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快讯 | 金融科技赋能绿色金融(《中国外汇》2022年第2期)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
2022-02-18 19:17 浏览量: 3473

本文于2022年1月15日发表在2022年第2期《中国外汇》杂志“封面文章”栏目

导语

未来,金融科技在绿色资产价值评估、绿色金融市场机制建设、环境效益数据采集分析等领域将得到更深入的应用,进而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促进低碳转型升级。近期,贲圣林院长、刘起贵研究员受邀为《中国外汇》撰写金融科技赋能绿色金融的专题文章。

文章首先讨论了金融科技的内涵界定。金融科技的发展主要经历了金融IT(互联网银证保),互联网金融(新兴金融科技如数字支付、数字货币等)以及智能金融(传统金融科技化)三个阶段。其次,回顾了绿色金融的理论体系。

随后,文章提出了金融科技赋能绿色金融的作用框架。金融科技在实际应用主要集中于人工智能(AI)、区块链(Blockchain)、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和大数据分析(Big Data)。我国的绿色金融体系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金融科技可以通过技术重构赋能绿色金融产品创新、风险识别和市场搭建,优化绿色金融服务效率。

文章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提出金融科技需要持续覆盖部门监管、金融机构、地方政府等主体,进一步支持绿色数据统计、检测、报送,以及用户绿色画像、绿色供应链管理、绿色风险管理等,进而推动企业绿色转型,带动经济高质量增长。最后文章对金融科技具体业务开展主要涉及的主体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提出了相关建议。

以下是全文内容:

金融科技赋能绿色金融

金融科技(FinTech)自20世纪80年代逐步兴起,经历金融信息化(FinTech 1.0)、金融在线化(FinTech 2.0)以及金融智能化(FinTech3.0)三大阶段。伴随着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已经深度嵌入传统金融服务,产生了具有明显的数字化、普惠性与包容性特征的新型金融体系,这对于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促进低碳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金融科技的内涵界定

不同组织机构和学者都对金融科技进行了不同定义。各国金融监管组织侧重从底层技术支持角度界定金融科技内涵。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定义金融科技是一种去金融机构中介化的技术方式;

金融稳定理事会(FSB)认为是技术支持的金融创新形式;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提出金融科技是影响各类金融活动的新型技术。2022年1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发布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22—2025年)》参考了上述定义,指出金融科技是技术和数字化驱动的金融创新。

学术界主要从最终金融产品和服务角度对金融科技做出定义。Barberis(2014)认为金融科技是一种覆盖各种传统金融领域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Brummer、Gorfine(2014)认为金融科技是通过金融和电子技术手段结合所产生的新金融产业及服务领域的统称。Liudmila et al.(2016)、Puschmann(2017)也提出金融科技实质上就是一种金融服务创新。

综上,金融科技可以被界定为传统金融与新型科技的动态耦合,是新型信息技术支撑下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浙江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团队对金融科技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首次对金融科技的内涵和发展阶段进行了定义(见图1)

图1 金融科技的内涵与发展阶段

资料来源:浙江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浙大AIF)、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浙大ZIBS)《2020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城市报告》

绿色金融的理论体系

按照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共同发布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中的定义,绿色金融是“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

在实践中,绿色金融也被称为“环境金融”“碳金融”,具体包括绿色信贷、债券、保险、股票、投资和碳金融等绿色金融工具,通过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和生态资源的高效利用,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效果。绿色金融源于经济学中的绿色发展思想,具体包括稳定经济(Daly et al.,1994)、绿色经济(Pearce et al.,1989)以及生态经济(SDSRG, 2010)。现阶段学术界普遍认同的绿色理念是2011年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的绿色增长理念,也就是“在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过程中,需关注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资源再生性等”(Lee and Chou, 2018)。

从金融产生的本源来看,它是适应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早期的绿色理念侧重于实体经济发展。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社会各界对高质量经济增长的需求增加,绿色理念逐渐深入金融发展,由此产生了服务绿色产业投融资的绿色金融体系(Berensmann and Lindenberg, 2016;Gilbert and Zhao, 2017)。

