾获得中国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奖二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乘坐“探索一号”参加西南印度洋科考,并完成下潜。

报告题目:高稳定性pH传感器的制备、微结构及其应用

02

水下通信与定位导航技术分会场

分会场共同主席: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鄢社锋研究员、浙江大学瞿逢重教授、浙江大学王德麟研究员

联系人:王德麟

鄢社锋: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水下航行器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瞿逢重: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浙江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仲英青年学者,求是青年学者,海洋传感与网络研究所所长,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IET Communications, China Communications等期刊编委。

王德麟:浙江大学海洋学院研究员,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主要从事海洋广域声学遥感、大孔径相控阵声呐技术、海洋随机介质波导传输散射理论、及海洋生态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

1、鄢社锋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水声阵列优化处理研究进展

2、郑翠娥

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研究方向高精度水声定位导航技术,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1项,软件著作权4项,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国防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奖励多项,入选国防科技卓越青年计划,获黑龙江省优秀教师、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荣誉。

报告题目:深海高精度水声综合定位技术及应用

3、张宇

厦门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美国西北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博士后、助理科学家、副科学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高级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海洋仿生、海洋生物声学、仿生探测与通信、海洋人工智能等。

报告题目:海豚声学机理与仿生

4、余华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移动超声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声通信技术部部长,发表论文90余篇,获软件著作权6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主要从事无线通信、水声通信、海事通信物理层传输技术,空海地一体化网络,水下定位、水下探测、水声信号处理等领域的研究。

季飞

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教授,主要从无线通信与网络研究。香港城市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 of Waterloo) 、法国南特大学访问学者。一直从事电子信息领域的研究开发工作。研究兴趣包括:5G通信、绿色网络、水声通信、水下传感器网络、水声探测等。

报告题目:声电协同框架下基于联邦学习的水声物理层设计

5、瞿逢重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教授。

报告题目:水声通信与海洋物联网

6、王景景

青岛科技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信息学院副院长,国际计算机协会(ACM)青岛分会专业委员会副主席,山东省本科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教指委委员,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会员。

报告题目:智能水声信号识别技术

7、张同伟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研究员,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主要负责“蛟龙号”声学系统的技术保障,以及深海导航定位研究。

报告题目:任意声速下快速精确水声测距方法研究

8、王德麟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研究员。

报告题目:海洋声学遥测及在渔业与地貌成像中的应用

9、许人东

江苏恒通船用电缆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正高级高工,从事产品研发、技术开发、工艺装备研发、生产线引进改造、试验技术研究、科研院所项目引进及产业化等。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技术与工程,曾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报告题目:SMD深海通信系统关键技术及其SMARER融合网络发展

03

智能海洋技术分会场

分会场共同主席:清华大学宋士吉教授、哈尔滨工程大学李晔教授、浙江大学徐志伟教授

联系人:司玉林

宋士吉:清华大学自动化系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长期致力于复杂生产线智能优化与调度方法、鲁棒随机分层优化建模与分析求解方法、机器学习理论方法及其应用、深海、深地探测等关键技术研究。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ystems编委,国际期刊The Scientific World Journal: Operations Research编委。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会议发表论文28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学仪器研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中国大洋协会海底资源调查重点项目等。

李晔: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副院长,水下机器人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徐志伟:浙江大学海洋信息系主任。先后从复旦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子工程系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于2015年加入浙江大学,从事电路设计方法研究。在从业近二十年间,先后发表了百余篇论文,3个书目章节,被授予三十多个美国专利。担任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的编辑,是IEEE和CIE的高级会员。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基于微波毫米波的集成芯片与系统和智能感知芯片与系统。

1、沈同圣

军事科学院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军科首席专家,主要从事智能信号处理技术研究,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报告题目:智能水声目标识别技术进展

2、刘健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水下机器人研究室总工,我国深海自主水下机器人“潜龙”系列潜水器总设计师。

报告题目:深海自主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

3、朱大奇

上海海事大学教授,上海领军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智能海事搜救与水下机器人”上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报告题目:深海潜水器故障容错控制与安全自救技术

4、李晔

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全海深(11000米)AUV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5、何波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中国海洋大学电子工程系副主任,水下机器人实验室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技术与装备专项首席科学家。

报告题目:自主式水下航行器的数据驱动技术与海上试验

6、杜震洪

浙江大学教授,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地理与空间信息研究所所长,浙江省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报告题目:基于人工智能的海洋时空分析方法研究

7、蔡文郁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海洋信息与智能装备团队负责人,装备电子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新世纪151第二层次人才。

报告题目:海洋自主机器人路径控制与编队协同技术

8、王宁

大连海事大学教授,国家海洋领域优秀科技青年;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担任6家权威SCI期刊副主编。

报告题目:水面无人艇自主控制技术

9、姜哲

上海海洋大学研究员,上海深渊科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海洋学会深海技术分会理事,中国船舶力学学术委员会深海装备学组委员。

报告题目:全海深复合型无人潜水器研制及应用展望

04

新概念潜水器技术分会场

分会场共同主席:西北工业大学潘光教授、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胡震研究员、浙江大学黄豪彩教授

联系人:林渊

潘光: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院长,教授,博导,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水下航行器总体设计、水动力学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

胡震: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长期从事水下机器人和载人潜水器的电气集成优化与智能控制技术的研究,担任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副总设计师、载人潜水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获得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2013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第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黄豪彩:浙江大学海洋工程与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入选浙江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际水中机器人联盟海洋装备专项委员会主任。目前主要从事海洋观测技术、潜水器技术等研究。主持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水下直升机的样机研制”在内的多项项目。先后发表论文40余篇;获得各类专利36项;获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浙江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1、潘光

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教授。

报告题目:新型水下滑翔机关键技术

2、李智刚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水下机器人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水下机器人技术研究、水下机器人相关产品开发及示范应用工作。

报告题目:新概念水下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与展望

3、谢广明

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包括重点项目在内的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曾担任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竞赛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是国际水中机器人大赛的创立者,是期刊《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主编,包括《Scientific Reports》等多个期刊编委。

报告题目:水下集群游动的节能机理初探

4、张华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研究员,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操纵性与运动控制学组、UUV技术学组副组长,集团公司科技委专业组成员。

报告题目:新型双功能深海无人潜航器运动控制方法与应用展望

5、李铁风

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研究软体智能机器人、深海新概念平台与感知系统,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

报告题目:Self powered soft robot in the Mariana Trench

6、彭艳

上海大学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院院长、上海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教育部海洋智能无人系统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研究方向为海洋无人艇、振动能量收集技术与部组件,国家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报告题目:基于认知的海洋智能无人艇

7、孙秀军

中国海洋大学“青年英才第一层次”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海洋学会海洋装备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孙秀军及其研发团队紧紧围绕波浪滑翔器技术及其海洋观测应用开展研究工作,完成高效推进、精准控位、编队协作、准确感知和智能辨识等核心技术攻关,产生了一批论文、专利、奖励、产品、装备以及重要应用。

报告题目:波浪滑翔器及其海洋观测应用

8、向先波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导,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副院长,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担任海洋工程装备检测试验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理事、中国海洋学会深海技术分会理事、IFAC Marine Systems技术委员会委员。

报告题目:水下智能磁探机器人

9、黄海

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船舶工程学院/水下机器人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会评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水下机器人与作业技术。

报告题目:波浪滑翔器及其海洋观测应用

05

海洋能技术分会场

分会场共同主席:中国海洋大学史宏达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宁德志教授、浙江大学李伟教授

联系人:张大海

史宏达,中国海洋大学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能研发测试平台主任,山东省海洋工程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山东省首席专家,亚洲波浪能与潮流能会议国际委员会委员,东亚海洋环境与能源组织主席,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常务理事及海洋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能领域实施方案编写组成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先后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8项,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第二十一届中国专利优秀奖等。

宁德志,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副部长,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曾获首批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曾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兴辽英才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2019和2020年)。曾获得海洋工程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亚太近海工程会议突出贡献奖等。担任国际近海和极地工程师协会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水动力学会议科学委员会委员,《Ocean Engineering》等八家国内外期刊编委。作为会议主席组织UK-China Tidal Collaborative Workshop, 32nd IWWWFB, 14th PACOMS, 8th CoastLab等国际会议。

李伟,浙江大学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海洋研究院副院长,担任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常务理事,海洋能专委会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机械学科专家评委,科技部863计划、国家重大专项指南专家,曾先后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海洋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

1、游亚戈

中科院广州能源所研究员,海洋能实验室首席科学家,曾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主要研究领域为波浪能和工程流体力学,负责主持和参加了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重点项目、国家863项目等30余项国家课题的研究工作。共建成10kW漂浮式鸭式波浪能装置,50kW岸式振荡浮子波浪能独立发电系统,100kW岸式振荡水柱波浪能电站,105kW波浪能、风能、太阳能独立电力系统,在波浪能转换效率、发电稳定性、多可再生能源互补发电方面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报告题目:波浪能装置的几何优化