关于绿色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理论上可以简要归因为宏观政策制度、中观产业基础以及微观具体业务。其中,宏观政策制度主要有政府制定的资源分配机制,如金融规制政策、财政政策及绿色金融产业规划等(杜莉和张鑫,2012),从而为绿色金融发展奠定战略和方向引导基础;中观产业基础是指以环保产业为核心的绿色产业,同时也涵盖贯穿绿色发展理念和技术的企业集群(毛蕴诗等,2020),这是绿色金融的主要服务需求方,也是实现绿色发展的经济主体;微观具体业务包括了从绿色金融交易市场到金融机构提供的以信贷和债券为主体的各项绿色金融工具,这是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的主要供给方。

结合我国间接融资较为发达的市场实际,部分学者尝试从银行绿色信贷规模和占比角度评价绿色金融发展水平(Li et al.,2014;何凌云等,2018)。结合保险、证券、基金等其他直接融资形式的绿色金融产品,部分学者构建了绿色金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李晓西等,2015;董晓红等,2018;傅亚平等,2020),结果均表明我国不同区域的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差异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一致:东部地区要明显优于中西部,这符合金融发展理论中论述的经济与金融关系。

金融科技赋能绿色金融的作用框架

社会心理学给出赋能的一般定义是通过组织、流程的有效设计,使得企业的组织和个人能够敏捷、有效完成工作目标,从而达成组织的使命和战略目标。广义上,赋能可以抽象适用于非企业的其他经济形态,以支持作为核心要义。金融科技在实际应用中可以侧重归纳为人工智能(AI)、区块链(Blockchain)、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和大数据分析(Big Data)等一系列新兴信息技术手段。我国的绿色金融体系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金融科技可以通过技术重构赋能绿色金融产品创新、风险识别和市场搭建,优化绿色金融服务效率。

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可实现业务组织管理升级:绿色金融开展过程中涉及大量的非财务数据,其中一个典型代表是环境风险管理,这需要金融科技手段来帮助金融机构实现对环境风险的动态分析。一方面可以精准对接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绿色金融需求,另一方面则有利于金融机构对相关项目的现状进行研判,规避不必要的金融风险。理论上,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手段,为用户制作绿色画像,可以实现以低成本、可扩展的形式在动态分析中不断迭代风险评估模型指标。人工智能技术则起到提高计算速度、提升数字性能的作用,有助于准确快速处理绿色金融海量数据,为绿色金融产品开发和运用提供算力支持。

利用区块链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区块链是互联网时代对加密算法、共识机制、点对点传输、分布数据存储和其它计算机技术的一种创新性应用模型(Lv et al., 2019),是金融科技的底层核心技术,可以运用于绿色金融业务中的基础信息数据收集和行为过程记录,从而提高绿色金融的社会性、公平性和可监督性。首先,各个数据库节点均分布在链上,节点之间可自由连接,且相互间的关系为非线性因果关系。这种去中心化机制有利于信息公开、全员参与和开放共享。其次,链上录入的每个数据均被盖上时间戳,使融资过程可追溯(Dodd, 2018)。若要篡改区块链数据,则需支付一定的连接数量,篡改成本将远高于篡改所获得的收益。最后,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技术可使非商业性机密数据在参与的每个节点均有备份,从而解决了“信息孤岛”现象。

金融科技除了作用于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本身,也可以通过风险防范构建健康的金融生态环境。在实体经济绿色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高污染行业产生冲击,部分盈利能力较低、杠杆率较高的企业甚至可能会产生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可以尝试借助金融科技重点监测高污染行业能耗信息,精准识别企业财务状况和潜在风险,防止高污染企业违约风险演化扩散为区域性金融风险,促进绿色金融更好服务于碳达峰碳中和。

综上,以人工智能(A)、区块链(B)、云计算(C)和大数据分析(D)等技术为主要手段的金融科技的广泛应用,可以从金融环境、产品开发、数据积累和风险评价等多维度助力绿色金融的发展,从而在绿色信贷、环境效益测算、碳金融以及环境、社会和治理(Environmental,Social and Governance,ESG)投融资等领域促进绿色金融的落地和应用(见图2)。

图2 金融科技对绿色金融的支持框架

资料来源:原作者整理

未来展望

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庞大、移动通信和物流基建发达,在全球金融科技竞争格局中处于第一梯队。当前,我国部分绿色金融试验区已经对金融科技和绿色金融的场景融合进行了探索,金融科技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基本覆盖了绿色金融业务管理和运营、绿色企业认定、绿色金融监管、环境气候风险分析等领域,实现了绿色发展领域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并在多地区进行复制推广。例如人民银行搭建的“绿色金融信息管理系统”,对外可以助力商业银行在绿色金融的属性认定、环境效益测算、客户管理等业务;对内可以对绿色金融履行情况进行有效的考核评价、业绩计量、团队管理、资源配置、报表统计、信息文档等管理。浙江省湖州市“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下设了“绿贷通”“绿融通”“绿信通”三大子平台,为绿色企业提供银行信贷、资本对接、融资担保、绿色认定、政策申报等“一站式”金融服务。

随着世界范围内对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视以及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和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金融科技在绿色资产价值评估、绿色金融市场机制建设、环境效益数据采集分析等领域将得到更加深入的应用。同时,也应注意到金融科技支持过程中的底层技术缺陷及其与用户隐私保护政策潜在的矛盾冲突、领域内人员专业能力有限以及绿色金融及环境信息披露的标准不一致等一系列问题,这需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数字基础硬件设施建设和配套的制度环境建设。第一,完善顶层设计,政府加快建立绿色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体系,推进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在更大范围的应用,完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第二,构建基于金融科技的绿色金融信息共享机制,为绿色金融政策、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提供有效的数据基础;第三,统一绿色业务相关标准,探索建立企业绿色评级及认证体系;第四,加强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主动拓展金融科技与绿色金融的融合。

未来,金融科技需要持续覆盖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地方政府等主体,进一步支持绿色数据统计、监测、报送,以及用户绿色画像、绿色供应链管理、绿色风险管理等,进而推动企业绿色转型,带动经济高质量增长。

相关建议

在实践过程中,金融科技具体业务的开展主要涉及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两大市场主体。如何更好发挥金融科技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正向效应,不仅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和必要引导,更需要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根据现实情况采取针对性的优化措施。

对金融机构的建议

一是加强科技应用程度,适应转型升级需要。国外商业银行展开多元化、多层次的创新,汇聚了互联网、高校、政府部门、社会智库、科技企业等多方资源。例如,美国高盛银行大举投资金融科技公司以增强科技实力,摩根大通银行举办项目竞赛以推进尖端研究,星展银行扩大加速器范围,建立全球生态系统。在开展绿色金融服务过程中,环境风险管理是金融机构不可避免的重要一环。国外领先银行已经将人工智能和生物识别技术大规模应用于后台风险控制。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开展绿色金融服务过程中,需要扩大科技应用的深度和广度,通过不同渠道引进创新资源和技术支持。

二是充分发挥牌照和资金优势,支持绿色经济发展。绿色金融本质是新型技术赋能下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当前,金融机构在企业污染排放、废气治理等绿色生产过程的数据资源采集、传输、存储、利用、开放等全流程数据化进程建设仍存在问题。部分金融机构尽管利用了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重新对金融服务的流程和内容进行再设计,积累了一定客户行为数据和交易数据,但数据管理水平仍不足,存在数据孤岛化、分割化问题,数据安全性程度难以保障。金融机构要牢牢抓住金融本质,通过新技术活化已有的资金池,在弥补技术缺陷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传统服务可以改进和优化之处,精准对接不同生命周期企业的绿色生产要求,这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必然要求。在绿色项目认定标准上,建议借鉴国外绿色投资基金经验,推广“认定评估体系+交流平台+项目库”等操作模式,推动环境行为评价和环境信用评价更加科学有效,为金融机构开展后续业务提供基础。

对科技公司的建议

增加底层技术研发投入,夯实技术基础。金融科技能否有效支持绿色金融很大程度依赖于科技公司的技术成熟度。尽管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以及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应用于金融特别是绿色金融领域,但是部分前沿科技仍需要通过不断迭代完善以满足业务需求。随着绿色金融的市场需求逐渐扩大,现有区块链的吞吐量及存储带宽可能难以满足高并发应用场景的需求。同时,绿色金融中对生态资源的价值确认以及以此为基础开展的一系列金融活动需要区块链的交易回溯机制以保证资金供求双方的信任度。这要求较大的基础算力,即高配置的网络通信和计算机硬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场景应用与完善也需要较长期限的技术积累与试错。此外,相应技术的人才短缺现象依然严重,这也是科技公司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弥补的短板。

作者贲圣林系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浙江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院长。作者刘起贵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浙江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研究员。

图文排版|徐凯伦

编辑|陈槭丽莎

责编|沈莉 耿新

编辑:葛格

(本文转载自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