2、蔡元奇

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湖北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海洋能利用专家成员,南方计算力学学会理事,湖北省产学研促进会理事,国家基金委、国家科技发明奖等评审专家,振动工程学报等学术期刊审稿人。长期从事计算力学、振动理论和波力发电技术研究,提出了主动共振波能技术并建立了相应理论。主持和主要参与科研项目120余项,曾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2011年获全国力学优秀教师等荣誉。

报告题目:共振式波浪能发电技术

3、刘臻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岛市海洋可再生能源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东亚海洋环境与能源学术研讨会(EAMEN)委员,中德海岸工程学术研讨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入选“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和港口、海岸及近工程等,曾主持国家海洋局行业标准“振荡水柱波能发电装置室内测试标准”,参与国家标准“波浪能转换装置的发电性能评价技术规范”(TC546/WG5)编写。

报告题目:OWC装置数字孪生体的开发与实践

4、陈国海

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参与设立了中国最大、全球第四大的温岭江厦潮汐试验电站,在潮汐能开发利用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该电站曾获“六五”国家科技攻关成绩显著表彰奖励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报告题目:潮汐能发电技术及应用

5、乔东生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大连市青年科技之星和大连理工大学“星海骨干”。主要从事海洋浮式结构及其系泊系统运动响应及控制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和青年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等项目。

报告题目:振荡浮子式波浪能装置性能评估的实验室陆上测试

6、刘伟民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山东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海洋能专委会委员,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委员会山省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电工委员会和中国海洋能转换设备标委会(IEC, SAC/TC114)委员,主持参与研究了“十一五”科技支撑15千瓦温差能关键技术与设备研制等多项国家课题,在国内外刊物及会议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报告题目:海洋温差能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7、刘宏伟

浙江大学教授,近年来主要从事潮流能风能等新能源发电装备的研究,从2004年开始研究潮流能发电装备,涵盖了叶片水动力设计、机械/液压传动系统设计、机组电气系统及控制系统等设计,目前在浙江大学摘箬山科技示范岛已建成60kW、120kW、650kW潮流能发电试验示范电站,曾先后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海洋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报告题目:海上可再生能源绿氢方案分析比较与案例实施

8、林勇刚

浙江大学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机械工程、风能和海洋能发电装备机电控制技术。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国家863项目、国家海洋局海洋能专项基金等多项国家课题,曾先后获得2016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2017年海洋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报告题目:漂浮式风电载荷测试和降成本优化设计

9、张大海

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海洋工程与技术研究所副所长。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IET Fellow),海洋领域全国优秀科技青年获得者,中国海洋学会海洋技术装备专业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国合会)海洋可再生能源系统委员,SCI期刊IET Renewable Power Generation客座编辑;SCI期刊Energies编委,亚洲波浪和潮流能会议(AWTEC)委员暨AWTEC2022大会主席,浙江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唐仲英青年学者,浙江大学求是青年学者。主要从事海洋能源装备、海洋机电装备技术和流体动力与机电控制系统的技术研究,曾先后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海洋工程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和杭州市科技进步奖1项。

报告题目:多轴PTO波浪能发电装备技术研究与进展

10、王晓航

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高工,博士,目前从事水轮机开发工作。从2009年至今,一直从事海洋可再生能源潮流能发电装置的研发以及相关工作。曾参与国家海洋能专项《500kW海洋独立电力系统示范工程》、《典型海岛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的研发。2015年-2019年作为哈电公司潮流能研发项目技术执行负责人,主要负责《600kw海底式潮流发电整机制造》和《2X300kW潮流能工程样机设计定型》国家海洋能专项的总体技术执行。目前也参与我国多项海洋能标准的起草与制定。同时,也是全国海洋能转换设备标准化委员会秘书长、国际电工委员会IEC-TC114海洋能标委会中国专家、并以中国代表团团长身份多次出席IEC-TC114年会。

报告题目:漂浮式潮流能机组设计与示范运行

11、陆忠民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水利部5151人才工程部级人选,上海市领军人才,担任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工程协会理事长,中国水利学会河口治理与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理事,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委员,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职务。曾获“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水利水电勘测设计行业优秀设计总工程师”等荣誉。主持、参加了国家863计划、国家可再生能源专项、上海市科委等科研项目二十余项,主编和参编国家、行业、地方标准9项,国家重点图书设计手册、丛书、专著等11部,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勘察设计奖等30多项。

报告题目:海上风电机组基础和升压站及安全监测技术进展

(未完待续)

排版编辑:徐楠辉

责任编辑:高楚清 屈若冰

编辑:刘蕊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